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经典剪纸/民间经典文化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

本书为“民间经典文化书系”之一。本书用众多的精美图片,分为生命礼赞、神祇崇拜、祈求平安富贵长寿、避邪消灾等十二个部分,收录的优美故事展示了这些乡间民众千百年来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形成的对生命的理解和期盼中提炼的剪纸技艺。

内容推荐

生活就是艺术,也许中国剪纸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解。剪纸是民风淳朴的乡间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作者不是专门从事艺术之人,而是平常的乡间民众。本书用众多的精美图片,分为生命礼赞、神祇崇拜、祈求平安富贵长寿、避邪消灾等十二个部分,收录的优美故事展示了这些乡间民众千百年来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形成的对生命的理解和期盼中提炼的剪纸技艺。

目录

让我们从经典剪纸中领悟传统文化/001

一 生命礼赞

 生命树/003

 娃娃系列/005

 植物类比/019

 动物类比/020

 麒麟送子/022

 莲(连)生贵子/025

 母亲/028

二 神祇崇拜

 观音菩萨/035

 如来佛/039

 神慢/043

 冬扎/045

 萨满/046

 嬷嬷人/048

 蛇盘兔/049

三 祈求平安富贵长寿

 平安是福/055

 连年有余(鱼)/057

 吉庆有余(鱼)/061

 事事如意/064

 麻姑献寿/066

 五福捧寿/068

 松鹤延年/069

 招财童子/071

 聚宝盆/073

 三星高照/076

四 避邪消灾

 小人系列/081

 扫晴娘/087

 钟馗/090

 桃符/093

五 合卺之礼

 双喜临门/097

 龙凤呈样/100

 鸳鸯戏水/102

 鱼戏莲与孔雀戏牡丹/105

 滚床/107

 新娘/108

 扣碗/111

 满汉娶亲/113

六 生产生活

 牧童/119

 耕地/121

 推磨/125

 纺线/127

 织布/129

 纳鞋/132

 赶集/134

 回娘家/136

七 岁时节日

 新年迎福/143

 元宵灯节/148

 二月二/150

 端午驱瘟/153

 七夕乞巧/157

 中秋拜月/158

八 纸扎殡葬

 纸扎类/163

 服饰类/165

九 传说故事

 老鼠系列/171

 刘海戏蟾/175

 八仙故事/179

 孝道系列/181

 老子出关/185

 十果鞋/187

十 戏曲人物

 梁祝/191

 空城计/193

 三娘教子/196

 状元祭塔/199

 卖水/200

 包公赔情/203

 穆桂英/206

 玉堂春/208

十一 娱乐游戏

 舞龙/213

 社火/215

 抬阁/217

 划旱船/219

 扭秧歌/220

 打腰鼓/222

 耍猴/224

 十不闲/226

十二 十二生肖

 子鼠/231

 丑牛/233

 寅虎/235

 卯兔/236

 辰龙/238

 巳蛇/239

 午马/241

 未羊/243

 申猴/244

 酉鸡/246

 戌狗/247

 亥猪/249

后记/252

试读章节

大概在两千年前,有一首民歌在南方流传开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多美的意境呀,鱼儿在莲叶里穿梭,莲花在水里绽放,而莲蓬在静静地孕育生命。在中国民间文化中,鱼喻男性,莲喻女性,鱼和莲在一起,就意味着男女要举行婚礼大典。新婚是甜蜜的,窗外月色溶溶,屋里红烛摇曳,闹洞房的人群散去,只剩下鱼在水里戏莲,莲花含羞待放。鱼戏莲哪里是什么民歌呀,分明就是中国人早期进行性教育的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入们传唱着,一代一代的人传唱着,不知经过多少代人的传唱,突然有一天,一位天资聪慧的大嫂(也可能是一位大妈、老奶奶甚至是一位大姑娘),突发奇想,用一双巧手,把这首民歌剪出来了,于是,一张张《鱼戏莲》的剪纸,贴在了新婚夫妇的床头上,也烙在初解风情的少男少女的心坎上。在以含蓄为美的国度里,我们的先人就是用剪纸《鱼戏莲》等文艺手法,把本来难以启齿的事情告诉给后生,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在新婚的夜晚,一对新人的床头贴着《鱼戏莲》,看一眼,能叫血气方刚的新郎情不自禁,叫闭月羞花的新娘羞红脸庞。与《鱼戏莲》异曲同工的还有《孔雀戏牡丹》。雀,在古代文化中是阳性的代名词,而牡丹是百花中的极品,泛指娇媚的女子,在洞房的墙上贴出《孔雀戏牡丹》,也是传统社会向新婚夫妇进行性启发的艺术作品。

靳之林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民间美术研究专家,他在《中国民间美术》专著中选登一幅《鱼戏莲》的剪纸,莲叶浮在水面,莲花开得正浓,愣头愣脑的鱼儿在水里穿梭,一切是那么静谧,一切又是那么灵动,生活就在这动、静之间开始了新的内容。鱼与莲不仅可以贴在新人的床头,还可以戴在身上。云南的少数民族更加大胆,她们把爱当成自己的贴身物,用剪纸《鱼莲》当绣花的图案,把鱼莲绣在围裙上,这样,走到哪里就把男女之爱带到哪里。河南陕县王槐娥创作了《孔雀戏牡丹》,孔雀与牡丹凑在一起,牡丹花蕊里全是籽,籽者子也,寓意男女结合,新生命的诞生。鲁淑娥老人剪的孔雀与牡丹不计其数,其中有一幅《孔雀叼牡丹》,她解释说,这是男女已经结婚了,否则,孔雀是不能叼牡丹的。

滚床

十里不同风,百里改规矩。但是,也有些风俗、规矩,就是走上千里万里,也走不出它的范畴,“滚床”就是这样一种风俗。那些要举办婚礼的人家,当新娘还没有进洞房的时候,新郎家人忙把自己亲戚家三四岁大的两个男孩儿叫来,让他们到新人的床上打滚,于是,两个孩子从床脚滚到床头,再从床头滚到床脚,一连滚上三次,周周展展的新床,要被孩子滚成草窝啦。下了床,男方家人还喜滋滋地给两个孩子发赏钱。为啥叫小男孩儿滚床呢?按老辈子人说法是“滚床生小子”。这里面就包含着一个“重要内容”:人类社会自从采集狩猎进入农耕文明,男人在社会上的作用突出起来,男人不仅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是祖上香火的传承人,因此,家家盼着生儿子,生个儿子是大喜,生个女儿是小喜,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家业,将来为父母养老送终。所以结婚时谁家不想早得贵子呢?剪纸《滚床》表现的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心愿。

江苏的黄继婷创作的《滚床》,包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其中,阴阳的对应,恰到好处。最下面是一只公鸡与一只母鸡用一根绳子连在一起,上面是三组画,一对喜鹊、一对鸳鸯,还有一个娃娃坐在莲叶里。再上面是绣着花鸟的铺盖,一对幼童光着屁股在铺盖上打着滚,墙上,是龙凤衔来的红双“嚣”。这幅剪纸就是一幅风俗画,它似乎是在告诉后人,我们的先辈就是这样来解释婚姻的。P105-108

序言

博大的民间,深邃的民间

——“民间经典文化书系”总序

孟宪明

我们常常感叹:当鬼子入侵、政府空缺的非常时期,老百姓的日子竟仍能井然有序地进行,生儿育女,喜迎吉拜,一个环节都不缺少。它究竟靠的是什么力量?

我们常常感叹:朝代更替,江山易主,甚至外族在中国建立起政权,譬如元代宋、清代明,也竟然不能改变老百姓惯常的生活习俗和处事态度。它究竟靠的是什么法宝?

我们常常感叹:当一个日月经天般的人物坠落民间,当一个龙心虎胆般的英雄退人田垄,他怎么医治好委顿的意志和滴血的情感,最终再次跃入历史的天空?

民间!

民间是一个极其深广的词汇,不仅仅是因为它给我们博大且深邃的感觉,更因为它有博大且深邃的系统。漫长的农业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化,也创造了民间文化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仅仅借此,便可进行有效的运作和创造!它的系统,体现在老百姓仪式般的日常生活和絮语般的日常话语中。民间有多大,它的系统就有多大。如果我们把经典(或者叫“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作一比较,就会对回答上边的问题有一个不小的启发:

经典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文字,民间文化的基本载体是

语言

经典文化的传播媒介是典籍,民间文化的传播媒介是口耳。

经典文化的传播方式是阅读,民间文化的传播方式是说听。

经典文化的(传承)对象是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民间文化的(传承)对象是下层社会和老百姓。

经典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经国安邦、治世救民,是官文化;民间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退让谦和,吃饭穿衣,是民文化。官文化是显文化,闪亮锋利,耀眼夺目,因此显得有些薄;民间文化是隐文化,和风入林,不着冷暖,因此显得有些厚。官文化是阳刚文化,硬,强调的是“治”:民文化是阴柔文化,软,奉行的是“活”。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成长中发现两种文化的变化:孩童时,不自觉地接受着民间文化,看戏,赶庙会,说民间俗谚。一旦上学识字,就开始不知不觉地疏远民间文化而亲近经典文化。随着学历的增高,他对于民间文化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疏远甚至越来越反感越不以为然。可是等到他再往上长,长到能够冲破教育的藩篱进入自我阶段的时候,到了他不再有狮子般雄心的时候,他便又开始喜欢和谈论民间文化。念叨他儿时的看戏,缅怀他家乡的庙会,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故园热土,甚至那些年轻时讨嫌的“让人得便宜;善管不如善推;不做高官不害怕,不享荣华不受惊”等格言谚语也被再次捡起并喋喋不休起来。

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人的事业成败来看两种文化的消长:当其事业如日中天、飞黄腾达时,必喜外王内圣之经典文化。当其事业大受挫折、落败民间,不得不蛰伏田垄、不得不改变时,必嗜休养生息之民间文化。当然,当岁月淘洗尽经世的浮华,智慧丰盈起饱胀的理想,他自会再一次高升于历史的天空大放异彩。可再一次升空等同于往昔的光耀吗?

作为一个体系,民间文化是独立的、完整的存在,并不是经典文化的补充和附庸。它的知识系统,它的“三分治,七分养”的医疗经验,它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的务农谚语,它的“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的知识总结,到今天也仍然如坻如屿。它的价值系统,它的“能吃锅(过)头饭,不能说过头话”的警策,它的“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的劝慰,它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善意提醒,到今天也仍然葆有青春。更重要的是,那些被称作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元意识”的文化存在,像爱国爱家的“地母意识”、天清地浊的宇宙意识,就深植于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的神话之中。查一查我们传统节日的起始,哪一个不是产生于民间文化的源头之中?宽容,忍让,内敛,是民间文化最为突出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存在。生活,生产,生育,是民间文化最为质朴也最具智慧的生存观念和发展方略。

作为一个体系,民间文化确有对经典文化的补充和滋养作用。甚至可以说,它和经典文化的许多内容具有同构性。乡民们相见时必问的“吃罢了吗”,“跟前几个(男孩儿)”,不正是对“食色,性也”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具体表演吗?乡民们教育孩子的“人大不值■(“一个”的合音),驴大卖钱多”,不是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直接阐释吗?正因为具有这么多的同构,两种文化才能相互认同和尊重,才能和谐相处、和平发展,才能创造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美好生活。

常常是这样的可悲:当我们意识到某种文明的重要性的时候,这种文明已经死去或者正岌岌可危。面对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着全球化的汹涌涛声,我们数千年来创造的整体意义上的民间文化将被席卷而去。我们已经走出或正在走出温馨的家门,已经踏上或正在赶踏茫然的不归之路。我们富裕着,我们也贫穷着。好在人是有自省能力的动物!他发现了历史的不完整性,发现缺少了老百姓纷繁生活的历史是不完整的历史。于是有了法国的年鉴学派,有了年鉴学派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和民众中蕴涵着民族历史的高度概括。他发现了文化的不完整性,发现没有民间文化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于是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了对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全球联动。

“民间经典文化书系”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体现,也是我们不揣冒昧、勇敢前进的小组行动。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民间知识,民间节庆,民俗活动……独特的场所和空间,甚至那延续了数千年的简捷的游戏方式,都属于本“文丛”关注的内容。

经者,书也;典者,范也。经典者,可为典范之经书也!民间文化,绝多无载!之所以称之为经典,皆因其数千年垂范世间,人共效法,实为民间的不经之典!能为此竭尽绵薄,真可谓三生有幸!天高云淡,日丽风和,该是胸中激荡着平静的时候了。不要指责牢骚,不要顾影自怜,所要的只是睡梦中也睁着一只眼睛的文化警觉和忍痛不响的艰辛劳作。愿与朋友们共勉!

丁亥秋月于豫州蛟龙窟

连晴三日,碧空如洗。丽日西斜,

鹊唱如歌,有欣然前行之慨!

后记

2007年的岁末,应学兄之邀,加盟“民间经典文化书系”的编纂团队,刚开始,欣欣然也,但着手收集资料时,又常常处于惶惶然的状态。中国民间剪纸的内涵之丰富,题材之广泛,种类之繁杂,都是其他民间美术所无法媲美的,而且剪纸遍布全国各地,纵贯一千多年,丰厚得如一座矿山一般,只要接近她,都会为她的富饶美丽而感动。一年以来,笔者披阅了名家学者的专著,也走访过民间的剪纸艺人,在逐渐领略中国剪纸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完成了该书图片编纂和文字撰写工作。

在书稿完成之际,笔者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剪纸艺人,他们是天才,有着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把生活剪刻出来,贴在窗上墙上,绣在身上脚上,描绘在盆、碗、碟、瓶上,摆放在条几案头上,他们在美化生活的同时,还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感谢那些在民间文化传播中有着杰出贡献的学者,在成书的过程中,笔者参考了不少名家的著作;感谢河南文学院的孟宪明学兄,他的《中国经典神话》、《民间礼仪》以及他与河南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张守镇先生合编的《精彩歌谣》给笔者一定的帮助;感谢河南工业大学的霍清廉先生、河南省团校的刘敏老师,有了他们的热心帮忙,笔者才能顺利地收集材料。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南于笔者视野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对中国经典剪纸图片的收集,只能是管窥蠡测,挂一漏万;又笔者才疏学浅,缺少统揽之力,对中国民间经典剪纸中所蕴藏深邃内涵的理解十分有限,故书中所写,难免失之于粗浅,权且算作一家之言。凡此种种,恳望方家不弃赐教。

王静

农历乙丑年春于郑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经典剪纸/民间经典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静//蒋春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51871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8.1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1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5: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