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40多万字的篇幅:勾勒出当代台湾汉传佛教8个方面的代表性特点。其中关于台湾佛教人才教育和社会教育、关于台湾佛教寺院经济运作模式、关于台湾佛教艺术创作情况的系统描述和研究,是以往大陆学界很少乃至几乎不曾触及的内容,为我们详尽了解台湾佛教的面貌开辟了新的途径。作者最后关于台湾佛教现实走向的若干探讨,立足于深刻变化的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世界佛教发展状况,提示了台湾佛教整体的多元化变迁与台湾汉传佛教自身多元化变迁的同步态势,不知不觉把人们的思路引向观照宗教理性和权力秩序的文化基础之维。
图书 | 台湾佛教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40多万字的篇幅:勾勒出当代台湾汉传佛教8个方面的代表性特点。其中关于台湾佛教人才教育和社会教育、关于台湾佛教寺院经济运作模式、关于台湾佛教艺术创作情况的系统描述和研究,是以往大陆学界很少乃至几乎不曾触及的内容,为我们详尽了解台湾佛教的面貌开辟了新的途径。作者最后关于台湾佛教现实走向的若干探讨,立足于深刻变化的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世界佛教发展状况,提示了台湾佛教整体的多元化变迁与台湾汉传佛教自身多元化变迁的同步态势,不知不觉把人们的思路引向观照宗教理性和权力秩序的文化基础之维。 内容推荐 曾几何时,佛教被认为是独居的、经忏的、静态的、山林的、遁世的、唯僧的、老年的,谈起佛教,人们往往会产生深山老林、远离人间、晨钟暮鼓、黄纸青灯等联想。 台湾解严以来,佛教界的有识之士将佛教变成佛法,变成听得进、信得过、用得上的道理,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运用于做人的准则,使佛法走向人间,走向民众,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把人做好,离成佛不远,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目标,出世融合入世,有佛法就有办法,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目录 序 第一章 台湾佛学院所与台湾僧教育 第一节 台湾佛学院所的现状 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 二、招生严格,学制规范 三、多种层次、多种类型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第二节 台湾佛学院所的办学特点 一、办学宗旨多元化 二、开拓与外界交流 三、重视提升学生学术品位 四、积极在校园内外开展各项活动 第三节 台湾佛学院所崛起的原因 一、长期积累打下的基础 二、佛教界对佛教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三、创办者心存高远 四、经济条件大为改善 五、管理者多为行家 六、学生无后顾之忧 第二章 台湾佛教与台湾社会教育 第三章 台湾佛教的寺院经济与社会 第四章 台湾佛教的社会弘法 第五章 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法师 第六章 台湾佛教四大道场的崛起与台湾社会 第七章 台湾佛教艺术与台湾社会 第八章 台湾佛教的学术研究及学术活动 第九章 台湾佛教的现状与走向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台湾佛教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绵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95973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65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28.2 |
丛书名 | |
印张 | 3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