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董明珠营销局
内容
编辑推荐

董明珠是何许人?是港澳的还是内地的?她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一段传奇经历?本书将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五次上榜全球50大商界女强人——格力总裁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几次典型的商战;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其创立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以及市场营销理念。

内容推荐

董明珠·三道

商道:既要适应市场,更要创造市场;

棋道:经济活动中的“博弈”,是通过合作取得共同发展;

业道:做百年企业,其实就是做人。

董明珠很简单,她总是把你的利益和她的利益均衡考虑,不使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损失;

董明珠很倔强,只要她认为是对的,没有人可以说服她;

董明珠坚守原则,为了原则,她可以和哥哥反目成仇,可以和公司领导对抗;

董明珠很霸道,她时刻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甚至和国美“叫板”;

董明珠很漂亮,高贵典雅的形象使她在获得“女强人”的称号之外,还获得了诸如“铿锵玫瑰”、“满脑子绝招的美丽女人”、“营销凤凰”等荣誉称号;

董明珠有一颗母亲的慈爱之心,只要一谈起儿子,她锐利的眼睛就会笼上一层母性的光辉。

董明珠·语录

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工作中没有柔情,必须用严格的制度和纪律来完成。

没有亏损的行业,只有亏损的企业。

一个好的营销队伍必须是一个诚信的队伍,你只有讲诚信,你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我们在营销方面最大的秘诀就是不玩花样,厂商平等合作。

我们都在寻找共同的游戏规则,期待“正和博弈”——不是你吃掉我,也不是我吃掉你,而是和所有人一起走下去。

市场就是消费者用人民币投票。要做好营销工作,必须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心。

今天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当你满足的时候,就是失败的开始。

推销和营销不同,推销是交易,而营销则是塔育市场。

目录

第一章 36岁的新起点

 1 36岁“明珠”生辉

 2 金牌业务员

 3 说一不二的“女二号”

 4 董明珠的“斗争美学”

第二章 销售女皇的破冰

 1 攻坚成功

 2 初当掌柜的艰辛

 3 踢开绊脚石

 4 拒绝国美的背后

 5 结盟经销商

 6 格力破冰

第三章 泼辣的执行者

 1 掌控财权

 2 否定请客吃饭

 3 独辟销售渠道

 4 格力标标杆

 5 我能做到你们一定也要做到

第四章 董明珠的格力观

 1 服从公司利益

 2 竞争才能长大

 3 成就格力的是谁

 4 做大做强中国造

 5 影响世界的格力

第五章 缔造格力文化

 1 谁是上帝

 2 不欺骗消费者

 3 出访后的决心

 4 创新是局,创新要破局

 5 做一个诚信的制造者

第六章 挑战政府采购潜规则

 1 一波三折的“废标门”

 2 炮轰政府采购潜规则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七章 规则需要标准

 1 欠款为零

 2 否定降价

 3 返利策略

 4 让盔销商赚钱

 5 戴着脚镣的舞者

 6 解读格力模式

第八章 管理之魂

 1 专业和专一的格力

 2 大工业精神的开拓者

 3 以德为先的人才观

 4 格力只做最好

 5 危机下的格力生存法则

第九章 扛起责任奔跑

 1 唯一的爱好是格力

 2 企业家要流道德血

 3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附录l 董明珠创业年度荣誉简历

附录2 董明珠语录

试读章节

传奇人物,往往应世而生,应时而生,在错杂纷扰的环境中经过千锤百炼后脱颖而出,练就一身钢筋铁骨,铮铮有声。董明珠就在不经意间书写了一段营销传奇:从辞职远走,到南飞深圳,再到安身珠海,她从最不显眼的业务员起步,辗转大江南北,追欠债、斗“老赖”、讲诚信、拼业绩,三年时间连上三个台阶,和“格力”品牌一起在风生水起的家电竞争市场生生地闯出一条大路。

然而,对于董明珠来说,创业的过程却充满着艰辛和痛苦。

1990年,董明珠辞职南下深圳,那一年她36岁。这的确是个尴尬的年龄,在高学历青年创业者摩肩接踵的深圳,除了阅历,她恐怕再没有其他的就业优势,面对蜂拥而来的就业者,谁愿意给一个36岁女子工作的机会呢?

1954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她,虽然生活在充满六朝古都遗韵的妩媚城市,但她并没有成长为小家碧玉式的姑娘,更多的是吸收了这个城市残存的虎踞龙盘的阳刚气息,从小就是个倔强、自信、聪明、不认输的孩子。学生时代的董明珠,是从来不让父母操心的学生,“我在学校的时候,从没有老师说请家长来,都自己很自然的就学习结束了,拿个成绩单回家给父母一看就好了。”

不过,你永远不能用“乖乖女”这个词来形容她。“我从来都是上学的时候看书的,下课后是绝对不看书。我都是去打球啊、爬山啊什么的。不过每次考试都还是比较好的,在班上的成绩算中上等吧。”回忆起少女时代和父母在一起的生活,董明珠低沉的声音充满了某种遗憾,“尽管小时候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我记得自己从小长到大从来没有穿过带补丁的外套,我们穿的补丁衣服都是在里面,在外面穿的都是最好的。我父母非常注意我们的言行,对我们也很宽容。”

最让她记忆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学游泳,一是学骑自行车。这是父母为数不多的不太同意她做的事情。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老师让一位据说游泳游得特好的老手教我,他还曾横渡过长江。结果,他见到水就兴奋得不行,对我说:‘先给你根竹竿撑着站这儿,我先去游一圈再来教你。’由于我从没下过水,所以站在水里特紧张,一下子就沉到水里去了,当时我很紧张,怕就这样死掉了,于是就拼命地大声喊救命。”

获救后,死里逃生的董明珠并没有退缩,“一般人都会害怕,也许以后就不去了,但第二天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去,要把游泳学会。后来就真学会了。”

这件事让董明珠学会了总结。“第一,我告诉自己说以后不能和最会游泳的人在一起,因为你差距太大了,一定要找个跟你差距不大的人在一起。第二,我一定要把游泳学会。这个是我小时候体现出来的能力,直到现在做总裁,我依然喜欢总结。”

第二件事是学骑自行车。“当时爸爸不让我学骑车,我就只好偷偷地用家里老式自行车学”,董明珠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骑自行车上路时的情景,迎面突然开来一辆黄色的公交车,因为不熟练,她心里就有些发慌,只想着怎么躲汽车,脚拼命地往前踩,又忘了刹车,忙乱中她摔了下来了,已经停住的公共汽车里,全车的人都直直地看着这个冒失鬼。

这件事带给她的仍然是总结经验:“我为什么会怕?为什么我会往后仰?怎么才不会掉下来?我一定要学会。”过了几天,董明珠就骄傲地骑着自行车在家人面前熟练地来来回回转了。

那时候的她,其实只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我后来就讲,也许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不像别人那样失败了就失败了,错了就错了。我是一定要去改变,去成功的。我骨子里头有那种‘倔’的成分,做一件事,不做成功决不罢休。”

这种不认输的性格贯穿着她的一生。她即使是在进入格力之前,在南京的某化工实验室做化验分析员时,也要在实验室里面做得最好,“我很勤奋,领导安排我做事,交代三天后交,我一天就给做完了,然后开始精准调节。所以到那天要交东西时,我肯定是最好的。”董明珠说自己天生就是这样认真的人。

这样的人是不会在实验室里埋没一生的。

董明珠原本是一家化工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然而命运多舛,在她30岁那年,丈夫突然病逝。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她咬紧牙关,独自一人带着两岁的儿子,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压。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1990年,董明珠把8岁大的儿子留给母亲,独自南下深圳,到一家生产化工产品的企业搞管理,从此开始了她的商海博弈。

1990年,在市场经济初露端倪的沿海城市,民营经济一如抖开缰绳的野马,驭风驾电,踊跃向前,受民营经济的带动,整个沿海城市都激荡在市场经济萌发出的勃勃生机之中。然而,深圳这座充满梦想和机遇的城市,并没有给董明珠带来希望,看着身边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她觉得自己离这个城市依然遥远。一个偶然的机会,董明珠去了趟珠海,在珠海逗留的短暂时间里,她被珠海的宁静秀美深深吸引住了。于是,她打点行装,带着梦想应聘到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名为“海利”),成为这家企业的一名基层业务员。

用董明珠自己的话说:“我当时对营销一无所知,能否干好也有点怀疑,但我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因为,一项新的工作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尝试后,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

一块钢坯只有经过淬火才能锻造出好钢。董明珠知道,淬火的过程是她绕不过去的门槛儿,迈过这道槛儿,立地成佛;迈不过这道槛儿,一无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必有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经过一番淬火,才能迈进成功的门槛。

对董明珠来说,成功来自时间的磨砺。刚加入这营销这一行时,她就屡屡书写传奇:曾经用40天时间追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在一年时间内打开安徽市场,当年销售额达到1600万元;在几乎没有一丝市场缝隙的南京,用一年时间把销售额上升到3650万元。三年下来,她的营销额达到两亿多元,成为营销行业一匹奋力突进的“黑马”。

“明珠”生辉,自然引起了格力电器管理层的注意。与此同时,一件意外的“出走事件”为董明珠创造了机遇。1994年,格力电器主管销售的副总,在一家刚成立的空调企业的高薪诱惑下,带着8名销售人员和2名财务人员集体出走,离开了格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格力的老总朱江洪没有刻意挽留,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公司有发展潜力的人,公司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人才培养则是奠定公司百年基业的首要大计,“不拘一格,广纳贤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这次选才,董明珠进入了朱江洪的视野。

事实上,早在1992年,朱江洪就开始关注这位“很有两下子”的女营销员了。1992年,董明珠负责安徽的空调营销业务,当年销售了1600万元,让格力电器管理层刮目相看。当年秋天,朱江洪获悉安徽的销售额为1600万元,而富裕得多的江苏竟然只有300万元,于是决定亲赴华东考察。

在安徽考察期间,董明珠的精明能干给朱江洪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经过一番长谈后,朱江洪发现,这位中年女子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营销理念,和大多数有直接诉求,一心只打自己营销提成算盘的业务员不同,他眼前的这个人时刻站在公司立场上,与公司发展荣辱与共,具有这种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人,才能为公司发展尽心尽责。在相互接触的短暂时间里,朱江洪认可了董明珠“以人为本,为客户着想”的营销理念,并有意让董明珠继续拓展和实践她的这些理念。

机缘巧合,在六朝古都南京,朱江洪在考察了格力电器的销售情况后,决定把江苏市场一并交由董明珠打理。此前,在江苏这个中国最富饶的省份里,格力的销售份额接近于空白,在强势品牌春兰、华宝等的蚕食竞争下,格力竟然毫无还手之力。

董明珠没有辜负公司老总的抬爱,她用实际行动很快给这位有知遇之恩的老总丰厚的回报。1993年,格力电器在江苏的销售额翻了10倍,达到3650万元。加上安徽市场,董明珠一个人销售了5000万元,占到整个公司的1/6!

接下来的1994年,格力在江苏销售额又增长到16亿元,与春兰、华宝并列三强,董明珠一个人卖出去的电器占了公司销售总额的20%。

在伯乐眼中,千里马虽然被圈养在平常的马厩里,但只要抖动缰绳,它就能飞奔起来。在董明珠成功的路上,她有幸遇到了朱江洪。朱江洪慧眼识“珠”,把她从营销的业务员队伍中拔擢出来,为她迅速走上管理层,进一步展示才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1994年10月,董明珠带着三年2亿多元的销售成绩回到珠海格力电器总部,走马上任,成为经营部副部长。从此,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将因为她而改变。

然而,董明珠的升迁之路也并不平坦。出任主管营销工作的经营部部长,是朱江洪对董明珠的许诺。但这项任命在公司高层却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一些人只同意让董明珠当个副部长。他们心里盘算的是,董明珠做业务员每年销售提成高达几百万元,现在到总部满打满算只能挣几万元,按照常理,舍弃几百万元收入而屈就在营销部当一个说话不管用的“副部长”,没有谁愿意接手这个工作。

董明珠的做法总是出人预料。这一次,她不但欣然接受了没有实权的副部长的职务,还有滋有味地干了起来。那段时间里,董明珠拼命工作,加班加点,几乎忘记了休息时间,即使睡梦里,她仍在设计着格力的营销事业。在这样半梦半醒的状态下,脑子里一出现什么想法,她就会从床上跳起来,拿起本子记下所思所想,甚至还给同事打电话讨论一番,她的努力最终化成了推动销售增长的生产力。

董明珠上任之初,公司账册上的应收款高达5000多万元,而且相当一部分根本无法追回。如济南一家企业明明欠账100多万元,可格力电器竟然拿不出任何有效凭证,而且还蹊跷到无法查出究竟由谁来负起这个责任。

此外,在营销宣传上,董明珠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一张宣传单的市场价是02元,可格力电器却要付出088元;公司花450万元在机场租了一个广告牌,却是背朝着人流的方向……

对这些损公肥私、大手大脚的做法,董明珠看不下去,她径自跑到朱江洪那里,要求全部对外财务都由自己来掌管。下级向上级伸手要权本是大忌,但朱江洪当场就点头同意了。

就在董明珠踌躇满志地想大干一场时,她却开始遇到麻烦:一些人觉得董明珠“多管闲事”,妨碍了自己的“财路”,联合起来轰董明珠下台。困难当头,朱江洪再次成为董明珠最坚定的支持者。他还力排众议,大胆提拔董明珠升任经营部部长。董明珠投桃报李,上任后就大刀阔斧地清理欠账,全面推行先款后货的销售政策。此后,格力电器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分钱的应收款。

然而,公司管理不像营销那样单纯,她在殚精竭虑提高营销业绩的同时,还要和各种传统势力斡旋。在格力电器总部的16年里,“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董明珠在不断进行博弈和斗争中一步步走上了高位。这个过程中,她和不诚信的经销商斗,和强硬的公司副总斗,甚至还要和自己的亲人斗。

1995年格力空调货源紧张,一个经销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想通过他的关系进3000多万元的货,允诺付给2%的提成。哥哥从南京千里迢迢赶到珠海,不料却被妹妹无情地拒之门外。此后,兄妹10多年没有来往,家里人也指责她六亲不认。

正是一系列毫不妥协的斗争,为董明珠赢得了“走过的路都不长草”的名声。

2001年,多年的积弊让格力电器呈现出严重的危机,销售额连续几年徘徊不前,大量员工再也不能容忍腐败和不公,联合起来罢工抗议。

在这个关键时刻,董明珠又一次临危受命。这一年,她升任为总经理,上任后就迅速撤换了一批不合格的中高层干部。于是,一场决定董明珠和格力前途的“内战”爆发了。那段时间,各上级部门接连不断地收到对朱江洪和董明珠的“举报”,表情严肃的调查组也不断在格力电器进进出出。最后,朱江洪和董明珠没被查出问题,格力电器的一位高层干部却因贪污被送进了监狱。

经历了一系列凤凰涅槃式的洗礼与挣扎后,格力最终摆脱了旧有体制遗留的种种问题,企业管理也彻底走向了规范。从2001年开始,格力电器销售额从70亿、100亿、138亿、182亿,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230亿元。这一年,格力电器以1200万台的销量超越了韩国品牌LG,一举成为空调行业的世界冠军。

P1-6

序言

接触董明珠,不是通过她非凡的营销业绩和世人对她“打工女皇”的赞誉,而是大学校园里的一次“邂逅”。大学校园与经济社会有着言说不清的界限,商界里呼风唤雨又行色匆匆的过客,来不及望一眼校园高墙下的鹅黄嫩绿;校园里的学者也只顾从报缝中间放大一个个商界精英的背影,把一个个案例小心地装进带有墨香的书籍里。

日前一个很巧的机会,笔者到山东大学去讲学,在参差错落的混凝土建筑群里,一座面积不大却又秀气别致的小楼引起了我的注意:靛蓝的墙面透着深邃,简洁的线条蕴含睿智。正门上悬的楼名是“董明珠楼”。大学校园不乏以人名命楼的先例,“逸夫楼”就因邵逸夫先生的慈善义举声名显赫,因为普遍,所以见惯了“逸夫楼”后突然看见“董明珠楼”倒是有些好奇。董明珠是何许人?是港澳还是内地的?她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一段传奇经历?

“董明珠楼”背后正是在国内有“营销女皇”美誉的董明珠。“董明珠楼”是她众多慈善事业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师生与商界精英之间的一次完美的榫接。

正是这样的一次不期而遇开始了我对董明珠的解读,从报章、网络及有关董明珠的文字。董明珠,今年56岁,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名商界女强人之一,影响中国管理的十大女性之一,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实际上,董明珠的全部商业传奇加在一起,也只有短短的19年:从36岁到今年56岁,但这十几年时间一如改革开放“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瑰丽绚烂,炽烈奔放,挟着改革春风呼啸而来,势不可挡。春天从不期许果实,带着诚意走进春天的,总能发出自己的第一枝春芽。36岁,许多人都在筹谋下半生的安逸,留恋固定工作的无忧无虑,这个年龄似乎是一个远离创业、远离改革浪潮的年龄,但对于董明珠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她带着第一枝春芽,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36岁创业,单是这一念头就值得肃然起敬,更别说撇家舍业只身千里,从一个靠销售业绩吃饭的推销员做起。20年前,董明珠甚至来不及想一下其中的艰辛就走上了营销的舞台,20年前,她不但积累了大量财富,打响了“格力”这个品牌,更是把她独特的营销理念带到了商界。

总结董明珠的成就,离不开她一手摸索出来的独具魅力的营销策略。有人把董明珠对商界的贡献归纳为: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人才组织创新。这四项正是驱动现代企业得以稳健发展的重要引擎。出身营销行业的她以营销创新为契机,在管理和人才组织上,大但采用新思维,以其“霸道”的管理手段,影响了一个企业,影响了中国商界。

经济学家的探索,往往开端于案例,以按图索骥的方式匹配以各种抽象理论概念;而企业家的探索,则是面对商战,厘清种种束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落下棋子。所以说,经济学家往往要将各种社会行为加以束缚,以形象描述描摹其轮廓;而企业家则往往需要打破一切的束缚,迅速获得所需所求。

了解董明珠的营销局,就该从她36岁进入营销行业的第一天说起。

后记

2008年末,我开始了这本书的撰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能够拿出来献给广大读者,也许,批评或者赞扬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即将呱呱坠地的这本书。

写作期间,我得到了张成良老师的指点和帮助,非常感谢张成良老师和孔菲老师,是他们给了我写作这本书的机会。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曾与我合作的媒体老师,正是三年多时间的新闻写作,引导我走上新闻创作的道路。感谢鲁东大学报编辑部的老师们,无论在采访技巧、联系采访人员、写作指导等新闻业务方面还是在学习、生活中他们都给予了我无限的支持和帮助。也正是因为这些铺垫,才有了今天的写作基础。谢谢默默支持我的朋友、全力帮助我排版的学妹、分享快乐和分担忧伤的“兄弟”,还有团结一致做好采编部工作的“同行们”。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们。想起初写本书的时候你们的称赞和鼓励,让我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也令我有了很大的压力,时刻不敢放松,本书才有了今日的出版。同时,要特别感谢夏熹、王豹、高燕、逯雅静、王婧、张成良、梁鸿鹤、伊军涛、朱亚红、张晓碉、杨敏、王宇、刘磊、夏泳、张昊星、徐立、陈鹏、李忠良、张健、赵建华、柯华、李洋、肖娟、周雅瑜、马乐城、冯文斌、王欣洋、翁怡云、杨嗣辰、刘涛、李韬、王振侠、柳惠栋、刘泳、潘学森、牟鹄青、徐剑、朱启明、王绍银、谢家秀、刘子余等同志,能够在我写作和修订期间,对我在行文时忽视和混淆了的问题提出建议,使我能及时做了力所能及的调整、补充和订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董明珠营销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60845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