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陌生人
内容
编辑推荐

让所有人毛骨悚然的超人气现实社会悬念小说!!

悬念诡才陈一多五年磨一剑的悬念精华之作!

以一个记者的新闻视角,演绎出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情节,敏锐深刻的人性剖析,最具热点话题的惊人内幕!

碌碌无名的小记者花伟博是N市电视台的一名见习记者,一次偶然的出访机会让他身陷奇怪的幻觉中,每当一曲《茉莉花》手机铃声响起,他就会感受到所接触之物曾经历的濒死体验。而他同事哥哥在数年前的神秘失踪,又似乎暗示着更大的危险还在远处蛰伏着……

内容推荐

小记者花伟博发现自己无意中陷入了一连串诡异的新闻事件中,无端响起的“茉莉花”手机铃声竟是一少数民族送葬时的乐曲;一心好强的女记者死在她自己报道的新闻事件中……随着花伟博对新闻报道的深入调查和层层剥笋,越来越多的真相让他震惊。

这光怪陆离的一桩桩命案到底是谁在暗中摆布?是聪敏美丽的女友张晓晓、神秘消失的前辈张保国、冷静睿智的王医生?还是……

目录

序/吴晓平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写在篇外的话/太想帮助别人,是一种病

附录/是的,这些都是真的!

试读章节

2001年7月12日,夜,9点35分

“叫我值班,是不是表示我已是单位的一员了呢?”

薛萍萍趴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玩着自己的手机,百无聊赖地想。

还有几个月才能从学校毕业的薛萍萍和所有同学一样,用实习的借口,把自己空投到了理想中的单位,指望着毕业后能自然而然地留下。

“应该只是纯粹地帮个忙吧。”

薛萍萍趴着,翻来覆去地琢磨着那点心事,连热线手机响了也没有在意。

八和弦的民谣铃声《好一朵茉莉花》,来来回回响个不停。

“值班的人呢?”记者朱训坐电梯上来,听见热线响个不停没人接,问薛萍萍。

“啊,是我,是我,是我值班。”

薛萍萍如梦方醒,从转椅上跳起来,一把拿起热线手机。

“喂?喂!这里是东江市电视台,《生活在线》栏目编辑部,请问您有什么事么?……噢,是车祸?在什么地方啊?……”薛萍萍一边迅速在大脑里搜索报料人报出来的地点,一边略有点迟疑地问:“请问现场严重不严重?有人死亡么?”

朱训在一边也把耳朵支了起来。

“有……有好几个人啊?很多?”薛萍萍兴奋地看了一眼朱训。

“地点您能再报一遍给我么?能留下您的电话么?我们可能有线索费给您的。好的,好的。”薛萍萍挂了电话,兴高采烈地对朱训说:“特大车祸!”

朱训说:“特大车祸?哼,太大了也不好,小心宣传部不许发。”

薛萍萍做了个鬼脸:“去了再说。”

“你有领机器的单子?”朱训问。

薛萍萍一下僵在那里,苦着脸说:“没有,而且,我的出入证还没开通,有单子也不能领。”

朱训笑了,说:“请我吃饭啊?”

一边从自己的抽屉里抽出来一张领摄像机的单子递给薛萍萍,然后把自己的出人证掏出来。

“走,一起下楼,我带你刷卡。”

“朱训大哥最好了!”薛萍萍拿过单子,眉开眼笑。

“谁叫你代班的,单子也不给你,也不问你卡开通了没,要不是我,你准备怎么办?”朱训一边奚落着,一边和薛萍萍下了楼。

在机房领了台SONY,PD-150,薛萍萍提着就准备出门打车了。

“你一个人没问题吧?”

“没问题!”

“热线手机我带着吧,万一还有热线进来,我记录一下。”朱训想,好人做到底。

“太谢谢朱大哥了。”薛萍萍笑嘻嘻地把热线手机递给朱训,然后蹦蹦跳跳地出台打车。

朱训带着手机到负一楼的车库,坐到自己的富康车里,把热线手机拿出来,准备调成震动,防止路上噪音大,漏接。

朱训突然发现,热线电话的最后一个已接来电号码是:44444444。

“还有这样的号码?”朱训心想,犹豫了一下,就拨了回去。结果手机里传来的声音当然是:“您拨的号码是空号,请核实后再拨。”

朱训耸了耸肩,没多想,就把手机揣到口袋里去了。

“真是什么故障都有可能发生。”

一直到第二天,朱训回想起这件事,才开始觉得后怕。但朱训谁也没说。他觉得,还是不要深究得好。  第二天,一直到黄昏的时候,机房的人才找到15楼《生活在线》栏目组。

“19号机你们昨天晚上就借出去了,怎么现在都不还。”管机器的老王,挺着肚子,气呼呼地对栏目组的制片人——三十多岁的职业女性——张玲喊。

“机器不准在外过夜,你们难道不知道么?”

张玲疑惑地问:“谁借的?19号机?就是那台PD-1507”

老王看了看自己手里的机器借出条,说:“朱训。”

“朱训!”张玲对着自己办公室外面的员工办公室喊。

“主任,什么事啊?”

朱训刚从外面进来。

“你昨晚上借的机器呢?”

“19号机?不是我用的,薛萍萍拿去用了,昨天不知道谁值班,叫薛萍萍代班,正好有一起特大车祸。”

“特大车祸?”张玲疑惑地说,然后翻开手边当天节目的串联单看了看,“没什么车祸啊?”

“不会吧,说是死了不少人呢?难道是假消息?”

张玲说:“王师傅,你等一下。”

然后拿起电话给几个报社的朋友打。

“哎,我是张玲……对,对,昨天晚上……”

电话挂了后,张玲对朱训说:“昨晚没什么大的车祸。”

“那就怪了?”

“会不会这孩子看是假消息,就带着机器直接回家了,早上看到她了么?”

“没有。”

“王师傅,你看等拿机子的人来了,我叫她送下去。新来的,不懂规矩。”

王师傅说:“这次就算了,不过下班前一定要送过来,否则要扣你们部门钱了。”

“好的,好的。”张玲暗示朱训把老王送出去。

张玲紧接着就从通讯录里查到薛萍萍的电话,开始拨。

一直都是忙音。

实际上,从这以后,再没有谁在这世界上看到过薛萍萍。

电视台找到薛萍萍的学校,发现那天晚上,薛萍萍就没有回去。

“我们以为她回家了呢。”薛萍萍的舍友说。

P1-4

序言

别样的感觉 吴晓平

曾经读过一本《大气功师》,内容并不吓人,思想也未见深刻,但它那奇特的叙述方式和神神叨叨的语句,的确强烈震撼了我——《陌生人》开篇就给我这样的感觉,故事的扑朔迷离,情节的亦真亦幻,有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惧感。

说其幻,既为小说,作者将生活中所有的离奇故事、复杂情节,勾串一气,像没烤透的麻辣羊肉串塞进你嘴里,五味杂陈,难以咀嚼;说其真,恰恰这些“无巧不成书”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甚至主人公的生活空间、对话语言以及打工者的心态,都是当下新闻生活的真实写照——唯其这份逼真,才使我阅读时情不自禁地对应身边刚刚发生的每个新闻事件,对应身边每个熟悉的同事,甚至逼真的想象他们阴暗的心理状态,蓦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恐惧中隐隐感到一丝切肤之痛!

我是一个老记,一个在新闻战线上摸爬滚打了三十年的老记,遍体鳞伤,痂叠茧厚!刚踏进这个世人羡慕的门槛时,我也和书中的主人公花伟博一样,对新闻事业充满了热情,以为自己真的就是无冕之王了,可以将理想和抱负实现在喜爱的工作中。但现实的残酷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上现有新闻管理的限制,很快就会熄灭你的热情,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唐·吉珂德打回原形。记者其实就是一个新闻民工,和小说中逼真的描述一样,每天一起床,就像个疯子,满世界寻找哪里有杀人放火,哪里出了车祸。假如天下太平,就会急得头皮发麻,不知道哪里去寻今天的工资和奖金。每天出门要领摄像机(同事们习惯称机器),领导会说,这些机器使用都是按小时计费的,就像扛了杆猎枪出去,打不着老虎也要打条狼回来,不能糟蹋材料。其实不用领导叮嘱,现行的考核制度也快把记者逼疯了,这世界就是无狼无虎,记者也会从草窝里打只兔子回来,总不能白跑一天,连伙食钱都捞不着吧。每回看到电影电视上描写记者,或一大群人傻呵呵地围着一个过气明星,或一个记者深度调查一个案子用上好几个月,我就会哑然失笑。因为这些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就像一根没肉的骨头引不来一群狗,一块再肥的肉也不会让一只狗耐心地耗上几个月一样,记者是真实生活里的一群,他们也要谋生,没闲情追星,更没工夫扮演戏台上的包青天!

陈一多是我同事,一个刚进新闻单位不久的“新人”。和电影电视上塑造的那些骚首弄姿的记者形象不一样,他胖呼呼的身材和憨厚的脸,一笑起来,眼镜几乎就从鼻梁上掉下来。他为人憨厚老实,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天使般的女儿,每天在电脑上欣赏女儿的照片是他乐此不疲的享受。同事们拍着他宽厚的肩膀,大惊小怪地说,哟,你这粗坯也能烧出这么精美的作品来,别是搞错了吧?戏谑的质疑实际是变相的拍马,一多听得出来,呵呵笑着,不予回应。他和同事关系极好,很难想象,在他的小说里,一再写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竟刻画得入木三分,读来侵人肌骨,和他现实生活中的外表反差如此之大。

文学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却又不是一般生活的图解,它是作者对生活本质的主观提炼。可以看出来,刚刚走上新闻单位的作者,对光怪陆离的接触有太深的感受,太强的刺激,所以才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和传统的文学创作不同的是,他借用了当今先进的宣泄平台,将他的创作直接上网,没想到一下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于是,一个自称“没有文学经验”的写手,用纯熟的文字和真实的生活经验,演绎出这么一本近20万字的大书!

我很钦佩作者,不仅是因为他在如今文学退潮时,还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这许多文字,更因为他用文字针砭时弊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实践,演绎自己的理想。他在电视上开了一个《小陈验房》的栏目,帮助弱势群体向开发商维权。  读他书,如看他人;观其人,正如读其书——也正因为如此,当他谦虚地请我作序时,我明知自己不够资格,甚至我的文字都不如他,但我仍然怀着对年轻人的一腔钦佩,不揣鄙陋,厚着脸皮给他写下这么一段不疼不痒的文字,权作抛砖引玉吧。

如是序。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将生活中所有的离奇故事、复杂情节,勾串一气,像没烤透的麻辣羊肉串塞你嘴里,五味杂陈……

——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主持人 吴晓平

现实中的恐怖远远胜过小说,可那只是表面,而陈一多的小说《陌生人》,则在深层次剖析恐怖事件的同时,告诉了我们隐密的真相和人性的复杂……

——著名作家,中国新概念恐怖小说的领军人物 李西闽

希区柯克般对人性黑暗的洞察,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关狐鬼花妖的想象力和讽喻的社会批判力量,以及非常先锋的现代文学的思想内核与表述形式。

——山东省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 房伟

莲蓬鬼话最独特的作者。

——中国惊悚文学重镇 天涯社区莲蓬鬼话版主 莲蓬

纳蓝天青(陈一多)的小说除了紧张的让人无法喘息的故事情节之外,还参杂了很多对当下很多社会现象的隐喻、象征和反讽。

——文心社达拉斯分会会长 瞎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陌生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一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02245
开本 32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