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数字与色彩趣谈(中华意象)/文史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是专为青少年读者编写的通俗文化读物。本书通过不同侧面,用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阐释了数字与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文化含义,以及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的重大影响。

全中国的中小学生、全世界的华人学子,是本书的当然读者。读者们在清新优美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情境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爱国、团结、和谐、奋斗”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一个出色的中国人。

内容推荐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3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中华意象”系列共8本,选取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解析。“龙凤”“金玉”等意象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们以其特有的形象和意涵,展示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并丰富着全人类的文化符号。

本书通过不同侧面,用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阐释了数字与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文化含义,以及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的重大影响。

目录

【第一章】精微的算学数字

十进位制

零的位置

负数标示

圆周之率

勾股定理

大衍求一术

数字神化

【第二章】崇高的天文数字

二十八宿

五官三垣

二十四气

七十二候

天干地支

十二生肖

【第三章】神圣的礼乐数字

八佾之舞

五服之制

九五之尊

六律六吕

【第四章】玄秘的易象数字

八圭}衍生

两仪对应

五德终始

【第五章】趣味的文学数字

诗歌用数

数字巧对

含数成语

含数俗语

【第六章】华艳的礼仪色彩

吉庆尚红

朝服等第

丹青设色

墨分五色

深入阅读

试读章节

数字神化

长期以来,古代中国人将许多文化现象都归之于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数字也不例外。成书于战国时代的《世本》就说,数字是一个叫隶首的大臣发明的。既然数字是圣人创造的,自然也就具有了神性。

对于“一”,在古代中国的哲学观念中,被看作世界的本原,或者是宇宙刚刚萌生的表征。一种观点认为:“一”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混沌未开的元气,具有物质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一”是某种精神实体,《周易》称之为太极,董仲舒称之为元,扬雄称之为玄,谶纬家称之为太易,等等。最为深刻的是《道德经》,老子将世界的本原归之于“道”,并巧妙地使它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而“道”的直接表象就是“一”。对于西方哲学的热门话题——世界从何而来,《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也就是道。在这里,“一”是宇宙划分的标志,是从混沌向有序演化的临界点。与老子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能如此深刻地论述宇宙和自然的,似乎不多见。

“二”是宇宙界分的标志,以阴阳观念为统领的二元论,将它神化为世界存在的基本依据。诸如天地、日月、昼夜、上下、男女、君臣、尊卑、吉凶、福祸、生死、人鬼等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处于二元对应的系统之中。它们时而合而为一,时而一分为二,以此强化“二”的文化功能。

“三”的意义最为丰富,道家的“三生万物”同《易》学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被称为古代中国人思辨的第一个“终极状态”。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中,“三”出现的频率最高,众多现象都与“三”结下不解之缘。例如,行礼要三让、三揖、三跪,服丧要三年为期,交友有三益、三损,君子有三畏,不孝也有三,兵以三军为制,政以三令为节,年以三月为季,等等。这些现象就足以证明“三”的崇高地位了。

“四”被人们看作是原始思维中最神秘的数字。古人最初从东、南、西、北四方的观念中,建立了四象、四季、四气、四神、四帝等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后来许多神秘活动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就是以四象为基础的。又比如,先秦时期,人们崇拜苍、赤、黄、白四帝。再比如,汉代儒生鼓吹天人相应,将春、夏、秋、冬四季同人的喜、怒、哀、乐对应,就有了四气。

“五”在中国文化中也是一个神秘崇高的数字,尤其是在五行学说当中。五是阳数,本身具有吉祥意义,因此古代中国人对它表示出无限的崇拜。这可能是来源于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人有五个手指头,五个脚趾,人有五脏,有五端(头和四肢,而其他哺乳动物有尾,所以是六端)。这样人们自然就看重“五”了。据说黄帝在考定历法时,提出了五行的观念。其实金、木、水、火、土五行本来指的是自然界的五种物质,这样的观念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朴素的认知,具有自然主义色彩。但到了春秋时代,五行学说逐渐走向神秘化,产生了相生相克观念,不仅与政治、人事、社会相联系,而且还与各类事物类比配置。另外,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也看重五,认为五是中心数,还表示婚姻之数,因为它是由一个阳性数和一个阴性数结合而成的,即1+4或2+3。

“六”是一个完全数,就是说把能够除尽它的数字(不包括六)加起来还等于它自己。能够除尽六的数字为一、二、三,它们的和正好等于六。古代中国的先哲也许不一定知道这一点,但他们却总是把“六”作为一个周期完成的标志。比如说《周易》就是六爻成卦,象征着时间的作用就像六条龙一样,运行于周天之上,实现着一个周期的循环。为什么要用六爻呢?先哲把它归因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观念,“兼三才而两之”就为一卦。

“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最令人迷惘的数字。《周易》三次用到“七”,都描述了厄运。在更多的情况下,“七”常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比如,混沌开七窍,一日一窍,七日而亡;孔子做了一个不祥的噩梦,七天后去世;古代中国民间葬俗中有“七七说”,认为人死后每隔七天为一个忌日,一直要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一首民歌中唱道:“五七三十五,亡人最受苦,……七七四十九,亡人撒了手。”

“八”在古代中国文化体系中,形成了以八卦为统领的类数结构。八个卦的名称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基本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是先民们积千百年的经验,抽象概括出的宇宙间的八大要素。在中国古代,人们早已发现,在人的发育期中,阴阳(男女)正好相反。《韩诗外传》中说:“阴以阳变,阳以阴变。”意思是男子在阴的岁月发生变化,八个月生牙齿,八岁更换牙齿,十六岁具备生育能力,至六十四岁丧失生育能力。而女子在阳数的岁月发生变化,七个月生牙齿,七岁更换牙齿,十四岁具备生育能力,至四十九岁丧失生育能力。所以有人说“八”是一个阴中的阳元素。这也使人们对“八”产生了好感。在古代中国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八”是屡见不鲜的,民间宗教中有八仙,佛教中有八宝,书法上有永字八法,清代书画家中有扬州八怪,语言上有八大方言,各地都有八大胜景,等等。尤其是在现代中国人心目中,“八”更受青睐,可以说是风靡社会。这种风气来自于广东,因为在粤语中,“八”的发音与“发”相近,似乎和“发财”、“发家”、“发达”等等拉上了关系。这种心理状态是可以理解的,反映了人们求富的迫切愿望。不过,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八”可并没有这层含义。“八”这个字,篆文写作“八”,字形像分别、相背之形,它的本义具有分别、分开之义。“分”字就从“刀”、“八”,刀可分物品。“半”从“八”与“牛”,牛分开就各半了。这样一来,“八”就没什么可贵的了。

“九”在数学中是一个极普通的数字,但在中国文化中却内涵非常丰富,也是最为崇高的一个数字。在古代_中国哲学中,它是天数(奇数)中最大的数字,又是“三”的三倍,所以十二律中黄钟的长度就定为九寸,并且由此引出大量的数术机理。在天文中,月亮的运行有“九行”的说法,天体的界定有“九天”的分法等等。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九”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因为“九”既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字,又是阳性,所以古代中国的许多建筑都以“九”为基数,如佛塔的层数、桥洞的空数、宫殿的间数、阶梯的级数,等等,特别是与皇帝相关的制度都要包含“九”或九的倍数。

“十”是五个地数(偶数)中最高的一个数字,也是一个终极的数字,具有完成、完满、充实等含义。按照《周易》的观点,物极必反,在这个变异的过程中,数字“十”既有否极泰来的吉庆,又有乐极生悲的凶险,既可能预示着十全十美,又可能预示着十恶不赦。

P21-26

序言

《文史中国》丛书的策划编撰,始于2004年。

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一项重大的文化战略:“对未成年人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要求通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悠久历史的教育学习,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鉴于此,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南北两家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著名出版社——决定联手合作,出版一套为青少年量身度制的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系列图书,其初命名为《长城丛书》,计16个系列、约160种图书。计划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列入了“‘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

2005年,中宣部策划组织的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点出版工程——“民族精神史诗”全面展开。《长城丛书》之“文史知识”部分,又被吸纳为这项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并以《文史中国》为名,正式启动。经过近五年时间、数十位学者的倾情投入,其第一批成果,终于以清新靓丽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有别于以往的传统文化读物,《文史中国》的宗旨可概括为一句话:题材是传统的,眼界是当代的。因此除了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统一的常规标准外,丛书从选目到撰写,更要求以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域来透析中华文化的深刻意蕴。而“中华”与“上古”深厚的学术底气与近十年来的创新精神,正是践行这一宗旨的可靠保证。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3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辉煌时代”系列共10本,选择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十个辉煌的时代,作横断面的介绍与分析,以显示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振兴的主体精神。

“世界的中国”系列共10本,集中表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展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组成部分,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共荣、和谐共处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

“文化简史”系列共10本,从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各部类入手,历时性地介绍中国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优雅的审美理念,以及传承有序、丰富多姿的文化积累,从而为当代人的生活文化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启示。

“中华意象”系列共8本,选取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解析。“龙凤”“金玉”等意象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们以其特有的形象和意涵,展示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并丰富着全人类的文化符号。

全中国的中小学生、全世界的华人学子,是《文史中国》丛书的当然读者。我们期待着读者们在清新优美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情境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爱国、团结、和谐、奋斗”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一个出色的中国人。

今后,无论您走到世界的哪一个地方,无论您从事哪一项职业,无论您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您都可以骄傲地大声说:

“是的,我是中国人!”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数字与色彩趣谈(中华意象)/文史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9174
开本 32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5.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