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融兴衰(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启示录)
内容
编辑推荐

2008年9月,来势凶猛、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令世界感到震惊。各国学者都在进行深刻的反思,本书即是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大师迪米特里斯·肖拉法在危机中所做的解读。全书对信贷风险是如何逃脱以及为什么会逃脱风险管理控制和监管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对担保债务凭证、信用违约互换均作出了实际而又全面的定义,对它们的商业机会、风险,还有对其清偿能力和流动性的区别也给出了清晰的解释。

内容推荐

这是二战后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高杠杆率、新产品和越来越多的风险承担导致了市场超级泡沫的产生。这个泡沫在膨胀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现在终于破裂了。如果接受适当的监管,机构投资者是能够很好地应对这场危机的。然而,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大银行在最近的20年间为减少监管者的渗入而不断斗争——最终置它们自己和整个经济体陷入第二次大萧条的风险之中。

房屋贷款和其他抵押贷款组合在一起;这些组合起来的“资产”被分成了股份,在全世界银行、养老基金机构、保险公司、对冲基金机构和其他投资者中以债券的方式进行出售。没有人知道这其中蕴含了多大的风险,没有人关心假若事态恶化将如何去处理。监管当局对此不做任何反应。当一样“有问题”的抵押贷款被重新组合打包达20至30次以上并出售时,他们只是视若无睹。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和其他监管机构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他们错误地相信市场会自动修正这些过度行为——而事实上却没有。

本书对信贷风险是如何逃脱以及为什么会逃脱风险管理控制和监管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对担保债务凭证(CDOs)、信用违约互换(CDSs)均作出了实际而又全面的定义,对它们的商业机会、风险,还有对其清偿能力和流动性的区别也给出了清晰的解释。本书在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性投资工具、套息交易、拍卖利率证券和北岩银行案例研究等章节中也引入了很多现实的例子。

目录

前言/xi

专业术语/xvii

缩略语/xxvii

第一篇 信岱领域的混乱与阵痛

第1章 信用风险管理不善/3

 1.我们在走出泡沫吗?/3

 2.100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工具/7

 3.“一群26岁的年轻人正用计算机制造金融氢弹”/10

 4.银行管理失败带来的可预见损失/14

 5.信贷危机的核心:62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互换市场/18

 6.错误风险:单一险种保险公司的降级/22

 7.MBIA和Ambac:案例分析/27

 附录:信用违约互换/31

第2章 美联储错了/36

 1.中央银行失去了对货币政策和监管的控制/36

 2.美联储匆忙救市/40

 3.回顾卡特的年代/44

 4.大而复杂的银行集团和系统风险/46

 5.需要一个新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50

 6.欺诈和惩罚/53

 7.主权财富基金作为最后贷款人/56

 8.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金库/60

第3章 信用风险的全球化/65

 1.金融全球化的影响/65

 2.金融全球化工具/69

 3.全球结构性产品/72

 4.拍卖利率证券和总检察长的反应/76

 5.追求利润削弱了信用评级/80

 6.信用价差预警/82

 7.全球化危机的影响/85

 8.乔治·索罗斯的全球监管论/88

第二篇 次贷危机

第4章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地震/95

 1.银行业自酿苦果/95

 2.次级抵押贷款的制度化/99

 3.破产边缘的借款人/103

 4.次级房贷的噩梦/106

 5.次贷余波未平/110

 6.次贷危机对经济的影响/114

 7.逆境求生者的良机/117

第5章 信用风险的产业化/120

 1.信用衍生工具/120

 2.风险与证券化相伴/123

 3.发行并分散化/127

 4.可变利益实体/131

 5.结构性投资公司和渠道/134

 6.州立基金买单:佛罗里达的例子/138

 7.美国政府看着次贷陷入混乱/141

 8.走出衰退之路不能用更多的债务来铺就/143

第6章 杠杆性工具、其信用评级以及其他非正统的操作/148

 1.担保债务凭证怎样让你蒙受金钱损失/148

 2.担保债务凭证的机制/153

 3.债务市场与产权投资市场的协同效应/155

 4.对次级贷款的信用评级/158

 5.信用风险危机的蔓延:一个简单回顾/162

 6.风险集中以及资产估价/165

 7.不合理的高额奖金/169

 8.失败CEO的金降落伞/173

第7章 北岩银行:案例分析/176

 1.最后贷款人/176

 2.北岩银行与金融服务局/179

 3.审慎监管的失误/182

 4.救援的诸多形式/185

 5.非常遥远的一个丑闻?/189

第三篇 银行监管者及其职权范围

第8章 金融监管的责任/197

 1.自由市场监管的升级/197

 2.流动性保证和监管部门/200

 3.流动性注入和消费者保护/204

 4.金融衍生品和政府政策/208

 5.对金融衍生产品和对冲基金的监管:一个案例分析/211

 6.对债务风险进行监控/215

 7.需要建立新的全球性金融监管制度/21 8

 8.会计标准的重要作用/222

第9章 偿债能力、流动性、资产支持票据和套息交易/226

 1.资本需求/226

 2.偿债能力和流动性/229

 3.流动性担忧/233

 4.流动性管理/235

 5.流动性压力测试/239

 6.资产支持商业票据/243

 7.套息交易/246

 8.流动性和套息交易/249

第10章 银行监管问题有补救措施么?/253

 1.受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253

 2.金融稳定论坛/257

 3.影子银行系统破坏了经济稳定/261

 4.试图速战速决是不可行的/264

 5.保尔森的重组:呼吁零管制/268

 6.保尔森监管重组的具体细节/271

 7.专家们在银行监管问题上的观点/275

后记/279

注释/284

试读章节

火箭科学家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也就是所谓的“金融工程”。他们作为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曾经从事过导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工程的研发,现在为大银行工作。在过去20年中,他们增加了金融工具的复杂性,总体上来讲对金融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不间断的金融工具创新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相对于如何管理它所带来的风险,大家更多地关注其新颖性:

·货币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因为在数量分析方法上他们远不如很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火箭科学家、银行家和交易员们联合起来研究和发展新型金融产品的结果之一,就是每年银行体系对复杂金融工具的风险敞口都能提高30%-35%。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乎为零的金额,上升到2007年7-8月份次贷危机爆发时高达1000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名义本金额度)。

即使保守估计,全球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敞口也会超过500万亿美元。2008年4月《经济学人》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2007年底场外交易的所有金融衍生工具有455万亿美元。场外交易大约占所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80%,这说明2007年底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敞口有570万亿美元,如果每年以35%的比率增长,到2008年底则达到770万亿美元。

·这个确切的数字是有根据的推测,是否就是1000万亿或者3/4个的1 000万亿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其数量巨大,增长势不可挡,而且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巨大无比的泡沫。

长期以来非常令人担忧的一个事实就是整个金融业和经济管理者都无法用比较准确的方式估计投资的价值及其潜在的风险。几年前伯纳德·巴鲁克曾说过这样一句充满智慧的话:“一项投资的价值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一样。”以下情况出现时,一个经济体才会更容易克服困难,熬过艰难时期:

·当真实价值被创造时,因为它们会帮助度过金融恐慌加;

·相反,虚假价值终究会崩溃,而这些碎片则会毒害全球的金融环境,正如2007年次贷危机所演示的那样。

联系到2007-2009年的银行信贷危机,可以想象最坏的情况将是银行界的损失将会达到好几万亿美元的现金,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尤其对于一个外行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但是连傻瓜都能看出来:

·全球的银行体系破产了;

·21世纪初的一个不解之谜,就是领取高薪的总裁和董事会成员怎样将其公司弄得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了。

模型及其过低的风险评估导致了麻烦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没有更早地发现麻烦。目前所盛行的批评意见是:“银行的风险模型试图估计当通过置信水平为99%的正态检验时银行实际预期的损失,而又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而就会导致错误的安全感。”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99%的置信水平是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同时制定的还有被银行广泛应用的愚蠢且不可靠的VAR模型;

·绝大多数情况下“大量数据”是不存在的。真实的情况是,数据是稀缺的。

·管理混乱,并有其偏好的模型导致的后果。比如,德累斯登银行的董事会决定,所有案例中的相关系数都必须等于0.25。

这并不意味着火箭科学家从来不犯错误,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也犯错误。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曾经说过,进行预测总是非常困难,尤其是预测未来。因此,盲目地相信模型很不明智。而且建模被广泛地应用在设计复杂的新的金融工具方面,相关风险的分析却很少。

除了这些微观经济层面的考虑之外,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宏观经济层面的一个担忧就是迅速扩张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另一个就是很多新型金融工具掩藏了那些通常使银行破产的原因,其结果就是几个大的银行破产立即冲击金融市场,如本章第4节所述。

为了使之更加容易理解,我们简单地观察一下当前的真实威胁从何而来。在欧盟和其他国家(主要是IAS 39)适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将金融衍生工具定义为价值随标的资产的变化而变化的金融工具。例如,利率、股价或指数。杠杆来自于以下事实:

·如果是长期契约的话,一个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通常不需要最初的投资;

·相对于对市场变化有类似反应的普通合同,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所要求的投资额少得多。P7-9

序言

如果金融与经济学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讲,2007年7月和8月以来在次级贷款领域发生的一切就会是一件博物馆的收藏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说经济学是沉闷的科学。由于艾伦·格林斯潘,经济学变得的确沉闷,这算是近十年来第二大泡沫的副作用吧。

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认为,虽然越来越多的个人与公司不得不在2008年就寻求再融资,但是再融资的高峰直到2011-2014年才会出现。在此之前,最具可能性的是,由担保债务凭证(CDOs)给西方金融体系带来的灾难性打击,则由信用违约互换(CDSs)带来的规模更大的打击所延续。所以我们从CDOs上学到的教训,必须用于提前应对CDSs和拍卖利率证券,后两者恰恰是华尔街最近沉迷的东西。

现在的信贷危机、银行危机、信心危机都肇始于2007年中期的美国住房泡沫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崩溃。这种崩溃本身就已经非常严重,但它又被抵押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其他对有问题住房贷款进行证券化和出售的机构的高杠杆行为所恶化。

抵押贷款和其他抵押贷款组合成资产池,这种资产池被分割成不同档次,然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当作债券出售给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被称为“投资者”的机构。没有人知道,或者想知道,他们承担了多少风险以及在最坏的情况发生时如何管理风险敞口。

在被打包成一种复杂的结构化金融工具——担保债务凭证之后,次级抵押贷款资产池中质量较好的种类被独立评级机构评为最高的资信等级一AAA级,尽管人人都知道它们不过是垃圾债券而已。有的银行甚至把它们列为可调整的资本,而监管机构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cDos成为“信贷飓风”的风眼。在这场危机中:

·净资产很少的家庭购买了他们负担不起的房子,因为美国人梦想得到房屋所有权,他们认为“你的房子就是你的城堡”。

·所有的银行家都剥削了这些人,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收取费用,而且主要是为了创造能够提供丰厚回报的新型高风险金融产品的原材料。

·银行购买它们知之甚少的其他银行的CDOs,使其自己的杠杆率高达30倍(如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贝尔斯登公司)至40倍(如雷曼兄弟公司)。

然后它们把抵押支持证券进行重新组合与分割,再卖给美国与欧洲的其他银行,以及各种各样的投资者。当这些抵押贷款被重新打包出售,如此反复10—30次时,监管机构视若无睹。这些交易的杠杆程度甚至比能源期货市场还高,而在石油期货市场,一桶原油在被抽出地面之前就已经被买卖了14次之多。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SEC)以及其他监管机构都抱着市场能够自我修正的错误理念,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格林斯潘的美联储非但没有对市场进行控制,反而对每个投资者的高杠杆行为表示欢迎,因为新房主很高兴。布什政府愉悦地看着金融版图被重新规划,并且CDOs的全球销售给美国带来了英镑、欧元、日元和人民币以填补(至少是暂时性的)部分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的好处。

但这种金字塔式的运作最终走到了尽头。只要美国房价上涨,每个人都能获利。而一旦次贷泡沫崩溃,房屋所有者和银行业都深陷泥潭。然而,次贷虽然是2007年危机的源头,但是已经成为历史事件——尽管它们的火焰还在燃烧,而其广度、深度和持续时间仍不得而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次贷的“黑洞”最终将达到1万亿美元。

没有一个银行的交易头寸或资产组合是无风险的,因为只有承担风险,银行业才能赚钱。但是我们必须根据限制条件、可控条件和审计规范来稳步测算风险。

今天的问题在于不仅需要加强银行特别是大银行的管理,而且也需要加强对它们的监管。2008年4月1日,亨利·考夫曼博士——也许是健在的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

·如果有些银行太大了以致于不能倒闭,

·那么就需要对它们进行非常严格的监管。

考夫曼建议说,有25—30家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规模太大而不能倒闭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特别的监管机构严密监管它们,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欧洲、亚洲、太平洋盆地和美洲的大银行。

2008年4月9日,在哈佛俱乐部的讲演中,德高望重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博士指出,如果实体经济没有出现问题,一般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他补充说道金融体系没有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他还强调当前情况说明我们所使用的风险管理工具不管用。沃尔克的主要观点是:

·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全球监管解决方案;

·在面临危机时,被监管机构的情况比未被监管机构的情况要好;

·一个国家不能通过通货膨胀来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

·美元的不稳定可能损害世界经济。

“我认为这是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乔治·索罗斯2008年4月中旬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这个著名的对冲基金投资者和慈善家补充道,当前的超级泡沫在最终崩溃前已经膨胀了1/4个世纪。不过,次贷和CDOs远远不是威胁世界金融体系的仅有的问题。

人们容易把次贷危机误认为是迎面而来的2008—2009年危机的一场预演,实际上后者的起源并非如此。它和次贷泡沫的联系仅仅在于抵押贷款是一种贷款,而银行利用各种贷款——特别是企业贷款——作为信用违约互换的原材料,而这种互换市场是完全不受监管的。这将导致第二次规模更大的超级泡沫。

一份CDS使得卖方和买方能够将一笔贷款或债券的某种性质如利率的违约风险相互分离。所以,在理论上它就像防止违约风险的保单一样。而在实践中,这是一种针对信贷质量的投机工具,它在银行和许多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占有很大比重,但现在已然变成了不良资产。

不仅CDSs远远不是用来进行套期保值的,而且它还有50万亿美元的存量没有平仓。相比之下,它们背后的真实贷款数额显得微不足道。CDOs是高杠杆的金融工具,集中在少数几个大玩家手上,而其一旦扩散则具有撕裂全球金融体系的能量。据市场传闻,贝尔斯登有10万亿美元的CDSs。如果这些都违约,那么整个美国银行业就得崩溃。

全球银行发生接踵而至的巨额亏损也将是致命的。随着经济的下行,专家们认为大量的金融问题将导致美国的违约率上升到3%,这将意味着13万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相当于迄今为止次贷窟窿的4倍!没有人能够确保破产率在今后不会升高(美国次贷的破产率已达到12%),也没有人能保证由于银行业的高杠杆率和低资本比率所引起的行业亏损不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信贷危机对整个全球经济的滞后影响刚刚开始显现。有消息说美国银行监管机构正准备接受更多的银行破产。其他的接管将随之而来。起初人们认为次贷问题仅限于美国,后来逐渐认识到这其实是一场全球危机,而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第二次大萧条中将首当其冲。

我要感谢许多帮助此项研究并使之得以成书的学识渊博之士。没有他们的帮助,读者手中的这本书不可能出现。他们不仅贡献了许多思想,而且对本书手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批评意见。

请允许我借此机会感谢建议我做这个项目的丽莎·冯·菲尔科斯,感谢凯斯·波文和马克·亨迪的编辑工作。以及维德亚·贾雅普拉卡什的制作。感谢伊娃-玛丽亚·宾德整理了研究成果、打印文稿并准备好了立即付印的稿件。

迪米特里斯·克拉法斯

于瓦勒梅尔和威茨瑙

2009年1月

后记

这是一个被恐惧驱动的市场。2007年年中,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给了基本上没有负担能力的人们,并被用于证券化的原材料,于是银行危机爆发。银行采用的系统是复杂的,它们大规模地使用担保债务凭证、表外业务以及为了进行管制套利而设立的特殊投资公司。

当亏损激增,企业信心低迷时,信贷违约就成为全球金融与银行业地震的震中。危机的下一个阶段就成为了信任问题。银行不再相互信任,因为它们知道财务报表是不准确的——在信用衍生工具广泛使用后,特别是信用违约互换的合约价值达到天文数字后,这种恐惧急剧上升。

2008年9月17日,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摩根斯坦利的CDSs息差达到900个基点,这意味着违约概率达到13%。专家认为,如果美国国际集团(AIG)破产的话,德意志银行和瑞士信贷很可能也会破产,因为这样它们从AIG以CDSs形式购买的大量信用保护就会灰飞烟灭。

由于美国和欧洲的银行监管都出现了缺失,所以信任的缺失问题进一步恶化。监管者没有各尽其责。曾经认为市场受到严格监管的观点被证明是虚幻的。问问任何一家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或英国金融服务署打过交道的企业就知道了。

2008年10月初,在众议院政府监管委员会主席亨利·魏克斯曼以及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委员们激烈的质疑下,破产的雷曼兄弟的CEO迪克·福尔德公开承认其银行没有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

·如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联储各尽其责,那么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和16家美国商业银行(截至2008年)就不会破产。

·如果英国金融服务署尽职尽责,那么北岩银行、联合莱斯特银行,布雷福德-宾利集团、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就不会误入歧途。

贪婪、欲望以及掉以轻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越过了全球信贷危机的边界、为什么银行持有了大量有毒资产以及为什么任凭监管的缺失。只有信心恢复时,我们才能看到金融市场表现良好,而在当前,虽然全世界投入了数以万亿计的美元、英镑和欧元以解决危机,但信心仍是一种稀缺商品。

·流动性不足已经从贷款市场蔓延到商品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股票、债务工具和弱势货币正跌到关键支撑价位以下:

·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公司在削减影响其核心业务发展的工作岗位和投资;

·政府正在大量增发货币,稳住股票市场,并对资金流动施加限制。

全球股票市场都大幅下挫。仅仅在2008年9月17日一天,摩根斯坦利的市值就下跌了38%,高盛则下跌了25%。一天之后,通用电气的股价下跌21.5%,人们日益担心通用资本的股价,这支股票直到中央银行注入大量流动性后才略有反弹。

一个月后,2008年10月18日,日经指数出现了21年来最大下跌。就在这一天,与1年前相比,印度的孟买(Sensex)指数下跌48.1%,香港的恒生指数下跌46.8%,日本的日经指数下跌45.9%,德国Dax指数下跌43.7%,法国的CAC40指数下跌43.5%,英国的《金融时报》指数下跌39.1%。俄罗斯的股价指数跌得最凶,下跌了近70%。

虽然美国财政部在7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通过问题资产救援项目“不惜一切代价”地稳定金融市场——并宣布26其中包括一系列未明确说明的措施。英国和欧元区国家(特别是德国、法国与荷兰)的救援计划超过了美国,其规模相当于2.2万亿美元。但这3万亿美元足以解决规模至少是其20倍之大(据估计)的问题,即至少60万亿美元的问题吗?后者可能就是全世界在近40年所花销的粗略估计:  ·这些花销是入不敷出的;

·并由此积累了巨额不安全的债务。

目前正在进行的超级金融救援计划,无意中会产生一个后果,即它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严重衰退以及危机深化阶段,这会使得西方国家和其他经济体回到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局面。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电机的中国经济,也将收缩,所以我们可能都将承担无法预见的后果。

还有一个问题,这3万亿美元被用在了最好的方面了吗?现在我们能说的是,政府在牺牲非银行部门来拯救银行业。但没人能确保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救援计划能够成功。有些银行规模太大,问题太深,以致于很难愈合其自身造成的伤口。2008年10月17日。花旗集团和美林银行都公布了新的数十亿美元的亏损,这使美国9家最大的银行资产减记规模达到3 230亿美元,超过了它们在近几年的全部利润。

包括银行最高管理层在内,没有人知道这个无底洞有多深。我们记得2008年8月,美林银行向一家得克萨斯的秃鹰基金——孤星公司,以5%的实际价格出售了300亿美元的CDOS和其他有毒资产。银行在最近减记资产后,剩下的资产质量仍然令人堪忧。损失日益严重,这对西方国家政府的计划提出了严重的质疑:

·贷款银行能够如政治家所期望的那样,迅速将其新近获得的资金放贷出去吗?

·它们能够重新让资金流动起来,以促使经济复苏吗?

·或者它们会囤积资金以自保吗?如果这样,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政府又该怎么办呢?

至少有些政界要人说他们希望改进监管方法,并增强监管能力。2008年10月中旬欧盟委员会宣布将设法控制信贷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因为后者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非常负面的角色。“监管者需要更好地知道这些金融工具到底有哪些实际的风险”,欧盟金融服务委员查理·麦克科瑞维说。

麦克科瑞维呼吁各国监管机构和金融业应该就信贷衍生产品带来的真实风险以及为了防止未来的损失而去限制它们达成共识。法国总统及2008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欧盟轮值主席尼古拉斯.萨科奇呼吁最大的30家全球金融机构要接受来自其国家的监管者组成的小组的监管,并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协调。

细心的读者会记得本书提出的建议之一,就是让美国最大的30家银行以及全球其他国家与地区的100家大银行在信贷配置的全过程中,都由同一家机构进行监管和严格控制。为了防止2007年至2009年的大灾难再次发生,这么做是非常必要的。但乔治.布什反对对所谓的“自由市场”进行监管。,事实上当时监管职责被弱化了,而不是加强了。

2008年10月上旬,授权7 000亿美元救援方案的问题资产救援项目就是一例。为了让法案通过,美国的标准制定者强迫放松了要求银行盯市的规则。而且旨在迫使银行减少表外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财务会计准则(FAS),(刚刚)被推迟到2010年才实施。

欧盟也当仁不让地弱化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有关盯市的会计准则,其声明的理由就是欧盟银行在竞争中不能比美国银行处于劣势。在大西洋的两岸,政客们都忙着扭曲少数正确的监管规则——这种行为将被证明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原因在于:

·它将以损害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代价来影响市场信心,而不是恢复信心;

·它将降低透明度,并使人们更加担心银行在其资产和负债问题上说谎,这将使银行信贷重回正轨的时间进一步推迟。  毋庸置疑的是,2008年10月15日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提出了防范泡沫形成的一套宏观上的谨慎监管体系。这当然不错。分析师将此解读为美联储将转换政策的第一个信号,即其将阻止金融泡沫的发展。但这还只是一个概念,而且只是必要解决方法的一部分而已。

总之,市场下跌的规模与速度是既大而又无法预测的,所以读者阅读此书时的情况与作者写书时的情况可能大相径庭。当前局势发展方向是,市场将出现越来越深的“跳水”局面,更糟糕的是,实体经济亦将如此。

美国金融业的消融过程近乎像一场完美风暴。因为其形成时间既在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差的总统任期内,也在一个长达18年中以自负和货币政策失误著称的美联储主席任期内,还在华尔街处于史无前例的权力巅峰时期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融兴衰(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启示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迪米特里斯·肖拉法
译者 应惟伟//刘鹏//金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518236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1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0.51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9-4284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6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