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另一片海(阿拉伯之春欧债风暴与新自由主义之殇)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次,张翠容行走于事件现场,跨越地中海两岸,亲访希腊、西班牙、埃及与突尼斯,以一种在地而全面的观点,探索这一场接一场如推倒骨牌般为民主与经济、自由与尊严抗争的觉醒运动浪潮,试图为读者呈现事件的真相,并提出更宽广的思维角度。

《另一片海(阿拉伯之春欧债风暴与新自由主义之殇)》是一本刻画地中海两端变局的见证之书,作者张翠容要讨论南欧国民面对欧债危机时的反抗和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

内容推荐

《另一片海(阿拉伯之春欧债风暴与新自由主义之殇)》是一本刻画地中海两端变局的见证之书,作者张翠容要讨论南欧国民面对欧债危机时的反抗和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这两起事件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国际政治、金融问题。地中海无疑是迷人的:她是多民族、多国度进行贸易及文化交流的舞台,可是自从远方的大西洋世界崛起以后,地中海世界就衰落了,到了二十世纪它甚至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边陲。如今,作为美国金融海啸最大余波的欧债危机和“阿拉伯之春”,都发生在这里。到底“地中海的变天”会造就一个“春天”,还是给世界带来“冬天”?《另一片海》就是作者带着上述问题进行实地采访后试图给出的答案。

目录

推荐序 地中海世界的变天/彭砺青

自序 旅程结束,也是开始

前言 人类的原罪,贪嗔痴过后

第一部分 欧洲的最后探戈

 希腊:失去神祇与法力之后

 西班牙的长矛与瘦马

第二部分 北非:停不了的革命

 呼唤新埃及

 突尼斯:自由与尊严的呐喊

 拆掉这堵墙

第三部分 访谈录

 不确定的欧洲

 直接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学中的希债

 西班牙爷爷的微笑与哀叹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顺势与逆流

 要政治自由也要经济公义

 新自由主义摧毁了埃及

 反颜色革命策略

 突尼斯:政治的春天,经济的寒冬

 “我们不是个可参考的模式”

 南方的声音

 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后记 心里的瘟疫

试读章节

这令我很惊讶,想到之前刚经过雅典大学的图书馆,四周屹立着巨大的古希腊圣哲雕像,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做沉思状。当中的苏格拉底,更被视为西方哲学之父,他对任何事都作出质疑,而他的大哉问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为什么他的后代不再懂发问呢?!在希腊发展过程里,有什么因素引致断层?历史又为什么变得轻如鸿毛?执政者在怕什么?

希腊有太多的历史伤口,这些伤口与外来干预不无关系。例如1946—1949年共产党与保王党之间的残酷内战,这可算纳粹德国占领希腊的后遗症,也是英美介入的结果。希腊在东西方阵营对峙的时期,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英美唯恐希腊落入共产党手中,遂大力支援保王党,而保王党稳固权力后,在1952年推动希腊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从此希腊成为美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屏障,同时亦是冷战时期西方阵营的前沿。在西方一片“恐共”的强烈气氛中,希腊极右集团逐渐凝聚自己的势力。一直到1967年,大选在即,偏左的联合政府正要成立之际,右翼军人在美国协助下发动政变夺权,并开始了七年的独裁统治。

安哲罗普洛斯的父亲于德军占领期间,在雅典外围遭逮捕处决,其后安氏与母亲到处寻找父亲的尸首,对于当时只有九岁的安氏,实在难以承受;六十年代独裁统治正要开展之际,社会动荡。一天,安氏在军民对峙的街头上遭军警袭击,眼镜也被打碎。因此,他看到今日希腊军警对付示威群众时,无法按捺心中的感伤。国家机器要为充满欺诈的官商利益,去镇压反欺诈的受害老百姓,不是很讽刺吗?而他早在年轻时已对国家有很多问号,感到历史的重量在挤压着他。即使他前往巴黎研习,获得发展事业的机会,但最后还是回到希腊,一个他誓言不会离开的地方,他要在祖国土地上寻找答案。

“究竟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但回家却又重新出走,再回家,不断在追寻的旅途上。”

2011年10月,时任希腊总理的帕潘德里欧(George A.Papandreou)提出,为欧盟向希腊抛出的纾困方案举行公投,惹恼德法等欧盟巨头,并引起国际市场很大的震荡。但安氏表示支持公投,他认为希腊人到了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自己问题的时候了,并要为此负责。不然,希腊或许在一片惶恐纷乱之中再遭变相(经济)殖民,重复历史的诅咒。

今夜星光无语,我在安氏身旁重拾失落的历史碎片。踏着这些碎片,我又遇上最受欧洲尊重的希腊诗人蒂托斯·帕特里基奥斯(TitosPat“kios),他比安氏还大七岁。原来,除了蓝天白屋、Feta芝士和橄榄油,支撑着希腊这个国家精神的还有电影与诗,一如神庙的圆柱。在雅典接受笔者访问时,蒂托斯就好像从安氏的电影中走了出来,其一生所书写的,正是在安氏的长镜头下,那一页凄迷的希腊历史诗歌。他们分别在诗中怀抱着电影,在电影中怀抱着诗,并在作品里向世人呈现出辽阔的历史、时间与生命。P10-11

序言

从《中东现场》至《另一片海》,张翠容的书写风格的确成熟了不少,她勾勒问题时更有深度,对各种政府、经济及社会现象的思考层次也更丰富了。这是一本刻画地中海两端变局的见证之书,作者要讨论南欧国民面对欧债危机时的反抗和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这两起事件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国际政治、金融问题。一如奈格里在《帝国》里说的,全球化的帝国没有疆界,没有“倚赖理论”所谓的“中心”和“边陲”,因为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是帝国的中心,每一起事件都是对全球资本主义体制的冲击。然而张翠容作为一位记者的现场纪事,又不能将个别问题一般化,以至失却了当地独有的文化背景。

近几年来发生的欧债危机固然是资本主义信贷过度膨胀引发主权负债的结果,而在北非独裁统治下发生社会革命的催化剂,则是美国近数十年来从政治到经济方面染指北非地缘政治及经济的负面作用,比如埃及这个被誉为北非新自由主义典范的国度,整个社会却在亲美的穆巴拉克统治下,一步一步走向贫富日益悬殊的境地,连军队也拥有自己的私人业务。突尼斯自布尔吉巴争取独立以来,一直走亲西方路线,直至总统本阿里执政,他让突尼斯变成深受新自由主义国家欢迎的家族垄断企业。

与上世纪七十年代脱离独裁统治、加入欧共体的南欧国家相比,这些伊斯兰国家表面上一点也不西方,实质并无二致,它们同样处于西方世界的边陲,直到近代接受了西方政教分离的影响,但其政治同样染上了浓厚的家族色彩。对国际货币基金言听计从,最终将国家开放让美国金融机构进行垄断。与埃及的贫富悬殊及突尼斯的家族垄断相比,希腊和西班牙也有同样深厚的保守反动背景,在长期处于独裁统治之后,不管是遗下的右翼政党和在革命后上台的左翼政党,都同样腐败、用人唯亲。正因为这些政府贪腐、独裁,惟听命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金融机构,执政者向国际金融机构出卖国民利益以自肥,才会在全球金融资本体系中成为境况最悲惨的“边陲”。而新自由主义经济趋势亦连累大部分国民(尤其是年轻人)在转瞬间变为失业者,甚至成为无家可归者,亦因为生活无着,民众才会揭竿而起,反对贪腐而专制旳政府。

面对欧债危机时,希腊、西班牙及葡萄牙等属于“欧猪四国”的民众,最初采取了街头抗议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苦况,继而采取各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如在希腊有人以物易物,或成立地区自治组织,如以巴塞罗那为大本营的自治团体15-M运动。这些欧洲国家表面上遵循宪法奉行议会民主制,不会像北非独裁政府般镇压人民,但对于民众另觅经济秩序的行动亦不能容忍,如15-M在废弃建筑物为无家可归者所建立的据点不时遭到警察的滋扰。面对债务危机上升到主权层面,连中产阶级也无法幸免,然而富人和借贷机构却仍然受惠其中,令整个社会对其极度不满。希腊作家马卡里斯的犯罪小说往往以金融危机和经济问题为题材,在他的《危机三部曲》中,第一部《过期信贷》就讲述一名连环杀手向借贷专家下手,而第二部Settlement则是连环杀手向逃税的富人下手,这虽是小说,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富人和借贷者的憎恨。而在西班牙,这些借贷银行甚至被比喻成最无情的吸血鬼,他们会扣押所有无法供楼者的房屋,即使供楼者无家可归亦会继续追债。事实上,这些欧洲金融机构与北非政府的独裁统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翠容是唯一不跟随主流报道、亲身走进现场,并尝试从阅读探索问题本质的香港记者;当然,即使博览群书,她亦无法避免那种“蜻蜓点水”的印象式描述,但从这份执著的努力中,读者仍可深深感受到作者对走进现场、让真相说话的坚持,以及隐然独立的人格。张翠容走进地中海周边各国,访问学者、政治领袖,也记录她与寻常百姓的生活片段。在这本书里,她访问的对象不单有马卡里斯这样的资深学者,也有青年希腊经济学家瓦鲁法克斯、希腊“直接民主”运动倡导者马高拉斯、西班牙传奇作家及经济学家桑贝德罗、埃及经济学家欧尼沙威,还有突尼斯新近冒起的政党领导人物。从不同的经济学家口中,读者大概可读到不同国家的背景及其经济问题的脉络。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自的问题固然有别,但大致上是一样的,从充满佛朗哥政权阴影的西班牙人民党、依赖美国经援军援统治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到借助右翼军人独裁蹿升的右翼政客,他们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背后都有着鲜明的IMF标志。当美国情报机关发现一向与他们合作的政府越来越众叛亲离,他们就转而支持年轻人从网络组织民主运动。当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在开罗民众集会时,很少人会想到美国情报机关同样发挥着他们在“颜色革命”中发挥过的作用。

而北非民众的反抗最终并未带来政治或社会的变革,在突尼斯,贫穷的南方依旧贫穷,在东北部,富人们依旧生活在海滨酒店的世界里。北非的政治变革也释放了伊斯兰主义政党,在北非世俗化国家中,这些政党在几十年间受尽政府打压或边缘化对待,现在一跃而成为执政党,尽管他们信誓旦旦尊重妇女权利及议会民主制度,可是昔日的形象不免教人提防。更关键的是,无论是谁执政,西方国家及其金融机构都会重新与其合作以拓展其利益。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归咎于美国金融—军事霸权的影响,每一国际事件背后都有其复杂的文化、地缘政治、经济等脉络,但与张翠容早期写作相比,她无疑已突破了单向思考的囿限。

张翠容很欣赏的波兰记者暨作家卡普钦斯基,在其晚年作品《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中,卡氏自承深受希罗多德影响。希罗多德那种追本寻源、旁观角度的历史书写,虽不乏道听途说之嫌,却以旅行家身份亲赴各地,以外来人角度,从人们的片言只语中寻找历史的脉络。如果说希罗多德的《历史》有其隐藏主题的话,那么《另一片海》的主题就很明显:作者要思考何为“全球化”,为何它总蕴含了新自由主义的种种承诺,到头来却是失落的幻象,全球化作为新自由主义的重头戏,原来展示出全球的经济荣景,却为何借此幻象来欺骗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们,去喂饱那余下的百分之一,即使控诉人性中的贪、嗔、痴也不能回答整个问题。在本书中,张翠容希冀完成一直没展开的理论探索,如勾勒出戴维哈维在《新自由主义简史》中的重点,回到中国大陆和港台经验(尤其是一向以自由主义桥头堡自居的香港),还有简单梳理欧洲一体化与美国融资计划的关系等等。对于一心想寻求答案的读者来说,这些论述未必使人满意,但对香港这座从未反思过全球化的城市来说,还是多少有些革新思想的意义。

历史学家布罗岱尔以地中海世界而不是一国一族作为历史研究的单元,对他来说,地中海无疑是迷人的:她是多民族、多国度进行贸易及文化交流的舞台,可是自从远方的大西洋世界崛起以后,地中海世界就衰落了,到了二十世纪它甚至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边陲。如今,作为美国金融海啸最大余波的欧债危机和“阿拉伯之春”,都发生在这里。到底“地中海的变天”会造就另一种“春天”,还是给世界带来“冬天”,目前无人能够预见。但地中海世界的衰颓和革命,恰好作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警号,而发生在地中海诸国的民主经验,如直接民主运动、15-M、埃及民众的反抗等,也值得全球不满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去学习。而不管是何种民主,正如作者说的,民主只是达致平等、自由、博爱、正义等理想的工具,这些政治目标比那些政体或经济制度更为远大。

后记

我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后,就好像与我到过现场一样,拨开云雾,北非人民的呐喊如此真切,对南欧的印象亦不再只是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债务数字。

记得这次地中海之行中的一趟火车之旅,我倚在窗边,美丽又荒凉的景色在我眼前缓缓而过,而我,此时正一页页翻看加缪的((鼠疫》。

这是这位已故伟大法国哲学家兼文学家的经典之作,经典之为经典,就是能历久常新,可以抵御时间的冲击,由于它们反映了人类生存状态的永恒命题,所以无论哪一个年代,都一样引发共鸣。

这部作品,中学时曾读过一遍,书一直保留着,从旧书箱里找出来时,全书已发黄,我吹一吹书面上的尘埃,此时,从屋外透进来的阳光,就好像一条长长的隧道,尘埃在这条阳光隧道中乱舞,过去与现在交缠。

啊!加缪先生,你又站在我面前了。不,他正坐在我的对面,同一班列车,我们看着窗外一样的景致。

他身上一袭惯常黑得神秘的长外衣,衣领竖起,几乎把下巴遮盖了。多少风霜,俊朗的脸庞却扭曲着,他突然转过头来,向我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瘟疫;没有一个人,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免除得了的。”

这是《鼠疫》书中那位记事者的好友塔霍所说过的名言。

好一句“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瘟疫”。

十年前(2003年)那一场sARs,有人与《鼠疫》比较之,甚至相提并论。《鼠疫》以第三者的身份,描述一场黑死病,如何逐步威胁某一个城镇里居民的生命,以及人怎样面对疫症的恐惧,还有官僚互相推卸责任而显露种种丑恶的脸孔。

其实,这书的主题不在于一则疫症故事,而是有关信仰和价值。书中的军人的确染上了瘟疫。可是,这瘟疫不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心理上的恐惧与自以为是的无知。

加缪描写了人在灾难下所涌现的瘟疫心态,那就是自私、恐惧、分离、禁锢,甚至到最后可悲地习惯于麻木,就像书中受瘟疫煎熬的奥兰镇居民,过一天算一天,没有真正的思考……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在第一章我便引用了柏拉图以上的一番说话。真正绝望的,就是我们因循苟且,丧失“反抗”的热情。

“历史上黑死病和战争一样多;而它总是和战争一样出现在出乎意料的时刻。”

老实说,我们这几年间不也正是经历着一场政治和经济的瘟疫吗?!

瘟疫的来临或许毫无预警,但不是无迹可寻。从希腊到西班牙,又从突尼斯到埃及,我一边游走,一路观察,上至商贾精英,下至寻常百姓,地中海两岸不再只是个地理概念,而是大家相连的命运,同样面对生存与复苏的抉择。

正如加缪半个世纪之前所要质问的,难道我们如以往般自我中心,让荒谬的事情相继发生,愚蠢的事情继续上演?

窗外的阳光不经意泻进火车箱里,睁开迷糊的双眼,加缪先生已远去,但他留下了一个正面的讯息,就是人类团结的力量,必能驱赶心中的瘟疫,解决困难、度过困境。

这就是我们面对命运之神的嘲弄,仍没有失去改变的想法。

在危机重重的地中海,春天还会远吗?一路走来,能够让我在寒冬里可以发问一句的,就是当地人民仍没有失去改变命运的想法。

希腊的基斯度(christo)、西班牙的劳卡(Rok)、埃及的阿积宝(Ahmed Abdrabo),还有突尼斯的塔力德(Tarek Mabrouki),他们都是我在采访里交上的年轻友人。从他们对不公不义的顽强抵抗中,我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在写作过程中,我经历多番折腾,出版也因各种原因延后,最终的出版日期竟然在深冬。而南欧的经济在2014年下半年再次陷入新一轮危机,最要命的是俄罗斯面对油价暴跌,经济严重下挫,这对欧洲不无进一步打击,当全球秩序大洗牌之际,老百姓生活更是水深火热;而中东地区的冬天早已降临。

无论如何,我仍然把此书献给那些勇敢走出前路的年轻一代。没错,冬天已经来到了,但只要我们抱有觉醒,彼此靠近,心中的瘟疫岂能肆虐?!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刻画地中海两端变局的见证之书,作者要讨论南欧国民面对欧债危机时的反抗和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这两起事件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国际政治、金融问题。

张翠容是唯一不跟随主流报道、亲身走进现场,并尝试从阅读探索问题本质的香港记者;从这份执著的努力中,读者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对走进现场、让真相说话的坚持,以及隐然独立的人格。

——彭砺青(《晶报》书评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另一片海(阿拉伯之春欧债风暴与新自由主义之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翠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55284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6
CIP核字 2014124311
中图分类号 D815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1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