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写我的书(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小小的生活的过去,陈旧了的Sentimental,林氏散文的代表作。

以书写人,展现一代学人的气质与趣味。

《写我的书(精)》特点在于,这是一本“写我”的书,个人性十足的“我的”,意味着这是一本跟林文月的生命历程有关的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学术/文学/艺术方面的启蒙、师友、至爱,以及她生命中的各种“不可忘”。

内容推荐

《写我的书》,原是作者林文月在《联合文学》开设的专栏单篇,写自家书房藏书,“记录面对一本书无端端心情转折”,名为写书,实为怀人,围绕着书的动人情分,记述了一连串与书、与人有关的回忆。作者以《庄子》写外祖父连横和他的雅堂书局、以《论语》写京都一年时期与平冈武夫教授的师生情谊、以《陈独秀自传稿》写师长台静农先生晚年对遗失书稿的挂念……许多历历往事因为书而屡屡被翻阅,不仅开创了一种散文的新体制,也令读者看到了一代文人学者的气质与趣味。

目录

自序

庄子

变态刑罚史

景宋本三谢诗

文学杂志合订本

源氏物语

日本书纪古训考证

论语

奈都夫人诗全集

巴巴拉吉

The Poetry of T’ao Ch’ien

郭豫伦画集

Lien Heng(1878—1936):

 Taiwan’s Search for Identity and Tradition

陈独秀自传稿

清昼堂诗集

试读章节

一九五六年的秋季,我已经考入台大中文研究所,与同时考取的王贵苓分发到第四研究室。当时的教员和研究生并不多,但研究室也少,所以研究生多被指定与研究范围相近的师长合用一个研究室。第四研究室内原先已有郑因百先生、洪炎秋先生和叶庆炳先生。叶先生早年在大陆读过大学,但毕业证书却是在台大领取。他是台大中文系的第一届毕业生,所以那时候,我们私下都称他“老大哥”。

《文学杂志》发行之初,在文学院内颇引起热烈的反响,许多师长们纷纷撰稿以示支持。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李商隐燕台诗评述》,为历史系劳鞣先生所撰著。劳先生是著名的史学家,我大一时修过他为全文学院新生所讲授的共同必修课“中国近代史”。当时只觉得他讲课时于科学精神之中似又透露一种浪漫气息,很难解释那种感觉来自何处?读了他这篇评述李商隐“神秘而难解的诗”,于科学的索证外,又推崇着“似了解非了解之中”的艺术之美,始恍然明白我那种感觉的由来了。同一期又收黎烈文先生的短篇翻译小说《老囚犯的哀伤》。黎先生翻译法文作品,有口皆碑,我中学时期就读过他的书。研一时依校方规定,必须选修第二外语以备毕业获得硕士之资格。但修了一学期后,因不耐烦背那些阴性阳性之词,而且自认为考日文可以不必准备就轻松过关,遂半途而废,至今自责年轻时的短视,十分后悔。至于叶先生,则在第四期写了一篇纯中文系式的论文《<赚蒯通>杂剧》。这正符合夏先生在《致读者》的篇末所写的:

本刊欢迎投稿。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与翻译,希望海内外作家译家,源源赐寄,共观厥成。文学理论和有关中西文学的论著,可以激发研究的兴趣;它们本身虽不是文学创作,但是可以诱导出更好的文学创作。这一类的稿件,我们特别欢迎。

老大哥叶先生不仅以身示范,写文章投稿表示支持《文学杂志》,并且还向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广邀文稿。我和贵苓因地理之便,遂成为他催促最紧的对象。那时中文系的学生和外文系的学生似乎在写作方向有所区别。外文系重创作,中文系则以学术论文为主。刚考上研究所的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发表的论文,所幸,当年大学毕业生是必须每人提交学士论文的,因此我便将毕业论文《曹氏父子及其诗》的部分文字重组为三篇独立的文章:《曹操为人及其诗》、《曹丕与曹植》及《曹氏兄弟的诗》,由叶先生转交给夏先生,先后在第一卷第五期、第六期和第二卷第二期刊出。贵苓也把她已着手撰写的硕士论文的一部分《陶诗源出应璩说探讨》,先行整理发表。

这一类“可以激发研究的兴趣”的论文,后来由《文学杂志》另外单独结集成两本《诗与诗人》出版。由于我在曹氏父子的论文之后又发表过两三篇文章,其第一集竟由我为作者代表挂名。第二集是由我的老师郑先生为代表。  写那些论文时,我才二十岁出头,但是受到整个中文系传统风格的影响,我的写作方向持续保持在古典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当时的中文系研究范围不包括《红楼梦》以降的现代文学),即使在《现代文学》时代和《中外文学))的前期仍如此。也许是内容和笔调予人稍嫌“苍老”的缘故吧,记得五。年代初在一次文人聚会的场合,有人把我介绍给香港的来宾徐莳先生,他看着我说:“她还是个小孩子嘛。”另一次,参加大专联考的国文阅卷。当时南北各大专院校的教员都集中于台大体育馆内统一阅卷,考卷的收发亦由各校派助教代表担任。我记得很清楚而且印象深刻,有一位年轻的女性助教见我在签名栏上所签署的姓名,竟侧过头去对她的同伴说:“林文月,还在啊!”也许是她们在更年轻的岁月里读过我的论文,便以为此人合当已作古的吧。

尚未作古,但是寂坐暮霭中凝睇两卷数十年前的《文学杂志》合订本,不由得引发无限苍凉之感。翻览各期目录,许多位师长和前辈,那些亲炙过教诲,以及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的影像,遂历历目前;然而泰半皆已作古,包括主编夏济安先生和支持最力的叶庆炳先生。

当年,为了响应文学院内这一个惊天动地的创举,我们除了从各种角度和立场撰文投稿,又长期订阅杂志,以尽绵薄的资助。岁月荏苒,几度搬迁,有所割合,那些每月单本的杂志,和其他前前后后曾经订阅过的期刊,终不免捐赠放弃,唯独这两册合订本,我留下来了。留下来,大概不是无意,不是偶然。

如今,我面对封面散脱、书脊糊褪、纸张泛黄的两册《文学杂志》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合订本,宛若照见自己年少的片段时光,依稀是青涩羞赧的,又勇髡是坚定自信的。

P52-P56

序言

选择了教学研究为职志,复偶尔以写作翻译遣兴,我的生活里,书自然成为十分亲密的伴侣,不仅书房内有数不清的书册,便是客间、卧室、饭厅,乃至于无可名状的小小空间的台面墙角,有时也堆放着一些书。这些书和那些书,对我的意义,其实并不一致。有些是正襟危坐而读之的对象,有些则是教学研究与写作翻译之余随意浏览者,另有一些,甚至因为书房拥挤,空间逼仄,不得不将其退次于书橱的后排,久而久之,竟或遗忘了其存在。

退休以后,属于自己的闲在时间比较多起来,漫读杂书,成为生活中颇堪安慰的习惯。原先被我束诸高阁,或隐藏于底柜深处的书,有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则有一种久违再遇的惊喜。于是,就地翻阅,三行五行,十页八页,时则索兴搬移到书桌上,彻头彻尾地读起来。夜深灯孤,重读的心情往往和当初并不相同。

是有一些不相同的。不相同的原因,未必是那本书的内容,和对于内容的感受领悟,而常常是那书的本身,以及关涉那一本书的属于我个人的记忆怀念。与书重逢的喜悦,遂渐渐沉淀,迷惘感伤之情,不由自生。

我把面对一本书的无端心情转折记录下来。

其实在很久以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名即是《一本书》。记述在一个阴沉的元旦假期,偶然闲步古书店,与一本外表丝毫不起眼的旧书相遇的经过。那是一本半个世纪前于日本大阪出版的现代诗集。出版社及诗人们,都名不见经传。我把那本略微残损的书从古书店一隅层层堆放的旧书籍中挑出购回,可能是一时好奇,或者竟是价钱便宜,抑或是其他更微不足道的原因,如今已不复记忆。然而,在些许慵懒的假期夜晚,随兴浏览那些不认识的作家们所写长长短短的诗章,内心渐渐不克自…………是系列以外的文章,性质上却是一贯的,故并录之。“陈独秀自传稿”虽非一本书,但一度为我所有,原稿已捐赠于台大图书馆。文章稍早亦发表于《联合文学》。LienHeng,Taiwan'sSearchforIdentityandTradition,刊登于《联合报‘联合副刊》。“清昼堂诗集中所显现的诗人的寂寞”,系为郑因百师百岁冥诞国际学术研讨会所撰写的论文,所写的是因百师的两本著作,并透过其文字呈现了他的人格特色。亦系于书末。

林文月志于辛亥路寓所

二〇〇六岁次丙戌端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写我的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文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60004
开本 32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201425864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1
13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