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耶路撒冷史/大象学术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众多文献中,阿尔伯特的这部《耶路撒冷史》居于显著位置,不可或缺。这部书是对第一次十字军战争记载最为详细、生动和完整的史著。它篇幅最长,数倍于其他文献,且记载最为完整,一直延伸到战后的1119年,拉丁东方的内政外交皆涵盖于其中。这部书由拉丁文写作而成,以军事战争为主线,对战场的描述翔实细微,真实地反映了近东残酷漫长的血腥冲突,对其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刻画生动到位。因为篇幅巨大,在征战这条主线之外,全书还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在内的各方面、层次的内容,其广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内容推荐

《耶路撒冷史》由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最初20年的历史。在众多文献中,这部书居于显著位置,不可或缺。它是对第一次十字军战争记载最为详细、生动和完整的史著。其以军事战争为主线,涵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在内的各方面、层次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近东残酷漫长的血腥冲突。

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3.在各种传言甚嚣尘上时,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布洛瓦的斯蒂芬郑重声明,自己很是虚弱,不能再留下来围城了。他称赞了兄弟们,然后以生病这个借口离开了他们,向着海岸出发,前往小亚历山大。他就此离开后,4000名武士跟随着他,他们都是他的同伴。公爵戈德弗里、博希蒙德、罗伯特、雷蒙德和军中首领,日益受到异教徒逼近传言的困扰,于是,一致决定,从军中选出勤勉之人,查清事情真相。他们被派到山区和难以接近之地,可在那些地方安全地观察。被派出去的有内勒的德罗戈、旺德伊的克莱姆鲍德、法兰西王国的伊沃(Ivo)、图勒的雷纳德,都是非常卓越和谨慎的人。若有蛛丝马迹能证明异教徒到来之事属实,或传人他们耳中,或引起注意,他们都会立刻向军队报告。如此一来,王公们预先得到消息,就不会太过惧怕那不断侵扰的投射之物。派遣出的骑士,也就是此事的探察者们,分散开来,一些人前往阿塔,一些人前往罗萨(Rossa),一些人前往罗姆大道,去查清事情的真相。他们观察到,突厥大军如海里的沙子般,从山区、各条道路,四面八方地涌来。这些骑士惊叹突厥人那无穷无尽的、千千万万根本无法算清的人数。

14.在看到这样多的成千上万的人、科布哈无与伦比的武器,以及他的装备之壮景后,这些骑士全速撤回安条克,比科布哈及其队伍到达安条克地界及平原要早7天。然后,在回来后,骑士们将所目睹的秘密地告诉了公爵和其他的王公:科布哈在逼近,他所有的装备,还有他带来的每个士兵。这样做,是免得人们受到惊吓,他们受这样长期围困和严重匮乏折磨,会绝望,不再抵抗,随着渐渐降临的黑夜,准备着逃走。公爵戈德弗里、罗伯特和诺曼底的罗伯特、雷蒙德、博希蒙德、尤斯塔斯、坦克雷德,以及整个领导层,在派出探察科布哈军队的骑士返回后的第二天,受到召唤,集合在了一起,讨论应如何是好,要制订怎样理智的计划,以免基督徒出其不意间,被敌人猛冲而来的千万人卷入战争,被剑和弓箭杀死。公爵戈德弗里、罗伯特,以及其余众人坚定地说,他们要穿戴上锁子甲、头盔,拿上盾牌,带着挺拔的战旗,排着井然有序的队形,奋起反抗,去迎战带领着千万之人正在逼近的科布哈。他们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于上帝耶稣,同突厥人交战,以上帝之名,在此殉教,结束自己的性命。一些人则建议,这期问,一部分人应继续围城,以免突厥人从城里冲出来支援科布哈,主力一部,则像公爵和佛兰德斯的罗伯特建议的那样,向敌人进军,两部间隔不要远于2罗马里。

15.在这次商议中,每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随后,博希蒙德——非常明智和精明的人——单独将戈德弗里、佛兰德斯的罗伯特、雷蒙德从同伴的会议中带了出来,在一处秘密之所,将藏在心里的所有事情告诉了他们。他这样说道:“诸位领主,我最为亲爱的兄弟们,我有一个秘密,现在要托付给你们。有上帝的恩准和支持,全军及我们的王公皆能获解救。因此秘密,安条克城被允诺给了我,只待移交到我手上。现在,7个月过去了,我和一个发过誓言的叛徒达成的这番约定,决不会取消或改变。无论何时,只要我做了通知,叛徒所住的那座塔楼就会被移交给我,我们就可进城了。实际上,我已为此事费了很大力气。我看这座城市是无法被人力征服的。我已答应给此人大量的金钱,无以计数。在诚实的誓言下,我已承诺,提拔此人,令他富裕,在我的人之中,不差于我姊妹的儿子坦克雷德。与我同名的博希蒙德,一个有突厥血统的人,从皈依基督教伊始,就成为了此次密约和出卖的发起者。现在,此计划在进行着,叛徒决不会食言。此事上,他将获得我准备好的、要给予他的大量报酬,如我所承诺的那般。由此,我必须给此人一大笔钱,同时还承受着此事的全部重压。我将此事秘密地透露给你们,因为你们是军队的支柱和领袖。明确说来,你们及其他人是否愿意,若城市被占领,就将它移交到我的手中。我要将这个约定和计划收尾了,我准备好了,可立刻从我之财物中,将我答应的提供给那个叛徒。”听到了这些后,王公们非常高兴,出于完全的善意,他们答应将城市给予博希蒙德。他们将其余的贵族也拉了进来,皆自愿成为博希蒙德这份馈赠及赠予的一份子。P108-109

序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对学术史、科学史、考古史、宗教史、性别史、哲学史、艺术史、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繁荣;研究的方法、手段、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一切对我们相关学科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但囿于种种原因,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各科的发展并不平衡,也缺少全面且系统的学术出版,不同学科的读者出于深化各自专业研究的需要,对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我们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日渐增强,能够翻译各类专业书籍的译者队伍也日益扩大。为此,我们组织翻译出版一套“大象学术译丛”,进一步繁荣我们的学术事业:一来可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具体的研究途径;二来为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来也满足不同学科读者的实际阅读需要。

“大象学术译丛”以整理西学经典著作为主,但并不忽略西方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目的是为中国学术界奉献一套国内一流人文社会科学译丛。我们既定的编辑出版方针是“定评的著作,合适的译者”,以期得到时间的检验。在此,我们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为中国学术研究长远发展和学术进步计,能抽出宝贵的时间鼎力襄助;同时.我们也希望本译丛的刊行,能为推动我国学术研究和学术薪火的绵延传承略尽微薄之力。

编者

后记

《耶路撒冷史》(Historia Ierosolimitama),由亚琛的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最初20年的历史。所谓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议首倡,是西欧军事贵族集团持“收复主的圣墓,支援基督教兄弟”之名,向近东及耶路撒冷进军所引发一系列战事之总括。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纷繁复杂,与东地中海剧变有着直接关系。11世纪中后期,迅速崛起的大塞尔柱帝国入主近东,主宰耶路撒冷,连败拜占庭和法蒂玛,如入无人之境。同时,拜占庭自马其顿王朝终结后陷入颓势,内乱频仍,外患不断,无暇东顾,主动退出小亚,半推半就地将突厥人迎入小亚。复国无望的亚美尼亚人则在谋求独立与忍受外敌欺辱的夹缝中挣扎。1092年,随着苏丹马立克沙逝世,大塞尔柱帝国逐步瓦解,埃米尔纷纷自立,互相征伐。拜占庭尽管不复昔日雄风,但皇帝阿列克修斯在平定西部纷乱后,决心重建东部行省秩序,兴建海军,剿灭海盗,收复岛屿,着手反攻。近东绝对权力真空,区域霸权缺失,政局震荡,给了有野心者外部干涉的可乘之机。

11世纪末的西欧富有这样的野心。西欧内部秩序相对稳定,外部疆界业已稳固。封建制度日趋成熟,城市经济复兴,农业拓荒运动蓬勃发展,封建权贵获得了向外扩张的可能和动力,迎来了扩张的黄金期。西班牙的再征服运动、英格兰对爱尔兰和威尔士的征伐、德意志向东欧挺进,皆为表征。教会推波助澜,与异教徒为敌,强取土地成了获得金钱、地位的捷径。自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始,罗马教廷就一直在寻求契机,恢复大一统格局。耶路撒冷朝圣路的戛然中断、隐修士彼得对圣地基督徒所受欺凌的控诉,成了恰逢其时的导火线。骑士制度、开荒拓殖、宗教虔诚综合作用,加上饥荒、瘟疫作祟,东侵364耶路撒冷史之路就此展开了。宗教虔诚与军事征伐混于一处,产生了奇异的共鸣,衍生出了虔诚战争、武装朝圣、基督武士的溢美称谓,于之后形成、泛用的十字军称呼,更为这个时代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1096年至1099年,诸多混杂着封建武装、虔诚信徒、教士、破产农民、老幼妇孺的庞大队伍,自欧洲逐步集结成伍,不断东进。在失败的大众十字军之后,贵族武装在君士坦丁堡集结,跨过海峡、克尼西亚城,败罗姆苏丹基利什阿尔斯兰于多利拉埃姆,行军小亚,分兵乞里齐亚,围攻安条克,历时8月攻占安条克,重挫突厥联军。此后,他们趁势南下,兵不血刃地通过了的黎波里,最终攻克耶路撒冷城,并在阿什克伦战役中重挫法蒂玛军队,捍卫胜果。在这场战争中,诸十字军国家陆续建立,以耶路撒冷王国为首,形成了所谓的拉丁东方。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是200年间,十字军东方战争中唯一对穆斯林取得胜果的战事,夺占耶路撒冷圣城,夺回主的圣墓,在当时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发了空前轰动,也是乌尔班二世至死未曾想象过的完美大捷。自然,它受到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累世的传诵,众多随军教士及后世的教会编年史家都在竭力记述此役,赞美基督大能,如神迹般传诵。同时,这场战争及其后拉丁东方的建立,更是影响了整个东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各方的强烈关切。拜占庭、亚美尼亚、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种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著述陈辞,详述此事,以资借鉴反思。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无疑是中世纪记载最为丰富、史料最为充分的历史事件之一。丰富的文献资料为近现代西方学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了直至当代十字军研究仍能不断探索前进的基石。西方学界尤其重视原始文献,仅2000年以后就重新整理、校勘、翻译了一批的十字军文献,新校勘翻译本亦不断出版,且日趋系统。相比而言,国内学界在译注相关文献方面的工作,尚属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资料的储备抑或成果的转化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在众多文献中,阿尔伯特的这部《耶路撒冷史》居于显著位置,不可或缺。这部书是对第一次十字军战争记载最为详细、生动和完整的史著。它篇幅最长,数倍于其他文献,且记载最为完整,一直延伸到战后的1119年,拉丁东方的内政外交皆涵盖于其中。这部书由拉丁文写作而成,以军事战争为主线,对战场的描述翔实细微,真实地反映了近东残酷漫长的血腥冲突,对其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刻画生动到位。因为篇幅巨大,在征战这条主线之外,全书还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在内的各方面、层次的内容,其广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若要说清楚这部书的价值及意义,有必要结合著者阿尔伯特的背景来谈谈。该书最早的手稿当中并未见作者名姓,只是在之后的支系手稿中有见阿尔伯特这个名姓。为了便于研究,阿尔伯特也就被默认为此书的原著者。书中未见阿尔伯特对自己有过多少的记述,只是在开篇时,提到自己是名教士,想要前往东方但未能成行。他写作本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将先人的丰功伟绩记于笔下,为后人景仰,令其不朽。依据现代学界的研究来看,他应生存于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生活在莱茵兰的亚琛附近,可能是圣玛利亚大教堂的教士。他在1096年十字军出发前业已成年,受过严格的修道院教育,精通拉丁文,有古典文学的基础,且对宗教经典颇有研究。

相对仅受过有限教育的随军低阶教士(教皇乌尔班二世明令禁止高级教士随军出征,以免影响妨碍军事进程)的手迹,这部史料的文字水平明显高出一筹,用词并非千篇一律,其词汇使用甚至算得上是相当丰富。譬如,仅贵族一类范畴,阿尔伯特就使用了primoris、princeps、maiores、petentes等多种表达,并能有意地区分表现其地位权势之别。并且,他还偏爱于同义词的复写、对联,如ceds et strages、menia et muri、offere et dare等,这样的习惯特别有益于后世学者对历史人物身份地位的准确定位,两分法更使得划分、界定社会关系变得简单明了。不仅如此,他对整个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怀有浓厚的兴趣。除贵族士绅外,他还对下层群众的经历有着强烈的关注,以最细致的描写和多样的词汇对其记述和划分,这种平衡性尤其可贵。阿尔伯特丰富的用词,对社会关系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研究当时的西欧封建社会及社会结构而言,意义和价值之大毋庸置疑。此外,他对女性群体的记述和评陈也相当丰富,全书中存在着大量各样境遇的妇女人物,亦是社会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然,在文字以外,这部书最重要的意义还是体现在其史料价值上。尽管阿尔伯特本人并未亲身参与到十字军战争中去,但他却尽己所能地真实地还原了这场战争及近东情势的变幻。书中相当一部分的记载,直接来自亲身参与过这场战争的十字军战士的口述,这些人来自法兰西北部、佛兰德斯、莱茵兰及德意志的其他地方。在书中,他不止一次地在强调记述的真实性,尤其强调“证言”之重。譬如,在开篇,他就点明,自己记述的,乃是那些亲历者的回忆,是要将这些东西变为文字,流传于世。“来自在世的亲历者”(ab hiis quipresentes affuissent),如“亲历者所言”(ut discunt qui affuerunt),“如亲历者如实所言”(ex ueritate qui aderant)这样的说法常见于文间。可以说,阿尔伯特在史料方面具有一定坚持求真的精神,这在中世纪的教会史家中并不多见。并且,阿尔伯特在文间所表现出的立场和态度也令人瞩目。在其书中,尽管有对上帝及基督教的称颂赞美之辞,但相较于中世纪其他基督教史家,他从未长篇累牍地引经据典,全篇写作风格洗练,很少有偏离事件主旨,类似普世传教之类的大段宗教陈言。少量恰当准确的引注,又表现出其不同寻常的神学造诣。相对而言,他对拜占庭的态度更为缓和、宽容,确实地反映了拜占庭对十字军的支持,体现出了东方基督徒的作用和价值。他完全反对迫犹行为,痛斥其为极端行为,是愚民和疯子才能犯下的罪行。不仅如此,他对穆斯林世界及近东局势的洞悉程度令人惊异,他可以准确地分辨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将二者区别开来,还能判断出埃及法蒂玛王朝同大塞尔柱帝国间的敌对关系,将各方的微妙关系表露于笔尖。从时间上看,该书著于12世纪初,成书时间很早,基本属于同时期的记录。综合所有这些因素来看,其史料价值完全可等同于亲历者之所著。

从今日的研究状况来看,其书中的许多记述确实非常准确,乃至可与同时期东方的穆斯林史家的记载比照,相互印证,实为罕见。其中,有关大众十字军、迫犹活动、分兵乞里齐亚、埃德萨伯国建立、1101年十字军等等内容的记载更属珍贵,可弥补其余史料记载之缺失,无可替代。实际上,这部书的史料价值早在中世纪就已得到了证实。13世纪,中世纪最富盛名的编年史家之一,提尔的威廉所著《海外功绩史录》(Historia rerum in partibus transmarinis gestarum)可谓不朽名作,其中涉及到第一次十字军的章节,大量借鉴了阿尔伯特的《耶路撒冷史》的内容。尽管有他论,以为这两部书或共同参鉴了一部现已遗失的史料文献,但无论如何,能完整留存至今的《耶路撒冷史》对今日研究价值之大显而易见,无可置疑。

谈到学术史及谱系学,该部《耶路撒冷史》先后被发现过13个抄本,在19世纪被近代学者编号以示区分。19世纪以来,保罗梅耶最早对这些抄本做了整理,并做出了最早的评述版。在19世纪末,贝尔纳德库格勒对其德文抄本进行了整理。近年,英国学者苏珊对所有现存抄本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比对,整理出了到目前为止最为精确和完整的拉丁文本,并以拉英对照本的方式予以出版。本中文译著所采用的,即是苏珊版的拉丁文本。

这部书字数众多,又是拉丁文直译,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全书翻译校对润稿历时两年有余,即便如此,时间也相当紧张,难说是有条不紊,最后还是拖稿半年才得收尾。作为原始文献,著于中世纪,距今已有800年时间,自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说明。首先,全书的体例是必须一提的。总体而言,这部《耶路撒冷史》不能算编年史的范畴,可归为依年代顺序,以十字军战争为主线的历史叙述史编撰体例。全书尽管有13卷,但最初的手稿各卷皆没有名称,每卷都依自然段落分成数十节,有长有短,每节也没有标题概括。只是到了后期,一些后人的手抄本上对每小节以拉丁文新加了标题。作为原始文献,首要的当然是保持其最初的样式,于是在中文译本中,所有卷都未再命名,各节也仅以序号顺序编列,便于引用。

此外,拉丁文词格复杂,高度屈折化,语法严谨繁复,语序十分灵活,与中文有着很大的差异。拉丁文的断句风格也很有特色。在文中,三五行的长句司空见惯,每个长句又是由多个小句构成,这样一来,在翻译的过程中,篇章结构的把握,语序的调整,部分长句的重断就显得相当复杂棘手。尽管阿尔伯特拉丁文的造诣要远高于同期的其他基督教史家,但与古典时代的修辞大师相比,依然是差距显著,甚至可算天差地别。作为中世纪的基督教史家,阿尔伯特同样是本着服务宗教的社会功能在写作,并未特别钻研于语句的凝练,叙事的艺术,文辞的雕琢。因此,若单纯探讨言辞句法,其文笔算不上优美,远称不上雅,甚至可说是枯燥单调。加之我在翻译方面资历经验尚浅,远未参透信达雅之深意,难以再为译本添上多少的光彩。因此,综合全篇,文字是比较单纯朴素的。本着译文准确至上、忠实原本的精神,句式大体保持了作者的原有风格,在此基础上对语序做了适当调整,以尽量贴合中文语法及阅读习惯,减少词语搭配造成的误读曲解和模糊,以求有条有理。尽管如此,因上述的这些缘由,译文难免还是显得略微生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耶路撒冷史/大象学术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阿尔伯特
译者 王向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71330
开本 16开
页数 3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2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2014039737
中图分类号 K560.3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