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云五评传/中华学人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王云五对中国近代文化出版事业作出过重要的贡献,除了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他还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曾被众多图书馆采用,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系的形式,起过促进作用,从郭太风编著的《王云五评传》中您可以了解到王云五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他纵横于民国政商两界,极具传奇色彩,对于我们认识民国社会颇具历史价值。

内容推荐

王云五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只有小学学历,却在青年时期担任大学教授;他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又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他一生主持商务印书馆达四十年之久,使之曾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抗战时期,他作为“社会贤达”参政,1946年起历任行政要职,晚年再次将主要精力投入文化教育事业,居功至伟。长期以来,王云五饱受争议,郭太风编著的《王云五评传》从其文化业绩与事功表现展开探讨,深入而平实,对我们认识、研究王云五极有助益。

目录

第一章 从启蒙到学贯中西

第二章 跨入政门半只脚

第三章 出任商务编译所长

第四章 图书统一分类法与四角号码

第五章 多重色彩的企业家

第六章 重振商务事业

第七章 商务出书又出人

第八章 八年辗转苦维持

第九章 从参政员到“政治花瓶”

第十章 在金圆券风潮中

第十一章 孤岛附政

第十二章 重操旧业生辉煌

第十三章 “学界奇人”的最后岁月

试读章节

在旧时代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文化人,大都会记得王云五这个名字,那是因为王云五是国内赫赫有名的老牌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老板”;对于一般平头百姓,尤其是“老上海”,虽然不一定知道这个王某人是何许人,但害人匪浅的金圆券是无论如何忘不了的。这两个印象,恰好代表了王云五生平的两个主要方面。无论如何,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应该写上一笔的。读者现在见到的这部传记,就是笔者为此所做的尝试。当然,这不是唯一的“一笔”,也不敢说是最好的“一笔”。

大凡出了名的人,其成名之前的经历总有些不同寻常之处,或顽劣不堪,或显露奇才。褒贬如何,又往往同他们成名后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很有关系。王云五是个功过掺杂的历史人物,他的复杂性,或者说两重性,使笔者觉得写他的传记,更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王云五少年时代的特色是刻苦求学,博览众书,这同他成为一代著名出版家是一脉相通的。名人成名之前的资料来源,不外乎其本人自述、日记或他人的采访、评述。王云五写过些日记,大多早已失散,他在1963—1966年曾撰写《岫庐自撰年谱》,但没有出版,其中主要材料编入125万字的《岫庐八十自述》,记叙详尽,资料丰富。他的学生王寿南在他去世后撰写了《王云五先生年谱初稿》,有关王云五成名之前的资料,取自王云五《自撰年谱》与《八十自述》者为数颇多,并补充了许多可靠的资料。由于王云五1951年去了台湾,两岸交流阻隔,他在晚清时期23年的经历已经没有什么亲友可作忆述,因而上述三种资料更显得珍贵,也是笔者叙述其少年时代的重要资料依据。

1888年7月9日(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日),王云五出生于上海租界。儿时用小名日祥,后来所取的正名是之瑞,派名鸿祯,别字云五,号岫庐,后来还用过出岫、龙倦飞、龙一江等笔名。“云五”之称始自他14岁那年。其时,他在上海遇到一位师叔,是晚清的候补官员,这位师叔很喜欢他,临别时提出给他取个别字,征得同意后,师叔当即挥毫,写下方寸大小的“王云五”三字,并解释取意于“日下现五色祥云”,同小名日祥词义相通。久而久之,云五由别字成为正式称呼,而日祥却反而鲜为人知了。依照旧式传记的讲法,这就是“以字行”。

王云五非但出生于上海,而且他前期的读书生涯以及最辉煌的业绩,多半也是在上海取得的,他还能说一口“正宗”的上海话,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但王云五从不以上海人自居,向来称自己是广东人,这是因为近代上海是移民城市,各地来沪人士多以原籍自称,祖祖辈辈在上海的人则被称为“本地人”,略含土里土气之贬义,这同当代上海市民以“上海人”为荣,以“上海人”为洋气的观念不一样。

王云五原籍广东省香山县(孙中山也是香山县人,1925年孙中山逝世,香山县易名中山县,以示纪念),故里在香山县四都的泮沙村,距县城约47里。其远祖由河南省迁至福建省,至宋代自闽南迁往广州府东莞县香山镇。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香山镇连同邻近数县滨海地区建置为香山县。县治石岐,为王氏家族移粤一世祖所居之地,至七世祖始迁东乡四字都之泮沙村。这一支王姓家族世代务农,族中人科举考试屡屡失败,因而王氏没有社会地位,属于不入流品的寒族。因此,王云五的家族史也没有可以作为依据的族谱,而是代代传述,只留下约略的概况。泮沙村内许、王二姓聚族而居。许姓科第得意,历代多出士绅官宦,在地方上很有些势力。王姓相形见绌,世代务农,直到晚清才有一人应试及格,入县学为生员,即民间所称的秀才,但是比起进士及第、当官人翰林,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王云五功成名就后,对自己能光宗耀祖是很引以为傲的。

王云五的父亲王光斌排行第四,童年时代在家乡农村度过,14岁那年随长亲赴上海觅生计,由学徒而经商,勉强能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王云五出生时,他的二伯、三伯已经故世,大姐、三哥不幸夭丧。他出生那一年,他的大哥日华9岁,二哥日辉5岁,二姐文凤6岁,三姐(佚名)2岁。在王云五之后,其母梁氏又生了两个女孩,即四妹文杏、五妹文梅。王云五用“家无佣仆”描写那时生活的艰难情景,繁杂的家务由同样出身寒门的梁氏一手操持,可见家境确实不宽裕。他的父亲勉力从业,收入仍然有限,虽然家用十分节俭,但还是难以应付上海较高的生活费用,于是决定把家眷暂时迁回故乡。

1891年,他的父亲倾尽多年积累的余资,托亲戚在家乡觅地建屋。3岁的王云五就在这一年随父亲举家迁回原籍,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故乡。他父亲安顿好家眷后,又返抵上海供职。王云五这次乡居4年,是他在故乡度过的最长的一段日子。他的两个哥哥在本村许秀才开设的私塾里读书。王云五6岁时,他的大哥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识字。王云五个头矮小(成年后略微超过1.5米),脑袋奇大,体质很弱,性格羞怯,不善于同陌生人交往,更不敢同他称之为“野蛮的”孩子们玩游戏,加上其母梁氏对子女管束甚严,所以他平日很少走出家门。两位兄长去私塾读书时,他更觉得孤独无聊,偶尔在家门口玩耍,有时受了顽童的欺侮,也不敢顶嘴论理,马上跑回家里避免麻烦。在《岫庐八十自述》中,王云五对这4年乡居生活寥寥数笔带过。看来,那段童年生活对他的一生没有起多大的影响。据他在自述中所发的感慨,这4年仅有的收获是“乡居空气较佳,我的身体也渐强健”。P1-3

序言

王云五三个字,在我的记忆中从一开始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记得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8岁那年,在我父母的书房“白雁楼”里乱翻书,发现一本四角号码词典,出于好奇,对照胡适编写的检字口诀,强记了一些主要的笔画和符号,不到2小时便大致学会了使用四角号码检字法。从那时起,初识了王云五的姓名,知道他是这种便捷的检字法的发明人,觉得他的脑袋特别灵,缠着我的父母提问,想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他们讲了王云五的不少逸闻趣事,但从不回答“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一类的问题,使年龄尚很幼小的我,隐隐感到,王云五在“很了不起”的背后,还有一团神秘的迷雾。

在写本书之前,我花了几个星期,浏览了关于王云五数百万字的材料,觉得中国台湾方面赞颂他的纪念文章很多,少数文章则贬得过分;祖国大陆方面尽管有些文章提到过他,但往往是在不可省却时才提到的,评价大多偏低。看过资料后,对王云五的经历和功过是非,心里有了底,产生一种还王云五以本来面目的写作冲动。

王云五对中国近代文化出版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除了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他还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曾被众多图书馆采用,对我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起过促进作用。然而,这两项发明与王云五在出版事业中取得的成就相比,则处于次要地位。凡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进过学校大门的人,几乎都读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主持商务出版大计的人,是出版家王云五。他统领商务编辑工作和总理馆务达25年之久,一直在国内出版界保持一骑绝尘的领先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将商务事业推向鼎盛,1934—1936年三年中,商务版新书的数量占全国新版图书总量的48%,其中1936年商务版新书占全国新版书52%。商务印书馆非但雄冠国内出版业,而且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

在主持商务出版事业期间,王云五倡导出书要“激动潮流”,即多出有新意有质量的专著,注重学术性和知识含量,以此推进学术,普及健康纯正的大众文化。他认为,出书若无创意,若无助于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有愧于出版家的称号,也有愧于读者。他从不迎合小市民的口味而降低出书标准,拒绝出版卑俗委琐、黄色无聊的读物,也不采纳政治上趋炎附势的浅薄书稿。仅他设计并主编的《万有文库》系列丛书,先后出书便达7000余册,内容涵盖各学科知识领域。20世纪30年代初,各地单位、团体因购置《万有文库》第一集而建立的图书馆有1000余所,约占全国图书馆的一半。今天,许多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都受过《万有文库》的滋养,至今记忆犹新。王云五主编的《大学丛书》,则填补了近代中国高等院校没有中文教科书的缺憾,将我国高等教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王云五还主持出版过其他许多影响深广的大型丛书,本著作正文中均有述评,于此不赘。简言之,在王云五通盘筹划下,商务出版了众多有价值的读物,在开发民智、促进教育、繁荣学术、沟通中西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近代科技文化等方面,实实在在地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世所公认的业绩。

那时的商务印书馆,被人们称为“文化界的伯乐”。一些有专长无名望的学人士子,其作品一经商务发表,便“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其才识也得到同行的认可。许多新中国成立后肩负过重任的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当年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过论著,或做过编辑。王云五坚持用稿看质量,用人重才识,在扶持众多年轻学人专家的同时,他本人也成为近代中国出版业一个方面军的领军人物。

王云五既是出版家,也是改革家。他远渡重洋,深入考察国外企业科学管理经验,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在商务印书馆推行科学管理法,实施全方位的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他还应邀到许多大学、机关、团体作演讲,推广科学管理法,并撰写有关论著。就近代科学管理法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沿革而言,无论理论传播还是实践运用,王云五都堪称先驱人物之一。

王云五还数度挽救商务事业。商务总馆厂在“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机炸毁。抗日战争时期,商务印书馆40余家馆厂大多沦于敌手。王云五提出“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在逆境中奋争不息,商务事业屡屡从困境中复苏,他因此被知识界誉称为“爱国出版家”。

抗战时期,王云五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参加国民参政会,开始参与高层的议政活动。他的名气和社会影响,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兴趣。此后,国民党蒋介石决意起用少数“社会贤达”,以掩盖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实质。这同王云五当大官以“荣宗耀祖”的思想暗合。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王云五在南京政府做过经济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国府委员、财政部长。在两年半的从政经历留下了几处败笔,最大的败笔便是奉蒋介石之命筹划“币制改革”,草拟了整套方案,1948年的金圆券风潮祸及整个国统区,但很少有人知道,始作俑者居然是文化名人王云五。1954—1963年,王云五先后出任台湾当局“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犹如任人摆弄的政治花瓶,插花人是国民党,他本人权力有限,政绩自然乏善可陈。

1964年,退出政坛的王云五担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仿佛倦鸟归林,恢复了勃勃生机。经由他整治革新,台湾“商务印书馆”很快就扫尽了挣扎求存的病态,先是大量重印1949年以前的商务版书籍,继而推出各类新编的知识性文化读物,特别注重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意义不仅在于重振台湾商务事业,而且对于台湾同胞走出“文化沙漠”,深切认同中华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台湾,王云五有“博士之父”之称,因为台湾设置博士学位,由他首先倡导,他本人又是台湾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作为硕果仅存的几个文化名人,王云五在台湾文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除了经营台湾“商务印书馆”和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之外,他还有七八项文化教育方面的社会兼职,均勉力主持,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

此外,王云五本人又是一位笔耕勤奋的作者,他一生发表的文章数以百计,出版著译90余种。他晚年撰写的学术专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教育思想史》,各有200余万字,构思颇有特色。他最有价值的著作是《岫庐八十自述》、《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各有100余万字。这两部长篇巨著,对于研究他本人,对于研究商务印书馆和中国近代出版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从侧面多层次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嬗变历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与学术的价值。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得到过多位前辈人物的鼓励,聆听了他们的教诲,受益匪浅。复旦大学沈渭滨教授提醒道,文字不要花俏,分寸感要强,评论止于适可。华师大林炯如教授意味深长地说,写传记的人,容易写出感情,被传主牵住。离休干部朱宗尧先生的谆谆教导是,王云五是文化大名人,不幸误入政治歧途,多写些文化方面的业绩,政治经历不妨淡化些。在京离休干部韩子恪先生与我仅有一面之交,也托友人特地关照,王云五后半生与国民党当局关系密切,写传记不能回避这一点,但务必慎思。前辈们的关爱之心,我是深深领受的,于此表示感谢。他们的关照和叮咛,也反映出王云五这个人物具有多重性,选材议论都有难度,这或许是大陆迄今未见其传的一个原因。

尽管王云五是复杂而又敏感的人物,但不展示他的各个层面,便无从刻画出立体的形象。“刻画”不同于“描写”,重在真实。本著作在写作方法上取严谨态度,叙事论人皆言而有据,不加想象,不作推测性描述,因而人物的心理活动,缺乏依据的细节,由一点化开去的对话,诸如此类传记文学常用的描绘手法,均不采用。然而,这种“轻文重质”的写作方法,并没有使我感到施展不开。写大好人要在赞颂有致,写反派人物则妙在笑骂自如,这两种写作方法,虽易发挥文才,却是我不很擅长的。写“亦好亦坏”的人物,需要辨析入理,在写作过程中展开思辨,这正是我喜欢的写作方法。我品评人物的原则是:政治的问题,作政治上的论析。纯学术的问题,作纯学术的评析。学术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则尽可能展开深入细致的辨析,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分析传主的政治观点对具体的学术活动有没有影响,有哪些影响,原因何在。

由于王云五最后30年生活在台湾,又有当大官的经历,有关他的生平资料,大多由台湾发表出版。这些台版图书资料在祖国大陆散存于少数几个图书馆和高校。本书得以较为顺利地完稿,得益于众多亲友的热诚相助。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傅德华先生,上海辞书出版社胡安权、王圣良先生,华师大图书馆印先生、龚女士,我的同事黄德良先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京的若干友人,从北京图书馆搜集到很有用的资料,替我复印。小女郭昭如,参与整理了部分资料,并提出了若干有见地的写作构想。内人孙孝煌女士将手稿打印成正稿。对于亲友们的大力帮助,我于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接识的人物中,王云五先生是一位奇人。他无疑是我所知道的人中最奇特,最有原始的生命力以及最多姿多彩的人。他有时很传统化,但也热烈地接受现代意识和作风;他有时很现代化,但他拥有浓厚的传统的情调与德操。他是中国社会在中西、新旧冲突激荡时期中的产物,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的与两的、新的与旧的色彩,这些色彩不是拼凑的而是混合的,不是暖昧的而是鲜明的。在人生的舞台上,他扮演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对每一个角色他都以全部的精神加以拥抱,因此每个角色都演得有声有色。——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云五评传/中华学人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太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62963
开本 16开
页数 4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5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52
CIP核字 2014089431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3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