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结婚话语权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段最真实的中德之恋!一个傲立异国的如兰女子,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

《结婚话语权》是一本传记体小说,以作者黄梅的实际经历为故事来源,讲述了主人公梅林和吉姆一段真实的跨国爱恋,诠释了作者对爱情和婚姻、对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和婚姻观的认知和感悟。

她嫁给吉姆,以为自己也嫁给了德国。

异国他乡,身患癌症的梅林如处死亡之岛,吉姆呜呜哭泣道:我以为你会死……

内容推荐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至诚推荐《结婚话语权》:一个傲立异国的如兰女子,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

梅林是爱吉姆,还是爱吉姆会弹钢琴,还是爱有很多人会弹钢琴的德国,她对此一直很迷惑。尽管迷惑她还是嫁给了吉姆,既然嫁了她就想婚姻进行到底。有一点梅林不知道,就是这个世界的话语权已经潜在地决定了人的命运,所以她的跨国婚姻还是破碎了。

异国他乡,梅林又身患晚期癌症,如处死亡之岛,乌云滚滚,黑浪滔天。

吉姆以为梅林会死。

天空将重放异彩……

生命之岛依然宽阔深远……

《结婚话语权》是一本传记体小说,以作者黄梅的实际经历为故事来源,讲述了主人公梅林和吉姆一段真实的跨国爱恋,诠释了作者对爱情和婚姻、对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和婚姻观的认知和感悟。

目录

和李泽厚先生越洋电话 (代序)

我以为你会死

Ich dachte, du würdest sterben

钢琴与爱情

Liebe und Klavier

结婚话语权

Eheliches Rederecht

吉姆的孩子梦

Kindertraum von Jim

活着的样式

Lebensstil

记我的油画(代后记)

试读章节

2000年这一年,无论是年初还是年尾,钟声都响个不停。这一年,所有的钟声都被命名为新千年的钟声。梅林,一位留学生,以最优成绩拿到了德国的博士学位,生了一个儿子,事业扬帆起航,她被这所有的钟声牵引着,被这所有的钟声鼓舞着,被这所有的钟声追击着,忙碌了一年。

这一年,不多不少,是梅林三十六岁的本命年,梅林属龙,龙是中国的图腾,象征着智慧、勇猛和胜利。

年底,梅林获得了一份忙碌后的生日礼物:一纸医生诊断。直肠癌晚期、淋巴转移、肝脏上布满小肿瘤。

太年轻。医生们都叹息不已。

为了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12月18日,赶在圣诞节前,医生们为梅林施行恶性肿瘤和直肠彻底切除大手术。手术后梅林流血不止。德国的医院不允许亲属陪同,但主治医生有些慌了,让护士通知梅林亲属。护士说住院登记时就问过梅林女士了,她在德国只有一个儿子,一岁多一点,没有其他亲属。

梅林处在昏迷中,如同被放入了一艘船,白衣死神静立于船首,任船驶向死亡之岛。

死亡之岛峭壁林立,黑浪滔天,乌云滚滚。

梅林挣扎。

船,应该驶向生命之岛……

天空,将重放异彩……

不知过了多久,梅林感到手臂上发凉,苏醒过来,她看见了吉姆,站在病床前,手里捧着的一束花在晃动。但是这个人,既不是丈夫,也不能只称为朋友,更不是梅林的血缘亲属,他偏偏是梅林的前夫。一年多前梅林生下了一位中国人的孩子,和吉姆离婚了。羞愧甚至羞耻,怅然而又无奈,梅林微微一笑马上别过头去,免得吉姆看到她正往眼眶涌的泪水。此时梅林除了别过头,也没有其他办法,两只胳膊上都插满了管子、针头,泪水流出来没法抬手擦。哪知梅林强忍着不哭,却听到吉姆呜呜地哭,声音断断续续:“梅,林,你醒来了,我以为你会死??”听到这话,梅林全身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都彻底苏醒了,彻底活了,气愤直往上涌,取代了羞愧、羞耻和其他,她转回头冲着吉姆,不在乎他看到自己的泪水,居然发出不小的声音:“梅,林,你别乱叫梅林,你就只会说蠢话,我怎么会死,怎么能死,坦坦这么小。”冲口而出说到儿子,梅林抬眼看看吉姆,无法再说下去,无力地闭上双眼。

梅林闭上了眼睛,耳边却回荡起吉姆数年来对梅林的各种呼唤声,因为梅林给吉姆解释过,她姓梅,妈妈生她的那天,窗外一片梅树都开了花,爸爸就给她取名梅林。从小梅林就被父亲耳提面命:你姓梅,天生就是冬天不畏严寒盛开的花,林取博大宽广之意,爸爸希望你长大后有博大精深的知识,更有宽广的胸怀。在成长的岁月中,梅林隐隐约约觉得父亲取名未必想那么多和远,父母第二个孩子还是生的女儿,妈妈怀了第三胎,但是父母决定全力抚养两个女儿,不要了,妈妈说打下来的第三胎医生说是个男孩。一定是从那个时候起,父母决定将两个女儿当男孩来培养,尤其是对长女,所以父亲把梅林姓、名的意思都强化了。吉姆曾经是梅林的男朋友,后来又成了丈夫,他应该叫梅林的名字,林,但是吉姆也喜欢上梅花,叫梅林的时候,经常温柔地叫一声“林”,又欢喜地补上一声“梅”,偶尔急的时候,就“林、梅、梅、林”颠三倒四地叫,叫得梅林有些欢喜也有些烦。

眼睛闭着,梅林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来我还不会死,因为我言又不善了,我怎么还有气愤,还想叫起来。梅林的气愤,一定藏得很深,很秘密,多数时候甚至被梅林掩饰得很好,别人不会知道。

梅林真怨,怨恨命运。

怎么是我?这么年轻患癌症的怎么偏偏是我。梅林小时候得够了病,三岁得过胸膜炎,四岁得过肺炎,胸膜炎、肺炎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梅林五岁在幼儿园又被传染上肝炎,肝炎好起来就没有那么快了,间或几年复发,而且一直到中学梅林的肝都肿大。惹妈妈生气的时候,妈妈说梅林你怎么就不得脑膜炎呢?宁愿你得脑膜炎,其他别的“炎”(盐)都别得,都省着给我做菜用。宁愿你得了脑膜炎脑子笨一点,别的“炎”没得身体好一点,我就少操了好多心,身体少受好多累。梅林小时候,妈妈尽抱着她看病上医院了。可是梅林偏偏另样,梅林不仅没有得脑膜炎,脑子还好使得很,小学、中学一路成绩第一,妈妈也没有觉得梅林多了不起,梅林的成绩本她不看,倒是老看梅林的病历本,妈妈把梅林所有的病历本都收得好好的,说今后凭着这些厚厚的病历本梅林也许不用去农村插队,那她抱梅林、背梅林看病才没有白费力气。哪里知道1977年恢复高考了,等到梅林中学毕业参加高考,妈妈慌了,把梅林所有的病历本一把火都烧掉了,好像烧掉了病历,女儿就从来什么病也没有得过似的。好在女儿还争气,不知不觉中已经长成健康的大姑娘,高考体检一次性通过,上了北大。妈妈又说,梅林你小时候得过足够多的病,有足够的免疫力,今后什么病也不会得了。是啊,梅林上了北大,身体越来越好,成绩也不错,又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又出了国,出了国又获得了博士学位,获得了博士学位梅林才开始工作,工作挣钱了才能孝顺父母,才敢生儿子。转眼梅林三十六岁了,儿子才一岁多。

怎么就是我得癌症啊???梅林真怨。

梅林有怨恨,但是自己也未必知道。此时此刻,梅林刚从手术的昏迷中醒来,怨恨被满身的管子、瓶子装得紧紧,被缝伤口的线锁得密密,梅林自己都不知道。但是这个吉姆,他跑来了,而且来了第一句话就说以为梅林会死,把梅林心底的怨恨像马蜂窝样捅破,让梅林的怨恨往上冒。

梅林不仅有怨恨,她还有恐惧,极大的恐惧。  获得“荣幸”的癌症诊断书之后,梅林去做各种提心吊胆的检查,随着进医院的次数一次一次增加,随着医生让梅林做的各种检查一项一项进行,随着自己对这个病情一点一点切实了解多了,这个病的影响、后果就一步一步清晰起来,梅林内心的沉重也就一码一码加重了。胸肺照片子那天,梅林上身光着在暗室里被仪器推来推去,平时检查身体可能不觉得,但是那天她很紧张,健康时梅林在大自然中裸体晒太阳、裸体拍照片,觉得身体是一种美,如今病了,脱得光光的身体被现代文明仪器扫来扫去,梅林觉得屈辱、丧气,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梅林胸肺没有癌细胞转移,她连声对医生道了好几声谢,但是心情却没有轻松多少,因为过两天还要做CT检查肝脏,梅林突然有“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的感觉,因为小时候就得过肝炎,而且几次复发过,拖的时间最长。

过了两天,肝脏CT检查。结果是:肝脏上布满小肿瘤。医生说,如果梅林肝脏上的癌病转移是一小块,可以在做直肠手术时一起切除,但是梅林的癌病转移布满全肝脏,不能切除。

梅林是癌症晚期,不仅淋巴转移,而且还转移到肝了。

梅林有极大的恐惧。

但是梅林除了怨恨和极大的恐惧之外,她还坚守希望。P11-17

序言

和李泽厚先生越洋电话

(第一次通话,中国,周六早上7点)

黄:导师,我的书终于要出版了。

李:这有什么,现在出书很容易,自己出钱就能出。

黄:那怪我是您的学生,也变成了您的硬脾气。不写到出版社来找我出书,支付我稿费的程度就不出。

李:哦。你也是湖南人嘛,和我是老乡。但是硬脾气是你自己的,和我没有关系哦。

黄:导师,您还记得吗?08年奥运会那年,我就把我的“自传”拿给您读过,都是我的真实经历,从三十多年前开始记在日记本上,二十多年前开始记在电脑里,某一天我开始跟风,也想成就一本时尚的“自传”,写了三十多万字了,你读后评价,说对我刮目相看。但是中国现在,出版社出这些书,除了名人的,其余都让作者自己出钱。还有人劝我,出版一本“装帧设计高品位的自传”作为“一张出手不凡的名片”,对此我也不感兴趣,倒是我在写作中重新领会了文学,下定决心创作,

打破结构,力图在文学上提升,现在有出版社愿意为我出版,至少是个认可吧。

李:不管怎么说,是件大好事。

黄:但是您作为我的恩师,我希望您可以为我作个序,为我推荐。

李:我一贯不喜欢为人作序,况且八十岁已宣布停笔了。

黄:我知道您的个性,您自己的书从第一本起就不用别人作序,书本身就摆在那里说明问题。要是我这本书是本学术书,那也罢了,我自认为我也没有跟您学到多少学问,做您学生的那几年,您自己还很年轻,正值开放没有多久,您世界各地讲学研究去了,没有太多管我们学生哦。但是我这本书是有关生命的书,作为导师,您影响我更多的是生命,所以才跟您开口啊。

李:我没有学生。尽管我招过两届博士生、两届硕士生,但是我没有教他们,尤其没有教他们读我的书,也包括你,但你这本书不是学术书,是有关自己生命的书,难能可贵。

黄:导师,您还记得吗?我被录取为您的研究生之后,您才跟我说,您支持我这个本科学习理科的学生考您的研究生,但压根就没有想到我能考上。我听了立马大叫起来:“您明知我几乎没有希望考上,为什么还鼓励我考,我是破釜沉舟,不然大学毕业把我分配到湖南省气象局让我看天吃饭,我吃得下吗?”您也毫不词软:“我鼓励你考,是因为你表示你热爱美学,就在你来见我的前几天,还有个学生专门从外地到北京来复习考我的研究生,已经第三年了。你一年考不上可以积累经验,第二年再考啊。”也许看到我脸色都变白了,您当时露出了和蔼的微笑,说:“我也没有想到你还能考得这么好,嗯,到底是湖南妹子,有股拼搏劲。”您后来没有

再招过研究生,我们那一届的学生成了您的关门弟子。考上了您的研究生,我跑到您家去致谢,您突然来了情绪,说:“走,我今天想回北大看看。”走在北大未名

湖边,您指着一栋小红楼:“我刚入北大,得了肺结核,被隔离住在这个小楼上,整天读书。”我正想着您年纪轻轻得肺结核病多么可怜,您却坐到未名湖边的长

椅子上眼睛闪闪发亮,您的思维跳到别处去了,您问我:“你读过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吗?她还是学音乐的,出手就不凡。”我到底不在文科的圈子里,

当时还没有读过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但是导师“出手就不凡”这句话我却记入心里,作为一种境界,不必达,不可不求。导师,所以这次我写自传,文

字上不达到出版社觉得我的书好到能卖,可读,那我就不出了,这不能不说是受您的影响哦。

李(感慨起来):哦,那些事你还记得,我完全忘记了。

黄:记得,记得。您给我们学生开的课不多,但是有些人生的学问,不需要开课,有时候您三言两语,我记着了,在岁月中体会很深。

李:那你还记得几样呢?记录下来,不要搞什么无聊的序,我们就把这个电话对谈记录下来放到你书里作序。

(第一次通话是以上这些,过了一周,周六,早上7点,我整理了第一次电话的内容,又给导师打电话,导师说上次放下电话,其实已经为我写了一段话,算个小序了,听得我心里感动,只是嘴上又说不出。导师坚持说我的这个电话记录代序更有意思,于是又继续。)

黄:您那天在北大还说:“我们去看看冯友兰先生吧,见一次不容易了。”记不清为什么了,那天导师和我却没能看成冯友兰先生。多少年在导师家里,不同气氛之中多次品味冯友兰先生送给您的那副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您多次提到您自己不爱交往的性格,不搞拉帮结派,成为孤独的思想者。不知怎么的,我的性格跟上您了,我的头发硬,性格硬,不爱交往,所以我写了一本书,从德国回到中国,出版界一个熟人都没有,我也这把年纪了哦,硬是自己像初生牛犊一样投稿,但是这个年月,你的书不够好,甚至很臭,通过关系,出版社帮你出了,赔钱不说,读者失望,最后成了废纸垃圾,这不是我喜欢的事。

李:我是独立大队,单枪匹马,所以一直受各种人的各种欺侮,从二十岁到八十岁,我也活过来了。你自己有本事,就能活过来。  黄:在社科院哲学所里上小课时,讨论深奥的哲学问题都记不清楚了,但是导师的一段大白话我却铭心刻骨:“生命就是这样,想死很容易,跳楼好了!但是活着却难多了!你要思考并决定怎样活着!”我这本书最后一部分题目就是“活着的样式”,我写书的时候是不知不觉,看来这又是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死很容易,怎么活着却很难,我这本书,从我得癌症在手术后的病床上的思考开始,写钢琴、爱情、女人、男人、孩子、职业以及职业之外的追求,最后落到的点还是人怎么活着。

李:这是你最了不起的地方,一个小妹子,赤手空拳,跑到德国,异国他乡,一无所有,没有钱,又得了病,经历婚变、癌症等等,二十多年,就凭你的勇敢和固执,不仅保住了你这条小命,而且你至今保持了旺盛的热情、理想和天真。我很佩服。

黄:早上7点起床给您电话,整理完毕,发给您,我就要去医院做活检了,和您通话的时候忘记了死亡,更多的时候死亡还是追着我。

李:你打败过死亡,一定能再次战胜,希望你无往不胜。

后记

这是一幅80×120厘米的油画。画面里两个女人都是我,在我德国的住所悬挂了十多年了。

正面的女人身穿着传统湘绣宝蓝色旗袍,静坐在椅子上,面部表情端庄,眼神庄严凝视着前方,中国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开在画面前方。背面的女人犹如一尊希腊雕塑,感性沉醉地回头,身体是裸着的,头结是火红的,与身着旗袍的女人的素白头结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站立在莫奈的睡莲湖由……

1996年复活节之前,从我柏林住所的所有大窗子望出去都是花,起居室的窗前是洁白的梨花,工作室的窗前是抽芽变绿的白桦树和粉红的樱花,如果出门,向我招手的是黄黄的迎春花。

那时,我是一个住在别墅里,没有孩子,被德国丈夫养着的衣食无忧的少妇。即使如此,在异国我有无法施展才能的失落,有无法消除的乡愁,我构思了这幅油画并请韩玉龙先生为我创作。复活节的前一天,油画完成了,正面坐在椅子上的女人是出国前的我,面部表情和眼神中有我永恒的精神向往,有四年北京大学民主理想教育所扎下的根,有内心燃烧的永不熄的追求,有不可亵渎的尊严,荷花作证。身上的湘绣旗袍是出国前妈妈为我买的,洁白的头结是我用当时两元人民币一条的真丝手绢圈起来的。背面站着的女人是出国后冉冉开放的我,滋滋感性的我,那里有维纳斯的沐浴,西方性开放和私生活的洗礼,想要个火红的头结与洁白的头结形成对比,正好德国婆婆送我的香奈尔牌子衣服袖子很长,我剪下自己缝了头结。许许多多的瞬间我犹如莫奈睡莲湖中的一朵睡莲……为此我专门跑到巴黎的莫奈睡莲馆中静坐了三小时。

离开德国丈夫时,我一无所有,只有这张油画。  十几年过去了,我患过晚期癌症,上有父母,下有儿子,作为单身母亲一个人承担父母老家的家、柏林的家、中国的家,三个家。是什么让我在许多的日子忘记远忧近虑,一个一个小黑方块地往前爬,写了30多万字的自传,存在电脑里,继续写这本《结婚话语权》。感觉促使自己活着与写作的,还是这幅油画中想表达的东西,根本的东西还在那里。

无论穿旗袍还是裸体,甚至是患了癌症,甚至是死亡,拥有的精神,总在那里。

作者2012年4月于北京西北德梅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结婚话语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黄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7620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4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2013075732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5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