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元帅斯大林(修订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不是本长篇小说,它是由作者搜集到的斯大林事迹创作出的镶嵌画。《大元帅斯大林(修订版)(精)》由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所著,本书不仅通过大量文献、事实、人物及其行为,再现扑朔迷离的历史画面,同时,由于作者曾亲身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因此,也对这些事件做出了自我判断,为读者了解这段历史做一个指点迷津的“向导”。

内容推荐

有截然相反的评价。生前,他的功绩被过分渲染、夸大,被视力如同“神”一样伟大英明的领袖;身后,由于种种原因,他及与他有关的一切又变得“声名狼藉”和“威信扫地”,而今这些又被人们重新审视。

作为斯大林的同时代人,俄罗斯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在收集、分析和研究了大量有关斯大林资料的基础上,写作了《大元帅斯大林(修订版)(精)》一书。《大元帅斯大林(修订版)(精)》由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所著,他以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视角,阐述了斯大林生前几十年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尤其浓墨重彩地记述了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领导苏联军民抗击法西斯德国并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辉煌胜利的历程。此书2004年出版后,旋即成力俄罗斯最畅销的书之一,并在2006年荣获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即“2006年度俄罗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历史文学奖”。2012年为纪念作者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90周年诞辰,俄罗斯再版了此书。本修订版根据俄罗斯2012年的新版书做了相应的增补和更改,使之更为完整。

在这个有近百年的大量文献、事实、人物及其行为构成的历史画卷中,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和知晓一个真实的斯大林。

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章 革命家们

 一 最初的经历(不加评论的事实)

 二 国内战争。察里津保卫战

 三 在西方面军。粉碎邓尼金

 四 1920年的苏波战争

 五 斯大林是列宁的继承人

 六 主要的政敌(最初的经历)

 七 重要的警告 

 八 斯大林和俄国正教会

 九 关于战略

 十 争夺军队的斗争

 十一 农业集体化

 十二 背后一击

 十三 基洛夫遇害

 十四 军事阴谋

 十五 关于镇压

第二章 战争的达摩克利斯剑

 一 与德国接近。秘密条约(1939年8~9月)

 二 和平的日子

 三 苏芬战争(1939年秋~1940年初)

 四 欧洲的战争(法国战败:1940年5—6月英德战争)

 五 清除托洛茨基

 六 精神因素

 七 比萨拉比亚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八 莫斯科一柏林。1940年

 九 培养统帅

 十 战略计划

 十一 希特勒的计划

 十二 斯大林揭开帷幕

第三章 伟大的抵抗

 一 一切是这样开始的

 二 最初的几天

 三 在莫斯科(处决巴甫洛夫)

 四 斯摩棱斯克战役

 五 组建波兰军队

 六 斯大林个人的不幸  

 七 在敌人一方(1941年7~8月)

 八 西南方面军是“阿喀琉斯的脚踵”

 九 斯大林与朱可夫的冲突(叶利尼亚)

 十 战略外交

 十一 列宁格勒防御

 十二 “台风”威胁

 十三 莫斯科会战

 十四 誓死抵抗

第四章 1942年的严峻考验

 一 反攻(对喘息时机的试探)

 二 弗拉索夫

 三 挑选能干的战友

 四 1942年的冬季战局

 五 高加索会战

 六 事事关心

第五章 战略转折

 一 伏尔加河畔的大决战

 二 在敌人一方(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日子里)

 三 “指环”战役

 四 让宗教为祖国服务

 五 突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六 沃罗涅日交战

 七 库尔斯克突出部

 八 向第聂伯河进军!

 九 德黑兰会议

 十 国歌

 十一 科尔孙一舍甫琴柯夫斯基合围

 十二 在敌人一方……

 十三 普罗斯库罗夫一切尔诺维策战役

 十四 在敌人一方……

第六章 彻底歼灭

 一 在“巴格拉季昂”战役之前

 二 第二战场

 三 “巴格拉季昂”战役

 四 同保加利亚的和平之战

 五 南斯拉夫之结

 六 斯大林为什么饶了希特勒一命

 七 华沙起义

 八 克里米亚会议

 九 最后的战局

 十 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

 十一 在敌人一方(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期间)

 十二 胜利前夕

 十三 在敌巢里

 十四 子虚乌有的运动

 十五 攻克柏林

 十六 受降。胜利!

 十七 几位胜利者的速写

第七章 伟大的强国

 一 初见和平(秘密行动)

 二 会见霍普金斯

 三 胜利阅兵式

 四 波茨坦会议

 五 斯大林怎样使美国的原子“裂变”

 六 击败日本  

 七 斯大林的错误

 八 朱可夫遭贬黜

 九 复兴

 十 对左翼的关注

 十一 探索新战略

 十二 斯大林殒命

 十三 “历史”公案

 十四 个人崇拜

 十五 总结(附言)

作者简历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托洛茨基在津津乐道“钟表匠的儿子们”凶恶地枪杀军官时指的不就是雅科布松吗?正是雅科布松毫无缘由地枪杀了杰出的前军官、俄国天才的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雅科布松亲自判处古米廖夫死刑时并不是法官,而只是个侦查员。他在四次简短的讯问中并没有查明古米廖夫的任何罪行,但却写了:“结论:……我认为必须对尼古拉·斯坦尼斯拉沃维奇·古米廖夫(雅科布松太匆忙了,连古米廖夫的父名都弄错了,把“斯捷潘诺维奇”写成了“斯坦尼斯拉沃维奇”)这个人民和工农革命公然的敌人处以极刑——枪决。”

于是古米廖夫被处死了。

在这里我要提到许多国家形成的传统:在一个伟大历史人物统治时代终结或走下政治舞台后,过一段时间便开始有各种回忆录或揭露不久前事件和人物的作品出版。现在这些书不必再因揭露了过去幕后事件的种种秘闻以及以前保密的手段和动因而担心受到惩罚或伤害。

通常这些都是相当真实的文献。我这样说是为了不加证明和论证地引用这些回忆录中的几段话。

广为人知的英国间谍布卢斯·洛克哈特因策划反苏阴谋被揭露并被驱逐出俄国,他在他的《英国间谍》一书中写道:“……英国间谍机关打算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托洛茨基和列宁的意见分歧。”

洛克哈特与托洛茨基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常常直接在托洛茨基的办公室里与他见面(托洛茨基当时是外交人民委员),从他那里获得“关于政府情况和对各种问题决定的第一手信息”。洛克哈特在他的书中不加掩饰地谈到他“想和托洛茨基一起组织大规模叛乱”。

1918年3月,英法情报部门策划派军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由英国陆海军武官克罗米领导这一行动。行动计划预定在摩尔曼斯克集结相当数量的白卫分子并把捷克斯洛伐克军调到那里去。这个军当时在乌克兰,应通过西伯利亚和远东运往欧洲。这个军共有5万人。密谋分子想把捷克人用于暴动。  洛克哈特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而请托洛茨基帮助,据洛克哈特说,托洛茨基“同意把捷克军派往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托洛茨基表明有决心同协约国合作……他一贯向我们提供我们要的东西,想方设法在摩尔曼斯克与协约国更好地合作。”

这一切对苏维埃共和国有可能造成事态严重恶化的危险。捷克斯洛伐克军当时已经准备好发动反苏维埃叛乱,可能打到莫斯科和彼得格勒附近。

列宁坚决禁止把捷克斯洛伐克军调往摩尔曼斯克,从而防止了托洛茨基和洛克哈特实施他们的图谋。

1918年夏,捷克斯洛伐克军的官兵在途经西伯利亚时发动叛乱,占领了许多十分重要的城市。接着,他们回师西进,占领了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中游地区的城市,占领了萨马拉和塞兹兰。

由于托洛茨基的“帮助”,这一切本来可能是在离彼得格勒不远的摩尔曼斯克发生的(本来就是这样打算的)。

1918年7月6日,社会革命党人布柳姆金刺杀了德国大使米尔巴赫(为了重新挑起与德国的战争)。这次行刺成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叛乱的开始。他们逮捕了全俄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准备冲进正在举行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大剧院。

但是列宁抢先一步,下令逮捕所有在大剧院里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

阴谋失败了。全俄肃反委员会逮捕了许多人。但应该指出某些细节:萨文柯夫策划叛乱用的是洛克哈特和赖利、法国大使努兰斯和捷克民族主义者马萨里克的钱。

托洛茨基在谈到是谁杀害了米尔巴赫并从而发动了大规模反革命行动时说的话很有意思:“……他是我秘书处的成员,亲自与我保持联系……他是左派社会革命党反对派的成员,参与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叛乱。是他杀死了德国大使米尔巴赫……每当我需要有勇敢的人时,布柳姆金总是由我调遣。”

但是这也不是洛克哈特所说的他“想和托洛茨基”一起搞的阴谋。

后来这件事被称作“大使们的阴谋”,由洛克哈特和赖利策划。顺便提一下,赖利(罗森布吕姆)是敖德萨人,一个爱尔兰船员和敖德萨犹太人的儿子。他是英国间谍、经验丰富的情报人员,会使用七种语言。正是赖利制定了“大规模叛乱的计划”。

这个计划大胆而实际,它预计1918年8月28日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在大剧院举行非常会议(确切的日期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呢?这可是要由政治局决定的!)时,赖利将让用200万卢布收买的克里姆林宫警卫队长派拉脱维亚步兵(得到相应指示的)守住各个门口。那时这些“警卫”会根据一定的信号关上各道门,把武器瞄准会议的参加者。预定由赖利领导的特别行动队将冲上舞台,逮捕党的领导人,当场杀死列宁。同时为叛乱做好准备的6万官兵将在全城开始行动,而协约国军队和尤登尼奇的队伍将扑向彼得格勒。

计划考虑得很周到,做了细致准备,还考虑了社会革命党人6月叛乱失败的教训。

这一回赖利、洛克哈特和其他的间谍干得十分卖力。赖利有一个全俄肃反委员会工作人员的证件,他可以到处出入。他的间谍可以混入克里姆林宫、红军司令部,为他掌握必要而充分的信息。

但叛乱失败了。捷尔任斯基比英国阴谋分子棋高一着,把他们全都逮捕了,并举行了审判,洛克哈特和其他英国间谍都被投入监狱。后来捷尔任斯基用他们换回了被英国逮捕的布尔什维克(其中包括未来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马·李维诺夫)。

P36-38

序言

我在经过长期思考和犹豫之后开始写作这本书。斯大林经历的事件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作为一个人十分复杂、矛盾而多面。

因此首先请读者注意两点。一点是在斯大林生前的几十年中人们对许多事的评价往往过高,过分夸大、渲染了他的功绩;另一点是在斯大林去世后他这个历史人物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开始“声名狼藉”和“威信扫地”,这一过程至今仍在继续,其表现是把一切都说成一团漆黑,一无是处。

究竟真相如何呢?

为此不得不翻阅成堆的评价截然相反,大部分不客观、不公正的书籍、文章和研究著作。

在一些著作中斯大林是伟大的领袖、各族人民的父亲、英明的国务活动家,在另一些著作中他是嗜血成性的恶棍、有妄想狂心理的罪犯。

关于这些“传记”要指出的第一点是,所有无论是赞扬斯大林还是给他抹黑的人的做法,都是出于其意识形态的党性立场或派别信念。有些人无非是想通过谈“热点话题”来捞取钱财,只要有人付钱,他们可以从任何角度来加以描绘。他们昨天还在写“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学位论文,今天却急急忙忙地大肆吹捧“自由经营活动”的好处。当年领袖的指示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指导一切的准则,而现在他们却断言,他没有任何理论和哲学,所做的只有镇压一件事。

应该对这一切加以分析。

我不打算分析、评价和描述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整个一生和全部活动,只尝试阐述他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

我在写作《统帅》一书,特别是关于朱可夫元帅的三部曲时,仿佛是在为写作关于斯大林的书作准备。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的作用在涉及战争进程、做出进行重大战役的决策的各个战略问题上是头等重要的。他的决策是对还是错,是另一个问题,但是他的意见和命令是决定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把我关于朱可夫元帅的三卷本著作中涉及敌人行动的某些章节纳入本书中,而且多数情况下未作改动,事实上只补充了斯大林对敌人同一行动的反应。我认为没有必要对这些章节作彻底的改写。

我在写作那几本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关于斯大林军事活动的一些材料和思考;此外,许多重要的将领同我的谈话以及数以百计的读者来信都不断建议我考虑着手写作关于斯大林的书。许多人认为,我以往的工作、所受的军事教育以及对档案的熟悉程度都使我做好了写作这本书的准备。赋予我力量的,不仅是我掌握了必要的材料,而且是因为我有着从1947~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在总参谋部工作的经历。

我并没有亲自接触过他,但多次见到过他,听过他讲话。我要告诉不了解我生平的人说:1941年我还是塔什干军校学员时因所谓的反苏鼓动和宣传被捕并被中亚军区军事法庭判刑(苏联刑法第58条第10款)。

侦查员问我的主要问题是:

“是谁给你诬蔑各族人民的领袖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任务的?”

我犯了这样的“罪行”,是因为我说过:

“不少人把列宁忘了,总是说斯大林、斯大林,而他在革命和国内战争年代里是次于列宁的第二位人物。”

侦查员说:

“你在军人中用这样的谈话散布怀疑情绪,破坏各族人民领袖的威信。”

在战前年代这是骇人听闻的刑事犯罪,许多人因这样的谈话而被处决。我还算走运,军事法庭“发了慈悲”,让我活了下来。

后来我去了塔夫达劳改营,伐过木,还去了远北,我几乎在那里葬送了性命。后来(1942年10月)我在给加里宁写信请求奔赴前线后去了惩戒连。大家都知道,在惩戒连里要用鲜血来赎罪。我在几次肉搏中活了下来,当时惩戒连只活下来几个人。接着是加里宁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的决定:

“……鉴于红军战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卡尔波夫在与德国侵略者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取消其由中亚军区军事法庭判处的刑期……1943年2月20日”

总之,我完全有根据感到因斯大林所受的委屈。但是……

我此前的几本书都是实话实说,在这本关于大元帅的书中我也不改变这一作风。我不以为斯大林辩护或谴责斯大林为目的。我将一如既往,客观地阐述一切。

关于本书的风格和结构简单说一下。

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有严格的文献根据。也许有人以为文献和引文引用得太多,但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大部分读者不可能亲自阅读许多现有的、所谓的普通人难以弄懂的第一手材料。至于我同斯大林身边的人(朋友和敌人)的谈话,这些谈话记录(包括录音材料)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我的这些对话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我对可能产生的认为引文和从各种著作中转引的材料太多的意见预先表示同意,我要说明的是,我想写一本比较全面的关于斯大林的书,因此收入了为老一代读者熟知而新一代读者不了解的斯大林生平和活动中的细节。

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什么呢?我并不追求史诗般的画面,因为这本书不足长篇小说或中篇小说,它是用由我和其他著名或不著名作者搜集到的斯大林事迹创作出的镶嵌画。我最关心的是创作出我们这位极为著名的同时代人生平尽可能全面的画面。

许多战争的参加者知道我在写作关于大元帅的书,于是给我寄来了他们的愿望和建议,告诉了我有关斯大林生平的一些细节。我满怀感激之情利用了这一切。

镶嵌画和其他体裁一样都有存在的权利。在这方面支持我的是别林斯基的一个看法:“在作家受史料和事实束缚、只需要设法尽可能忠实地再现这些事实的地方,似乎艺术(在艺术性方面)难有作为。但问题是,光是知识渊博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事实,这里还需要有想像力。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事实无非是砖头和石块,只有艺术家才能用这些材料建造起优美的建筑物。”

我作为斯大林的同时代人,亲自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因此完全有根据对事件参加者的所作所为进行判断。在由几乎近百年的大量文献、事实、人物及其行为构成的这幅扑朔迷离的镶嵌画里,我认为我应该是一个指点迷津的“向导”,一个对话者。

有些地方我详细地讲述了寻找文献的过程、目击者的叙述、事件的酝酿阶段或者我作的评论,这一切都是镶嵌画必要的氛围,它像空气一样填充在整个事件中间,不留下一点含糊不清、言犹未尽和模棱两可的地方。

我修改手稿用了五年时间,可以而且应该再花上一番力气,精炼语言,删去一些,补充一些。但是……根据读过这一手稿的朋友们的建议和好评我最终决定发表它。许笺比我年轻的战友和作家先后离开了人世,而我也已经度过80年十分艰难的岁月,令人悲伤的意外也许会和我不期而遇。我非常希望(我不隐瞒这一点)能拿着这本书(我创作中最有分量的一本),在静静的书房里翻看,再一次同读者们一起走过不仅斯大林生活和工作过,而且我们老一辈也生活和工作过的20世纪最严酷、艰难和欢乐的年月。这也就是我们的生活。

还有最后一点。

我们在前线投入肉搏战,激励我们迎着子弹和死神冲向血肉横飞的战斗的不仅是“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的口号,鼓舞我们每一个人奋起的还有亘古以来的一个俄语词:“应该”!

我心中对自己说了“应该”这个沉甸甸的词,写作《大元帅》一本书时我充分懂得自己对读者和对历史背负了多么复杂和沉重的责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元帅斯大林(修订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
译者 何宏江//赵国顺//付哲//彭晓宇//侯静娜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52180
开本 16开
页数 86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48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1.464
CIP核字 2013248460
中图分类号 A742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5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