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刀子的声音/江西文学精品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杨剑敏所著的《刀子的声音》试图用各种新小说写法来概括描写中国古代历史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时代精神。这批小说在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其余作品大多为现实主义小说,题材广泛,有的描写童年经验,有的描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校园生活,有的描写城市普通居民的生活,主人公大多为陷于孤独和梦想中的心灵挣扎者。此类小说在主题、内容和写作手法上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当今流行的粗糙的写实小说趣味迥异。

内容推荐

《刀子的声音》大体由两种风格的作品组成,《广陵散》《突厥》《陌上桑》《秋后问斩》《蜻蜓》《戒刀》等为作者撰写的“古典精神”系列小说里的几篇,《刀子的声音》是作者杨剑敏的标志性写作,风格新颖独特,想象奇异瑰丽,故事精彩,寓意深刻,试图用各种新小说写法来概括描写中国古代历史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时代精神。

目录

小说札记(自序)

广陵散

突厥

陌上桑

秋后问斩

蜻蜓

戒刀

蠹鱼在阳光下

孩子与狼

午夜之约

别人的季节

套子

迷路

日常生活

刀子的声音

游戏

少年梦想者

有听众的独白

座位空着

为孤独者干杯

我们始终如一

夜行客车

试读章节

广陵散

没有人知道邓乞儿是一个拥有秘密的人。或者,准确地说,只有两个人知道邓乞儿是拥有秘密的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那位给他带来了秘密的陌生琴师。这件事他隐瞒了许多年,而且还将继续隐瞒下去:即使他只不过是一个乞丐,也知道司马家的人已经代替曹家的人当了皇帝,而这个秘密一旦泄露出来,他的脑袋就再也保不住了。其实对此他应该很放心,谁也不会注意到一个每天蹲在路边上靠乞讨为生的人,谁也不会想到他和一件大事有牵连。他是那么的肮脏,浑身散发着臭气,经过他身边的人必须用手捂着鼻子才不会呕吐出来,又有谁会去搭理他呢?他唯一不放心的是自己。他害怕自己在睡梦中一不小心将它说了出来,而那些睡在旁边的乞丐们就会用他的脑袋换来几顿饱餐;即便他醒着,他也担心自己会忍不住喊出来:他会用那双黑手掀开像杂草一样的胡须,尽最大的力气喊出来。有多少次他已经要这样做了,但终于还是把手咬得生疼,把话咽到肚子里去了。他听说过有一个人被秘密折磨得无法安生,跑到野外挖了一个坑,对着坑里大声说出了那个秘密,然后就平静地回去睡觉了,而那个坑后来长出了一棵树,树上结满了奇怪的果实,每一个都在风中摇曳,仿佛要代这人将秘密说出来。邓乞儿也试过这个方法,但根本不管用,秘密没有被埋葬到坑里去,它仍然在他的心里藏着,随时想要蹦出来。他整夜整夜地失眠:谁能想象一个乞丐也会失眠?他在黑暗中睁大眼睛,他会一遍一遍回想这件事,他想,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他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做一个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乞丐,为什么他要拥有秘密,为什么他就不能忘记这秘密呢?

邓乞儿的父母什么也没有留给他。他们自己也是乞丐。为了让他更加彻底地一无所有,他们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相继死去。他孑然一身,了无挂碍。他总是对伙伴们说:“死老头子和死老太婆什么都没给过我。”但他心里明白,他们给了他一样东西,尽管这东西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用处:他的记忆力。他能够过耳不忘。不说他过目不忘是因为他一个字也不认识,他从来就没看过一本书。但他能记住他听到的每一句话,每一种声音。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这有什么用处。有时候他拿这个本领和人们逗着玩,他让随便哪个人说上一大段话,他再原封不动地重复一遍,然后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有时候,这也成为他乞讨的方法之一:总会有人对此感兴趣的,他们让他表演,然后丢给他几个小钱;更多的时候,这成了一个累赘。只要他醒着,所有进入他耳朵的声音他都记得,想忘也忘不掉。他记得太多的街井闲话,太多的片言只语,太多的鸡鸣狗叫,太多的风吹草动,所有的声音都完好无损地装在他的脑海里,而且常常突然从他的嘴里冒出来,这使他看上去有些疯疯癫癫的:他忽而是一对路过街边正在窃窃私语的小儿女,忽而是一只惊飞的大公鸡,忽而是一阵刮过酒帘子的大风,甚至忽而是一阵撒尿的声音。他羞愧地发现自己早已成为人们的笑柄。他的乞丐同伴们甚至不管他愿不愿意,就把一件件要记住的事寄存在他那里,他反正会原封不动地说回给他们听的。他很恼火。他觉得受到了侮辱:即使是一个乞丐,也还有着残存的尊严。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会躲开那些总是喜欢成群结队的乞丐们,独自一人待在某个地方。到了夜里,他一个人对着黑暗的天空喃喃自语,回忆这一天听到的声音,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收藏好,同时愤恨地诅咒着自己,然后不安地睡去。

一天夜里,当他整理自己的记忆时,他发现有一系列声音是大有关联的:先是一种轻捷的脚步声,不太迅速,但很稳健;同时伴随着双腿行动时长衣拂动的窸窣声;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颀长的中年人,颇具教养,但并不富有。脚步停止在他的面前,一个嗓音说道:“他们说你就是邓乞儿。”这嗓音很好听,所以他乐意多次回忆它。陌生人说了许多话,当然不完全是在路边,因为他很快就应陌生人的要求来到了一处僻静的小酒馆里。小酒馆里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一位儒雅的中年人和一个浑身恶臭的乞丐在一张桌上大吃大喝——其实只有一个人在大吃大喝,中年人几乎没动筷子。邓乞儿清楚地记得自己那张大嘴发出的令人恶心的咀嚼声,现在,当他回忆这声音时,连自己也感到脸红,但一种似乎永远也消除不了的饥饿使他顾不了许多了。随后他们离开那里,到了郊外。陌生人环顾四周,确信没有第三个人在场,便开始给他讲一件事。邓乞儿记得陌生人的每一句话,但他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听明白了。现在,他一遍遍地回忆这些话,可还是很糊涂。不过,有一句话他听清楚了,那就是只要他答应了陌生人的要求,他就可以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一笔他从来也没见过的钱,足够他过好几年像样的日子。他不能肯定自己是否答应了陌生人,在他的记忆中,没出现过自己的声音,恐怕他一直是沉默的。他记得,陌生人最后说的是:“你想一想吧,明天我再来找你。”然后陌生人转身离去。这时,他才敢于抬起头来,好好看看陌生人的背影。他发现,陌生人的背上背着一个长方形的包袱,那里面肯定是一张琴,因为在他转身的时候,那包袱蹭到了旁边的一根树枝,发出了轻微的垮琮声。陌生人心疼地解下包袱,拂拭了一番,然后像来的时候一样轻捷地离去了。

P1-3

序言

小说札记

小说是一种极其脆弱的事物:对小说的损伤无处不在。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桩不相干的生活琐事,一个让人昏昏欲睡的会议,甚至一种气味的改变,都可能对小说的走向产生影响。思考中断了;小说中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氛围持续不下去了;头天晚上那个奇妙的想法经过一夜的梦境已经荡然无存;你已经写了几千字,甚至上万字,但一度让你激动的这个故事、这个题材突然显得极为枯燥乏味。你怀疑究竟有什么必要写这篇小说。的确,小说就是这样一种瞬息万变的事物。它一直困扰着每一个作家。我非常羡慕诗人,在他们开始厌倦一首诗之前,这首诗已经被完成了;就算他们卡在一句诗上,诗的特性也能让他们有效地跳跃过去,并且人们会赞叹:一种漂亮的跳跃,诗人的才华由此充分展现。我也非常羡慕散文家(比对诗人的羡慕略低些),只要不是刻意营造那种长达数万或数十万字的长文章,散文家的工作也可说是相对轻松的。散文不用构思精巧的故事,它只需向事实致敬即可(在这里我不涉及散文是否可以虚构这一话题),好的文字会带着你前进:散文甚至能产生一种自我繁衍的奇迹,如同博尔赫斯所说的“沙之书”一样。而给予散文如此多恩惠的“文字自身的力量”往往会成为小说的巨大障碍:它总是有力地拽着你偏离预设的轨道。取舍变得两难,你要保持小说构思的完整和圆满,但随时随地冒出的新鲜灵感又是那么高明有趣,让你无法割弃。小说应该是一座牢固的建筑物,而写作的过程却如云彩一样变幻不定,这使小说的写作从享受变成了苦役。小说受到的损伤随处可见。即使是一个短篇小说,语言断裂的痕迹也如花瓶上的裂纹一样清晰可见,故事中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比比皆是。一切因素都有可能使小说中断或扭曲。我羡慕那种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写作者,据说有一位曾任高官的大作家能够在两名下属前来谈话之间的十几分钟间隙中写上一段故事,这种能力真是匪夷所思。我相信大多数小说家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要有特定环境并调整好心态才能写作。结果,想象中精彩绝伦的小说,一付诸文字就打了许多折扣。我们唯一的指望就是读者不那么挑剔。写了这么多年的小说之后,我发现读者们仍然保持着巨大的耐心。他们对小说诸多缺陷的善意忽视和对作者某些长处的善意夸大,使作者不至于被自己遇到的障碍彻底挫败,并获得继续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创作谈早已成为作家的一剂迷药。作家是那么急切地渴望谈论创作,又是那么恐惧地想逃避这种谈论。私下的文学讨论经常都在进行,近来我的几位小说家朋友就在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以期举行一次非正式的、但十分严肃的文学沙龙。但是把关于创作的想法形诸文字,这肯定是一件如履薄冰的事情。你会怀疑自己有什么资格可以在书面上谈论创作。要知道,确实有许多人相信印在纸上的文字,离文字越远的人就越相信这些东西。甚至有许多人想从中学习一些“秘诀”。考虑到这些人,本来怀有的游戏文字之心就会变成敬畏文字之心。你不能欺骗一个睁着无辜的大眼睛的信任者。我年少的时候就曾如饥似渴地读过许多大作家的创作谈,有些作家费解的语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己写作多年后,却发现这些创作谈绝大多数都没有意义,至少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没有意义。一个小说家,即使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拥有层出不穷的多种“武器”,他很可能只有那么可怜的一两个招数,不过这一两个招数或许非常有效。况且,没有人会把自己仅有的一两个招数抖露出来,当他们必须写创作谈时,他们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说些司空见惯的话,或写一些小故事,或谈谈童年或故乡之类的;他们甚至不愿谈论自己真正学习和借鉴的文学大师,而是谈论许多对他们影响并不怎么深远的作家,以期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他们不遗余力地掩饰自己的“秘诀”。但创作谈的写作和发表仍势在必行,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一个作家身份的确认:至少你已经是一个可以“传授经验”的作家了,或者,至少你写的作品已经值得谈论了。这种幻觉会让写作者欣喜,得到承认的快乐不可抑制地充塞心间。创作谈通常只是短短的一篇文字,但写作者在这上面花的工夫往往并不比一篇精致的小说差多少。在短短的数百或数千字里,写作者既要表现自己的高明之处,又要掩盖自己的真正秘诀,同时还要显得漫不经心或淡泊宁静,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并不是每个写作者都善于在文字上走钢丝,有些人还是在创作谈里不可避免地露出蛛丝马迹,让有心人看出了他们的命门所在。事后他们或许会意识到自己的“言多必失”,但为时已晚。

现在,让我来谈谈作为一种奇异事物存在的小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思考过某种文体的存在现象,我自己有时的确会感到某种文体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和陌生。比如,我多少还能够理解诗歌的起源(姑且认为它的前身是劳动号子),但散文这种事物难道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吗?而小说,如果说它来自人类讲故事和听故事的需要,那它为什么不好好待在它应该停留的故事领域,却日渐进化成一种令人费解的艺术?在小说的功能已经几乎全部被报纸、电影、电视、广播乃至网络瓜分或取代的今天,小说为什么仍然顽强地存在并发展壮大着?我一向认为,我们最司空见惯的事物恰恰可能是最奇异的事物:小说,当我不断念叨这个词语时,我越来越弄不明白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读过无数的小说,自己也写过一些小说,但我却说不出小说的定义。我知道小说存在着,它就在那儿,似乎伸手可及,但我就是抓不住它。我想不清楚为什么一个人会构思、写作、修改并投寄一篇小说,而散布各地的一些人则会读它。这样一个似乎自然而然的完整过程一点也没引起人们的质疑吗?当这个世界上第一篇小说诞生时,它的作者不知是怎么想的?面对自己创造的史无前例的怪物,他是大吃一惊,还是欣喜若狂?更有可能的是他平静如初,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放出了一个瓶中妖魔,他并不知道若干个世纪之后,他随兴创造的这一个小怪物会成为文字、文化乃至文明中最强有力的事物之一。想象令人神往,同时也令人头疼,因为你无法真正找到一条河流的源头。我已逐渐放弃从小说之起源去理解小说之存在的企图,而改为尽可能平心静气地去适应小说存在的事实。我知道自己没能把事情说清楚,我的意思是:小说的存在看上去似乎并不像食物、睡眠、劳动和爱那么重要和必要,它的出现和发展或许只是一件很偶然的事,但谁能想象一个没有小说的世界呢?昆德拉说:“如果说小说存在的理由是把‘生活的世界’置于一个永久的光芒下,并保护我们以对抗‘存在的被遗忘’,那么小说的存在在今天难道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必要吗?”同时他指出,“发现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仍然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幽暗地带需要小说去点亮,也只有小说才能点亮它们。尽管疑惑并没有完全解决,但我姑且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合适的理由吧。同时我感到十分庆幸,正是人类对奇异事物的普遍容忍和接受,我们才会如此幸福地生活在一个有小说的世界里:读小说,谈论小说,写小说,并荣幸地以小说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刀子的声音/江西文学精品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剑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68284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3188273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4
16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