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话艺术空间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精华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童话艺术空间论》作者孙建江对童话的艺术空间的研究是整体的理论性的探索,论述了童话与幻想、童话中的虚虚实实、大小相对及假定性与合理性的关系,从文本的角度将童话的幻想看作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看作是一个过程,从而深入到对童话幻想的内部生存机制的研究并由此最终完成对童话的总体把握。该著对童话作出新的阐释,提出了童话(甚至可以说是儿童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理论命题:“幻想载体——幻想空间”。尽管有些章节论述未详尽展开,但研究视角新,对童话创作的创新有一定的启发。

内容推荐

《童话艺术空间论》(作者孙建江)是一本理论著作。《童话艺术空间论》以我国的童话理论缺乏空间意识为出发点,分别从“空间问题的提出”、“作者的空间思维”、“作品的空间构成”、“读者对于空间的心理需求”、“空间结构的功能网络”五方面进行阐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空间问题的提出

空间意识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我们的童话理论缺乏空间意识的原因

第二章 作者的空间思维

人类空间思维的历史演进

当代童话作者的多维空间意识

第三章 作品的空间构成

叙事内容的非时序化

作品的运动感

作品的间隔化

作品的虚实相生

描述对象的超现实性

空间的独特性

第四章 读者对于空间的心理需求

思维活动的模糊性

感觉的真实

大与小的重新分配

第五章 空间结构的功能网络

两个层面:表层与深层

假定性与合理性的内在依存关系

空间结构的整体把握力量

孙建江学术著述年表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在儿童文学中,理论脱离创作实践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不要说对创作中碰到的新问题作出应有的反映,更不要说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真正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就是对若干久已存在的文学现象也缺乏科学的阐述和总结。一个最为明显的标志是我们现在的儿童文学理论几乎就是成人文学理论的复制,即或偶有区别,也不过是在行文时多用几个“儿童的”而已。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当然有着与文学相同的地方。比如它的任务、性质、准则、范畴、功能等,与文学是一致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自然应该运用成人文学的理论去予以解释。但儿童文学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诸如它的读者对象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对儿童文学的这些特殊问题,我们仍然变相移植成人文学理论来套用,势必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研究者一方,常常有力使不上,有些现象越解释越解释不清,很难有什么研究个性和艺术发现,更谈不上自身理论体系的构筑了;在创作者一方,由于我们的理论不能切中创作中的真正要害问题,使得创作者失去了应有的理论指导,甚至盲目地对成人文学理论的移植,还使创作愈发失去生机动力(如不分对象地要求作品塑造典型形象)。

因为你想套用,结果往往套用不上,成人文学里没有现成的答案。比如关于幻想的问题。

在成人文学的各类样式中,幻想当然存在,但与各自其他的艺术特征相比,它的重要程度则要弱得多。它仅仅是一种存在,并不体现某一文学样式的根本(或重要)特征。这就决定了幻想在彼时彼地的研究价值。人们对它的研究自然难以深入。但是,在儿童文学特别是童话中,幻想成了第一要素。这样一来,我们对幻想的研究,就显得无从应着,人们陷入了两难境地。无视这一事实吗,显然不现实,因为幻想之于童话太明显了;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吗,又没有相应的理论准备,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成人文学并没有更多的艺术发现。这样,我们的研究便理所当然地停留在幻想的普遍性这个层面上,而很难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幻想的内部——即深入到作为童话幻想独有属性的层面,深入到幻想的空间问题的研究。

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这是个几近常识性的问题。但是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却严重地忽视和冷落了儿童文学的这一文学基本属性。人们片面地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把教育性夸大到一个不适当的程度,甚至将文学作品等同于教科书,将教育看作是儿童文学的唯一属性。这种教育工具论的观点,尽管现在已无人公开提倡了,但人们却普遍期望在一部小说,一篇童话,一首儿歌里直接、明白地(巧妙的说法是浅显地)表明作者的意图,以解决实际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我以为就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那种单线直进式的思维定势。人们的理由似乎很简单:儿童年龄小,理解水平有限,需要针对性的教育(或引导)。这种愿望固然十分良好,但却不切实际。因为说到底文学与教育毕竟不是一码事。教育讲究直接、明白,而文学却注重含蓄、问接。这个道理正如成人需要成人教育,我们却不能在文学作品中肆意说教一样。问题是这种思维定势给我们的儿童文学带来了难言的苦衷,极大地阻碍了儿童文学自身的发展。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制约下,作品势必成为一种平面结构模式,作品的一切文学发生都必须在表层完成。

这样一来,童话的幻想,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因为童话作为一种语言象征艺术,它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与文学寓意之间作径直对应联系。也就是说,幻想无法于两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可想而知,在这种思维定势下产生的童话,其作品中的“幻想”,只可能是一些游离于作品表面的点缀和噱头(就像凭空做了个梦,梦见什么来着,诸如此类所谓的“幻想”)。

一种平面的艺术构造是难以建筑并拥有自己的空间的。P11-13

序言

当我把童话艺术与空间这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考察时,我感到,我面对的论题充满了诱惑力。这诱惑力来自我对童话这一文学样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我意识到童话艺术空间的研究,有可能使我们过去许多关于童话问题的争论找到一种新的解决途径,并使童话的研究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当然,我也不想否认,我们对童话艺术空间的研究,其意义绝不仅限于童话,甚至也不仅仅限于儿童文学,因为任何文学样式,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它都有其各自独特的空间形式的存在。我们对童话空间意识的把握,实际上也是对文学整体形态的一种把握。

我在这里所以要选择童话来进行考察,是因为,在我看来,童话可以说是最为集中和独特地体现了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空间形式存在的一种样式。通过特殊、个别的研究以期显示普遍和一般的规律——这就是本书最根本的出发点。

后记

本书写讫于1988年10月,1990年2月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初版。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

二十多年来,这世界变化很大。不过也不有变的,那就是一直以来自己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学术研究是寂寞的。自打介入这行后,我就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我来讲,做学术研究首先是喜欢,既然喜欢,也就无所谓寂寞不寂寞了。不过,我又是幸运的,这二十多年来,虽然辛苦劳累,却也著述不少,还不时得到业界同仁的鼓励、打气和肯定。

坦白说,这于我已经很满足了。

1997年我应邀去首尔(时称汉城)参加“世界儿童文学大会”。那次会议的参加者不少。会上大家发表各自的观点,会下彼此切磋交流学问。一日,与台湾学者蔡尚志教授聊天。我与蔡教授此前不认识,是为初次见面。不想,蔡教授未言几句就提到了拙著《童话艺术空间论》。说拙著在台湾买不到,他看的是影印本。又说拙著的架构和观点对他正进行中的童话研究颇有启发。我这才知道,拙著在台湾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那次会议结束后不久,蔡教授果然从台湾寄来了他的新著《童话创作的原理与技巧》。蔡教授在该著中数次引述、评介了拙著,还在扉页上特别题签“感谢您的《童话艺术空间论》”字样。

自己的学术成果获得认可,当然很欣慰。

这表明,只要真诚付出,就会有所收获。

近年来,我们的儿童文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当然,也还大有深入拓展的空间。当年,以“空间”切人对童话的研究在国内尚无人涉及,属“开拓性”研究。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环顾学界,这方面的研究似仍鲜有人介入。这多少有些遗憾。真诚希望这本二十多年前的小书能早点被后来者“越过”。如是,我愿矣。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此次一并重版我的三种旧著《童话艺术空间论》、《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和《飞翔的灵魂——解读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无疑是对我学术付出的再次肯定。

感谢川少社对理论著作的大力扶持和重视。

孙建江

2013年2月28日 杭州青春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话艺术空间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精华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建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560123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5
CIP核字 2013071819
中图分类号 I207.8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