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市的眼睛
内容
编辑推荐

《城市的眼睛》是作者刘玉栋近些年创作的一本随笔集,收录了《契科夫的三篇小说》;《到处都是不幸的人》;《尼克,尼克!》;《董鼎山的书话》;《读书随感》;《买书随谈》;《人性的弱点与光芒》;《人生的光明与阴影》;《享受阅读》;《宫崎骏的动画王国》;《“韩”流中的暖意》;《爱太浓情太深》等作品。

内容推荐

《城市的眼睛》是作者刘玉栋近些年创作的一本随笔集,《城市的眼睛》共分五辑,收入随笔文章六十余篇,分别记录了对走过的一些地方的感受和对故乡的记忆,记录自己感受的小品文,部分书评和与文朋诗友的札记,另外还收入了几篇影评和创作谈。

目录

序/1

第一辑

上海小记/3

黔西南行/9

游湿地红荷/13

三角洲之秋/18

走进擂鼓镇/22

见证/27

过拉脊山/29

春游郭家泉/31

感悟贤子峪/35

城市的眼睛/37

沉默的祖父/4l

奶奶的醉枣/44

赶年集/46

亲亲土地/49

跳跃在乡间的精灵/51

第二辑

小虫与人/55

城市的树/58

吃面条/60

回笼觉/63

看评书与听评书/65

木头玩具/67

寻找/69

古典的感受/72

“准爸爸”情感/74

女人与读书/76

率真的女人最可爱/78

盲人的启示/80

热/82

过街老鼠/84

平衡/86

听雨/88

时间/90

蜡烛/92

秋夜小录/94

弟弟的恐惧/96

相信未来/98

泉水与济南/99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101

第三辑

芬芳四溢的原野/107

背叛与阳光/111

淳朴自然的和谐之美/113

当苦难遭遇激情/115

浪漫以后的事/120

历史的孩子/122

乡村小人物的画像师/124

境界与心灵/127

这些疲惫的心/129

在细节处成长/131

云聚云散总关情/133

《箭已离弦》序/135

《秫秸花开》序/137

《宝贝,我爱你》序/139

“解密”麦家/142

愉悦的坚守/147

一个人的远行/150

稳如石柔若水/154

文朋记札/157

契科夫的三篇小说/184

到处都是不幸的人/188

尼克,尼克!/196

董鼎山的书话/198

读书随感/200

买书随谈/203

人性的弱点与光芒/205

人生的光明与阴影/207

享受阅读/210

第四辑

谁来为我摘月亮/215

宫崎骏的动画王国/218

“韩”流中的暖意/221

爱太浓情太深/224

遥远遥远的童年/227

心灵之旅/230

生命的挽歌/233

穿透黑暗的爱/236

第五辑

我为什么写作/241

清晨散步/244

想与写/247

通向内心的路/253

有关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255

温暖的回望/259

现实的深处/261

小说是一个顽皮的精灵/265

寻找之苦和融人之难/270

那些消失的乡村生活/273

后记/276

试读章节

就来到城隍庙。

恰逢清明节前后,气候宜人,那种热闹与繁华无法用语言表达,瞅瞅身边,多的竟是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朋友,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为满足自己的胃口而来?不管那么多了,于是一头扎进城隍庙飞檐翘角的建筑群里。在油炸鹌鹑和臭豆腐干的香味中,香菇油菜包、八宝饭、酒酿圆子、糍米团、萝卜丝酥饼、海棠糕、水晶打糕、奶黄包、小排骨……色彩各异,应有尽有。身边的一个小女孩,一手举着一串糖葫芦,一手往嘴里放一块咖喱角,而老人似乎更喜欢素菜包和八宝饭,一个女老外正摇头晃脑地品尝赤豆糕……他们无不快乐地享受着面前的美食。

上海的小吃有些普遍的特点,那就是精致、细柔、小巧、漂亮、干净,讲究色、香、味、美的统一,叫它们为点心,是再准确不过了。可谓点到为止,心在细微;点点滴滴,皆成景观……跟我们山东的大快朵颐正好相反,也正好体现了上海人的细腻和体贴,精巧与典雅。从这些方面讲,小吃也是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

一路逛过来,肚子在不知不觉中变圆了。在一个小贩那里买了一沓有关城隍庙的明信片,却被小贩的一句话说得目瞪口呆。小贩说:要说上海的特色小吃,还是九曲桥边的绿波廊,那里的蟹粉小笼包和三丝眉毛酥才叫正宗呢。我愣了一下,心想,不会是吃了半上午,还没吃到正宗的上海小吃吧。摸了摸肚子,想也只好留到下次了。

离开城隍庙时,看到一个食摊前摆着一些绿绿的圆圆的食团儿,觉得新鲜,便问眼前的女贩这是什么。女贩说这叫青团。于是又买了两个青团。据卖青团的说,青团是上海所特有的,且只在清明节前后才有。禁不住咬一口,粘、甜,清香满口,不错。又一想,觉得挺奇怪,一个北方的胃,竟然能如此好的享受南方的小吃。看来,这也属于一种童年的情结吧。  “看一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看这座的城市的郊区建设。”忘记是在那篇文章中看到的这句话了。我去过多个城市,也到过一些大中城市的郊区,但上海的郊区给我的印象最深:交通四通八达,景色优美迷人,空气清新,环境舒适,无处不展示着江南特有的韵昧。

我们研究生班学员住的作家创作基地,正好位于上海青浦区的西岑,是名副其实的上海郊区,与苏州相接,依淀山湖傍恒江。印象最深的是清明节前后,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江南大地,一派春意盎然。路两旁整齐的香樟树刚剐生出新叶,红、黄、绿相间,蓬蓬勃勃,透着鲜亮,人行其间,身心迷醉。水杉树高俊挺拔,一排排的,如卫兵一样的刚毅。清亮的水道河流间,满载货物的船只悠然地划过;小河上面,小桥一座连着一座,姿态各异;河道两边,白墙灰瓦的两层小楼在翠绿与亮白之间,韵味尽显。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眼前的景色确实让人觉得新鲜无比,与上海市区的繁华和喧闹相比,上海的郊区却是别有一番味道。

周末,借创作中心为我们准备外出用的自行车,跟几位同学去了离西岑不远的两个小镇:朱家角和金泽。业气息较浓,有一丝人为的造作之感,但站在放生桥上,全镇的风貌尽收眼底,江南的文化气息还是能随风而至,再花上几元钱,从一位年老的妇女手里接过盛有小鱼的方便袋,“哗”一下把袋中的小鱼撤人河中,尽管有些许的做作,但心里还是高兴。相比朱家角,小镇金泽就显得淳朴多了,安静而真实,在这里,时间一下子慢下来,让人觉得,这个江南小镇上的人们正有滋有味地生活在日常中,街上人少且稍显懒散。脚下的石板尽管粗陋,但泛着幽幽的光泽;房屋尽管陈旧,但弥漫着烟火气……

应该说,朱家角和金泽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小镇,来这里的人,根据自己内心的需要,能感受出不同的滋味来,就如同牛奶食品一样,一个是咖啡牛奶,而另一个却是原汁原味的纯牛奶。喜欢哪个,就凭个人的口味了。据说上海人节假日都喜欢来郊区玩。这是可以理解的,上海是个大都市,市区高楼林立,喧嚣而嘈杂,而上海的郊区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更重要的,我想,可能还是郊区特有的文化气息和烟火味道,能够让久居大都市的人的内心得到放松和弥补。

上海的绿地多,几乎随处可见,如果绿地是一座城市的“肺”的话,那么街道就是它的“血管”。上海的街道多,著名的“南京路”和“淮海路”商业街,还有最能代表上海建筑文化的石库门,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便不再多说。我想说几条有特色、有味道、有文化品位的街道。它们让我记忆深刻。P4-6

序言

屈指算来,我与刘玉栋从相识、相知到成为“忘年之交”,已有20多年了。在这期间,我们身在其中的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多事情,我和玉栋也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默默地经历着、感受着、思索着。

当下这个时代,像大海一样,日夜喧哗骚动不宁。面对如此的时代氛围,真正的作家应该从中心回归到边缘,面对浩瀚的宇宙,在精神领域里凝神聚魂,于俗世的大有中觅得空无,于“超然物外”中,从容优雅地生长和创造。

我无意于去贬损那些潮流中人,但我更敬佩那些背转身去默默地创造精神价值的人。因为有了他们,人们才会“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迅语),才能穿越荒寒之境,创造全新的历史。

我很羡慕玉栋以及和他同行的这一代作家。他们很少有因袭的重负,没有被虚妄的概念和框框所遮蔽。虽然不期而至的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但他们能够清醒地面对,逆势而上,游离于俗世俗流之外。从玉栋的这部散文随笔集《城市的眼睛》中,可以窥得一斑。

玉栋在潜心创作的同时,不断地在那些跨越时空的经典文本中,和大师们相遇,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其灵魂的魅力。

在湖光山色中,玉栋倾心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活力和灵魂质量。

他是文学艺术的信徒。他是大自然的儿子。

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练,培育出他的淡定、从容、低调的人生品格。在浮躁纷扰的现实生活中,他守持着本真本然的心灵;在加速度的历史进程中,他惯听风声雨声,淡看花开花落,让灵魂慢慢地走;仰望着浩茫无际的星空,他深知人的渺小和无知,始终低调地面对自己,潜泳在生活的深处。

在这个有所期待又令人十分纠结的时代,《城市的眼睛》清澈如静静流淌的小溪,简约如国画中的一片“留白”,真诚如朋友间的对酒当歌。在时代之中,又在时代之外。

希望铺展成一片靓丽的风景。我相信玉栋会永远以这样的姿态拥抱文学艺术,以这样的眼睛注视人间万象。在山高水阔的人生长路上,远离物的诱惑,放下一切妄念,不断地了解自己,超越自己,义无返顾而又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吾辈已成记忆。玉栋祝福你,未来不是梦,就在你的脚下。

孙国章

2012年11月2日

于济南三径庐

后记

梳理好这个集子,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杂。杂七杂八的,算不上是文学作品。惟一感到欣慰的是,这些零碎的篇什里面,还留有我写时的真诚。时光飞逝,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当年再不满意的文字,如今也多了一丝的亲切。

这些短小的文章,大都在报刊上发表过。辑一主要是记录了对走过的一些地方的点滴感受和对故乡的几篇记忆文字;辑二中的小品文,几乎都写于九六年和九七年,记下的是一些小感受,且没有向深处思考;辑三是一些书评和对文朋诗友的记札,是我这些年来文学生活的一部分;辑四是应《齐鲁晚报》之约,写的几篇影评,本来想多写几篇,因由其他事情没能持续下去;辑五是几篇创作谈,算是一些被“逼”出来的文字,整理时发现,竟然还有些文字上的重复。这大体是这本随笔集的内容。

在此,感谢齐鲁文化英才的项目资助,得以在三年的时间里。连续出版短篇小说集《火色马》、《浮萍时代》和这本随笔集《城市的眼睛》。感谢张炜主席、马兵教授和孙国章老师在百忙之中分别为这几本书作序,你们真诚的序言给了我莫大的力量。感谢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宋刚编辑、济南出版社的朱向泓编辑和海东文化公司的王展和陈忠先生为书的出版付出的劳动和努力。感谢徐行健老师为这本随笔集做的精美的封面设计。

2012年12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市的眼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玉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009493
开本 32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308254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