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38保卫大武汉(上中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武汉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地域最广、参战部队最多、牺牲最惨烈、歼灭日军最多并从而扭转了战争形势的一场重大战役。

由徐力编著的《1938保卫大武汉(上中下)》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军事科学院联合审定并同意出版发行。书中再现了战争全景,内容翔实,符合史料记载,并且具有很高的阅读性和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1938保卫大武汉(上中下)》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为1938年5月至10月,历时5个多月。由于整个战役以“保卫武汉不战于武汉”为作战的指导思想,战役便在武汉周围的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境内展开。全书以战役发展的时间为主线,重点描述了兰封战役(掘开黄河大堤)、马当战役、南浔战役、九江战役、湖口战役、富金山战役、广济战役、黄梅战役、潢川战役、信阳战役、田家镇战役和万家岭等重大战役。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最后,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反而使其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8保卫大武汉(上中下)》由徐力编著。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战徐州 国军无奈大撤退 张自忠 临危受命阻日军/1

第二章 大突围 转移之路血铺就 两将军 热血尽洒萧县城/17

第三章 经苦战 成功阻敌全身退 小鬼子 志在必得一场空/32

第四章 历险归 感念英烈追荣誉 薛伯陵 请命欲歼土肥原/50

第五章 黄将军 志在必得赴新任 委员长 排兵督阵郑县城/65

第六章 狼狈奸 小战获胜冒天功 恐生变 薛岳发起围歼战/81

第七章 初告捷 蒋公欢喜亲指点 孔祥熙 急赶前敌为和谈/98

第八章 桂永清 为保自命出阴招 执手令 挥斩“马谡”正军纪/115

第九章 整旗鼓 兰封战役曙光现 陈蕴瑜 苇楼竟成魂归处/132

第十章 将无能 黄桂续走逃命路 薛伯陵 胜券在握化乌有/151

第十一章 毛泽东 谈笑风生持久战 陈绍禹 心存私念阻发表/169

第十二章 冯玉祥 慷慨解囊印名著 战势危 掘堤黄河求逆转/184

第十三章 掘赵口 想着容易做来难 蒋公急 亲赴一线督进展/200

第十四章 蒋在珍 专家策下自请缨 经激战 倭寇铁蹄踏开封/217

第十五章 黄河出 世代家园成泽国 效敌寇 一箭双雕舆论战/234

第十六章 小鬼子 始料未及大逃亡 军民勇 联手痛击落水狗/254

第十七章 黄水拦 中日双方调决策 蒋介石 决心力保大武汉/271

第十八章 李韫珩 突发奇想校长梦 为备战 百姓流泪又流血/288

第十九章 丢安庆 自觉难逃重军法 再雄起 众志成城决潜山/305

第二十章 渡陈仓 小小稻草充大梁 敌将至 沽名钓誉戏开场/320

第二十一章 台湾旅 逆江而上入侵急 为颜面 大敌当前办典礼/337

第二十二章 遭偷袭 铁壁香口轻易失 战长山 海军血战阻顽敌/353

第二十三章 鲍长义 苦守待援一场空 薛蔚英 自负抗命埋祸根/369

第二十四章 长山失 海军官兵强突围 罗卓英 授命一线救火急/386

第二十五章 得死令 血肉换得长山归 喜刚至 敌侵湖口举座惊/402

第二十六章 争门槛 双方各使杀手锏 薛蔚英 贪生怕死奔黄泉/418

第二十七章 川军师 血战湖口雄风展 情势急 双方高官赴前线/434

中卷

第二十八章 张荣发 宁死不屈血战死 细筹备 政治工作聚民心/451

第二十九章 为抗战 武汉三镇献金忙 参政会 民主进程新篇章/468

第三十章 七月七 中日同开纪念会 九江市 大战在即布阵忙/486

第三十一章 张发奎 预感不祥亲督阵 借雨夜 日军偷袭登九江/504

第三十二章 急调兵 挑灯夜行泄行踪 先机失 苦战一夜滩头丢/522

第三十三章 九江危 国军高层急应对 劲旅勇 孤掌难鸣全线崩/538

第三十四章 重镇丢 张总司令失兵权 白崇禧 代履新职决潜太/554

第三十五章 战原野 百里潜太大血战 日南下 步履维艰皆南墙/569

第三十六章 暗流涌 大战之下和谈密 小池口 劣势装备勇拒敌/585

第三十七章 敌稻叶 利剑出鞘指黄梅 梦本异 与虎谋皮纯黄粱/603

第三十八章 抢要地 苏军强占张鼓峰 叶剑英 洞若观火祈战局/620

第三十九章 日败北 幻想破灭大举进 牟中珩 督师血战六安城/635

第四十章 金官桥 薛岳巧摆三角阵 敌松浦 骄心盲动撞南墙/652

第四十一章 死尸丢 松浦恼怒用邪术 刘阳生 身先士卒化永恒/668

第四十二章 毛岱均 壮志未酬身先死 鸡窝岭 战役支点决雌雄/685

第四十三章 日师团 折损过半成羔羊 进无望 冈村剑转玉筋山/701

第四十四章 守星子 普通士兵逞英豪 急用人 张发奎二度复出/717

第四十五章 真身现 军中又现花木兰 周恩来 国难当头勇担当/734

第四十六章 事败露和谈无奈告收场 白崇禧挥师反击黄广线/751

第四十七章 借夜幕 白刃奇袭获大胜风雨中凭声指挥破敌阵/767

第四十八章 白崇禧 有怒难对子弟兵 张发奎 狠心督战稳战局/784

第四十九章 重挫下 丸山旅团走偏锋 桃花尖 摆开战场斗“军神”/800

第五十章 梁佐勋 血洒疆场泣鬼神 东孤岭 日军战神命归西/816

第五十一章 乱炮出 歪打正着中敌酋 鱼漏网 游弋战区成大患/833

第五十二章 知亡羊 遣将调兵补牢忙 黄维出 星夜驰援救险情/849

第五十三章 两强遇 拼死血战得胜利 关麟征 铁血反击瑞昌城/865

第五十四章 连受挫 冈村收敛战局僵 宋希濂 临危受命富金山/880

下卷

第五十五章 陈瑞 河视死如归守阵地 日偷袭 偷鸡不成把米蚀/895

第五十六章 日报叹 路遇强敌难前行 蒋公喜 通令全军嘉讯传/912

第五十七章 得惨胜 面对英魂洒泪还 日焚尸 叶家集内民房完/929

第五十八章 帅无能 劳师千里转进疲 战界岭 前赴后继无所惧/946

第五十九章 陈德馨 高喊杀敌至气绝 咽喉地 昼敌夜我血成溪/964

第六十章 龙顶寨 硝烟散去山高长 小界岭 堵扰结合筑雄关/980

第六十一章 同携手 兄弟同心筑长城 游击战 袭扰疲敌频得手/997

第六十二章 苦阻敌 一寸山河一寸血 战潢川 将军铁血兵奋勇/1013

第六十三章 扯虎皮 王明凌驾党中央 王稼祥 历尽坎坷还真相/1030

第六十四章 张自忠 军令如山亲临阵 西北军 死不旋踵再建功/1046

第六十五章 布迷局 陈仓暗度退全军 拼广济 最后防线求希望/1063

第六十六章 小营长 顺势而为成伏笔 田家镇 第五战区织罗网/1080

第六十七章 丛山口 贵军一战扬英名 江之北 几番易手铁石墩/1095

第六十八章 日旅团 狂妄自信陷绝境 江南岸 上下紧盯富池口/1114

第六十九章 李芳郴 虎头蛇尾战局变 田家镇 功亏一篑成悲叹/1130

第七十章 龙子育 一团官兵皆战死 马骥旅 智勇固守半壁山/1147

第七十一章 李宗仁 重返前线收残局 川军勇 以命相搏竹竿河/1163

第七十二章 罗山丢 反戈一击挫敌锐 胡宗南 面临变局擅退兵/1179

第七十三章 富河岸 步步设防决死战 守排市 滇军热血续忠诚/1197

第七十四章 南浔线 偃旗息鼓无战事 平静下 刀光剑影杀机藏/1213

第七十五章 敌情明 薛岳雄心细盘算 争支点 麒麟峰前大博弈/1228

第七十六章 拼性命 失而复得麒麟峰 毛泽东 准确预见战局转/1243

第七十七章 瑞武线 各展其能显身手 万家岭 松浦轻装戕病伤/1258

第七十八章 张灵甫 为报知己领重任 天皇惊 不惜代价救松浦/1274

第七十九章 几易手 血肉之躯堵要冲 敢死队 趁黑搏命斩敌顽/1289

第八十章 双十节 万家岭中传捷报 大势去 被迫告别大武汉/1304

第八十一章 中山舰 拼死一搏成绝响 戴家山 保卫武汉曲告终/1319

附录一:本书记载牺牲的国民党将领简介(16人)/1337

附录二:在武汉保卫战中,限于资料未能写入本书的国民党牺牲将领简介(13人)/1340

后记/1342

试读章节

4.郑县(今郑州市),蒋介石行营

蒋介石开始一直是双眉紧锁地看着来自徐州一线的战况,他的心一直被近一个时期以来的危局高高地吊着,一天都没有安生过。不久前,他甚至要不顾自己身家性命的危险,执意亲赴徐州,破解危局。但经不住手下人车轮般的言明大义,晓以利害,反复劝阻。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让自己的侍从室主任林蔚和作战厅长刘斐代自己前往,尽管如此,他的心里还是没有可以轻松下来的感觉:60万大军,那可是他抵抗日军的有生力量,也是他立国执政的本钱。特别是后上去的部队,其中不少是他的中央军,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嫡系”部队。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就算他能再从民众中组建一支60万人的部队,可武器、装备从哪里来?一心忠于他的、领兵带队的将军们又从哪里来呢?想到这里,他焦躁地将面前电文一把推到地上,站起身来,想了想,还是不放心地向第五战区打起了电话。这一刻他正度日如年般焦急地等待着对方的声音。

电话里:“校长,我是林蔚。现在李长官正在部署后撤事宜,您有什么指示,我来传达。”

蒋介石:“蔚文啊,我现在就想听听五战区的情况究竟怎么样,你就开诚布公地讲吧。”

电话里:“校长,我简单地讲,现在日军南北数路大军已经基本完成r对我徐州会战部队的合围,我大军后撤的铁路线已经被日军切断。现在李长官正在准备部署各部有序转移的有关事宜。”

蒋介石听了有些急了,对于没有多少机械化运动能力的中国军队来说,铁路是唯一重要运输通道,现在连这个通道都断了,那60万大军……他不敢再想下去,气急败坏地道:“这个李宗仁!几天前我就提出让他组织转移,组织转移!可他总是一拖再拖。怎么到了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要转移了!铁路线断了,他还拿什么保证把我60万大军安全转移出来!”

“校长,李长官也不是顶着命令不撤。而是,一方面,李长官于4月30号开始,已经组织后勤、医院、兵站等非战斗单位转移。可这些单位兵员少,物资多,人员散,行动缓慢。任凭李长官怎么催都没有办法使他们快起来。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们的部队一直与日军处在一种胶着状态,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他担心匆忙下达后撤命令,考虑得不细的话,就会导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所以……”

蒋介石听得不耐烦地打断道:“蔚文!你不要帮他解释什么!他李德邻心里想的是什么,我比你还要清楚!前线的情况我也十分清楚的。你说说看,他现在究竟准备怎么办?”

“现在后勤部队都已经前期撤离,李长官正在拟定战区转移方案,总的设想是分别从西南的涡河和萧县以西一线转移至一战区。同时,预留部分部队组成游击兵团,在后方袭扰敌人,等计划完成后即向校长报告,再下达部队执行。”

蒋介石:“你不用再给我报什么啦。你就直接告诉他:军队是国家之命脉,国家之所系。我不管他采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把我的部队全部给我安全地撤下来!”

“是!”

蒋介石:“好啦,时机不等人,你就让他加紧准备,做好计划。计划完成后,要让他马上行动。时间!现在时间就是一切!转移的事不能再拖下去了!”讲到这里,蒋介石本来已经要放下电话了,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又将电话拿到了耳边:“蔚文啊,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此次转移行动完成以后,你就尽快回到我身边来,我这里需要人手,离不开你。”

“多谢校长关心,我一定尽全力协助李长官,顺利完成此次转移任务。”电话里,林蔚回答的声音感激得都有些颤抖了。

蒋介石放下电话,一下子无力地坐在了太师椅上,将头仰到椅背,摸了摸光光的头顶,闭上了眼睛……

P11-12

序言

武汉保卫战已经过去了七十多个春秋。今天的武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熙攘,一片繁荣。即便你真心诚意地穿行其间去仔细找寻,也很难找到那个年代积淀下来的历史记忆。想想也是:从人的个体生命的意义而言,就算是在那个岁月才牙牙学语的孩童,现如今也已经变成耄耋老人,就算如今九十高龄的寿星,对那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因其年龄、经历和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客观因素,所知的也只能是少之又少而且支离破碎的历史残片。然而,这却是我们民族不能忘却的一段重要历史啊!今天,当我们一遍遍地唱起国歌,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那词语中究竟表达着怎样的一种“最危险”?恐怕并不是几句简单的话能够说清楚的,唯一能够说清楚的途径,就是客观地去回顾、认识、全面地了解抗战的历史,其中就少不了武汉保卫战那重要的历史一幕。

由于多样的原因,对于那场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参战部队最多、牺牲最惨烈,同时也是国内抗日战场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却并不为国人所知。笔者曾在朋友中询问过大家对此段历史了解的程度。但是很不幸,几乎没有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更不幸的是,当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大多数人都十分不屑一顾地回道:“国民党的军队在抗战时干什么了?不就一个逃跑嘛!”他们的这句话深深刺激了我:武汉保卫战这段历史可是用25万中国军人伤亡的代价、用鲜血书写的啊!看来还原那段中华民族铁与血铸就的历史是多么的重要!为此,笔者停下了手头尚未完成的作品的写作,开始思考能否倾个人之力,完成这样一段重要历史的写作。进而转入到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研读之中。

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一讲话站在历史与民族的高度,对武汉保卫战和主导这一战役的国民党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也进一步坚定了笔者完成这一作品的信心。

历史文学是不能用“戏说”的方法来进行创作的,尤其是对抗日战争这样一段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而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今天还不愿去承认和正视的历史。为此,以时间为经线,以战场为纬线,尽可能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的客观过程,重现那个年代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便成为写作这部作品的基点。从2007年新年开始,笔者将所有的下班之余和节假日时间,都投入到那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大喜大悲和难以尽言的惨烈、难以讲清的纠结、难以表达的屈辱的历史之中。当34集42万多字的电视文学剧本第一稿完成后,曾试着首发于搜狐网上,没想到读者的点击率竟很快达一百多万次。至于后来其他网站相继转发,点击者也就难以计数了。此后又先后三易其稿。

再后来有朋友看了这部电视文学剧本后,便提出是否能将它改写为其他文体以便出版。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遂将34集的剧本改写为81章全景式、纪实性文学作品。此后虽又反复五易其稿,但当即将出版时,回过头来一看,依然有种拾一漏百、正误难定的遗憾。但事已至此,笔者实在是难以再去追求完美。只有恳请专家、读者见谅了。

严格地说来,武汉保卫战应该从安庆失陷开始,但我将这个故事起始于之前的兰封会战。原因有两个:一是如果没有那场战役后期的“以水代兵”决策将黄河大堤破坏,造成黄河的泛滥,阻挡了日军的进一步进犯,武汉保卫战肯定就会以另一种面貌展示在今天历史的长河之中;二是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这篇著作,为处于抗日战争茫茫黑夜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注入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众志成城抵御外侮的精神力量,并成为武汉保卫战国共两党的共识和指导武汉保卫战的基本方针。为此,只有从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上来重温那段历史,才会让我们对那场规模空前的武汉保卫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从中看到毛泽东穿越时空,洞悉未来的伟人眼光与伟人风范,才能看到周恩来在民族危亡之际,一切以民族利益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才能看到共产党人凝聚人心,团结抗战的巨大力量,也才能看到像王明这样的投机者为权而谋的蠢蠢欲动;同时,也才能看到蒋介石一面是积极地组织抵抗,另一面又是思谋私下妥协议和的双面人生。看到了以张自忠、薛岳为代表的具有高度民族牺牲精神的官兵,铁血抗日的豪情;也看到了薛蔚英、桂永清之流拿军令当儿戏,胆小畏敌逃跑的丑恶行径;看到宋希濂的先耻而后勇,也看到李芳郴的先勇而后逃的多样人性;看到黄河决堤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侵略者脚步的作用,也看到了给黄泛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看到了亿万民众不甘当亡国奴的众志成城,为大家舍小家和商女也知亡国恨,踊跃捐款、决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更看到了日本侵略者人性尽失的残忍与暴戾。

在写作的手法上,采取了分一个个跳跃的小段拼写的形式,其原因既在于它原本就脱胎于一部电视文学剧本,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当你真的想用常规的小说形式来完成它时,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整个战场过于庞大。同一个时间多战场角力,整个战局又常因一个局部战场的变迁而一天多变,各战场之间又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翻开所有的史书,常常是几句一个战役过程,一句一个战场结局,根本难以找到这场战争由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更多的是干脆把一个战役写完,再回过头来集中写另一个战役。这样虽然把一个个单独的战役讲清楚了,但也常让人读得时空错乱,理不清头绪。这种情况不是偶然,而几乎是我们已经出版的所有史料对那段历史记录的全部。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真的以一般意义的小说形式来细致地还原任何一个战役过程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过,写完之后,回头看来,这犹如经剪刀裁剪、再拼接而成的文字,倒另有一种味道。想来好在这是一个推崇和承认创新的年代,这种“不像”某一常态文体的作品,愿读者能够认同。另外作品在描写战争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插入了一些大家不完全了解的、国民党重要将领的简要历史介绍。这是因为我们今天熟悉或陌生的对国民党将领的认知,大都来源于后来的解放战争。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所谓“败将”的印象,而我们对他们曾经有过的“北伐名将”“抗日名将”的声誉嗤之以鼻,甚至就算是承认也往往在“名将”前面加上一个“所谓”的前缀,这就错了。笔者就是想通过本书,让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认识和了解,从而较为完整地还原一种人物历史的真实。

莫让往事成烟云,别叫英魂无归处!让我们的民族对距今并不算遥远的历史不要变得模糊而健忘。让我们以这些文字,更进一步是让有识者用复制的电视画卷,去共同缅怀那段中华儿女用铁血凝成的历史吧。止笔于此,那熟悉的歌声再一次在耳边响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后记

在几年的时间里,自己始终纠结于《保卫大武汉》的创作、修改、完善之中。时至今日终于可以说此书完成了。晕头昏脑地关上电脑,让人一下子轻松了不少,于是理解了一个成语:如释重负。

人的脑子像一部机器,启动起来之后,就很难再停下来。回想以往的岁月,我们很少有人提及那段抗日正面战场的历史。我也是七年前从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中连续播出的民间学者王康的专题片中,才开始关注那个时代的往事。由此便随着这样的一个逻辑走了过来:一个专题片,让我重视那段历史;一个转业干部的一句话,让我拿起笔;一种信仰的力量,让我坚持着写下来;一个朋友的建议,让我把剧本变成了小说;一个出版人的慧眼,让我一遍遍地反复修改;一些朋友的热情支持,让我不百折不挠……

走过六年,写了一本长达150多万字反映武汉保卫战的书,朋友笑称道:“看来你可当一个武汉保卫战史的专家了。”我的回答却是否定的。这既是因为这场战役地域太庞大、部队太繁多、过程太复杂,也在于所有能见到的史料合在一起与那场大战相比都显得太微不足道,而且许多史料之间还相互矛盾,让人难以确定到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又是谬误的。仅以相对权威的史料《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为例,这套书的主编之一是直接参加了那次战役的作战计划制定工作,并在整个战役中一直在国民党军委员会参与作战指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国民党中将郭汝瑰。此书在记述“万家岭大捷”时,也言称万家岭战役“歼敌3000多人”。可以为这个说法作为直接佐证的材料是当时第一兵团司令官薛岳给军事委员会的电报称:“此次敌迂回作战之企图虽遭挫折,但我集中围攻,未将该敌悉数歼灭,至为痛惜……”然而,几乎所有史料都表明:第一。六师团逃出万家岭的为“二三百人”“三五百人”、“1000余人”等等。而实际上,日第一。六师团自身的兵力,加上前来增援部队的兵力之和应不少于20000人(也有说17000的。不过,陈诚在1938年10月8日的报告则声称:敌第一。六师团为26000人,这可能是被夸大了。)但不论怎么算,即使日军逃出两三千人,实际被歼人员至少也应在16000人以上。而我所能看到许多的正史上,却一致使用了万家岭歼敌3000多人这个数字。依我的推断,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薛岳在接到蒋介石要求在10月10日前完成对日第一。六师团的围歼,为“双十节献礼”的命令之后,于10月9日夜发起的围歼总攻中一次歼敌的人数。各史料所引用的恐怕也都是这样一个数字。而薛岳电报中所讲的“未将该敌悉数歼灭”的遗憾,所指的是未能将第一。六师团一个不剩地全歼,还逃跑了一些鬼子兵,特别是跑了师团长松浦淳六郎而已。

出现这个数字的另外一个可能,就是这些史料不少是引用日军历史资料中的数据。就历史的现实而言,日军与中国军队相比,日军确实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也有着这个民族做事认真的习惯。他们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经历的记载,不论是反映整个部队的战史,还是个人参战的记录,都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而我们的战史则常常不是机关根据下面战报的记载,就是据个人战后,甚至是事过多年后的回忆。这样引用日军的一些资料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然而,另一个现实是:日军的指挥官们为了减轻自己的过失和欺骗国内的民众,所报的资料水分之大也难以让人想象。这里只以第十一军军长冈村宁次在武汉保卫战后上报的资料为例:

他声称:“敌弃尸143498具,俘虏9581人,缴获马584匹。”这样合计中国官兵的人员损失为153079人;而自己的损失则为:“战死4506人,负伤17381人,合计21886人。”其实,纵观整个抗日正面战场,除淞沪会战、昆仑关战役和后来滇西的松山、腾冲(后两个完全属于进攻战)等极少数战役外,中日之间参战人员的伤亡比,从来就没有达到过7比1这样的水平。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在这份报告中,冈村宁次称自己部队“马匹损失5605匹”。你可以想象吗?中国军队只歼灭他“4506人”,却打死了他“5605匹马”。好像中国军人就只对日本的马匹有仇,打死战马要比打死鬼子更解恨似的。然而,从生活的逻辑我们知道,日军除了骑兵和指挥官是人马一体之外,其马匹主要是用于运输,而由于地形限制的关系,日军的骑兵基本上没有多少用于南浔线作战。换句更明了的话来讲,他们的马匹因总是在作为部队的运输之用,因而一定是置放于战场之后。在当时中国军队少有重炮的情况下,你是否能想象处在阵地后方的马匹,却比冲在一线的官兵死得还多!他这样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损失的战马他需要补充,报上去实数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责任。那么,反过来想想:既然死了那么多的战马,那人还会少吗?特别是当叶挺得知了万家岭大捷之后,专门给薛岳发来贺电:“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垂不朽。”他的这份电报及电报中的评价,绝不是毫无根据,而一定是了解到此次战役的歼敌战果。另外,1938年10月20日,报社记者专门去前线当面采访了第兵一兵团副总司令吴奇伟将军。吴将军陈述:经统计敌人死伤总数为:一。六松浦师团在沙河一带伤亡约15000人;万家岭一役伤亡约2万人;山下兵团和近卫师团在瑞武路各点共伤亡1万余人;德星线上一○一伊东师团伤亡1万余人;德安城里伤亡数千人,合计8万左右,约占长江战争中敌人死伤总数四分之一(也许这个数字也有些夸大了)。但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秋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在瑞武路上完成了“台儿庄后之最伟大的胜利”。不仅如此,在此役后,反映这一战役的文艺作品精彩纷呈,传播甚广。综合上述我可以断定,万家岭基本歼灭了日第一。六师团,即12000多人是一种客观的说法,并在作品中以这样的史实展现出来。还有一例,也可作为佐证。在兰封战役后期,“以水伐兵”之后,两个师团报告,因水淹造成日军7000多人死亡。但我们却无从查到这样的史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尽量把作战损失的人员划入水淹这一不可抗拒的因素了。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些参战的国民党将领,小说穿插一些将领个人的历史简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读者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这些人物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作用和这些将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定位。人生的过程总是历史的,总是被那个时代所造就,总带着他所经历的历史烙印。反过来讲,每个人总是在所处的历史中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我们常讲“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而后人未必真有去评价前人的能力——不存在于那样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只单凭想象是很难客观地理解那段历史的。就算是硬要去评说这些功过是非,就算是你再想客观,也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但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角度而言,它毕竟有着“让历史昭示未来”的意义。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尤其是在那个军阀争霸、战火不断、内忧外患的年代的人们。正因如此,他们的一生大起大落,大左大右,如果仅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评价,有的人你可以用集大恶于一身来概括。但是,当我们的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们做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军人的重要而正确的选择!当然,当他们真的到了抗日一线战场之后,面对着武装到牙齿、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他们人生中所带有的历史的烙印,他们的人格怎样,便再一次千姿百态地浮现出来。所以,真的能成为“专家”,怕是穷一生的精力也可能只是略知一二而已。这真的应了那首唐诗: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说,即便我完成如此的作品,却依然还只是个门外汉。另外,关于掘开黄河的历史,今天已有定论。决堤后的洪水虽然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但同时也形成了连连成灾的黄泛区,给广大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怛在当时却有着极其复杂的背景。所以,本书所提示的是根据当时各报刊登载的报道,尽可能还原那段历史,而非评价。

完成此稿查阅、借鉴、引用了以下史料、著述: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薛岳、赵子立主编《武汉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李泽主编《武汉抗战史料》;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陈道阔著《武汉大会战内幕全解密》;李永铭著《1938武汉大会战》和网络上的一些历史资料。此书正是站在了他们的肩膀上才能够得以完成。对以上知名或不知名的作者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礼!

此稿得以正式出版,要感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没有他们认真的把关,本书难免会出现一些较大的疏漏,甚至是错误;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包俊国和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刘志青,对本书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感谢北京燕山出版社为此书的最后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武汉新世纪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德建的鼎力支持和武汉康正文化公司张佑军、张望喜无私的帮助与不懈努力。最后,特别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黄自华老先生,不但亲自为此书排版校对、提出意见和建议,还亲手写下封底这段思想深邃、高屋建瓴的推荐短文,感激之情让人难以言表。

我对以上单位和个人的感谢是由衷的!因为通过他们倾情的帮助,让我这个已经过了天命之年的人,到今天才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仅凭个人的智慧、坚韧和能力,你可以干出一点事来;但这个事真要获得成功,那就必须靠众多朋友的帮助。写到这里,一首歌曲的旋律在耳边响起:“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书评(媒体评论)

长篇抗战纪实文学《保卫大武汉》,是作者徐力先生用了几乎与“八年抗战”相差无几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碎片中精心淘洗打捞,又以纪实文学的艺术方式创作而成的一部长篇巨著。作者越过漫长而辽阔的时空经纬,从云遮雾罩、扑朔迷离的历史叙事中,捕捉到了中华民族闪光的历史瞬间,从厚重的历史记忆中,发掘出震颤心灵的抗战故事。让我们返回真实的历史现场,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感动与激情,体验了一回回价值理性的追寻与思考。于是,我们终于获得了一种十分幽默而自信的自我判断——历史是什么?我们明白了!

貌似无序的历史,踏着有序的脚步,匆匆地行走在时间的隧道上,我们永远都只能跟随在历史的背后,追踪远去历史的背影。那些曾经影响甚至改变“八年抗战”命运和进程的历史人物,在以武汉为中心的辽阔的中原大地上,以“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与日寇血战数月,用血肉之躯,阻滞了敌人疯狂的战争进程,他们伟岸的身影,曾经让地球抖动、颤栗。虽然他们的时代已经与我们遥隔75年,战场上数以万详血肉模糊的英灵,也大多没有留下英雄的面相;他们的坟前没有墓碑,甚至根本就没有坟墓,然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业绩,却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上。

著名文学评论家 黄自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38保卫大武汉(上中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33143
开本 16开
页数 1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1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1.836
CIP核字 2013187735
中图分类号 E297.3
丛书名
印张 8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7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