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坐公交车的人/有思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算了吧

这是卡夫卡的一篇随笔,只有几百字,我把它摘抄下来,然后说自己的话。

清晨,街道清洁而空旷,我正赶往火车站。我与塔楼上的大钟对了一下表,发现时间比我想象得要晚得多。这个发现使我惊慌,以至于我快要迷路了,因为我对这个城市还不太熟悉。幸好附近有个警察,我走近他。他微笑着说:“你想问我该怎么走?”我说:“是的,因为我找不到路了。”他说:“你还是算了吧,算了吧。”他说着一个急转身就走了,就像那些想独自发笑的人们一样。

这段文字让我着迷。就像一切好的事物,我知道它是好的,可是说不出来,也无法做具体的分析。我不是职业评论家,面对任何文字都可以滔滔不绝。

我只是一遍遍地看着,一个字也不漏过,以期从它的语感里再发现一些新东西。差不多快能背诵了,我抬起头来,静默了。

一切好的事物,都让我感到言语和解释是那样的无力。在那出其不意的一瞬间,那个警察突然一个急转身,他说:算了吧,我看还是算了吧。他差不多要捂着嘴笑了。

卡夫卡要告诉我们什么?荒凉,困境,城堡式的寓言……我不喜欢这解释。我只是看见了一幅图景:清晨,街道,人迹稀少,空气清凉得有点刺鼻,一个慌张的行人,他迷路了;警察在路边巡逻,也许他是个高大结实的中年汉子,有着欧洲人常见的啤酒肚和络腮胡,腰带上挂着手枪和警棍,那天清晨他有些无聊。

他知道通往火车站的路,可是他不想说。他说:你还是算了吧,算了吧。他转过身去,就像一个幽默。

如此简单的场景,也生动。打动我的,是在场景之外,有一种完全不合逻辑、莫名其妙的东西,让我们稍稍有些吃惊。警察一个转身,一切戛然而止。

就是我们熟悉的卡夫卡,简单的几个字,制造了一个神秘、无从解释的氛围。“现代性”这个词,在卡夫卡笔下,是如此生动、微妙,那拐弯抹角的地方,一举手,一投足,自己不能控制的莫名其妙的小动作……我们沉迷于其中,为它们所困扰,嘈杂微小的思绪和烦恼,一天天地长大,大于人。

戏剧性,大喜大悲,激烈的情感冲突,生与死……我们只会在托尔斯泰式的古典作品里才能找到。可是卡夫卡描述的是街景,片断式的、没头没尾。我读卡氏的小说,即便是长篇,也是把它分解成碎片来读;随便拈来一段,读下去,就会遇见我熟悉的场景和情绪,我完全能够懂得,那里的喜悦不成为喜悦,那里的悲哀也不是悲哀。

一切都是混沌的,不明朗,让人想起阴天,家家户户的门窗都开着。人坐在屋子里,太平地说着话,可是无端地感到紧张,受压抑,忘了自己在说些什么,可是笑着,也忘了自己是为什么笑的,有一种汗渍淋漓、气喘吁吁的感觉。

卡氏小说是恐怖的,那里头没有凶杀和碎尸,我看见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场景。人在阳光底下走着,笑着,说着话;即便在夜晚,也没有蒙面大盗出现。这是个太平的世界,我们活着,勉为其难。

卡夫卡的恐怖是骨子里的,只有现代人才能懂:那发生在人和人之间,貌似漫不经心的谈话和审问,突然间一个下意识的小动作;推开一扇扇门,可是里面没有人;父亲说着话,突然跳到床上,完全是无意识的,他生气了,他对儿子说,你去死吧——轻轻地说着这话,可是很威严。

我不以为卡氏的小说是荒诞的,于我,它很真实,真实到不能解释的地步。那暧昧的父子关系,狂热的献身精神,对某种力量的绝对服从……全是在一转念之间。就像警察对问路人说:算了吧,你还是算了吧。他轻轻转过身去,想独自发笑——全是在一转念之间,它存在着,极偶然地成了现实。

P35-38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下意识地要称他们为青年作家,仔细一想,不对了,乔叶、魏微、张楚和弋舟,这四位,都是七零后,早已是中年人了。

从作品到人,他们都是我真心喜欢的类型。他们已经写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杰作,但公众太忙,未予接收。他们已经来到了文学的名利场,但始终站在门槛上,前面的长辈太多了,挤成一团,他们普遍不愿推搡长辈,后面的弟弟妹妹则多动,又兼机智灵活,一猫腰就从他们的腋下钻出去了,他们不动,因此成为门槛上的一代人。

我对他们的喜欢,不是对委屈的安慰,是对一种沉默的敬意,是对一种尊严的理解。毫无疑问,我对他们的希望,也绝不是对门槛的希望,而是对时间的希望。

我不能告诉读者,他们的随笔散文有多好,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是时候了,让我们多读一些七零后吧。

——苏童

当小说过分地陷于叙事,诗歌过分地陷于语词,于是,一个散文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阔地带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文体,语感,事物肌理的描绘与刻画,随物赋形的情感抒发和思想的深度开掘,赞颂、质疑、辩诘,那么多的可能性,因为领域宽广而有充分表达的自由。中国文字与文学的传统早早便决定了:任何一个小说家,任何一个诗人,都可以同时成为一个散文家。

现在,小说家魏微、乔叶、张楚、弋舟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任由他们自由驰聘的文体。

——阿来

目录

第一辑 文学纪

 通往文学之路

 悲惨的人生,温暖的写作

 算了吧

 波尔多开出的列车

 第三河岸

 2008年的枕边书

 关于中日当代文学的几点看法

 我看“宏大叙事”

 日常经验:我们这代人写作的意义

 闲话短篇小说

 都市、小城、乡村

 我这七年

 生活美如斯

第二辑 年代祭

 小城

 成长1984

 《读者文摘》的气味

 1988年的背景音乐

 崔健时代与张楚时代

 我看“七十年代”

 我与广州的前世今生

第三辑 人物记

 坐公交车的人

 跟踪

 妹妹的成长

 老少咸宜的人

 永远的少年

 吴玄:生命中的几个关键词

 谢海与我们

 日常徐坤

 三个草原人

 宋唯唯成长记

 娜彧的腔调

 杨军印象记

内容推荐

《坐公交车的人/有思文丛》是小说家魏微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文学纪”“年代祭”“人物记”3辑共32篇文章。本书回顾了作者走过的文学道路,并对文学、对写作提出了匠心独具的见解;记录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并对作为成长背景的20世纪80年代做了提纲挈领的描述;回忆了作者的家人朋友,并对亲情、友情进行了基于个人视角的阐发。

编辑推荐

魏微编著的《坐公交车的人/有思文丛》所记叙的不仅是一个作家的成长经历,更是一代作家,乃至一代人的缩影,他们仿佛都闻过《读者文摘》的气味,都受过崔健摇滚的鼓惑,都曾在青春中压抑自我,也都在挫折与误解中缓慢前行。《坐公交车的人/有思文丛》所表述的也不仅是一个人的文学观点,在十七年文学“高大全”之后,追求宏大叙事、脱离日常经验的写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困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坐公交车的人/有思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5247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422410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5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