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博士出色地运用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研究了梁实秋其人其文,这是漫长的学术征程上所跨出的闪光的第一步,不只对于梁实秋应遵循既定的学术思路进行更系统更完整的研究,而且也要以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去探察现代中国文学总体系统及那些与梁实秋有相似文化和美学倾向的作家,为现代文学研究进一步开拓新路径和新天地,使自己的学术研究真正达到“偷天妙手绣文章”的理想境界。
图书 | 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文史哲博士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刘聪博士出色地运用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研究了梁实秋其人其文,这是漫长的学术征程上所跨出的闪光的第一步,不只对于梁实秋应遵循既定的学术思路进行更系统更完整的研究,而且也要以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去探察现代中国文学总体系统及那些与梁实秋有相似文化和美学倾向的作家,为现代文学研究进一步开拓新路径和新天地,使自己的学术研究真正达到“偷天妙手绣文章”的理想境界。 目录 序 绪论 现代“新儒学运动”的诗教之维 一、理学、礼教、诗教合一的“新儒学运动” 二、现代新儒学运动与白璧德人文主义之因缘 1.“新孔教运动”:白璧德人文主义运动的中国效应 2.儒学的现代解码:白璧德人文主义对中国弟子们的意义 三、现代新儒学诗教体系寻踪 第一章 新文学的另一种选择 一、挑战新文学场的权威法则 1.诗是贵族的 2.早期的“唯美主义”主张辨析 二、“学衡派的嫌疑” 1.中西化合基础上的东方文化立场 2.与学衡派的微妙关系 三、现代性的另一种体认 1.传统的现代转化 2.西方文学话语的本土化 第二章 文学话语的诗教品质 一、意义的守护:义理式的文学批评 二、“理”“欲”之辨的延续:五四新文学是“浪漫的混乱” 1.批评五四文学的情感放纵 2.建立以理制情的文学的纪律 三、“人性论”与“唯物论”:对左翼文学的偏见 1.抽象意义与一般意义:普遍的人性与阶级性 2.古典主义的文学本体观与新古典主义的文学工具观 3.文学的贵族(高雅)性与文学的大众化 四、文学批评的皈依:伦理学还是美学? 1.善与美:进乎道与止于技 2.与左翼“新美学”的一种共鸣:人文化成与经世致用 五、“尚雅”的雅舍文风:退而结网的守望 1.人生的艺术化 2.雅健的文质观 第三章 文化认同危机时代的文坛经典学案 一、文化认同差异:鲁迅的“转变”与梁实秋的“不知‘转变”’ 二、反比效应:鲁迅光环之下的反面书写 1.文化偶像与文化“鬼魅”:鲁迅作品教学中的梁实秋 2.两种祛魅: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中的梁实秋 三、战士与绅士:两种文化中的人格典范 第四章 梁实秋文化身份质疑 一、何种意义上的新月派、自由主义西化派、胡适学人群? 二、作为文化国家主义者的国家社会党党员 三、政治是非中的“与抗战无关论”者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者 五、儒学意识形态下的台湾“现代孑L夫子” 结语 参考文献 梁实秋简谱 跋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文史哲博士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32399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9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04 |
宽 | 14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