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经典这样告诉我们
内容
编辑推荐

儿童文学是纯粹的艺术,自然、朴素是儿童文学的艺术品格,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是秘密结盟的“团伙”,童年是一个价值永存的领域。本书在理论体系的精心建构当中融合了大量名家名著的生动解读。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述相映生辉,令人信服地阐述了经典儿童文学的魅力所在。用“儿童本位”的立场来探究人性问题,发现儿童文化,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把握儿童的“成长”轨迹,处理作家与儿童的关系,从而对儿童文学的本质问题作出个人的回答。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系统地阐述儿童文学的本质问题的专著,作者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和丰沛的学术激情扫描了世界范围内的儿童文学名著,综合运用了儿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民间文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以实证的方法对儿童文学的本质问题作出了多方位的开拓性研究。

本书在理论体系的精心建构当中融合了大量名家名著的生动解读。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述相映生辉,令人信服地阐述了经典儿童文学的魅力所在。

在当前如火如茶的儿童阅读推广运动中,希望这本书能够对广大教师、家长和研习、写作儿童文学的人也具有切实的助益。

目录

绪论 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一、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意义

 二、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方法

 三、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人性观

 一、天使?抑或恶魔:人性论概观

 二、儿童文学的人性观

1.信任儿童本性:儿童文学的人性观

2.人性观检验:《蝇王》、《麦田里的守望者》比较论

3.儿童文学的使命:“给这个世界再次带来信仰和希望”

第二章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

 一、”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发现

 二、传统基督教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

 三、卢梭主义与儿童文学

 四、浪漫派儿童观、童心主义儿童观与儿童文学

 五、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

第三章 童年人生的珍贵价值

 一、儿童生命的内含价值

 二、为了童年自身而存在的童年

 三、功利主义儿童文学批判

第四章 儿童·成人:人生的两极

 一、两极区分的意义

 二、儿童:独特文化的拥有者

1.儿童独特的存在感觉

2.儿童独特的价值观

3.儿童独特的人生态度

 三、儿童文学:立于儿童的生命空间

1.寻找儿童文学的暗语

2.儿童文学中的儿童存在

3.儿童文学作家:儿童的“同案犯”

第五章 感性的儿童与感性的儿童文学

 一、感性、理性与人的发展

 二、艺术在本质上是感性的

 三、感性的儿童与感性的儿童文学

1.感性化的儿童

2.感性的儿童文学

第六章 动态成长的儿童与儿童文学

 一、成长的必然性

 二、成长的意味

 三、与生活搏斗的儿童

 四、与现实适应的儿童

 五、自我发现:成长中的“哥白尼革命”

 六、性意识觉醒:成长中的、“成年仪式”

第七章 纯粹的审美能力与纯粹的艺术

 一、儿童的审美能力评价

1.对疑问的疑问

2.儿童期是文学期

3.纯粹的审美能力论证

 二、儿童文学:纯粹的艺术

1.对疑问的疑问

2.“大狗”叫,“小狗”也叫

3.倾听“小狗”的声音

4.自然、朴素:儿童文学的艺术品格

第八章 儿童文学作家“自我表现”的特异性

 一、作家对儿童文学的精神需求

 二、成熟的”儿童”:自我表现的特异性

1.成熟的“儿童”

2.成熟的“儿童”

3.作家·儿童:秘密结盟的“团伙”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为了童年自身而存在的童年

人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漫长过程,其间的每段时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童年期里的许多活动,特别是学校里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一方面给儿童生活带来丰富性和乐趣(如果是本质的教育的话),一方面也在为成人后的生活做准备。但是,童年期并非仅仅是为了给成年期做准备才存在,而是同时也为了自身而存在。

德国的哲学家中有许多人保持着丰富的感性,他们的哲学在丰富感性的润泽下,表现出对人生的溶入性领悟。尼采说过:“不但成年,而且少年和童年也有一种自在的价值,不能仅仅看做过渡和桥梁。”而在狄尔泰看来,为了成年而牺牲童年是极为悲惨的,只有傻瓜才会不断地前行,而把一切早期阶段视为后续过程的手段,他说:“人们不能设想比这更为错误的看法:将成熟视为构成生命的进化目标,而使生命的早期阶段只作为手段服务于这一目标。”“毋宁说,在生命的本质中就有一种倾向:使每一瞬间都为其价值的丰富性所充实。”在中国,最早发现童年的“独立的意义与价值”的人也许当推周作人。周作人认为:“儿童期的二十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成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的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

周作人在他的儿童文学论中一再强调的“顺应自然”的思想,在当时便有针对性,而在今天,尤其具有现实理论意义。现代社会的痼疾之一,就是“自然”的被伤害。自然的“自然”、社会的“自然”、人的“自然”、特别是童年的“自然”,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评论家雷达曾用“缩略”一词表达他对“今天的时代”的印象:“甚至,人生过程也在缩略化,本来,人生各阶段各有韵味,童年稚气,少年多梦,青年豪勇,中年多思,既不能互相代替,也无法相互超越,可是现在的人觉得这一切太按部就班了,不如压缩之,重点是压缩童稚期和多梦期,尽快转化为挣钱,赢利,人于是由此而早熟,而提前实惠化、世故化,心灵由此而提前苍老了。”雷达所说的“压缩童稚期和多梦期”之后的“早熟”无疑是儿童的“自然”受到伤害的苦果。“缩略”童年是与揠苗助长一样的愚蠢行为。

童年是人生的一个实在,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把它作为走向成人的一个准备,而不顾童年本身的愿望和需求,是成年人拨动的利己算盘。作为精神压抑发生之前的一个时期,作为生活的重负还没有压到肩上的一个时期,童年其实是最具实现幸福的可能性的一个人生阶段。尽管儿童也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以便能做成人做的事情,但是,儿童也要求满足自己所有那些作为儿童的生活愿望。一个心理自然、健康的儿童绝不会希望自己长大成人后便对童年时代的愿望和欲求心无旁骛的。儿童不是匆匆走向成人目标的赶路者,他们在走向成长的路途上总是要慢腾腾地四处游玩、闲逛,就像格林童话里的小红帽忘记妈妈要规规矩矩地走,不要跑到路外面的告诫,一定要离开大路,到森林里去采花。我们可以把“小红帽”的这一行为看做是儿童成长形态的象征。

面对在成长的路途上慢腾腾四处游玩、闲逛的孩子,儿童文学历来有两种态度。这里我想谈一谈具体作品。

《我一直向前走》是日本的一篇幼儿图画故事:奶奶给“我”(一个幼年男孩儿)打来电话,让“我”一个人到奶奶家去。“我”问奶奶路怎么走,奶奶告诉“我”,沿着家窗前的大路一直走就会走到。“我”又问,哪座房子是奶奶家呢?奶奶让“我”自己去问。于是“我”出发了,沿着窗前的大路一直走。一直走就来到了乡问的小路上,路边有一朵野花。“我”去摘下野花,然后又一直走(其实已经改变方向,走进了田野。以后,“我”每遇到一个事物,就改变一次方向)。在“一直走”的路上,“我”遇到了一群群蝴蝶,又摘下了野草莓(自己吃了一枚,给奶奶留了一枚),趟过小河,翻过山坡,遇到一间木屋(马厩)、一间小屋(狗窝)、一座养蜂棚,在探明都不是奶奶家后,又一直向前走,最后走到了一间屋前,“我”伸头探望时,奶奶迎了出来。在吃着奶奶为“我”准备的大蛋糕时,“我”将那枚野草莓送给了奶奶。

也许对成人来说,这是一篇十分荒诞的作品,但对特定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它却恰恰是真实的作品。男孩儿在走向目的地(奶奶家)的路上做了许多“游玩、闲逛”的事,但是正因如此,他的旅途才充满了乐趣。“游玩、闲逛”赋予他新鲜的体验,尤其是那枚留给奶奶的野草莓,简直是“游玩、闲逛”带来的了不起的收获。作为图画故事,男孩儿将野草莓送给奶奶的情景,不用文字只用画面表现。画面上奶奶与男孩儿的笑容、动作,都表明两人对这枚野草莓的珍视。这部作品对儿童的“游玩、闲逛”是作为有价值的生命方式给予充分肯定的,而“我”因游玩而不断改变“一直走”的方向,但却最终到达了目的地这一情节则显示了作家对“游玩、闲逛”的儿童走向健全的成长道路是抱有坚定信心的。

也有带着不信任的目光看待儿童“游玩、闲逛”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许有的读者和我一样想到了《罗文应的故事》。小学生罗文应是一个典型的“贪玩”的孩子。他下午放学后,“总得逛上那么四五小时才到家”(这里面有作家惯用的夸张笔墨,目的是让读者也感到罗文应的“贪玩”已经成了问题)。他先是在市场里“参观了许多许多商店”,“又在一个摊子旁边观察那些陈列着的小刀子。他恨不得试一试,看这些小刀究竟有没有赵家林的那一把快。而他研究得最久的,是玩具店门口的那一盆小乌龟。”当他发现天色已晚时,急忙赶回家,可是别人打克郎球又吸引了他。就这样,他把学习的时间全耽误了。于是班里同学来帮助罗文应,组成学习小组“押”送罗文应回家,然后在一起做功课。结果“这天成绩很不错。功课做完了还好好玩了一阵”(怎么“好好玩了一阵”?小说一字未写,因为这不是作家所关心的问题)。罗文应想起解放军叔叔希望他“自己管住自己”的话,后来不让同学送,自己也能不在路上贪玩了,于是“他的功课也一天一天地有进步了”。关于罗文应如何“自己管住自己”,小说有一段细致的描写。为了避免概括介绍可能出现的主观取舍下的失真走样,我将原文抄录在这里:

第三天恰好刮了风。他放学走过市场门口,实在不放心那一盆小乌龟:今天天气那么凉,它们怎么样了?还是游得那么活泼么?

“真的,爬虫类会不会感冒的?”他自问自,“去看一看罢,啊……不许!”

走了几步,他心里痒痒的。光去看一看小乌龟,别的什么都不看,行不行?这总可以通融通融吧?

喂,别走得那么快!倒好好考虑一下看……

“不行!”罗文应硬管住了自己。

至于胡同里那家糖食铺里——克郎球是没有人打,倒有三个人坐在那里下跳子棋。罗文应瞟一眼就知道了。只是不知道他们下得好不好,胜败如何。

怎么样?去稍微看一点儿——只看那么一点点儿,可以不可以?

“稍微……嗯,还是不可以!”

他叹了一口闷气。要知道,跳子棋可不比克郎球。今天稍微看那么一下,明天起决计不看,这总不要紧了吧?

他想起了刘叔叔他们。要是叔叔们知道他现在转的什么心思,会怎么说呢?——“哼,老毛病!”

罗文应就头也不回,坚决地向前走去了。

以后就好得多。比如有一天,他发现地下有一颗脆枣。他只不过稍微研究了一下“咦,这究竟是卖脆枣的掉下的,还是吃脆枣的掉下的?”——就一脚把它踢得老远,不见了。  “踢到了哪里?”——别管它!他还有事呢。要是照他以前的习惯,就非把它找到不可。

可是那颗脆枣自己却蹦蹦跳跳地又滚了回来:原来对面有个孩子也踢了它一脚。罗文应即刻又把它一脚踢回去。对面那个孩子一脚就截住了那颗脆枣,兴高采烈地向罗文应招手:

“来,我守球门!你踢!”

罗文应仅仅只愣了两秒钟。

“我没有工夫,现在不是玩的时候。”罗文应一面走一面打手势,“小朋友,你也早点回家去罢。”

这些情形,罗文应都向周老师和复习小组汇报过。

叔叔们,罗文应就是这样准备着来学你们的榜样的。罗文应就是这样进步起来的。

现在呢,罗文应已经养成新的好的习惯了。不是玩的时候你要引他玩,他才不理这个碴呢。他按时学习、劳动、运动、休息,不再浪费时间。在家里也有工夫帮助妈妈做事,有工夫照顾妹妹了。还真的给妹妹买了一个小乌龟,可好玩儿呢。

据说,这篇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儿童小说曾推动过生活中许多“罗文应”改正了自己“贪玩”的缺点。直到九十年代,还有评论者认为作家对罗文应“硬管住了自己”那仅剩下“看那么一点点儿”的欲望这一行为的描写“是在弘扬人类理性对于贪欲的胜利”,是表现了“作家张天翼对人类理性精神的认同肯定”,从而对《罗文应的故事》进行了全面肯定乃至赞扬。我同意作家对儿童缺点的描写和讽喻规劝是温和并且充满爱心和善意的,而且由于作家刻画的罗文应形象既生动丰满又富于典型性,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作为文学作品,《罗文应的故事》的完成度是相当高的。如果是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看《罗文应的故事》,当然可以对时代给它造成的局限持宽容的态度。但是,如果站在探求儿童文学本质的立场上,却应该指出,《罗文应的故事》对儿童“贪玩”行为的评价和处理是存在问题的。作家在反对罗文应没有控制(没有理性)的那种“贪玩”以后,连罗文应加以适当控制(具有一定的理性)的游玩也绝不允许,是否将儿童的游戏限制得太死了?儿童的游戏本来就常常是在某种突然出现的契机下自由生成的,时过境迁,游戏或者无法追复或者是质量大受影响。作家如此防范自由自发而来的游戏,非将儿童的游戏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不可,其实是很难写出真正本色的儿童游戏来的。在《罗文应的故事》中,作家当然无意写罗文应该玩的时候的游戏,但是我相信,如果作家不改变否定儿童“贪玩”的观念,那么,即使作家想写也不会写出本色的儿童游戏来。理由便是,作家自己明确写道:“罗文应已经养成新的好的习惯了……他按时学习、劳动、运动、休息,不再浪费时间。”“以前么,我不能做到节约时间”。

只要是真正本色的儿童游戏,在“理性”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已经变得几乎比成人还要“理性”、比成人还要能克制自己的“贪欲”的罗文应,被周老师告诫“连我们的谈话和作文也应该注意节约”的罗文应,除了不再玩儿还有什么别的出路呢?尽管我也很不情愿,但却仍然不能不说这是一篇“缩略”童年愿望、扩大某些成人的教育愿望的儿童文学。这一点,也由小说的结构所证明:作家连篇累牍地描写了罗文应的各种有“毛病”的游戏和对这毛病的克服,而在此之后,却仅以“不是玩的时候你要引他玩,他才不理这个碴呢”一句话婉转写出罗文应可能在该玩的时候还在玩儿。在小说的结构上,作家几乎把罗文应“正确”的玩儿“缩略”净尽。作家对罗文应“正确”的玩儿的暖昧态度最突出地表现在罗文应“还真的给妹妹买了一只小乌龟,可好玩儿呢”这句话上。罗文应那么喜欢小乌龟,可最终买回家来,却只是“给妹妹”的。“可好玩儿呢”究竟是谁的感觉呢?在小说中,这句话是由第三人称的讲述者说出的。但也不妨说这是作家为了表明自己并不是绝对反对儿童玩的意思而写出的。它很重要。既不愿否定儿童喜欢游戏的合理天陛,又要宣传、表现与这一天性发生冲突的“不要浪费时间,要努力学习”的教育思想,张天翼就是在这种难以调合的深刻矛盾中,勉为其难地创作着。其两难窘境,应该理解也可以同情。

P48-52

后记

历久而弥新的经典

《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是我于十三年前出版的一本书的新版,当时书名为《儿童文学的本质》。在我的学术著作中,有三本书被引用、介绍的次数较多,《儿童文学的本质》便是其中之一(另两本是史论著作《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和语文教育研究著作《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由于《儿童文学的本质》所论述的是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重要问题,有些高校还将其作为硕士、博士的考试用书或教学参考书。

或有读者要问,为什么要将这样的学术著作以普及版的形式,作为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一本书(亦如书名“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所示),面向小学教师、家长等普通读者出版呢?

我想,这件事情与近十年来儿童文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的变化直接相关。

2001年,我与几位儿童文学界的朋友出版了对话体著作《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在书中,我曾经说“目前儿童文学在中国应该市民化,这种市民化是指儿童文学应该真正深入整个社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常识。”我是在呼唤、期待一个儿童文学的读书社会的到来。时隔八年,我与几位阅读推广人一起出版了《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我为该书撰写序言时说,“虽然,中国的读书社会还远远没有到来,但是,从我们的这种标志性的对谈,从‘儿童文学’到‘儿童阅读’,一词之差却昭示出中国社会在阅读方面的发展和变化。”“6人谈”出版后仅六个月,在亲近母语的策划下,我与徐冬梅、周益民等关注小学语文教育的同道,出版了《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我在序言中指出:“儿童文学成为这次关于教材讨论的核心话题。儿童本位成为我们七个人所共同主张的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材编写理念。这是我们为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所设定的主要方向。”

作为一个能够显示整体走向的重要观测点,从“5人谈”的“儿童文学”,到“6人谈”的“儿童阅读”,再到“七人谈”的“小学语文”,变化的是领域,不变的是儿童文学始终是核心、是主体。这种变与不变,揭示出儿童文学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层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语文教育)的需求,显现出儿童文学所具有的多元的实际应用功能。

参与上述对谈,心理学、教育哲学、阅读学、语文教学论等大约是不可或缺的学科知识背景,不过,对我而言,十三年前撰写《儿童文学的本质》的心得,构成了我把握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的一种重要尺度。

《儿童文学的本质》出版之时,儿童文学基本上还只是处在研究的时代,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儿童阅读推广运动的不断展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与儿童文学的深度融合,儿童文学已经进入到推广、普及、应用的时代。

当然,《儿童文学的本质》能作为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一本书,易名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重出新版,还有这本书自身的原因。在我与策划编辑刘蕾的交流中,感到明天出版社对这本书的价值似乎主要看中三点。

第一点,是它所具有的超前的“经典意识”。

我在书中是把研究“经典”作为认识儿童文学本质的一种方法的:“建立儿童文学本质理论,必须具有‘名著意识’。”我选择了这些名著,因为我相信,“任何一种特定事物的定义也就是那一类中的好事物的定义”。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曾在《朱自强教授》一文中说:在《儿童文学的本质》中,“朱自强以人类的这些共认的成功和经典,推敲着、论证着、描述着、刻画着儿童文学的本质。他把这件事做得津津有味,写下的每一行字里热情满怀,每当他完整地举一个经典的例子的时候,就会流露出得意的气息,好像它们和他有什么关系似的,其实没有关系,只是他读到了,那么喜欢,这也正好证明了经典的魅力。”这番话真是深得我心,经典是那么有魅力,怎能叫人不“得意”。

子涵兄说我所阐述的那些经典与我“其实没有关系”,这倒未必尽然。我在《儿童文学的本质》中谈到了“选择”问题,说“曾经想把书名冠以‘我的儿童文学的本质’”,因为“它有些不像书名”才作罢。同样,儿童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经典需要发现,需要选择,更需要诠释。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所论经典可以说是“我的”儿童文学经典,它们是我的认同,有些是属于我的发现,而全部都是我的诠释,并且用的是“六经注我”的方式。

自以为,在经典意识方面,《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是有一点“超前”的。仅举一例,出于对幼儿文学的重视,对图画书体裁的珍视,我在书中列举、论述了不少经典图画书,有的作品,日后因图画书阅读推广而为人们耳熟能详,而在当时,这些图画书却鲜为人知。可以说,因为所论述的作品具有经典性,这本书才没有成为过眼云烟。

第二点,是它的“儿童本位”立场。

《经典这样告诉我们》建构的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我用“儿童本位”的立场来探究人性问题,发现儿童文化,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把握儿童的“成长”轨迹,处理作家与儿童的关系,从而对儿童文学的本质问题作出我个人的回答。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非采取儿童本位的立场,不能解决儿童文学、儿童教育、语文教育里存在的大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领域,“儿童本位”立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

在中国,需要继续“发现”儿童。发现儿童是每一个成人,是每一个教师、家长的责任。在中国,需要继续倡导“儿童本位”的思想,以救治“强制”、“灌输”、膜拜书本知识、独尊成人经验这些教育弊病。这些教育弊病不治,从“大”处说,所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根本无从实现,从“小”处讲,孩子们的童年人生乃至整个人生的幸福也是难以期待的。

我希望,《经典这样告诉我们》在“发现”儿童,谋求童年人生的幸福这些层面上,能够与读者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

第三点,是它的言说方式。

梅子涵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这本书“这是我国儿童文学理论中很成功很重要的一部著作,我是四处推荐,我的研究生们人手一本。”他特别看重“这是一本读起来可以兴致勃勃的书,对于研习、写作儿童文学的人,你可以读到通常教程里根本没有的思想、见解、引例、阐述。”梅子涵说,“阐述得没有魅力,就害了话题、害了课程、害了专业、害了领域、害了儿童文学。我们可能弄明白了儿童文学的魅力,我们还要设法把他儿童文学的魅力阐述得有魅力。如果是上课,这将影响听讲的人是被迷住了走了进来,还是失望得扬长离去。《儿童文学的本质》可以让人读得兴致勃勃,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阐述的魅力。”(《朱自强教授》)

这些虽是梅教授的美言,但我本人写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热情满怀”确是实情。这里面有我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摸索、对儿童文学的痴迷和感动,有我对儿童成长命运的关怀,有我们一家幸福的儿童文学生活记忆,它们都是真实而动情的,没有因为是理论研究而被删削或遮蔽。我想,因为有个我和性情在,这本书才获得了面向小学教师、家长等普通读者重新出版的机会吧。

经典的特质之一是历久而弥新。十三年前,儿童文学的经典曾经照亮我对儿童文学本质的思考,我相信,今天,这些儿童文学的经典依然会给家长、老师以及关怀儿童成长的大人们以人生智慧的启示。

朱自强

2010年3月6日于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经典这样告诉我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自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262884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58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61
18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