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谭鑫培故居英秀堂旧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大外廊营胡同1号的谭家老宅院,自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在谭志道携子谭鑫培正式迁居在此,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这个宅院历经岁月的沧桑,加上“文革”的浩劫,如今已变得破败不堪,面目全非。正是在这个老宅里,成就了京剧一代宗师谭鑫培;也是在这个宅院里,孕育了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新谭派”谭富英;还是在这个宅院里,出生了谭氏第五代传人谭元寿和第六代传人谭孝曾。随着谭孝曾之子第七代传人谭正岩的出生,谭家远离了“英秀堂”老宅子。

《谭鑫培故居英秀堂旧事》作者谭寿昌向一位导游一样,向读者叙述英秀堂旧事。

内容推荐

《谭鑫培故居英秀堂旧事》作者谭寿昌以不同于外人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详实记录了谭门五代人的艺术与情感,充分展示了在社会运动中,大家庭的真实面目与历史命运。因作者常年生活在北京,是地道的北京人,所以文中提到的“锔碗”“前门大栅栏商业文化”等民俗事项,从侧面反映了北京城和北京风土文化,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文末附录的张艾丁记录“谭富英谈戏及其他”“谭富英上海演出记录”为珍贵资料,为本书增色不少。

目录

前言

人丁兴旺 七郎八“虎”只爱女

人生如戏 唱罢“病房”星陨落

五爷嘉宾 承前启后一支秀

甘当“总管”持家教子显才能

忠孝仁义 三任夫人与相伴

自组班社 谭氏宗亲同傍衬

谭门五代众生相 长子一脉再传承

英秀堂谭遭浩劫 拨乱反正受保护

附录

谭富英谈戏及其他

谭富英1943年4月至6月于上海演出记录

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同志逝世五周年纪念演出

谭氏家族世系谱表

试读章节

人丁兴旺 七郎八“虎”只爱女

人生如戏 唱罢“病房”星陨落

关于曾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时,将一个由沪上金桂茶园的管事推荐给他烧烟泡的丫环(张秀卿)带回家纳为妾一说,确有其事。曾祖时年32岁。41岁时,曾祖二次到上海。有说仍携带妻妾南下,无从考证,家人不晓,对此说不敢苟同。

曾祖生有八子二女,长子嘉善、次子嘉瑞、三子嘉祥、四子嘉荣、五子嘉宾、六子嘉乐、七子嘉祜(天亡)、八子嘉禄;长女名不知,嫁给上海名武老生夏月润,次女翠珍适北京名老生王又宸。曾祖视这个老闺女为掌上明珠,关爱有加。我辈人要叫她“老爷爷”,就是姑奶奶,这是按旗人习俗称谓。管姑姑叫爸爸,也有叫姑爸爸的。如我的二姑谭静英我们就叫她二爸爸。

老爷爷生性有些孤傲,容不下父亲之妾,经常向其发脾气。后曾祖因爱女情至,将妾张秀卿休出家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曾祖母去世后,曾祖对老爷爷说:“我是孤,你是苦。”意思是我没了老伴,你没了母亲,正所谓孤苦伶仃相依为命。全然不将几个儿子放在眼中,对老爷爷的宠爱可见一斑。

在爱女出嫁时,嫁妆的丰厚自不必说,又将自己在宫中所受许多赏赐送给了爱女。就连慈禧太后闻信,都赏赐了妆奁盒、铜脸盆等。由此可见,慈禧对曾祖的宠爱之爱屋及乌。后来,老爷爷丧夫守寡多年,又拉扯一子一女,全靠积蓄维持。到“文革”后期,老爷爷病危时,将自己在外地的子女唤回床边告知,在院内某处地下还埋藏有贵重物品留给子女。

老爷爷的儿子也为老生演员,曾在西北地区工作,女儿曾在中央歌剧院做演员。

曾祖几个儿子分别习老生、武丑、武旦和文武老生等行当。除二爷爷嘉瑞曾为其父操琴并有唱片传世外,真正传承了谭派艺术的只有五子嘉宾,艺名“谭小培”。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世人自有评论,不必多说。祖父和老爷爷,作为曾祖的宠儿和爱女,这兄妹俩有时不免为争宠而发生些口角。即使在曾祖去世后多年,老爷爷回娘家“英秀堂”看望再传掌门人的五哥五嫂时,祖父仍有时故意用言语刺激这个老妹妹,当看到她真的把脸一沉噘起嘴时,祖父又会马上说个笑话,让老妹妹乐得合不拢嘴,使谈话重新回到融洽的气氛中。

老爷爷个子不高,小巧匀称的身材,皮肤洁白细嫩,一双眼睛较小,两道眉毛细而直,发髻梳理得黑又亮。她身着一身青色旗袍,外面罩一件毛织的马甲,当进到祖父房内,照例要按规矩对兄嫂行“蹲安”礼,同时叫声哥嫂。如果当时我在场,我会先给老爷爷请个安亲切地称呼她一声,她高兴地把眼睛眯成一条缝,用她那带有浓重的鼻音说句“宝贝”,同时用她软绵绵温暖的手抚摸我的头。

据父亲讲,曾祖父在化妆前,洗脸时一定要清洗鼻子。我想这大概是为了在演唱中用鼻音或鼻腔共鸣时,更通畅响亮吧。然而没想到这一习惯连同曾祖的艺术一起被自己的爱徒余派创始人余叔岩照搬了去。余师爷有一张在自家院内站着抽旱烟的小照(我曾有幸见过),无独有偶,我父亲在自己家中也拍了一张同样内容并且脸部富于戏剧表情的照片。

曾祖父平时喜闻鼻烟,这在晚清时于王公贵族是很时尚的。家中除了有慈禧赏赐的鼻烟壶平时舍不得用、只是偶尔拿出来把玩观赏或在亲友光临时当面炫耀一番外,曾祖自己也购置了不少精美的鼻烟壶。

顺着李铁拐斜街往东经过观音寺街(现大栅栏西街),走到大栅栏街东口路南,原东鸿记茶庄对面有一家高台阶的店铺,名叫“天惠斋”,专营烟叶、鼻烟和鼻烟壶等用品。曾祖的许多烟壶都是在此店购买的,我隐约记得此店内有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于堂中。这里除了偶有光顾的达官贵人,就是演艺界追求时尚的艺人或商贾达人了。祖父和父亲也都闻过鼻烟,只是随着“洋卷烟”,也就是纸烟的出现,鼻烟便逐渐淡出了市场。现在虽然没有鼻烟了,但鼻烟壶作为一种艺术品还流传至今。那精美的材质及绝伦的壶内壁画,让人赏心悦目。

闻鼻烟时,要将鼻烟倒在一个容器中,用连接在壶盖上瓶中一个小勺,轻轻盛出倒在一个约小拇指长、直径半寸的碟型物上。讲究一些的器皿是象牙的。闻烟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烟末儿送到鼻孔处,深吸一口气,然后呼出气,表示很过瘾。我幼年因好奇,曾经在祖父的好友毛六爷的烟碟里捏过一点鼻烟,学着大人的模样送到鼻孔内闻一下,不知烟里面放了什么物质,确实很香。然而,紧接着是一连串的喷嚏,引来了大人们的哈哈大笑,难怪起初没人阻拦我,原来他们是等着看我的笑话。

“文革”中,我家被抄后,我偶然得到一只没有盖的鼻烟壶,觉得好玩,但是玩不多久就觉得这个玩意没什么用,便送给了曾在我家做过厨师后来又到评剧院食堂工作的卜永寿,他当时十分惊喜。

P1-3

序言

1985年5月,我随中国评剧院二团在河北省保定市演出,剧院胡沙院长出差返京途中,到保定看望演职人员。中午,胡院长在演出团自办的食堂内用餐,见到我便兴奋地说,他近日去了一趟湖北并且到我们老家转了一圈,说家乡的老人们依然很怀念谭鑫培,因为这是他们的骄傲。胡院长还说,他有一张与父亲等艺术家们在朝鲜战场的合影珍藏至今,待我回京后转送给我。我家原有一张同样的照片,但在“文革”中被毁,因此我在惊喜的同时十分感谢他。我们的老院长、一个局外人,对谭家如此关注,令我这个本家后人感到有责任和义务为谭家做点事情。

1995年,我调到剧院机关工作,坐办公室使我有机会沉下心来写点东西了。这一年秋天是父亲九十华诞,我便将胡院长所赠照片拿出来准备发表,同时写了一篇短文分别刊登在了《北京日报》和《中国京剧》杂志上。文章的题目为:“异国疆场作舞台,名伶身影今犹在”。并且,还在《中国京剧》杂志上刊登了小弟谭小英提供的家父谭富英、家兄谭元寿与张君秋、裘盛戎、马长礼,及时任新华社社长等做客毛泽东主席家中的珍贵照片。照片中紧靠毛主席左右的是谭家父子。

此次文章的发表,让我意犹未尽。转过年来,是父亲逝世二十周年。我本想写篇祭文来悼念先父,但这一年恰逢香港回归进入倒计时,即便已筹备好的纪念曾祖谭鑫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的演出活动都推迟到年底举行。我于是另辟蹊径,通过同学毕毓伦去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大舞台”节目主持人曹山老师,希望播放父亲的唱段录音。经过曹山老师和著名编辑卢子明先生的精心安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三天在固定时间播放父亲的精彩唱段,从而满足了我与广大戏迷听众共同缅怀的心愿。但想为自家写点东西的创作冲动一直念念不忘。

2008年初,一次意外滑倒造成我右腿踝骨骨折。我卧床养伤期间,阅读了一些有关戏曲书籍。在认真拜读了刘嵩昆先生的《京师梨园世家》、《京师梨园故居》等系列著作后,除感到一位非梨园业内人士能写出如此详实的梨园掌故,让人佩服之至外,更促使我将英秀堂谭家旧事付诸笔端。

在构思本书框架时,我拖着伤腿拄着拐杖走进阔別多年已是满目疮痍的英秀堂老宅院。从现住户那里传出消息,作为谭鑫培故居,这里有望建成纪念馆。基于此,我想就像一位导游一样,从景到人物向游客展开叙述。本文内容大多首次向外界披露。

受本人水平局限,且事隔年久,故拖沓至今才算成形。写作过程中,得到我的连襟、《中国京剧》杂志社特约编辑吕盛春先生点拨与校正。

我虽年逾古稀,然本文当属习作,还望专家与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还附录一篇釆访录,那是1963年著名戏剧导演、评论家张艾丁同志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到英秀堂采访家父的记录。后因家父身体欠安,采访被迫中断。家父去世后,张艾丁老在深表遗憾之余,将谈话记录整理打印后转赠家人留念。最近,舍弟小英将保存多年的原稿交我整理。由于当年打印设备落后,加之年代较长,纸张已枯黄,有些文字模糊,经我与吕盛春先生共同整理附在书后拿来发表,原标题是“谭富英谈戏及其他”。

为了让读者对谭氏家族有更深的了解,在本书中刊登了堂姐谭凤茹整理编制的“谭氏家族世系谱表”。经她同意,我对个別地方作了补充与更改。

本书创作与出版过程中,除得到家人的充分理解与全力支持外,还得到了中国评剧院资深导演张玮老师的鼓励和帮助,张玮老师的学生梁爱娟女士对本书主要部分做了校对。此外,侄女谭秋曾也为此书的出版做过努力。在此一并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谭鑫培故居英秀堂旧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寿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46037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201420312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