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尔特舍夫一家
内容
编辑推荐

《叶尔特舍夫一家》是一部现代散文。作者是被文学评论界称为“三十岁一代”的作家群体、当下俄罗斯文坛的生力军中的一员——罗曼·先钦。本书介绍了,他们生活在俄罗斯当代最偏远贫穷的乡村中,那里不通公路、缺医少药;那里甚至可以为了过冬的柴禾而拼命。为了生存,人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素质。在如此的环境下,叶尔特舍夫一家人经历了种种磨难。

内容推荐

罗曼·先钦编著的《叶尔特舍夫一家》讲述了叶尔特舍夫一家从城市到乡村,从拥有稳定工作的都市人到依靠自给自足的农民,虽然居住地和身份都发生了变化,但刚开始叶尔特舍夫夫妇并未放弃建设新生活的念头,他们尽力适应环境,寻求工作机会,还打算克服重重困难把新房子盖起来。然而,作为在生存边缘徘徊的小人物,他们却屡遭命运的捉弄,仿佛被生活抛弃了,只能在沉重、晦暗的世界里悲楚地挣扎。一次又一次被侵犯,让他们消耗了精神的给养,却无法突破生存的壁垒……作家通过触碰社会心理和伦理底线的书写方式观照俄罗斯农村的现况,凸显环境对人的奴役与吞噬,以及物质匮乏、精神贫瘠、思想空洞、道德缺失带来的无力感和衰亡感。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差不多到九点都很正常,甚至有些无聊。当然,交警和巡警也送了一些人来,不过都是零零星星送来的。醉汉都不年轻了,可又都是穷光蛋。他们瘫坐到桌子前面的椅子上,对着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和医生含混不清地嘟囔,徒劳地证明自己基本上还是清醒的。

中士翻查他们的衣兜,从戴着表的人手腕上把表摘下来,叶尔特舍夫填写物品登记单、备案,医生做医疗诊断。

接着中士便把他们带到下面去。让他们脱掉外衣,发放毯子,把他们关进隔间;然后又回到值班室,抽烟、打哈欠。

十点过后开始变得更有趣了。不时有“乌阿斯”和“日古利”开过来,往值班室里带人,有的干脆就是被拽进来的。有两三个喝得烂醉如泥,而且身上还有钱。虽然不多,但也不错了。叶尔特舍夫一边登记,一边庆幸他们被逮时没有被盘剥。他把其中一人的三干三百二十卢布登记成了一千三百二十卢布,把另一个人的两千五百九十八卢布登记成了五百九十八卢布。他琢磨着如何跟自己人分享得来的四千卢布:他和医生各一千五,两个中士一人五百。

快十二点的时候一下子送来了六个。都是年轻人,都是一副张狂而又醉得不轻的样子,不仅如此,他们都因为被逮而表现得气急败坏。其中一个人的手非得反扣起来不可。

“在‘蝙蝠’那边逮的,”交警解释说。“今天那儿有演出。酒鬼多得很。”

“弄过来,弄过来,”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点了点头,“这里可以给所有人找到落脚的地方……”

跟这帮小子免不了折腾一番。他们不承认酗酒,一会儿提出私了,一会儿又开始威胁、耍横;手被反扣起来的那个人说自己是记者。

“喂,记者,”通常保持沉默的医生都没忍住,“做十次下蹲。”

“什么?我是你用来做实验的兔子吗?”

“那咱们就按章办事。”医生拿起了笔。“姓、名、父称。”

“凭什么?”

“凭你看起来就像二级酒精中毒。证件拿来。”

自称记者的那位一边骂脏话,一边蹲下。他东晃西晃,朝一旁倒了下去。医生笑道:

“喏,还说正常呢。”

“我就是累了……”

好不容易才把这帮小子搞定,送到下面去了。他们身上的钱一共大约有五千卢布,但叶尔特舍夫不太敢从中抽走一部分——毕竟他们还没喝得烂醉。万一以后他们去讨公道,往警察局写告状的材料就麻烦了。

“哎呀,好热,”医生感叹了一句,从包里取出水瓶。“简直就是夏天了,还在供暖……”  “下周又要降温,”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懒洋洋地回答。

他经常跟这个医生一起值班,不过有时一晚上也说不上十句话。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各自为政,各干各的事。值完班把钱一分,各自回家……叶尔特舍夫一瞟到医生的大脸和胖手就觉得恶心,想想她的丈夫,真可怜。她的无名指上戴着一枚黄灿灿的婚戒,几乎跟肉长到了一起……他怎么能跟这么一个……可怜啊。

不过,他马上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婆——也是胖胖的,脸上也是一副僵硬、阴沉的表情。“以前那么漂亮的一个姑娘……”什么时候的事了?……差不多三十年前。后来就越变越暗淡,没什么值得回味之处,没什么惊艳的感觉……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让自己无法移开视线的小姑娘就不见了,身边冒出来一个习以为常、不可或缺但自己又毫无兴趣的家伙——老婆。

不断有人被送来。有脏兮兮的,也有干净的;有烂醉如泥的,也有看上去挺清醒的;有挑衅滋事的,也有悄然无声的。保险柜的小抽屉里塞满了从衣兜里掏出来的各式物件,基本上都是不值钱的没用玩意儿。有钱人根本没有——全是些零钱。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坐在桌子旁边,守着自己的阵营,时不时地算算这个晚上已经有了多少进账,盼着能出现点儿意外之喜。他有时会踱到门边,不情愿地抽一根苦兮兮的“爪哇”牌香烟,咬几口凉了的家常土豆饼,没什么胃口。偶尔灌半杯伏特加,好让头脑保持清醒。不时地看表。P9-11

后记

被文学评论界称为“三十岁一代”的作家群体无疑是当下俄罗斯文坛的生力军。这批作家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苏联时期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而心智的成熟和世界观的定型则发生在国家解体前后。年届而立,他们不断推出新作,连连获奖,展现出蓬勃的创作姿态。虽然文化立场和审美趣味趋于多元,作品的思想内涵、精神向度和话语风格各具特色,但这批作家大多尊崇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反映对自我与社会复杂关系之体认,求索个体生存与民族发展的可能路径。

几年前,我和同事译介了“三十岁一代”代表作家之一亚历山大·伊利切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马蒂斯》(2007年俄语布克奖)。主人公是一位物理学家,却为了生计沉浮于商海,日复一日,备感空虚和疲累。在各种寻求突破的尝试均告无果之后,这个典型的都市人毅然决然地摆脱羁绊,选择了以流浪的方式逃离城市的梦魇,涤荡心灵,自我解困。而这一次,在同属于“三十岁一代”作家的罗曼·先钦创作的长篇小说《叶尔特舍夫一家》(2009年俄语布克奖提名、2011年高尔基文学奖)当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被迫从都市回撤到农村的家庭一步步走向瓦解的不堪历程。

五十岁的叶尔特舍夫是一名就职于醒酒所的警察,因为工作的严重失误而被解职,公房也被收了回去。变故突如其来,叶尔特舍夫一家只得无奈地从西伯利亚小城市搬到了更偏远的乡下,投奔妻子年迈的姨妈。夫妇俩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大儿子跟他们住在一起,整天无所事事,在家里最需要壮劳力的时候却根本指望不上,而他的婚姻也给父母添了不少乱;小儿子则在此之前因斗殴入狱。为了维持生计,叶尔特舍夫夫妇在乡下倒腾浆果、勾兑酒精当酒卖。妻子积郁成疾,患上了糖尿病。屋漏偏逢连夜雨——叶尔特舍夫心心念念的新房子没盖起来,旧屋子和用以代步的小汽车却遭盗贼洗劫……重建生活秩序的愿望像肥皂泡一般破灭,越挣扎,越凌乱。

叶尔特舍夫开始不喜欢活人了。很多住在近旁的人都是多余人,有些人成了他的敌人,或者干扰了他和亲人的生活。这一点在乡下尤其明显。争夺生存的权利,因为遭侮辱而报复——忍受欺骗,这本身就是被侮辱。就这样,深感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叶尔特舍夫居然悄无声息并且毫无悔意地接连犯下了一桩又一桩命案:因姨妈事事干涉,于是他“帮助”老太太了结了性命;欺骗成性不还钱的邻居,被他拧断了脖子;酒后的他甚至把不成器的大儿子摔倒在地,致使后者撞到铁炉子,命丧黄泉。小儿子刚从监狱出来,竟然也被村民夺去了生命。又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了,叶尔特舍夫却突然患病辞

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起,俄苏文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书写农村题材的作家,包括瓦·奥维奇金、弗·索洛乌欣、费·阿布拉莫夫、鲍·莫扎耶夫、阿·阿纳尼耶夫、瓦·别洛夫、瓦·拉斯普京、瓦·舒克申、弗·克鲁平、维.阿斯塔菲耶夫等,逐渐形成了“乡村散文”(或称“农村文学”)流派。他们要么描写平凡而宁静的乡村时光,要么揭露集体化与个人价值之间难掩的矛盾,要么挖掘农民与土地分离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要么探索农民阶层走过的历史道路,要么提出改造农村的规划和方案……无论是对乡村沧桑变迁的史诗化叙述,还是对村落生存状况剥茧抽丝般的展示,作家们都旨在揭示非类型化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心理感受与精神世界,从道德层面窥探俄罗斯农民与农村的命运。七八十年代,由于工业文明的猛烈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被明显削弱,长期以来形成的生存方式被逐渐改变。乡村文化衰败、公共生活匮乏、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谐……作家们比较集中地触及农村衰败的普遍事实,揭示其面临的诸多问题,表达对农民处境和农村未来不乐观的态度。拉斯普京创作的中篇小说《最后的期限》、《告别马焦拉》和《火灾》无论名字还是内容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

先钦有意识地对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和场景进行重复再现,通过所谓的形象反复搭设叙述的框架,在保持清晰的文本脉络的同时刻意营造单调无趣、死气沉沉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感受到更加真实的体验。不仅如此,作者还把这种叙事节奏隐喻化,把个人的认识和感悟附着于描绘的对象之上,以期从表面抵达实质,有效地传达思想情感。文中描绘的季节轮回便是典型一例。冷酷的冬天是穆拉诺沃村的常态,“严寒在没有被瑞雪保护的大地上扎下了根。天昏地暗,日子愁闷得难以忍受……”.由这样的句子勾勒出来的冰凉随处可感。每到这时,人们都盼着冬去春来,可是,“春天的步伐很慢,很费劲。有时春意渐浓,鲜活的春色似乎已经在大地上绽放了;可有时它又会在新一轮的寒潮中变得孱弱,甚至消失殆尽”。有一年春天来得出奇的早,大家却习惯性地认为寒气一定还会杀个回马枪。夏天的轻松时光稍纵即逝,等到秋风乍起,“天空中满是乌云,植物开始枯萎,叶子还没有黄,但它们明显已经没了生气”。一年又一年,时间就在这样的反反复复当中悄然流逝。人们似乎习惯了从绝望当中看到希望的火苗;等到火光熄灭,再回到等待的轨道上。可是,日子到头来也没有盼头,对此,他们是浑然不觉还是心知肚明?叶尔特舍夫要建新房子的想法更是翻来覆去把这家人折腾得够呛。来来回回地备料、为了挖地基寻找各种办法……可是房子始终也没有建成,只留下了一个仿佛要吞噬一切的大坑。就如同他们梦寐以求的新生活,永远遥不可及,而真正要面对的只有千疮百孔的日子。什克罗夫斯基说过:“艺术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知。”反复是生活的常态,它是大自然的循环往复,更是人类行为、习惯、情感的发展规律,先钦捕捉到了这种普遍反应,通过重复性的艺术刻画揭示作品的主题。

作为译者,我深知完美无瑕的译作不可奢求,衷心希望读者朋友们斧正译文的偏颇之处,也期待我与张春珠编辑的共同努力能带给诸位些许的感悟。但愿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少一些像叶尔特舍夫一家人那样的周折,永远不会有类似于沿着向下运行的扶梯往上走的徒劳之感。

张俊翔

2014年盛夏于南京仙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尔特舍夫一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罗曼·先钦
译者 张俊翔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98062
开本 32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4215948
中图分类号 I512.6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6
15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