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风细雨(刘大任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晚风习习》叙写的是逝世不久的父亲以及那个乱离颠沛的时代。父亲是“五四”后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启蒙革命的号召下走出穷乡僻壤,却因为性格和命运的拨弄,抱负难展。

《细雨霏霏》中的母亲出身书香世家,当年迫不得已下嫁门不当户不对的父亲。从昔日风姿洒然铅华灿然的青春少女,伴着硝烟炮火与柴米油盐,到终于为琐细的生活洗去所有梦想的家庭主妇。

刘大任著的这本《晚风细雨》收录的就是上述两部中篇小说。

本书特别收录《晚风习习》手稿。王德威、杨照、许知远倾情推荐。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刘大任著的中篇小说联作《晚风习习》、《细雨霏霏》,讲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动荡中的中国大陆迁徙至台湾的家庭故事,从儿子的视角,观看父亲在大时代压迫下的挫败,以及抑郁的母亲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委屈与痛苦。幽静舒缓的语调,富有理性的哲思,笔锋精练,却字字情深。二○一四年,《晚风细雨》入选台湾文化部门“阅读时光台湾文学剧场”拍摄计划,名列由该计划改编电影的十大台湾经典小说。

目录

序 我的父亲母亲:刘大任《晚风习习》

《细雨霏霏》序/王德威

自序 抗战一代人

晚风习习

细雨霏霏

附录 二流小说家的自白/刘大任

试读章节

没有了父亲的世界,总觉得有点不太一样。究竟不同在哪里,又怎么也想不清楚。仿佛不是在眼睛那里,而是在大脑的视神经上,生了一层雾,看什么都有点隔,包括事业、工作、天气、嗜好、朋友……甚至天下大事。

可是,儿女亲情,却无端认真起来。

弟弟来信说:“父亲昨夜入梦,说他现在很好,叫我们安心……”

然而我没有梦。

事实上,除了一次噩梦,我几乎一次也没梦见他。

有一阵,睡前特意面对父亲的遗照凝思良久,以为这印象打进去,睡熟自然会重现,结果什么也没有,只不过增加入睡的困难。闭眼躺在黑暗里,怎么努力都无法凑出他的形象。刚打入脑中的影像,居然就这么消失,仿佛被顽强的理性力量击碎了一般。这是父亲撒手两个月以后的事。

噩耗刚传来那一阵,情况更不好。特别是最初两个礼拜,力量出奇地强烈,到了完全违反常理的地步。那时候,经常睡不沉,肉体紧张,心里空洞,觉得被什么不可理喻的东西牢牢执紧。那时,我渴望有梦,睡醒以后,却不觉有梦,只觉得费力挣扎了一晚,持续向虚无打着空拳,全身累乏的程度,不下于一场艰苦的重体力劳动,不但肌肉疲乏,骨骼也酸累不堪,甚至牵连脑神经组织,既未动用,该宽松平和才是,但还是累。不但累,而且绷得死紧,像张在架子上风干的兽皮,完全失去了梦的能力,只为周遭往来不息的风所充满,整个人翻滚在旷野,就像小时候跟父亲读唐诗读到“转蓬”的那一类字眼留下的印象。

那一段日子,大约不到两个礼拜,始终不知道曾否入睡。我想一定睡着过的,因为第二天办事还是有精力,但感觉上似乎不曾睡着。每晚熄灯以后,第二天起床之前,时间照例流过,流过的是一段既无意识也无梦的空白,迷离恍惚之中,偶尔可以感觉自己全力与视而不见触而不觉的什么东西搏斗,但我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搏斗的对手。但有一次,全力搏斗当中,突然痉挛起来,不是局部的痉挛,是全身。不是真正的肉体痉挛,是半意识状态中感觉自己经历着痉挛。然后,痉挛逐渐平复,我还是看不见自己,却看见了父亲。

大约离我头部两三尺的上方空间里,父亲仰卧。我当时并不诧异,为什么躺在下面的自己却看见了父亲向上一面的身体。父亲一如往常,鼾声重而浊,但也没有让我不安宁,也许小时候听惯了他的鼾声,反而觉得家常温暖。忽然,却听见电话铃响,弟弟哽咽的声音越洋传来。“爸爸去了。”他说,他一向说话都是先交代重点,再补细节,这种时刻,习惯依然不改,“……心肌梗死……半夜走的……叫过救护车……妈妈还好……”仰卧中父亲的身体,剧烈震动,仿佛受到重物撞击。他张大了嘴,两手屈曲,向下猛抓,胸部努力上挺……

一个月以后,家祭仪式中,才看见父亲的遗体。父亲的遗容,与我的噩梦相反,十分安详,除了嘴角微张,一点看不出他临危的挣扎。

此后我每次吸烟,便觉得肺部氧气不足,噩梦中父亲垂危挣扎的那个形象也每每出现。

听说人在弥留时刻,脑组织里往往迅速闪过自己的一生,像无声电影。弟弟说医生判断父亲病发于子夜时分,因为来势凶猛,前后不过两三分钟。两三分钟的时间,除了生理部分的本能反应,有可能产生大限临头一类的自觉吗?那两三分钟里,父亲看到了自己一生的最后上演吗?

从躺在棺木中的父亲脸上,我找不到答案。

P28-31

序言

我的父亲母亲

王德威

“人心里可能真有些东西,连历史都无法阻绝。”

刘大任的小说久违了。在新作《细雨霏霏》里,刘大任写出一则悼亡故事。母亲逝世将近十年后,他回顾往事,怀念母亲的音容笑貌,母亲和父亲不快乐的一生,还有六十年前一代外省人渡海来台的种种悲欢离合。《细雨霏霏》的题材不算新鲜,刘大任的叙述简约低调,其中却包藏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小说本为虚构,但对照刘大任以往的文字,《细雨霏霏》想来有不少自传成分,而刘的行文夹述夹叙,几乎有了抒情散文的气息。

《细雨霏霏》必须和刘大任的《晚风习习》(1989)并读,才能更体现作者感时伤逝的况味。《晚风习习》写的是逝世不久的父亲,以及他们那个充满挑战乱离的时代。父亲是五四后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启蒙革命的号召下走出穷乡僻壤,却因为性格和命运的拨弄,有志难伸。父亲的一生是个节节溃败的故事。及至他退守台湾,事业每下愈况,他的失意困顿甚至已带有国族寓言的色彩。与此同时,作为人子的刘大任逐渐长成。他对父亲的叛逆和疏离依稀有着父亲年轻时代的影子,但中年回首,竞一样有了徒然的感慨。

然而父与子之间毕竟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那不只是至亲的伦理关系,也是男性本能的默契和矛盾。刘大任写小学六年级和父亲洗温泉,“第一次看见他勃起的阴茎”,从而“以最原始的方式创造了我这个意念便化为本能的羞耻,固结在我的意识里,开启了我对他的叛逆”。性的启蒙,生殖与创造,衰老与死亡,父亲是以他的血肉之躯示范着什么是生命最根本的欲望,和欲望的冲动与不堪。

这一切以父与子的返乡之旅作为了结。彼时两岸隔绝。父亲的辗转回乡因此更有了些冒险意味。当年迫不及待要逃离的故乡,现在成为迫不及待要回归的故乡。人生一瞬,世事如烟,望着跪倒在先人尸骨无存的坟堆间、号啕不已的父亲,刘大任写道:“我至今也不明白,是什么力量让我走向父亲旁边,屈膝跪下。一切发生得那么快,那么自然。”这一跪无关封建礼数,而是更邈远的、对生命赓续的直下承担。在那一刻,父亲和儿子“仿佛是在现世以外超理性的非空白里,会过一次面”。

……

回到《晚风习习》那句引人深思的话:“在理性的穷途末路与超理性的雷殛电闪间,有一个暧昧领域。”刘大任曾借着悼念父亲,试图涉足那个暧昧的领域。二十年之后,借着悼念母亲,他更进一步进入那个领域。他必须对他父亲母亲那一代做出更私密,也更包容的观察。那真是历经重重忧患的一代,而忧患又何尝止于国仇家十艮而已?  比起《晚风习习》,写《细雨霏霏》的刘大任少了些“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的凌厉,但是创痛仍然在那里。俱往矣,父亲和母亲那辈民国儿女,他们的欢乐,他们的忧伤。在一切的不圆满之后,刘似乎体会了革命启蒙、男欢女爱以外的情义,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人心里可能真有些东西,连历史都无法阻绝。”他学会了尊重那个“暧昧的领域”。而从《晚风习习》写到《细雨霏霏》,刘大任自己也渐渐老去。他的风格依然冷冽,但你也感觉得到一股深情依然在他字里行间流淌。

书评(媒体评论)

从《晚风习习》写到《细雨霏霏》,刘大任自己也渐渐老去。他的风格依然冷冽,但你也感觉得到一股深情依然在他字里行间流淌。

——王德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风细雨(刘大任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大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98003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2017151432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5
15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