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枯山水(刘大任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何谓“枯山水”?原为日本园林表现手法,即白沙上描绘出沙纹,看起来像河或像大海,又好似云海,映射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无水,却让人感觉到水。刘大任借用“枯山水”为书名,不妨视为其小说写作美学的最新追求。在《枯山水·后记》中,作家还自陈以设计盆栽的原则和心情从事小说创作,盆栽美学缩龙成寸,却蕴含大千世界,这一点正如周作人散文追求取材阔大,“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纳入笔端。“袖珍小说”与“盆栽小品”的文体追求反映了作家对作品肌理结构的探索,也隐喻作者“初老”岁月的人生心境与修持。

本书繁体版出版于二〇一二年,此时的刘大任年逾七十,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阶段,晚年生活中则增添了“爷爷”这一新身份,这一切都反映在集中书写“人之初老”的《枯山水》中。当一个人步入暮年,迎来晚风习习,心灵是否可以仍然自由、轻盈?作家给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全书文字简朴,气韵生动,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技巧。

内容推荐

《枯山水》收录了二十一篇故事,写人之初老及其喜怒哀乐。读书,练字,打拳,散步,园艺,弄孙,访友,追忆,送别,刘大任凝炼生命转瞬的悠长——他悉心呵护一株老梅;他从儿子公司剪回一枝喜林芋;他深信三个月大的孙女在对他微笑;他以一畦菜圃见证贪嗔痴灭……每个他都在残山剩水间寻求释怀与坦然,每个故事里都有一株植栽,静立着,冒芽。

目录

代序 想象与现实:我的文学位置

无限好

骨里红

青红帮

从心所欲

对镜

处处香

西湖

老龚

访旧

珊瑚刺桐

喜林芋

大年夜

惜福

连根拔

贴梗海棠

孤鸿影

前缘

闲之一:冬天的球场

闲之二:爷爷的菜园

闲之三:藕断丝连

后记

试读章节

晨起,有些凉风,天灰灰的,太阳不肯露脸,不过气温已经不算太低,可以动手了。他把所有必要的道具从储藏了一冬的车库里整理出来,装进手推车,准备做他每年必做的功课。

腿脚似乎有点酸软,手推车的载重感觉特别明显,整个冬天不曾运动,现在承受后果了。这个思绪,并未停留太久,贴面空气传达的春暖,已经无可怀疑了。

昨夜失眠,偷看老妻的日记。下面这一段,他觉得蛮可爱的:

“报纸副刊出了一个有趣的题目:列举你人生最难割舍的三件事,写下来,过上一年半载,回头看,如果没有任何变化,就证明你是个快乐的人。我仔细想了想,第一是四月难得的不冷不热的阳光,第二是半开的玫瑰,第三却怎么都想不出来。我大概已经是个快乐的人,竟然连舍不得的事情都不超过三件。”

里面没有他,可见他在她心中,已经可有可无了。

这不是挺好吗!

日子过得如此忘我,快乐满载,增一分都嫌多了。

这是他推着手推车一路走向院落时念叨的事。

四月的阳光恰在此时穿透云层,洒在绿篱上方白玉兰将开未开的万千花蕾上,又从枝叶缝隙透下,在那一排留在那里过冬的大大小小盆栽周遭闪烁发光。

第一件事,得把去年深秋覆盖在盆栽上下的大堆落叶清理干净。这活儿并不难,但要小心,大部分盆栽都是原生地在中国的鸡爪枫,冬眠芽刚刚醒来,饱含水分,极为脆弱,如果用耙子耙扫,容易造成损伤。他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就靠十根手指,轻挑慢拣,虽然效率不高,反正,日子长着呢,保证安全就好。回头整枝时,若是关键的芽眼残了,那才难受,根本无法挽救。

他已经完全排除在她的人生之外了吗?

或者,早已成为当然,两个人一体,再也不分彼此?

他把清除了落叶的盆栽提起来,一株株搬到野餐桌上。

手推车里面,大盆套着小盆,一摞摞,是他多年辛苦到处搜罗来的古典式样的陶盆。每年冬藏的手续不能免,如果留在外面,化冰结冰,来回几次,就会开裂。

要是他,最难割舍的三件事,头一件必然是他准备传家的那株老梅。

这批陶盆,应该也在其中。

老梅的年纪和造型,跟那些名品、神品,可能无法评比,然而,即使从嫁接那个时候算起,都三十多年了,何况,当年买到的时候,花圃管理员告诉他,这棵朱砂梅,是由一粒种子生成。从种子发芽、成苗,再芽接到山桃砧木上,恐怕也好几年了吧。  三十年前,他们家添了一名成员。儿子的成长,彻底改变了他的思路,功名利禄终于没有任何意义,他的心,不再像风筝一样在天空里飘荡,父亲撒手留下的黑洞,忽然填满了。一线香火这个意念,好像一点也不抽象,一点也不封建,踏踏实实,地基一样,让他感觉自己成为四平八稳的一座建筑。

老梅跟儿子同一年进入他的一线香火世界。有一种仿佛命运的重量。

也是春天的早晨。

天蒙蒙亮,一夜无法入眠,没有叫醒熟睡的她,他决定出门。襁褓中的儿子,依偎着母亲。

儿子刚刚出生,然而,他跟她的关系面临破灭危机。

先以观光客的身份,各处看看,回来后,再做决定。这是她的底线。他不能不答应她,虽然暗中筹划回国教书的事,早已布置妥当,对方只等他回信。

从入关那天开始,他感觉得到,她的努力,不过是收集任何证据,借以打击他的信心。他们从深圳吵到广州,从上海吵到北京。最后,他坚持到杭州一游,山温水软的西子湖,可能是他最后说服她的希望。

他信步走向湖滨。

湖滨公园到处是晨练的群众,年轻人打形意拳、慢跑,老年人跳交际舞、唱戏,他匆匆避开,径自走向断桥。里西湖的荷花新发嫩叶,杂在去年遗留的断梗残叶中,尚未脱离水面。他顺着湖滨前行,漫无目的,脑子里不断出现离家出走的意念。也许,自己先回来,三两年后,工作和生活安顿好,再团聚?也许。等到他穿过西泠印社,爬上孤山,才发现周遭已是一片梅花树林。

开始只见颜色,然后是香味。他就近寻得一块青苔满布的磐石,坐下不久,胸中便只剩梅妻鹤子香雪海。

那天,一反初衷,他提着那株骨里红回到宾馆,忽然觉得,有家真好。

P21-24

序言

想象与现实——我的文学位置

五四以来,关于文学的定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文学应该结合现实,反映现实;另一种意见针锋相对,主张文学以摆脱现实、超越现实的表现方法为主,必须让想象力自由翱翔。前一种意见,事实上已经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主流传统,后一种意见,是近年接受西方文学影响之下的颠覆运动,目前已经泛滥海峡两岸和海外的华文世界,驳驳然,有喧宾夺主之势。

那么,“想象”与“现实”,两者之间,必然互相排斥、势不两立吗?

我试举两个例子说明。不谈当代,因为当代有关文学艺术的主张,始终跟政治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反思纠缠在一起,一钻进去,简单立刻变得复杂,除了激动无谓情绪,对厘清问题,往往没有帮助。我的例子,是从古籍堆里找来的两首唐诗,李商隐的《锦瑟》和杜甫的《登高》。

这两首都是传诵千年的名诗,对文学有兴趣的莫不耳熟能详,为了节省篇幅,不再引述,只需指出,前一首,百分之九十是想象,现实给压缩到极简,照样拨动每个人的心弦;后一首,百分之九十是现实,无限的想象空间,完全留给了读者。然而,你能挑战它们的文学地位吗?

因此,我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想象与现实所占比重多少,与文学作品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关联。

想象与现实,本来就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元素,这是常识。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想象”无论如何飞跃,总有个现实基础,就是精神病惠者的妄想症,也可以找到某种现实,只不过,那个现实,可能是人体化学组合失调的结果;同时,文学作品里面的“现实”,也非照相录影,必须通过人类精神活动的感觉、认知和诠释,才能形成所谓的“现实”,因此,“想象”与“现实”,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这个常识观点做题目,岂不是老生常谈,有什么启发性呢?我的文学位置如果设定在这样一个常识性的范畴里面,能谈出什么道理呢?

请大家稍微有点耐心,听我解析一下。

但是,解析之前,让我先讲两个小故事。

十二三岁的时候,读初中二年级。有一天,全校师生集合在大礼堂,听校长请来的一位“文学大师”演讲。

……

最后,在“常识”和“做人”这个范畴,还必须补充几句话。

年纪大了,逐渐摸出自己的定位,英文叫作“self-conception”,意思就是: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我一向不把自己看成“作家”,觉得做一个“知识分子”比较心安理得。这个选择,跟虚荣心与反虚荣心无关,只是觉得,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有一条轨迹,是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现代习惯的用语就叫“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的,这是我的国。“作家”一词,听起来比较专业,“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好像关怀面比较广、比较深。当然,“知识分子”的定义,特别在当代,非常复杂。多年来,自己反省,光是在接受前辈的影响方面,渊源就无法说清楚。挑几个重要的说说吧。观察社会、认识世界,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思想家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s),二十世纪末期的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和当代依然活跃的英国无神论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对我的基本世界观,都有一定影响。东方的作家里面,我喜欢鲁迅和日本的谷崎润一郎,虽然两人的风格南辕北辙。西方的作家里面,佩服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纳、乔伊斯,但总觉得跟他们有点距离,生性喜欢的,却是我认为比较阳光的屠格涅夫和海明威。至于当代文学界朋友们热衷的那些“大家”,马奎斯、卡尔维诺等等,虽然读过一些,还是觉得,恐怕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和淘洗吧。

我的文学位置究竟放在哪里?很简单,只有一个方向——尽力摆脱平庸。是否成功?不知道,但就像我一个热爱麻将的朋友说的,每摸一张新牌,都是希望。(根据二○一一年九月十九日在台湾“清华大学”的演讲录音改写。)

二○一一年十一月一日改写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定稿

后记

大概两年前,“枯山水”的意念出现,而且,有一段时间,萦回盘旋,去了又来,好像要求我:请面对。

面对什么呢?死亡、神鬼、人间、天地,古老的议题,不时出没,但我始终没有确定的答案。本来就不必有答案的嘛!这样的想法,也不时浮现。

直到两个似乎完全无关的阅读经验,帮助我,逐渐形塑了方向。

第一个经验,偶翻唐诗,柳宗元的《渔翁》,尤其是“岩上无心云相逐”一句,从千丝万缕的蚕茧中,抽出一条线。这首诗,少年时代也读过,当然,读过也是白读,不可能进入内心。现在这个年纪读,便读出了“自由”的意味。

所以把这一句放在《闲》三篇联作的篇名后面。就是这个因缘。

然而,光拉出一条线,太抽象了。

至少还需要实际操作经营的手法。

这就涉及另一次阅读。

却不是任何文学作品,而是一本谈盆栽的书。

英国有一位盆栽专家,名叫陈耀广(Peter Chan),开了一家专营盆栽的公司“鹭”,不仅在英国首屈一指,而且名闻世界。他本人更是英国这个园林大国的头号盆栽师,他的作品,曾经在最负盛名的切尔西花卉展(Chelsea Flower Sllow)获得二十一次金奖,又是日本盆栽艺术家协会的荣誉会员。他写了一本书,如今已成经典,书名《盆栽的奥秘》(Bonsai Secrets,The Ivy Press Limited,UK,2006),透露他从事盆栽艺术三十年的经验,其中包括他个人的独特技术创新。我对纯技术的部分,并非没有兴趣,但最多也不过写笔记,放在脑子里参考。真正触动我的,是他对盆栽设计原则的一些经验总结,大概有这么七条,因为这七条原则对我写这本书起了一定的作用,不妨简单介绍一下。

一、简朴:就像禅宗心法,最深层的东西,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

二、安静:即使在动乱中,也要求安静;

三、自然:极力避免人为痕迹;

四、非对称的和谐;

五、冷酷暗示的壮美;

六、摈弃流俗习惯;

七、暗示无限空间和可能。

我的介绍,节略了详细内容,只是摘要,但都联系着盆栽制作和设计的美学原则。然而,现在可以这么说了,写作这本书的二十二篇小说,对我而言,是督促自己仿佛在制作设计盆栽,不能不在耐心和雄心之间,多些磨合。

成败如何?不得而知,试过就是了。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用《枯山水》作为书名?

看过部分原稿的朋友曾经批评:你的“枯山水”并不“枯”嘛!  也许我失败了。但,请你去看看日本禅寺的“枯山水庭园”,虽然草木与水,一概排除,它一点都不“枯”,而且,甚至可以说,质地、纹理、脉络和气象,活得很呢。

同样,八大、石涛的残山剩水,不也一样“活”?

我因此这样答复朋友:我生性比较喜欢阳光。可能因此肤浅,但,无论如何,我的“枯山水”,是不可能没有阳光的。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日

纽约 无果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枯山水(刘大任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大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97976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2017151437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5
15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