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从绘画到雕塑
1.1 超写实艺术的概念
1.2 绘画《父亲》与超写实主义艺术的中国语境
1.3 《父亲》绘画转向雕塑的文本延伸
1.3.1 历史文本延伸
1.3.2 图像文本延伸
1.4 美学与感受力诉求
1.4.1 体积放大与感受力刺激
1.4.2 绘画与雕塑的感受力区别
1.5 国内外超写实主义雕塑案例
1.6 转化与参照
1.6.1 两个参照
1.6.2 呈现语言的整合
第二章 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体积转换
2.1 体量与团块
2.1.1 体量强弱对比的系列概念
2.1.2 雕塑《父亲》塑造的体量与团块表达
2.2 画面视觉的转换
2.2.1 三庭五眼正面到侧面的推演
2.2.2 顶部、肩部、背部和皮肤的推演
2.2.3 手和碗的空间问题
2.2.4 还原画面的技术设想
2.3 雕塑小稿的实践与空间推演
第三章 大型超写实主义雕塑的塑造节点
3.1 骨形搭建
3.1.1 重力、结构和精确性问题
3.1.2 分形,然后使用“套圈法”
3.1.3 结构搭建的具体实施
3.2 大型堆砌
3.3 “父亲”头像与作为前景“端着茶碗的双手”
3.3.1 头、颈、肩的处理
3.3.2 “端着茶碗的父亲的双手”
3.4 整体塑造与细节表现
3.4.1 整体与细节的取舍
3.4.2 皮肤的制作
3.4.3 头巾与布纹的制作
3.4.4 汗珠与胡须的材料选择
第四章 光线转换与氛围重构
4.1 光源之于绘画
4.1.1 物理光源与绘画的关系
4.1.2 绘画中的光线运用
4.2 光源之于雕塑
4.3 绘画光线向雕塑光线的转化
4.4 作为超写实绘画《父亲》的光线
4.5 实际转化中的光线实施
4.6 有剧情的光线编导
第五章 制模与呈现方式
5.1 选泥与制作小稿
5.2 大型制模与空间布放
5.3 作品维护与展场维护
创作回顾
致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