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家记忆--感天动地铁道兵
内容
编辑推荐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国家记忆--感天动地铁道兵》作者王世光走访全国各地,快马加鞭地追寻着在历史长河中闪现的铁道兵身影,采访了几百名铁道兵老战士,整理出百万余字稿件雏形,拨开浮尘之下的真实历史。以赤诚的文字记录着在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中叶,还有这样一群人,为国家做出过如此重要的贡献。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内容推荐

铁道兵,是一支从战火中诞生、修路中成长的铁道工程技术部队。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

在上世纪条件艰苦和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年代,铁道兵先后修建了被联合国称为世纪奇迹的成昆铁路、为了三线建设开工的襄渝铁路、运输东北林区木材的极寒地区铁路、为了繁荣边疆的南疆铁路、世界屋脊三下三上的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为中国的铁路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国家记忆--感天动地铁道兵》作者王世光采访了200多名老兵,记录了上世纪中叶,铁道兵部队修建铁路的感人事迹。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即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实故事。

目录

第一章 战火中走来的铁道纵队

第二章 保家卫国粉碎美军的绞杀战

第三章 将星闪耀铁道兵

第四章 移山填海的鹰厦铁路

第五章 捍卫钢铁运输线

第六章 青藏铁路:十万铁军三进高原

第七章 成昆铁路 战斗在千山万水之间

第八章 襄渝铁路:巴山蜀水间的鏖战

第九章 嫩林线:挥师高寒禁区

第十章 阿拉沟,点燃铁道兵精神的火炬

第十一章 难忘岁月:我也曾是一个铁道兵

第十二章 献给共和国的最后一份军字号重礼

第十三章 铁道兵壮别八一军旗

永远的军魂(代后记)

试读章节

炸桥有功,陈云亲封“铁道司令”

没有争议,人类工业文明的发端,始于17世纪中期年轻的英国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瓦特看见烧水的壶盖被蒸汽顶开,于是联想到蒸汽可以推动活塞运动,后来又经过多次研究,于1782年完成了新蒸汽机的试制工作。但直到18世纪初,斯蒂芬森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火车,才真正拥抱了蒸汽机时代。

火车时代的到来,让充满着巨大生命力的工业产业喷薄而出,200多年来,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每天有无数的火车来往穿梭,运载货物和人员,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铁路仍然如同水和空气,是全人类一天也离不开的重要基础产业。

目光转回国内,时光定格在抗日战争日本战败的1945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开始接收日伪铁路管理机构,先后在东满、西满、南满地区及中长等铁路组织了武装护路部队,执行保护铁路运输安全和协助接管铁路任务。各护路部队基本各自为战,比如西满护路军,郭维城任司令员兼齐齐哈尔铁路局长,兵员采取三种办法补充:一是收编部分伪满铁路警察,二是新招募愿意参军的工人农民,三是招收部分铁路职工。这三个部分加在一起,也就800多人,说起来是护路军,其实顶多一个营级的编制,在内部大多数时间,都称为护路大队。

如同任何一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都是涓涓细流,东北民主联军各级护路大队,从这时起,就成为铁道兵这支英雄部队的基础。

1946年5月,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命令第五军、新编第六军为主的国民党军队,沿中长铁路向南满解放区大举进攻。东北民主联军的军官苏进奉命阻止敌人过松花江。接到命令后,苏进组织动员了3000名日本侨民做民工,迅速在大桥南岸构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率领素有“铁道游击队”之称的回民支队和松江军区工兵排炸毁了松花江大桥,以少数兵力迟滞了国民党两个整编军的进攻,这是个了不起的军事成就。

战争时代的军事主官任命很有意思:顺利完成炸毁松花江大桥的任务后,苏进带领官兵乘列车返回哈尔滨。到了车站后,苏进看到车站大门侧边墙壁上贴有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的布告,他怀着好奇心走过去,想看一下布告发布的是什么消息,由于当时信息传达不便,经常有重要的消息通过布告的方式发布。苏进走过去一看,惊呆了,这张布告上公布的是自己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

兹任命苏进同志为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负责指挥、调度全军军事运输事宜和维护铁路安全秩序,如有不听从铁道司令指挥、调度,阻碍铁路正常运行,致造成重大事故者,准予从严惩处,望各部队切实遵照执行。

彼时,东北铁路秩序极度混乱,负责军运的干部战士经常不理会车站调度,强占车皮,扣押机车司机,甚至出现兄弟部队为抢占机车打架、沿途鸣枪拦截列车等恶劣事件。另外,公开的土匪和暗藏的敌特破坏铁路事件也不断发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 因,当时控制着中长铁路的苏联方面,不肯给我军方便不说,还时不时制造点难题,与我军的局部摩擦经常发生。

无论对哪一方来说,兵荒马乱时期,有实力才是硬道理!这里的铁路段,线长点多兵无,靠一纸任命状,就能把铁路秩序管住了?苏进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司令”任命,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他左思右想,觉得自己虽然打起仗来没怕过天王老子,但管理铁路实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炸桥容易修路难”。于是他找到北满分局书记兼政委陈云诉苦说情,希望联军总部通融通融,改任一个战斗职务。

“你喜欢打仗?这很好呀。但你忘了,保护铁路难道不是在打仗?”一向温文尔雅的陈云劈头盖脸地批了爱将一通。批评一通之后,又把一纸新的任命书甩给他,苏进一看,原来东北局和联军总部又任命他为“中国进驻中长铁路军事总代表”。苏进一下蒙住了,原本是辞任铁道司令,结果又来了个铁路军事总代表的新任命!他只好仗着胆子说了一大堆不适应担任这两项重任的理由。陈云一边听一边伏在桌子上处理公文,待他说完,才抬起头来,不紧不慢地说: “我说苏进同志,你是不是共产党员!”苏进一愣,说: “陈书记您忘了,我参加宁都起义的第二年就入党了!”陈云说:“很好,既然是共产党员就好。”说罢又伏下身子处理公文,再也不理他了。苏进在那儿站了半天,想了半天,最后猛吸一口气,又猛吐一口气,再也没敢说一句话,捍着新的任命书走出了陈云办公室。P2-3

后记

永远的军魂

何为历史?

历史就是昨天的故事。

今天我们正在做的一切,就是明天的历史。

我们所有人做的一切,就是国家的历史。

在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中叶,“铁道兵”这个英雄的群体,就如同洪荒大地的拓垦者,从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群平凡但充满热血的青年人,聚合在“铁道兵”的猎猎军旗下,在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大地上奋力前行,以天当被,大地为家,为共和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铁道兵,诞生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兵”,会意字,是双手持武器;干吗?打仗!打仗,就要死人。铁道兵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牺牲了很多优秀的指战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和平建设时期,还是“兵”。“兵”的上半部是短斧;斧头,富有象征意义。高度概括了铁道兵精神的实质:披荆斩棘开新路!

既是兵,就有牺牲。“铁道兵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兵种”,这是军内外所有了解铁道兵的人的共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35年历程,铁道兵共有8314名官兵在战斗、施工、工作中为国捐躯,还有59234名官兵负伤,大多长眠在铁路沿线的烈士陵园里。

在上世纪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铁道兵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民功臣灿若繁星。“登高英雄”杨连第、“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等等。他们是铁道兵的楷模,代表着铁道兵的荣光。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了忠诚爱国、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铁道兵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35年的岁月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是很漫长。但在他们身后,是今天仍然耳熟能详的工程名称。

君不见,铁道兵修建的有移山填海的鹰厦线,通过沙漠的包兰线,打开绿色宝库的嫩林线,世界罕见的成昆线,秦巴变通途的襄渝线,越过青海瀚海盐湖的青藏线,穿越天山南北的南疆线,蜿蜒长城内外的京通线和北京地下铁道等等。

铁道兵形成了铁道纵队的“大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在抗美援朝时期同兄弟部队一起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他们以“艰苦为荣,劳动为荣,当铁道兵光荣”,被誉为“铁道建设的突击队”,成就了一部辉煌的铁道兵历史。

这些国字号的重大工程,都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翻阅浩如烟海尘封的文档,那鲜活的一幕仿若就发生在昨天,还可以看到隧道放炮时的震天响,还可以闻到尘烟散去的呛鼻味道,还可以触摸到一个个红五星红领章衬托的脸庞。仅仅需要阅读的文字,就有上千万字,借助央视高清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的平台,我在北京、天津、云南、陕西、广东、山东、四川、重庆、广西、河北、东北地区,座谈、采访了几百名铁道兵老战士,与他们直接对话,使这些基于史实的故事逐渐清晰起来,最终形成了百万余字的稿件雏形。接下来是大刀阔斧的删减、取舍,文字的交流是孤独的,某种程度上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但这些工作进展得异常顺利,夜深人静之时,老战士们生动的讲述在脑海中反复闪现,以至于我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要迫不及待快马加鞭地记录下来。

在真实的故事面前,任何修饰的文字都是多余的。我要做的,就是把它记录下来,奉献给亲爱的读者。让大家知道,在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中叶,有这样一群原本普通的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过如此重要的贡献。

直到今天,我们乘坐高铁或列车出行,仍然在享用铁道兵创造的财富。每位公民都应该感恩铁道兵!

我要感谢铁道兵史料编审办公室主任樊鸿锡,他虽已八十高龄,但仍然以对铁道兵历史极其负责的态度,字斟句酌,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

我曾在离北京千里之外的大山里,采访过中国铁建十八局四川锦屏水电站项目经理孔凡成,他是1972年入伍的铁道兵,转工后又在施工第一线奋战了40多年,被树为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大山底下繁忙的隧道里,他说,其实人生过得可快了,干一两个大工程,还没来得及走出大山,就该退休了。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铁道兵在共和国历史上书写下一幅幅荡气回肠的壮美画卷,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和称赞,涌现出大批英模人物。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铁道兵在岁月的淘漉中,也铸就了源远流长的铁道兵精神,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

纵观人类文明史,没有对传统的光大,再伟大的精神血脉也难以传承;没有对过往的创新,再丰厚的精神财富也难有价值。令人欣慰的是,作为铁道兵的传承者,兵改工30年来,脱掉军装的中国铁建依然军威不减、军魂不散,使铁道兵精神得到赓续绵延,并不断地注入时代的新内涵,相继培育出“大秦精神”、“引滦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如今的中国铁建,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磨砺,已成为全球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装备等领域,确立了优势地位,使“铁道兵”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的优势。

从铁道兵到中国铁建,六十多年的光辉历史,清晰地记录下这支队伍“雄关漫道”的昨天与“人间正道”的今天,并且还将续写“长风破浪”的明天。只有善于从历史中寻找永恒,我们才能获得走向未来的智慧。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相比铁道兵35年的历史,中国铁建未来的路更长,使命更艰巨。实现伟大的光荣与梦想,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实力,更需要伟大精神的风雷激荡。

铁道兵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路。

铁路修到哪儿,哪儿就是家。

铁道兵35年历史,在地球上留下一座座物质的丰碑:万里铁道线,宏伟的地下铁道,水利,工业、民用建筑,国防工程等,当然还有那首久唱不衰的铁道兵歌《铁道兵志在四方》。

更难的是,这些铁路,不是相继修成的,不是说修完嫩林,再修成昆,修完成昆,再修南疆,再修青藏。这几条举世闻名的大铁路,几乎是同时动工。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东北战场,是大兴安岭的森林铁路会战,在西南,贵昆铁路也在开工,而铁1师、铁5师、铁7师、铁8师、铁10师,在成昆铁路上紧张战斗。在此之前,铁十师还在青藏铁路担负海晏到克土段的施工。与此同时,由12师和15师两个整编师的大军担负的北京地铁修建也正式动工。

铁道兵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部裁撤的兵种,这意味着,再也没有接续的新兵了,穿过军装还健在的人越来越少,他们是宝贵的证人。

在重庆,我曾聆听铁道兵薛方全的感言,作为重庆民生能源的掌舵人,他说:“只要当过铁道兵,现在愿意来我们这里工作,不问籍贯和学历,我们全要。”他的解释是,当过铁道兵的人,就没有吃不了的苦。而铁道兵许顺生的话更为朴实,“我从穿军装就在铁道兵,转工后又在中国铁建干了大半辈子,对这支队伍充满感情,无论何时何地,必将维护这支光荣队伍的荣誉!”

铁道兵的发展史,靠艰苦奋斗和科学技术两只引擎,本质上,是一支工程技术兵种。铁道兵历年征兵,比其他兵种对学历的要求更高,这是由于铁道兵打隧洞、架桥梁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成昆铁路“地质博物馆”,嫩林铁路高寒禁区,青藏铁路永久冻土层……完成这些旷古烁今的工程,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绝不是拿生命当儿戏地蛮干!在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的年代,铁道兵部队长期设“技术”副职,从兵部到团级机关,莫不如此,很多师团“技术”副职,有了业绩后转正职。铁道兵建设的工程,历尽半个世纪岁月的风侵雨蚀,根本就没听说有过“豆腐渣工程”……

我也曾和铁道兵段成凯、张亚军专门走过成昆线,桥隧和铁路盘山展线,“穿岩凿洞洞复洞,跨谷飞空桥又桥”,气势恢宏,动人心魄。桥连桥,洞接洞,工程之浩大堪称世界一绝。沿途偶尔看到几支擎旗扫墓的少先队员,令人感慨。人们常说什么敬畏呀,感恩呀,但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年轻却永远躺在铁路边的英烈呢?这些为了祖国献身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怀念,不值得我们感恩吗?

在桥隧相连的成昆线上,列车长听说我们中有当年修建成昆线的铁道兵,异常热情,把我们请上了餐车,这是偶遇之中,列车人员所能表达的最高礼节了。

曾经,成昆铁路奋战的铁道兵,在40余年后重返故地。老兵们骄傲地在车站展示毛主席题写的“铁道兵”旗帜前合影,群情振奋之时,车站员工说,哦,是一帮老兵在怀旧。

委屈吗?有一点。

有牢骚吗?比起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他们为了成昆线的建设,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今天能来故地重游的老兵,应该说都是很幸运的人。

也有让这些铁道老兵高兴感恩的场景。郭京生曾经邀请300多位战友,来到他们洒下汗水和血水的加格达奇。老兵们受到了大兴安岭地委、驻地百姓隆重的欢迎,他们向铁道兵纪念碑敬献花圈,重回第二故乡受到的欢迎,让老兵们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无论理解不理解,铁道兵的历史都会闪亮在历史长河中,光荣不会抹去。而最后,我们都会老去,无论圣贤与平民。但人与人的不同,恰恰在于青春的绽放和精彩的记忆。铁道兵作为一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军种,虽然只存在了35个年头,但却泛起了巨大的历史浪花。

历史是由无数属于个人的生命构成,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记忆。铁道兵所历经的艰苦卓绝的战争和建设,是时代的标记,历史告诉我们昨天,我们在创造今天和明天的历史。“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叶剑英元帅的题词,是“铁道兵精神”最确切的写照。

中国铁建党委一班人形成共识,铁道兵文化是铁建最为独特的红色基因,要把铁道兵精神当成中国铁建永不过时的精神。在中国铁建党委的领导下,在孟凤朝、赵广发、张宗言、齐晓飞、霍金贵等领导同志的推动下,铁道兵纪念馆加快建设、如期开馆,《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加快拍摄、按期上映。

如今的铁道兵纪念馆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下一步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矗立在长安街畔玉泉路的铁道兵纪念馆(中国铁建展览馆),让铁道兵的奋斗精神和铁建的企业文化联结在一起,开馆以来世界各地而来的观展者络绎不绝,让人对中国铁路建设者肃然起敬,客户对把工程交给这样能打硬仗的队伍而放心满意1

2015年12月,中央电视台收视率很高的“探索发现”栏目,一连播出了10天的大型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这部得到中国铁建支持的纪录片在全国引起了较大轰动,无论是不是铁道兵,无论当没当过兵,每位观众都被真实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不禁为铁道兵的不朽功勋而震撼,而感动!

在今天,这样的精神仍然弥足珍贵。曾经用血肉之躯扛起共和国车轮的“老铁”们,为历史留下的不只是那一条条铁路干线,不只是难言的感动,更是一笔巨大宝贵的精神财富。

敬礼,铁道兵!

军魂,永不散。

王世光

2017年建军节于北京

13552867359@163.com

书评(媒体评论)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开国元帅,叶剑英

铁道兵改工30多年来,中国铁建成功晋级世界五百强企业前一百名,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是铁道兵“激情燃烧岁月”风貌的当代展示者,是铁道兵精神的传承者。铁道兵历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总顾问,齐晓飞

毛主席对于铁道兵的艰苦感同身受,尤其对成昆铁路的修建非常关心,他对这支军队非常重视。

——中央警卫局原办公室主任、警卫毛主席38年的战士,赵延河

铁道兵战友的感情为什么如此之深?那是因为每天战士结伴走进长长的隧洞施工,说不定就是生死别离,这种生死情谊的考验,说是异姓兄弟也毫不夸张。

——中央电视台《永远的铁道兵》总制片人,王瑛

我骄傲,我是一名光荣的“铁二代”!

——著名主持人、教授,李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家记忆--感天动地铁道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世光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47484
开本 16开
页数 3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5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18
CIP核字 2017142402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