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阳明家书(王阳明家书家训家规全集)
内容
试读章节

人生中,选对事业、选对人

此信写于正德六年(1511),阳明先生时年40岁,职务是吏部六品主事。28岁时,入仕后到工部“观政”,做见习官员。29岁时,被分配到刑部做主事。33岁时,被调到兵部做主事。35岁时,因为写了一篇劝谏皇帝的奏疏,得罪了有权势的太监被害入狱,坐过监狱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做从九品驿丞。从九品是当时官员中最低的级别。37岁时,在龙场悟道。第二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39岁时,结束了贬官生涯,被派到江西省吉安府做庐陵县的知县,在任7个月。正德六年,阳明先生升官至京师(今北京)吏部任职。

阳明先生在信中提到,他想辞官回乡,原因有两个,一是脊背骨痛了四五年,精气神虚弱,二是时事令人担忧。当时朝政腐败,皇帝年轻贪玩,干什么事喜欢我行我素,不喜欢和正派人在一起,喜欢和邪恶之人在一起,过分地信任太监,做了很多荒唐事。在皇帝的宠信下,大太监刘瑾专权几年后,大太监张永接着专权。这个时候,东厂、西厂锦衣卫的特务横行,太监到各地监管行政、司法、税务和军事等。皇帝大兴土木,太监肆意盘剥,加重了全国人民的税赋负担。各地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蔓延全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官也难有什么大的作为。

结合现实,我们如果不能自己创业,就要跟着别人干。跟什么人,是一定要慎重选择的。跟着坏人难学好,不愿意同流合污的话,没有上升空间;同流合污的话,有了上升空间,一旦出事,摔跟头也会摔得更高,摔得更很。自己创业,行业的选择同样重要,有的事能做,有的事绝对不能做。

阳明先生说,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本身能知道善恶是非,所以人生中遇到这样的选择时,是必须要果断的。

【拓展性知识链接】

阳明先生的家人和家族源流

王姓创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前565一前546年)。太子晋因为直言劝谏父王,被废为庶人。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做过司徒,当时人们称这一家为“王家”,这就有了王姓。

到了东晋,王家和谢家两大世家携手辅助朝廷,更是雄才辈出。

到了北宋,王旦做到了宰相,子孙几代都是名臣。

阳明先生在《新安吴氏家谱序》中说:“(家)谱之作也,明千万人本于一人。”(意为:家谱的编制可以让人明白:同姓氏的千万人都来自一个老祖宗)这是从血脉相连上说。阳明先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是从修学功夫成熟的境界上说。

阳明先生的六世祖王纲(1302—1373)因为有学问被刘伯温举荐,古稀之年做广东参议,以身殉职。  阳明先生高祖王与准,号遁石翁,精通《易经》《礼记》,不愿做官。

曾祖王世杰(1399一?)南京国子监太学生,一辈子读书不愿做官。

祖父王伦(142卜1490),字天叙,号竹轩,一辈子做教书先生,有著作传世。祖母岑氏享寿98岁。

父亲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海日,又号龙山,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南京吏部尚书任上致仕。母亲郑氏,阳明先生13岁时去世。阳明先生有继母赵夫人。父亲有姨太太杨氏。

伯父王荣,号半严。

叔父王衮(1449—1498),字德章,号易直,18年内6次参加乡试,屡屡失利。王衮的孙子正宪过继给了阳明先生,另一孙子王正思经过阳明先生的指导,总算实现了爷爷王衮一辈子也没能实现的夙愿。

阳明先生,从太原王姓创姓排下来是第74代,大家族中辈分派字为“守”,有弟弟守俭(1496—1562)、守文和守章和一个妹妹。在家族“守”字辈中,阳明先生排行老大,守俭排行第九,守文排行第十。

第75代,正字辈,有阳明先生继子正宪和嫡子正聪(后改名正亿)。

从迁余姚始祖起,王家一直居住在浙江余姚,虽然诗书传家,到了阳明先生祖父王伦时,家境贫困,母亲郑氏“共甘贫苦,起微寒,躬操井臼(亲手打水和舂米),勤纺织”。阳明先生出生时,王华还是租房户。

P4-5

书评(媒体评论)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用历史的眼光看,体现在世代相传的一种家风。家风,往往以文字形式的家训为载体,在家族中代代传承。

——钱明

后记

30年前,笔者上大学时读《傅雷家书》;20年前,笔者上班后读《曾国藩家书》。笔者这一代人年轻时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当时觉得,《傅雷家书》就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和傅敏的,《曾国藩家书》就是曾国藩写给曾国荃和曾纪泽等弟弟和儿子的。因此,笔者虽然读了家书,总还觉得不是写给自己的,所以感受即不深刻,受益也就有限。否则的话,怎么会两鬓斑白了,竟然还一事无成。

近12年来,笔者补修传统文化,从阳明先生这里知道了“万物一体”“心外无物”的境界,知道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境界,回首往事,很是懊悔。七年前,在准备创作长篇历史传记小说《王阳明》的时候,笔者就很留心阳明先生的家书。这次面对圣贤的家书,笔者已经不再见外了,真就觉得是写给笔者自己的。捧读家书,总觉得阳明先生就在跟前,在面色安详、眼光锐利地注视着笔者。这既让笔者感觉亲切,又让笔者随时警醒。感觉亲切的是,阳明先生像父兄一样地苦口婆心;感觉警醒的是,阳明先生像夫子一样时刻扬着教鞭,好像在说:要立志,立志成圣成贤;要孝悌,孝亲敬长,友爱兄弟;要惜时,韶华易逝,盛年易过……

12年来,如果说笔者能稍微有些进步,也就在于担心阳明先生手中扬起的教鞭,生怕一不留神会抽下来。

这册《王阳明家书》“释读”本的完成,就是在阳明先生教鞭的警示下,笔者小心谨慎地、兢兢业业地打磨出来的。能有这么一点成绩,既离不开阳明先生随时随地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导,更离不开学界前辈们的铺垫和提携。家书的底本主要选自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集部·王文成公全书》和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王阳明全集》。《王文成公全书》依据的是上海涵芬楼藏的隆庆六年谢廷杰刻本;《王阳明全集》由吴光老师主编,由钱明老师、董平老师和姚延福老师一起编校。校读时,又与束景南老师编著的《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王晓昕老师和赵平略老师校注和点校的《王文成公全书》《阳明先生集要》、计文渊老师主编的《王阳明法书集》互参互校。

《王阳明家书》中涉及的阳明先生王氏家族内的人物关系和资料,以及各姻亲家族内的人物关系和资料,主要来自华建新老师的专著《姚江秘图山王氏家族研究》。

《王阳明家书》是一册通俗读物,因此在化用各位老师的研究成果时没有一一注明,笔者在此向各位前辈学者表示衷心的感激。

笔者在成长过程中,还得到了前辈学者吴光老师、张新民老师、钱明老师等人的热情鼓励。吴光老师教导笔者“切实践行”“修身立德”等等,张新民老师教导笔者“返身内求”“何必离心,外觅,越觅越远矣”等等,钱明老师勉励笔者“知在脚下”等等。笔者在此衷心地感恩三位前辈。  尤其要特别感谢的是阳明先生故乡余姚的阳明学学者华建新老师。华建新老师不辞辛劳,乐于提携后进,作为本书的学术顾问,三次审读了全稿,先后提出了19条修改意见,审读意见文字多达2000多字。华建新老师的真知灼见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令笔者由衷地敬佩。《与诸弟书》中出现了一个人名,叫“汪克厚”,有本书把汪克厚注释为余姚的进士“汪悖”,笔者核实后否定了这个注释。笔者继而想到,汪悖弟兄四个,汪克厚会不会是其他兄弟三人中的一个呢。为了核实这一人名,65岁的华建新老师专程跑了一趟汪悖的故乡,即梁弄镇汪巷村,来回120里路,去专门核查了《汪氏宗谱》,查清了汪悖弟兄四人的名和字。这种认真的治学精神给作为晚辈学者的笔者树立了标杆。

释读《王阳明家书》的过程,也是笔者修学和成长的过程。限于笔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恳请各位前辈和同道中人批评指正和继续完善。

释读者

丁酉元春

目录

一 上大人书

 禀父母·起居万福为慰

 禀父母·长孙之夭,骨肉至痛,须自宽释

 禀父母·养病致仕皆未能遂

 禀父母·洗脱世垢,摄养天和

 禀父母·赖大人荫庇,盗贼略已平定

 禀父母·待局势稍定,乃决意驰归

二 与克彰太叔书

 与克彰太叔·修学务在反身克已

 与克彰太叔·老年之人,只宜以宴乐戏游为事

三 与诸弟书

 与徐仲仁·毋为习俗、物诱转移志向

 与徐曰仁·应试备考讲究方法

 示弟立志说·夫学,莫先于立志

 与弟伯显·清心寡欲,养德养身

 与弟伯显·既有志圣贤,须加倍将养身体

 寄诸弟·凡朋友必须自我求之

 与曰仁诸弟·朋友群居,惟彼此谦虚向下

 与诸弟书·“严于律己”与弟共勉

 寄诸弟·一念改过,即得本心

 寄余姚诸弟·择良友,从良师是成功的捷径

 寄伯敬弟·兄弟和睦,邻里相亲

四 与儿子书

 寄正宪·读书敦行,严守家规

 寄正宪·听从长辈教训,做好表率

 寄正宪·婴儿吃奶、穿衣,不宜过于饱暖

 寄正宪·家中凡百皆依戒谕而行

 寄正宪·深刻反省如何“致良知”

 寄正宪·良知用兵,积善积德

 寄正宪·齐小家,治大国

 寄正宪·立志向上,备觉欣慰

 寄正宪·同室操戈,最是可恨可痛

五 与从侄书

 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脱离庸俗,亲近高明

六 与妻弟及妻侄书

 寄诸用明·功名不必早取,首要是磨挫心智

 书诸阳伯·大道近在方寸,无须往远处寻找

 书诸阳伯·端庄静一能穷理,学问思辨可养心

 诗赠阳伯

七 与表弟书

 送闻人邦允序·自重之人庄重,尽职之人光荣

 寄闻人邦英、邦正(一)·有志者,科举无妨圣贤

 寄闻人邦英、邦正(二)·不忘初心,经世致用

 寄闻人邦英、邦正(三)·所谓立志,持此不懈

八 与舅及表侄书

 呈诗劝舅

 与郑邦瑞书·不与说情,但为筹谋

 与郑邦瑞书·孝养长辈,体其意,安其心

附录一 写给自己

 四箴

附录二 教儿诗文

 示宪儿

 书正宪扇

 书扇示正宪

 客座私祝

附录三 亲戚往来诗文

 1.忆诸弟

 2.赴谪次北新关喜见诸弟

 3.守文弟归省携其手歌以别之

 4.送诸伯生归省

 5.诸用文归用子美韵为别

 6.别族太叔克彰

 7.送德声叔父归姚·并序

 8.赠岑东隐先生

 9.为善最乐文

 阳明先生年谱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王阳明家书》收录有阳明先生写给父亲、太叔、弟弟、儿子、从弟、从侄、妻弟、妻侄、表弟、舅表侄等人的家书,及亲戚间往来的部分诗文。

明代的《王阳明家书》不同于清代的《曾国藩家书》,也不同于当代的《傅雷家书》,阳明先生以“龙场悟道”闻名于世,《王阳明家书》侧重于帮助子弟等开启良知。

《王阳明家书》有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王阳明家书》有一个灵魂,三个字,即“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先生一生讲学的核心。明嘉靖六年(1527)农历十二月初五,阳明先生在出征两广的途中,给儿子正宪写了一封家书,家书中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是人心,良知中的真诚、友爱、悲悯、同情,就是仁。如果心中没有真诚、友爱、悲悯、同情,也就没有什么良知可致了。”良知,听起来有些抽象,少年儿童不易于理解和践行。儿子正宪11岁时,阳明先生给他写了一篇《示宪儿》,是一首儿歌,通俗易懂,三字一句,共32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

第二,《王阳明家书》有两个要点,两个要点合起来即孝悌。这两个字是贯穿全书的两条线索,好比是一个人的两条腿。一个人对上要尽孝,对下要爱护。这样说好像遗漏了中间平等关系的夫妻之道,但仔细思考一下就能明白,指挥孝悌这“两条腿”的“心”就是良知呀!规范夫妻之道的也正是良知!没有良知,哪有孝悌呀!孟子说:“尧舜圣人之道也不外乎孝悌。”可见没有孝悌也就没有良知可言。

第三,《王阳明家书》非常强调青少年的“立志”。本书收录阳明先生写给弟弟的《示弟立志说》,是一篇长文。文中详细说明了青少年立志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立志和如何坚守志向。他写道:心中的志,是身上气的统帅,简直是人的命,拿一棵树做比喻就像树的根一样,拿一条河做比喻就像河的源泉一样。立志,这个话题,出现在多封家书中,有对弟弟说的,有对表弟说的,有对太叔说的,往往是三番五次地强调。

第四,《王阳明家书》原作后都附有释读者的点评。点评中提出了家书的要点,并结合现代生活,对其中要点进行了展开论述,目的是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对青少年读者进行具体的启发。比如点评《劝谏要讲技巧》,家长规劝孩子时可以借鉴;再如点评《家长要做一个好榜样》,家长指责孩子时可以对照反思。

第五,《王阳明家书》所收录的每篇家书和诗文后,都附有一个“拓展性知识链接”。链接的内容是拓展性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历史背景,二是介绍如何“致良知”。如何致良知,才是拓展性知识的核心内容。阳明先生说,致良知简捷易行。如何简捷呢?如何易行呢?在本书的后半部中,在每个“链接”中,结合《大学》“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方法,和“四句教”中“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方法,再结合现代生活,详细介绍了阳明先生致良知的简易方法。

最后,《王阳明家书》还透露出来一个重要信息,即致良知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生命科学。阳明先生在《与弟伯显》中说:“养德养身只是一事。” 阳明先生的学问被称为“心学”,又被称为致良知学。致良知学,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实践,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如何变化气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如何开启自己与生俱来的良知,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如何改造命运和生命质量。

这一观点提出的前提是,心学经典是古代先贤修养身心、改造人生的实验报告。如孟子说的“浩然之气”和“其生色也睟然”,就是本心的仁、义、礼、智被启发出来后,人的气质发生变化的表现。孔子说:我想仁,仁就来了。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又是什么样的人,只要积极努力去修学,我也能成为舜那样的人。阳明先生的心学正是传承了尧、舜、禹三圣依次传承下来的“十六字心传”,传承了孔、孟的仁义之道。尧、舜、禹做得到,孔子做得到,孟子做得到,阳明先生做得到,我们只要愿意,只要方法得当,只要认真践行,我们也能做得到。

另外,本书对家书的释读,不是从学术角度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所以本书对一句话的注释和解释,在对家书的翻译和点评中,与在注释中,文字有些微的差异,因为注释是学术性的,翻译和点评中的解释是为了便于理解和实践。

内容推荐

王阳明著的《王阳明家书(王阳明家书家训家规全集)》收录有阳明先生写给父亲、太叔、弟弟、儿子、从弟等人的家书,及亲戚间往来的部分诗文。虽然常年在外为官,但是王阳明利用一封封家书悉心教育后辈为人处世的原则与读书进学的要诀,把“良知教育”这一家规核心浓缩在家书的字一句中,对其家族子弟和姻亲子弟的成长影响至深。

本书内容不仅包括家书原文、译文和注释,还包括释读作者对每封家书的通俗解读及外延知识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王阳明家书所蕴含的“致良知”思想,从而使得自己及家人获得在做人、持家、学习等方面的奥秘。

编辑推荐

王阳明著的《王阳明家书(王阳明家书家训家规全集)》是王阳明家书、家训、家规全集。40封家书,12条家训,包含了大量王阳明对后辈在人际交往、择友、学习、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建议和诀窍,一代圣贤的经验之谈,将阳明心学的精髓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书中内容不仅包括书信“原文”“译文”“注释”,还有“点评”“拓展性知识链接”,帮助读者更深的理解王阳明家书的内涵与外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阳明家书(王阳明家书家训家规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阳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14451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7136668
中图分类号 B248.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