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让生命留有余地(跟超负荷说ByeBye)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医学博士,也是一位临床医生,他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把不留余地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的摧毁性影响,形容为一种几乎无人可以幸免的新时代流行病——超负荷症候群。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发现了病症,更以切身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开出了治病的“处方”——让生命留有余地。

从描述现代日常生活的各种痛苦症状开始,作者理念与实例并用,层层剖析超负荷从何而来,又会引起何种严重的后果。他挑战我们思考:当我们抱怨工作压力过重时,却不愿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叹息休息时间不够时,却不愿放弃对潮流和新事物的追捧;当我们自感对家庭亏欠时,却花上很多时间在网上浏览和逗留……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解除或减轻超负荷,作者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方法,帮助人们在情感、体力、时间和经济等四方面达到合理的平衡,恢复一种美好而健康的生命状态和生活境地。

内容推荐

不留余地是疲惫不堪,留有余地是精力充沛;不留余地是赤字,留有余地是赢余;不留余地是匆忙,留有余地是沉着;。不留余地是焦虑,留有余地是安心;不留余地是主流文化,留有余地是反主流文化;不留余地是新时代的疾病,留有余地是这种疾病的解药。

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教育、科技、娱乐等各方面前所未有的改变,现代生活所拥有的舒适和便利,之前的世代无法想象。然而,在享受“现代化”的同时,我们却发现生活远非事事称心。我们拥有的物质丰富程度远远超过祖先的十倍,但为什么却感受不到十倍的快乐和满足呢?人们疲倦、焦虑、沮丧,却没有时间让自己复原。

针对现代社会伴随进步而来的各种痛苦症状和毫无余地的生活方式,本书作者层层剖析。理念与实例并存,探讨、揭示并纠正这种“超负荷”的时代病,帮助你在情感、体力、时间和经济四方面找回失去的自由,恢复一种从知足、简朴、平衡和休息而来的健康生命状态。

目录

推荐语

致谢

第一章 不留余地的生活/006

第一部分 问题:痛苦

第二章 进步之痛/013

第三章 问题之痛/025

第四章 压力之痛/033

第五章 超负荷之痛/042

第二部分 处方:留有余地

第六章 余地/055

第七章 情感余地/066

第八章 体力余地/082

第九章 时间余地/096

第十章 经济余地/117

第三部分 预后:健康

第十一章 从知足而来的健康/135

第十二章 从简朴而来的健康/152

第十三章 从平衡而来的健康/165

第十四章 从休息而来的健康/175

第十五章 痛苦、余地、健康以及关系/186

附录/196

试读章节

生活的调剂与死亡之吻

多少的压力是合适的?什么样的事件令人失望沮丧?对于这些问题,个体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一些人倍感压力的事并不困扰另外一些人。比如,我并不介意排队等候,但却不喜欢参加正式宴会。另一些人的反应可能正好相反——厌恶排队却喜欢宴会。一些压力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使其愉悦欢欣;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使其痛苦不堪。对这个人,某种压力可能是生活的调剂,对另一个人,则是死亡之吻。

一些人需要一些低压刀才能感到舒适,我们的现代节奏并不是特别适合他们。另外一些人寻求高压力,甚至是令人抓狂的压力,他们似乎因这些压力而激动不已。不同的压力,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种分类。

类型A——A类型个性一般被认为具有“强迫”特征。A类型人士具有控制他人的冲动,极具侵犯性和竞争性,特点为好胜。他们同时可以有几个想法,干几件事情。对他们而言,余地不是需要优先保留的东西,而是必须填满的空隙。

这些工作努力、时间感极强的个体更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他们的化油器设定得很高,稍稍激发就会工作过度。大多数人都认为假期是轻松自在的,但A类型的人通常不这么认为。放松是他们日程上最具压力的事。他们一般很少休假。进步和A类型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他们是非常具有生产力的人,通常会是公司或机构的领导,他们承担很大的压力,因此有很大的健康问题。

外向型和内向型——内向型性格特别容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内向型性格的人喜欢独处。他们喜欢安静、独居、喜欢思考,喜欢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一般不喜欢有大量的社会互动,不喜欢参加聚会。

然而,绝大多数的美国人都很外向。上面提到的社会互动会使外向型性格的人精神倍增。外向型性格的人常常不理解内向型性格的人,常试图将他们推入到他们不想要的境况之中。

抑郁型和焦虑型——压力类型中的另一类人,是那些被人们概括为抑郁型或焦虑型的人。抑郁是认为生活痛苦无望的感受。焦虑是一种隐隐逼近的念头,认为情形即将变得痛苦无望。无论是抑郁型、焦虑型或者两者皆具,这些人能感到从夸大的压力源或根本不存在的压力源而来的压力。

比如,有些人一坐上汽车就紧张。他们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但他们担心今天就要发生事故。因此,经过他们的每辆车都构成一个压力源。这些抑郁/焦虑人群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深处压力之中,仅仅因为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压力。从分析中,我们学到了重要的一课:我们对压力的想法,经常比压力本身对我们更具伤害性。

老人——证据表明,精神压力源在老年人中比在年轻人中引发更大的压力。做连续减7的算术题对20岁的人来说只引起轻度压力,许多老年人却会对这种刺激反应过度,在执行这样的任务时焦虑不安。

孩子——儿科大夫、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均称我们当前的时代对孩子更具压力。社会变化太快,竞争太强,期望值升得太高。《时代》杂志曾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九点钟就精疲力竭?》。之后几年,《新闻周刊》刊登了另一篇题为《日程安排过满的婴儿》的文章。除了许多早已存在的压力之外,孩子们新增的压力是对家庭稳定的不安全感。孩子们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存在极大的利害关系,但他们却对此毫无控制之力。

当代的压力源

避免所有压力既不可能也不正确。不可能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向我们不停地发出挑战。不正确,是因为没有压力——没有变化、没有挑战、没有新鲜感——的生活是致命的。低压力的生活,尽管听起来挺诱人,但一直被描述为“无聊的”。但我们也不想要“超压力”。  这会将我们留在何处?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保持一定量的变化和压力,当然是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我们将会呈现出最佳状态,甚至取得巨大成功。然而不幸的是,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压力常常超过这个范围,长期的超压力成为新的正常状态。

我们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以下是最重要的一些。

变化——不要低估了变化。我们为必须适应的每个变化付出代价。生活变化的指数能够测量变化大小和变化带来的相应健康风险。变化越大,风险越大。

迁移——迁移是变化的子集。人们之所以会迁移,大多是因为他们认为迁移会带来好处。然而,每次迁移都会带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具有压力),以及切断旧环境的问题(也有压力)。

期望——现代化增加了我们的期待,但却并不总是给我们相应的达到期望的能力,结果导致挫败感。

时间压力——时间控制了我们的计划,程度前所未有。我们有更多的活动要按时参加,我们有更多的最后期限不能越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对这种感受再熟悉不过。约定的时间已经接近,但工作尚未完成。我们的时间不再以星期或天来计算,而是以分钟来计算。

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压力和T作是同一个词。例如,有波士顿的产科医生辞职,转而开了一家洗衣店。有商业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在等待起飞时,打出租车回到空港大楼,走下大楼辞职而去。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更换工作,我们越来越多地轮换当班,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最后期限,然而我们对事情的控制能力却越来越少。

控制——如果我们能够控制所发生的事情,压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然而,如果情形超出了我们的控制,由此导致的挫败感自然会引发精神和身体的损害。

恐惧——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恐惧是所有压力反应的根源。有许多原因使我们感到不安全:最后期限的逼近、惨淡的工作前景、脆弱的经济、失控、有条件的关系、超负荷的生活。

关系——我们健康生活所需的、给予我们支持的完整关系,在进步的影响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家庭已被系统地解体,长期的友谊越来越少见了。

竞争——现代生活在根本上充满了竞争,甚至充满了超级竞争。胜者春风得意,而为数众多的失败者不得不应对由此带来的压力。

挫败、怒火——也许最大的压力源是挫败和怒火。这些因素使我们无法正面地利用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损害性后果的发生。

我们要明白,各种压力结合起来的效果要大于各种压力的简单相加,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也许能够成功地应对一两种压力对内部反应机制的攻击。但当六七种重大压力相互结合起来向我们发出挑战时,我们取胜的机会就大大减小了。

崩溃和精疲力竭

压力过大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心理上、身体上和行为上。精疲力竭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带来毁灭性后果的普遍现象。

心理症状——大多数人都清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心灵似乎是压力病毒最常见的入侵部位,其症状包括:压抑、退缩、冷漠、精神劳累、焦虑、感到事情渐渐失去控制、负面的想法、艰难的决定、过分的担忧、怒火、仇恨、失去耐心、健忘以及混乱。

身体症状——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不仅发生在思想层面,也发生在器官甚至细胞层面。这些身体症状包括:心跳过快、心脏悸动、血压增高、溃疡、肠道紊乱、肌肉紧张、头疼、体重改变、免疫力下降、难以理解的疲劳、急躁、瘙痒、失眠,以及呼吸短促。

行为症状——我们思想和身体所经受的通常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例如,如果我们心理上忧虑,身体上疲惫,那么我们就会有与这些症状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与朋友和同事失和、吹毛求疵、脾气失控、退缩离群、突然哭泣、饮食或睡眠方式的改变、性欲的改变、易出事故、开车鲁莽、开不恰当的玩笑、强迫性消费、镇静剂剂量加大、酗酒、抽烟。

精疲力竭——如果你压弯一棵小树,之后放开它,树苗会恢复原状。压力与此相似——压力之下我们弯曲,压力消失我们就恢复正常。然而,如果你把小树压断了,它就不能恢复。精疲力竭与此相似,精疲力竭时,内部有东西压断了。常见的精疲力竭的表达有:“我害怕去上班”,“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只想一个人呆着”,“我不在乎”,“我痛恨”,“我想离开这里”。当然,精疲力竭之后可能而且通常会痊愈,但痊愈需要很长时间,很可能会留下伤疤,同时并发症也很多。

一剂“余地”药方

我们中间很快就有人对这些压力之谈失去了耐心。取而代之,他们向弱者发起挑战,让他们停止所有这些抱怨,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些人喜欢压力,喜欢不留余地的生活方式。这些有紧迫感的人不愿换其他方式。他们在紧张感中进食,在紧张感中呼吸,在紧张感中睡眠。生产率是目标,生活方式不是。空隙时间是一个应该尽快堵上的洞。

然而,即使这些马不停蹄的人们也有极限,这一点他们最终会明白。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我希望他们不要低估了“留有余地”这一剂药方在减轻压力方面的价值。

P37-41

序言

忙碌奔波的现代人,可能已经对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下的状态习以为常。如果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想要做的事,长期休息不够,精神紧张,常感疲倦、劳累,近乎崩溃,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大多跟你有着相似的生活形态。于是我们慨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深受其苦,却无力摆脱。但,这毫无空间的生活方式是否真是一种进步导致的必然?人生真的如此无奈吗?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医学博士,也是一位临床医生,他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把不留余地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的摧毁性影响,形容为一种几乎无人可以幸免的新时代流行病——超负荷症候群。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发现了病症,更以切身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开出了治病的“处方”——让生命留有余地。

从描述现代日常生活的各种痛苦症状开始,作者理念与实例并用,层层剖析超负荷从何而来,又会引起何种严重的后果。他挑战我们思考:当我们抱怨工作压力过重时,却不愿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叹息休息时间不够时,却不愿放弃对潮流和新事物的追捧;当我们自感对家庭亏欠时,却花上很多时间在网上浏览和逗留……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解除或减轻超负荷,作者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方法,帮助人们在情感、体力、时间和经济等四方面达到合理的平衡,恢复一种美好而健康的生命状态和生活境地。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深感这是一本颇有针对性,同时切合实际、发人深省的好书。原书在美国出版后,持续畅销多年,关于超负荷的议题及留有余地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和众多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字里行间自然地会提及上帝,并将一些科学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与《圣经》的训诫相结合,这在有着深厚基督教信仰底蕴的美国,实际上是人们最高理想和生活准则的代名词,和我们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为尊重原作者,体现原书内容的整全性,我们原则上予以保留,相信聪明的读者自会分辨。

书评(媒体评论)

斯威森博士是位敏锐的临床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提供了大量经过深思熟虑、富有建设性的洞见,以克服现代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这些压力有损于日常生活的平衡和我们内心的平静。每位对身心健康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让生命留有余地》中找到有价值的建议。

——医学博士 小阿莫德·尼可里

理查德·斯威森坚持不懈地以自己的生活原则与观念指导读者,这正是时代所需,令人振奋。此书发人深省,切合实际,正所谓开卷有益。

——杰·凯斯勒

对于一个要求“倾力而为”的世界,理查德·斯威森博士为大家带来一个迫切需求的信息:欲少则得多。少点狂乱、少点债务、少点责任——这些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丰富生活的组成部分。《让生命留有余地》中的建议丰富而实用,它教育信仰上帝的人接受界限——正是上帝奇妙创造的一部分。很少有书能够改变生活——而这本书可以。

——多哥·托顿

据我所知,斯威森博士是诊断世界流行病“超负荷”最具洞察力的医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知道如何治疗。他在《让生命留有余地》中开出的处方可以重新平衡你的生活,恢复你的关系,更新你的快乐。我将此书推荐给所有4岁以上居住在美国的人。

——医生博士大卫·斯蒂文斯(David L.StevenS,M.D.)

发人深省。渊博深邃,斯威森博士智慧地警告我们要恢复平衡,管理时间。此书振聋发聩,令人清醒。

——基督教管理协会总裁/首席执行官约翰·皮尔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让生命留有余地(跟超负荷说ByeBye)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理查德·斯威森
译者 马乐梅//以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43430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2.6-49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5
15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