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佛知津
内容
编辑推荐

菜根自有菜根香,学佛亦是如人饮水,冷暖人自知。师创办《法鼓》,一代高僧学佛如是说……

在家应该如何修持?神通果真伟大?佛陀生灭年为何?藉由历史源流的探究,带领你深入了解佛法的根本面貌。

内容推荐

本书提供基本的佛教常识,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一窥佛教究竟。

圣严法师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化解一般人对佛教名相典故的疑团。收录的十六篇专文,篇篇都是学佛者不可不知的常识,例如:原始佛教,怎样做一个居上?怎样修持解脱道?为什么要做佛事?等等,并为好奇的读者解惑:神通的境界与功用、神鬼的科类、佛陀的生灭年月、僧人的姓名源流、舍利考原等等。

透过本书,可以以清楚原始佛教的成立过程与思想,具体掌握修持的要领,并且了解许多佛教典故由来,丰富你的学佛人生。

目录

自序

原始佛教

佛教的伦理观

怎样做一个居士?

怎样修持解脱道?

为什么要做佛事?

神通的境界与功用

神鬼的种类

佛陀的生灭年月

僧人的姓名源流

佛教的道场名称

今后佛教的女众问题

化缘怎么讲?

建寺做什么?

“大师”考名

“舍利”考原

“龙象”考物

试读章节

一、原始佛教的定义

对于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近代的学者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不过,一般来说,可以分作两大类:佛陀时代的称为基础的佛教,佛陀以后的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可以称为原始的;发展的佛教,则又分为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及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小乘的思想,着重出家僧团在批注释义方面的努力。大乘的思想,侧重于佛陀本怀在精神理想方面的发挥。但此二者的渊源,均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

我们研究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佛教,而只是光看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大乘的宗派佛教,往往就会误解佛教。乃至使你面对着三藏圣典,亦难免感到莫衷所以而难以决断和取舍。这就是因为发展的佛教之中,均已多多少少加入了历代古人的思想,以及各个时代环境中的特殊成分。因此唯有研究了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

二、佛陀及其教团

(一)出家以前的菩萨

我们现在所讲的佛陀,就是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陀是由行了菩萨道而完成的。尚未成佛的佛,通常称为菩萨,此处是指释迦佛的最后身菩萨。

出家之前的菩萨,乃是一般人格(凡夫)的榜样。身为太子享尽人间一切富贵尊荣,这是人间福报的模范;自幼好学深思、博闻广识,文艺武功的造诣为当时之极致,这是人间智者的模范;事父母以孝敬,蓄妻生子一如常人,这是人间伦理的榜样。由此可见,成佛的基础,先要具备一般人格的条件。

(二)由苦行至成佛

这一阶段的释尊,是从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实践,而转为独创思想的过程。他由二十九岁出家,苦行六年,至三十五岁成道。最初修学印度神教的法门,信仰梵天,修禅定,习苦行,由信起修,修禅定而达到最高禅境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继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维生命,形销骨立,而不退心。这确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样了。修禅定,乃是印度传统的宗教行持法;修苦行(戒),则为印度当时反传统的新兴宗教行持法。释尊的学习过程是沿着历史的轨迹,进入新的天地。最后,他却体认到了,光靠定和戒的方法,不能真的达到解脱的目的,于是主张以智慧的观照,来冲破生死苦海的藩篱;戒、定、慧三学具足,才是求取解脱的唯一法门。

低级的宗教,止于盲目的信仰;高级的宗教,则在信仰之后,必进而修行。释尊是由一般的高级宗教之中信行而来,并非否定了一般的宗教而独创佛教,乃是透过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实践而另设佛教。佛教的尊贵和崇高,即在于此。既能肯定一般宗教的价值,又须以智能的抉择,对之做理性的考察。不像一般的宗教,仅鼓舞人们去服从“神”的“权威”,而不许用历史的方法及科学的角度,对他们的“神”做理性的考察。

因此,一般宗教的实践,止于戒和定;佛教的实践,则于戒定之上,增加智慧。所以,释尊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样,他是超越了一般宗教而始创了佛教。

(三)佛陀的一生

佛陀成道之后,直到八十岁时进入涅槃,他是作为一个佛教徒的最佳榜样。福慧两足,悲智双运。空我执而断除一切的烦恼——自求解脱;空法执而广度一切的众生——使人解脱。佛是由于行了菩萨道的自度度人而来。成佛之后的释尊,虽已功圆果满,但仍不放弃任何一个说法度人的机会。他以深邃的智慧,配合和平中道的态度,发挥利益众生的精神。他没有作为领袖的希望,由弟子们自然形成的僧团,却在无形中以佛陀作为最高的中心;他不主张以神异怪诞之术作为弘化的手段,佛的神通境界也非任何一人所能企及;他从来不会以权威者自居,佛的言行却为千年万世之所仰止。

P1-4

序言

这是一本新书,是从《佛教是什么》、《佛教实用法》、《璎珞》的三本旧书中选辑而成。也就意味着这是那三本书的菁华。那三本书,分别出版于一九六四年及一九六八年,那些文章,写成于山中掩关及禁足期间。由于当时的阅藏方向,着重于根本佛教或佛教原始面貌的探究,多半的工夫,放在阿含部及律部,这使我对佛陀化世的本怀及僧团生活的形态,把握到了源头的景色,以致嗣后当我涉及大小乘各宗派的思想之时,不再受一宗一派的模式所限,却能从各派的优胜处得到法益。

个人虽不敢说这二十年来,在法门中有了多少进步,然在不断地努力于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修正了自己的角度,立场未尝稍变,表达的方式,则自觉有了若干程度的调整。故趁这次选辑的机会,除了文章的过滤,在文字上也略有精简。并且给《神通的境界与功用》、《神鬼的种类》、《佛教的道场名称》等篇,附加了许多条注释。

这二十年中,由于此三本书中,收有几篇适合许多读者口味的文章,其初版又仅印了一千册,故曾一再被人问及何时再版。也曾由程黄彩云居士,将其中的两本,分别于一九七九年及一九八一年,各印了一千册,分赠结缘。尤以原收于《璎珞》中的《怎样做一个居士?》、《怎样修持解脱道?》、《为什么要做佛事?》的三篇,本来就是为了单行大量印发的小册而写,在国内及香港星马各地,流通较多,而我自己,倒觉得那个阶段的其他各篇文章之中,尚有不少篇的内容,相当扎实,它们是我写作《正信的佛教》的同时期产物,也是为了相同的目的而写,只是更加专题化、更加深入了而已。因此,本书的选辑,可为读过《正信的佛教》的缁素大德,提供更多的佛教常识,名之为《学佛知津》。

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三日序于台北北投农禅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佛知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圣严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7477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5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