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香河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条长水,从上游的县城流出来,一路缓缓的流着、淌着。不晓得转了多少个弯子,拐了多少个汉子,那般潺潺地流进香河村。再往下,打个陡弯,水流略猴急了一些,泊泊地涌进了一大片荡子。水,涌进荡子之后,便绿了许多,悠然了许多……

这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又是一幅慢慢展开的画卷。

在苏北有一条河,叫香河。香河旁有一个村,叫香河村。村里的村民世世代代劳作在这一方沃土之上……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又是一幅慢慢展开的画卷。

在苏北有一条河,叫香河。香河旁有一个村,叫香河村。村里的村民世世代代劳作在这一方沃土之上。

书中的主人公叫柳春雨,作者既讲述了他的父辈,也描写了他的子女。但这一切并不重要,故事既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悬疑惊悚,重要的是这一方沃土,村民们的世俗生活构成了小说的主线,既有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悲、欢、离、合,也有礼、义、廉、耻、忠、信、恕、仁、孝、悌、贞、节,写得饱满,精彩。

随着作者笔触的展开,那具有浓郁苏北风情的河边小村尽收眼底。村民们活得实在,细致,有规有矩,有滋有昧,令人向往不已。写小说的,故事只是“形”,要有“意”,“形”才能活起来,如能使读者得“意”忘“形”,才是高手。读过《香河》,留在读者脑海中的,也许只有那一弯缓缓的河水,一处静静的村落,一群纯朴的村民,还有那别样的风情、风景、风土、风物。

这是又一部《边城》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试读章节

这是一条长水,从上游的县城流出来。一路缓缓地流着,淌着,不晓得转了多少个弯子,拐了多少个汊子,那般潺潺地流进香河村。再往下,打个陡弯,水流略微急了一些,汩汩地涌进一大片荡子。水,涌进荡子之后,便绿了许多,悠然了许多。

好大的芦苇荡噢!

满眼尽是芦苇子。碧绿碧绿的一大片,铺向天边,没边没际的样子。阔阔的苇叶在微风里摆动着,沙沙沙地作响。小鸟贴着芦苇叶子上下飞舞着,知名儿的,不知名儿的,这儿一群,那儿一趟,追着,逐着,叽叽啾啾地叫,蛮悦耳的。不时,有几只燕子剪水而落,停在芦荡边的浅滩上,啄些新泥,之后,飞到人家的屋梁上去,辛勤地建造自己的窝。

芦荡里,水浮莲、水花生蛮多的。翠生生的叶子,密密地漾在水面上,与芦苇的碧蛮相容的。偶或,有几只红蜻蜓、灰蜻蜓飞来飞去,蜻蜓们飞累了,便会停在水浮莲、水花生的叶子上歇脚。水浮莲、水花生一多,水底的水草也跟着多起来。这样一来,荡子里的水就肥了。于是乎,野生的鱼虾就多了,野鸡野鸭也因此而多起来。野鸡野鸭与家鸡家鸭颇相似,只是野鸡尾部羽毛较家鸡长,冠较红;野鸭块头一般说来,较家鸭则小得多,羽毛多光泽,雄野鸭头部有绿亮亮的毛,两翼有蓝色斑点。野鸡善飞,野鸭既善飞,亦善水。乘船傍湖荡而行,常能看到野鸭,扑棱着两只翅膀,两腿划水而翔,在荡面上留下长长的波痕,样子蛮潇洒的。

野生的鱼虾一多,背了青篾鱼篓,穿了皮褂子皮裤子的摸鱼的常来;野鸡野鸭一多,打野鸡野鸭的常来。摸鱼的很平常,没得说头。这打野鸡野鸭的关目山(当地人说法,与“名堂”一词之意相近。当地人说起某某人时,若是说,某某关目山可多呢,就是说有名堂;或者说,某某啊,没得什呢关目山,就是说没名堂)可多啦,值得一说。

打野鸡野鸭的进得荡来,先嗷嗷地吆喝几声,嗷得野鸡野鸭在水面上、苇丛间扑棱棱地飞,这时才放枪。打野鸡野鸭的用的小船那才叫小呢,两头尖尖的,船身窄长窄长的。不识船性的一上就翻,可打野鸡野鸭的不会。他们不仅能上船,船上还得放上好几管长长的猎枪,还有吐着长舌头的猎狗。这会子看出这船的关目山了,窄长窄长的船身与长长的猎枪相配,两头尖尖的,行进起来没什么阻力,随时好调头。打野鸡野鸭,行起船来当然是越快越好。钻在芦荡里面,一不小心钻到呆汊子(呆,音di。一头不通的沟汊,当地人叫呆汊子)里去了,打野鸡野鸭的无须费多大神,转身调向划动船桨,船很快就能撤出了。别看打野鸡野鸭的船那么长,船上配的桨却是短得很,小得很。打野鸡野鸭的划起桨来,小船像在水上飞。

打野鸡野鸭,有单个划了小船去打,也有几个联合行动,拉网似的,围了芦苇荡打。这,多半是在晚上。几个打野鸡野鸭的,白天摸准了野鸡野鸭歇脚地,晓得那里野鸡野鸭成了趟,一杆枪对付不过来,用他们的行话说,容易惊窝。这才联了手。联手后,四面有枪,野鸡野鸭想飞、想逃,则难矣。打野鸡野鸭的,最金贵、最看重的,不是枪,不是船,不是猎犬,是“媒鸭”。这媒鸭是野生的,特灵。主人放出后,它便满湖荡地飞,寻得鸭群之后,便落下,暗中引着野鸭群向主人火力范围靠,抑或哑哑地叫唤几声,给主人报个信。主人枪一响,刚刚起飞的媒鸭,须迅疾掉下,假死。否则,枪子儿是不长眼睛的。这便是媒鸭的绝活了。自然,也有打野鸡野鸭的误击了媒鸭,那就可惜了。将一只羽毛未丰的野鸭,调驯成一只上好的媒鸭,花上三四年工夫,亦不一定满意。

这芦苇荡里,宝贝的东西不止野鸡野鸭,可多呢。在荡里苇丛问飞的,在荡里水底游的,还有在荡里生着长着的,都宝贝得很。单说这荡里的苇叶,哪一年端午节不是抢手货吵。难怪这芦苇荡有个蛮好听的名字:乌金荡。

这条长水流经香河村的一截子,便叫香河。

香河的河面算不得宽,五六条农家小船可并肩穿行。香河两岸的水柳,疏密有致。细长细长的柳条倒垂下来,抚风点水。香河,漾起一圈一圈的涟漪。开着四瓣小白花的菱角,平铺在河面上,随微波起伏不定,样子蛮轻柔的。

大概是香河水质肥美的缘故,这菱蓬长疯了。挤挤簇簇的,一大片,一大片,几丈宽的河面,仅留下了个行船的道儿。白白的菱花落了之后,嫩嫩的毛爪菱便长出来了。香河一带的菱角,种类单一,多为四角菱,当地人叫做“麻雀菱”。是什么理由吵,弄不清。话也不能说死了,间或,也有两角的“凤菱”,红红的皮色,蛮好看的。至于那瘦老、角尖的野猴子菱,则是野生的,没得人喜欢。野猴子菱最大的坏处,菱角刺刺的,吃得不好戳嘴,常有嘴馋的细小的(当地人对小孩子的一种叫法,别看乡里人识字不多,有时用起词儿来,还不得不服。这“细小的”,或许有人会说听不懂。只要仔细品味,用这三个字称呼小孩子蛮贴切的,“细”和“小”强调的是“小”的意思,“的”自然指“什么什么的人”,比方说,当兵的,教书的之类,用法颇见水准。有时还有简省为“细的”,与“细小的”同意),为吃角把野猴子菱,把嘴里戳得血直淌。野猴子菱,厉害。

香河一带人种菱,不叫种菱,叫做“下菱”。上年备好的菱种,用稻草缠好,裹好,在朝阳埂子上埋上一冬,早春挖出来,到河面上撒。“撒”的过程,便是“下菱”。下了菱种的水面,在两顶头的堤岸上,得做起两个土墩子,扑上石灰粉子,行船的一看到白石灰墩子,晓得了,这块河里下过菱了。罱泥罱渣的,便不在这块下泥罱子、渣罱子了。

说到翻菱,倒是件蛮要本事的活计。胆子要大,手脚要灵。翻菱,多是妇女所为。想来,菱蓬水淋淋的,与女子更相宜吧。香河一带的女子,多是翻菱好手。一条小木船,前舱横搁上船板,窄窄的,蛮长的,像飞机翅膀似的,伸向两边。翻菱人,蹲在船板上,墨鸭似的。后艄留个撑船的。这前舱的人,上船板要匀。否则,船板一翘,便成了落汤鸡。后艄撑船的,讲究船篙轻点,不紧不慢。快了,菱蓬翻不及。慢了,又费时。乡里人一年四季没得多少闲工夫,时光金贵着呢。试想,绿绿的河面上,五六个女子,簇在一条小船上,定然是色彩斑斓,流水潺潺,菱蓬起落,嬉笑不断。

香河南岸,柳树丛中,水桩码头一处挨着一处,顺岸势排开,离河岸有的远,有的近。

这便是香河村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了。

苏北兴化属水网地带,出门见水,无船不行。河道野藤般乱缠,有河必有村,有村必有河。河是藤,村是瓜。瓜不离藤,藤不离瓜。三步一村,五步一舍,大大小小,瓜儿似的,村舍相挨。一村鸡啼,村村鸡啼;一舍狗叫,舍舍狗叫。村村舍舍,鸡啼狗叫,好不热嘈(热闹的意思)。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香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仁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77151
开本 16开
页数 3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