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爱玲城市地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张爱玲地图》的重写本。它更详细地再现了张爱玲在上海生活过的地方,具体描绘张爱玲在上海留下的足迹,而且将其与对张爱玲作品的解读勾联起来,互相发明,互相补充,把“张爱玲与上海”具象化、立体化了。

内容推荐

这里的文字,是一个女人与一个城市的邂逅,是一部城市地图。

上海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城市,它不是巴黎不是都柏林,亦不以文学驰名,但文学的确是这个城的重要的人文景观。张爱玲在这个景观里面是一棵树,清贞冷艳。

目录

地点:江苏路285弄28号

地点:康乐村(今延安中路740弄10号)

地点:白尔登公寓(今陕西南路213号)

地点:圣玛利亚女中(今长宁路1187号)

地点:伟达饭店(今淮海中路993号)

地点:老宅,李鸿章给女儿的陪嫁(今康定东路87号)

地点:开纳公寓(今武定西路1375号)

地点:圣约翰大学(今万航渡路1575号)

地点:常德公寓(爱丁顿公寓,今常德路195号)

地点:温州城里窦妇桥

地点:美丽园(今延安西路379弄28号)

地点:重华公寓(今南京西路1081弄8号)

地点:卡尔登公寓(今黄河路65号)

地点:《金锁记》里曹七巧的家(今威海路598号)

地点:苏青的家以及煤球炉(今自忠路244弄7号)

地点:香港浅水湾,《倾城之恋》的舞台

地点:择邻处,继母的家(今常德路771—781弄)

地点:虹桥路沙逊别墅和《半生缘》

后记:想不想去看看她住过的地方?

试读章节

江苏路285弄的形状像英文字母L,据房产档案记载,这一排小洋房建于1925年,50年代还非常偏僻,附近有大块空地,有人种菜,甚至有人养羊。因为是一条死弄堂,洋房的篱笆非常低矮,周围有几株大桑树,初夏,桑果满枝头,紫沉沉的,又大又甜。

“无巧不成书”,中国人的一句老话。

大约是在1966年前后,清朝邮传大臣盛宣怀的孙女盛佩玉不得不离开自己在淮海路上的房子,暂住女婿家里。女婿的祖父吴凯声在老上海为著名律师,亦做过联合国的外交官。当年外交界名女章含之的母亲为抚养章含之打官司,吴凯声亦是当事律师之一。

抗战胜利,国民党枪毙了陈公博后,吴凯声也被投进了监狱。吴公馆一大群曾经前呼后拥的仆人被遣散了,吴凯声的妻子爱伦则带着三个男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在江苏路买了这幢花园洋房,与吴凯声脱离了关系。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死在这栋房子的一个小客厅里。

邻居回忆,那是1957年某日,周围的人突然神色怪异,小孩子挤在玻璃窗下看热闹。挤在前面的人说:“死掉了,死掉了。”又有人说:“看,看,给死人换衣裳了!”

屋里传来声音:“压一压,压一压,让肚皮里东西吐出来。”一阵静穆,突然只听得仆人拍手拍脚大叫起来:“老爷升天了!老爷升天了!”

孙用番的身体随之衰弱下去,家具也越来越少。她一直是靠变卖家产来维持生计。早先,她的房间虽逼仄,家具都是值钱的老货,座钟、照相架子都精致美观,连盛芝麻糊的碗盏、调羹都是古董。半盲以后,五官在脸上都走位了,手里拐杖依然是老货。还是一口标标准准的北京话,非常标准,不是那种胡同串子的京腔。当年,她嫁给张廷重时,张爱玲的父亲还有19处不动产。

弄堂里的小孩子都叫孙用番姑姑,说她是一个非常高雅的老太太。用高雅一词,尚觉无力。姑姑极有风度,面容端庄,皮肤是那种几代人过好日子积累下来的白皙。她孤身—人,却把日子过得稳稳当当。和邻居合用一个保姆,冲冲热水瓶,磨磨芝麻粉。她很喜欢弄堂里乖的小孩,把他们叫来,给他们吃蜜饯,糖果,还冲芝麻糊。

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盛佩玉来到女婿家,惊讶地看见了张爱玲的继母孙用番。孙用番的眼睛已经失明,想来应该是白内障,现在很容易医治的病,因为那时被延误钙化了倒成了不治之症了。人依旧还是白皙,到底是享过福的人,身段还是摆在那里的,脑子亦是清楚的不得了。一口的京片子,又是票过京戏的人,很有一些舞台的味道。孙用番会打针,吴家的小孩子生病,就请孙用番过来打针。

盛佩玉是大人家出来的女子,做人很有分寸,不愿意说长道短的,只简约道:“孙用番一直照料着张爱玲的父亲,替他送终,这已经足够。”语气里是悲悯。

她死在1986年。

我寻找这个居所,亦是不易,一开始甚至是毫无线索。

云云,云云。只知道在江苏路,没有具体地址。又是无数的转托,终于在吴凯声的孙子吴教授那里问得地址,直奔过去。

早春,一些人家的院子里,有腊梅开在墙头上,虽是几近花靡,不过花枝里,花韵还是有的。

曲折的弄堂,房子隐在一个角落里。我敲了门,无人来应,但见门边的墙上歪歪斜斜地挂了几个牛奶箱。

吴教授说,张爱玲的父亲住在他们家的一间小客厅里,大约14个平米。先前,若是来了客人,把客厅中间的移门推开来,就是一个派对的舞厅了。平日里,这个小客厅并不待客,女主人只管往里面摆放一些时鲜的瓜果与点心,谁饿了,谁自己去那里觅食。逢着节日或者生日宴,院子里停满了各色车子。待到酒足饭饱,兴意阑珊,客人们寒暄着出得门来,招呼自己的司机回府;司机赶紧灭了嘴边烟卷,从下房里出来。地方到底还是小,等着车子一辆一辆倒出了院子,怎么着也得两三支烟的工夫。逢到这个时刻,小时候的吴教授最兴奋了,爬到大树上看热闹,反正那会子,大人来不及教训他的。后来吴家也是不济,把房子分租出去,才有了张爱玲家族最后的故事。

房子小,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直住在同学家里。父亲去世,继母搬来娘家的人,劝说张子静放弃对这个小客厅的处分权。张子静向来不懂得聚财敛财,只是那时自己也艰难,念及晚年的处境,竟是没有答应,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张子静一直在郊区的中学教英文。玻璃窗碎了就用报纸糊了起来,一只黑白电视机,一件牛灰灰中式棉袄。常常抄着一只空瓶,到弄堂口小店换一瓶低价的红葡萄酒。

邻居说,张老师(张子静)很胆小,人也怪怪的,不敢正眼瞧人,是躲在窗后或者门后张望的那种。他经常来问继母耍零花钱,大约觉得应该的,因为父亲的遗产都是继母收在那里的。

虽然家已经败掉,还是大少爷的做派,袜子脏了,不愿意洗,扔掉了事。实在饿的不行了,拿一个托盘,里面搁一些调料,去吴教授家的厨房里做一点东西果腹。

郊区中学教师,微薄的薪水。退休后,找几个学生教教外语,钱是没有的,只是逢年过节,学生的家长送一点礼物来表心意。

弟弟以为姐姐在美国,总归应该富的,又听说母亲把遗产给了张爱玲,便写了信去。张爱玲回信道:自己也是勉强度日,实在无力帮助弟弟。后来读到张爱玲在香港写给赖雅的信,张爱玲岂止勉强度日,实在是泣血挣扎的。

P2-5

序言

记不清是怎么跟淳子女士认识的,好像她邀请我到东方广播电台做节目,内容自然与张爱玲有关。在这之前,我—直不知道这位有名的节目主持人还是不折不扣的“张迷”。“张迷”实在太多了。

我们不常见面,隔很长一段时间才会约了喝杯咖啡聊聊天,在上海虹桥路的“老树咖啡”、衡山路的“凯文咖啡”、长宁路的“真锅”咖啡馆,等等。话题仍然围绕着张爱玲。淳子谦虚,总说要向我请教。前些年的一天她欢欣地告诉我,她已写了一本《张爱玲地图》,我真是又惊又喜,不能不对她刮目相看。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的。她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在上海度过,她的文学生涯在上海起步,她的电影创作住上海发端,她的初恋也是在上海开始和结束的……总而言之,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声名和深远影响都与上海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讲,上海成就了张爱玲,没有上海也就没有张爱玲。也因此,原本要举行的内地首届张爱玲学术研讨会就以“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战争、性别”为题,上海是应该引张爱玲为自豪的,就像她引鲁迅、巴金为自豪一样。

《张爱玲城市地图》作为《张爱玲地图》的重写本,更详细再现张爱玲在上海生活过的地方,具体描绘张爱玲在上海留下的足迹,而且将其与对张爱玲作品的解读勾联起来,互相发明,互相补充,把“张爱玲与上海”具象化、立体化了。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学术著作的现有成规,那么我认为,这本《张爱玲城市地图》应视作一部别开生面的张爱玲前传。

说老实话,这项追寻张爱玲与上海千丝万缕关系的工作本来应该由“张学”研究界同仁来做的,这是张爱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可陪没有。学院中人大都不愿做或不屑做,这类成果既不理论,也不能算做符合学院体制的学术专著,从功利目的考虑,鲜有人关注并愿在这方面下大功夫也就不奇怪了。我当然没有这种偏见,也曾用心踏访过张爱玲常德路故居和黄河路故居,前者催生了《传奇》和《流言》,后者催生了《十八春》和《小艾》,我据此论断这两处故居在张爱玲前期创作史上举足轻重,简直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其他地方相对而言显得并不重要,或可忽略不计。读了淳子的书稿,我才发觉自己的理解未免狭隘。张爱玲的出生地、张爱玲求学的教会学校、张爱玲短暂居住过的里弄或公寓、甚至张爱玲去过的电影院等等,其实都有或显或隐有趣的乃至至关重要的故事,就等待着存亡、人去发掘,去阐释。冰雪聪明的淳子这样做了,她成功了。

有意思的是,《张爱玲城市地图》是本散文集,感性色彩鲜明,完全是淳子的个性化写作。因为淳子不是学院中人,她可以不受学院清规戒律的约束,在《张爱玲城市地图》中自由自在地挥洒她那优美而又略带忧郁的文笔,尽情写下她的查考、思索和奇思冥想。淳子从小在上海长大,对上海特别是对上海的过去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这种浓烈的“怀旧”之情也在《张爱玲城市地图》中清晰地体现了出来。也许可以这样说,淳子用了数年时间费心费力,追寻的正是她心目中的张爱玲。她通过这本《张爱玲城市地图》倾诉着她对张爱玲的挚爱,同时也倾诉着她对上海的怀恋。

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生活创作的融汇,爱恨交错的纠缠,早已成为中外学界研究的热点。外国的,像伦敦之于狄更斯,巴黎之于雨果和波德莱尔,都柏林之于乔伊斯,布拉格之于卡夫卡,都是文学史家研究的重要对象。中国的,像北京之于张恨水和老舍,绍兴之于鲁迅,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多少研究者在不断地言说。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之于张爱玲,值得探讨的研究空间又是何等深广。淳子的《张爱玲城市地图》还只是个良好的开端,“张学”研究者大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张爱玲城市地图》初版本出版前,淳子就要我写序。后来此书台湾版将付梓,她重提前请,我因出国和事冗,竟两次爽约,很对不住她。现在重写本《张爱玲城市地图》又将面世,高兴之余为她写下这些话以塞责。淳子女士的书可比我这序精彩多了,如予不信,那就请读者诸君慢慢欣赏、体会吧。

二零零六年七月二十七日于沪西梅川书舍

后记

后记:想不想去看看她住过的地方?

我是张爱玲的迟到者。

1978年在大学读中文系,书单里没有张爱玲。那时候,沈从文刚刚复出水面。

1987年,偶得《倾城之恋》小说,感觉是震撼,是瞠目结舌,是猝不及防地被俘获。难怪胡兰成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文章,不觉身子坐直起来。

从此,我把自己做成了一张申请表格。

1990年,申请去香港。那时,内地人去香港需要境外担保,政治审查,很不容易。

表哥陪我去香港大学,只为了看看,临走,在校门口的小店里买了纪念品。

1993年,随《红玫瑰和白玫瑰》电影剧组进入常德公寓。张爱玲在那里成名灿烂。

长江公寓,她在那里写了《十八春》和《小艾》后,去了香港。与姑姑的一声“再见”便成了永远。

著名配音艺术家刘广宁说,《十八春》在《亦报》上连载,她每天剪下来收藏。那时她只有十五岁。

1995年夏天,申请去美国。拒签。秋天,听到张爱玲去世的消息。那天我正在新加坡丽地呼声广播电台播音。

我住在新加坡碧山区,楼下有一个小书店。下班后,排挡里一份生蚝炒萝卜糕,—杯咖啡,然后去书店看书。

这个书店的店规是,可以买也可以借。买别人读过的书可以有折扣。被阅读次数越多,折扣越大。1995年9月15日,我在这个书店买了张爱玲翻译的《爱默生选集》,7元新加坡币。

四天后,张爱玲的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

1996年春节,转道去香港。

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带我游车河。

许子东道:“正在筹备一个张爱玲作品研讨会,苏童、王安忆都会来。”

第二天,在香港轩尼斯道上的一家书店二楼,买了《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是1979年版的,港币12元。因是旧书,打了八折。

拿了书去浅水湾,—杯咖啡,磨蹭了一个下午。张爱玲小说里的人儿在眼前晃来晃去,都是活生生的。

1997年回到上海,开始申请采访与张爱玲相关的人。

采访老电影人沈寂,当年沈寂与桑弧(《小团圆》里的燕山)一同去张爱玲的家拿剧本。

约请采访桑弧。时桑弧病重。等,等到的是死讯。他曾经接待过张爱玲的客厅也拆掉了。

采访柯灵(《小团圆》里的苟桦)的夫人陈国容。柯夫人说,等她出院,她有一些资料可以给我。柯夫人在医院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过世。

采访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中的同学。

采访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编辑。

采访张爱玲的邻居、画家孙良。

采访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小团圆》里的秀男。

采访胡兰成的儿子胡纪元。

采访三十年代的上海才子周劭(字黎庵),他是了解胡兰成与张爱玲的人,直到五十年代,他还在国际饭店旋转门遇见胡兰成。兜兜转转,不得要领。当然也是不急,以为有的是时间,最后还是错过『。

张爱玲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研究她,成了我生活的重点。

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的一个小镇。山脚下是黑海,中世纪的灯塔,罗马人留下来的城堡,

雨—直下着。我躺在酒店的床上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人奥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帕慕克在对故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帕慕克曾说,他的成长经历了从_个传统土耳其家庭环境到一个更加西方化的生活模式的转变。他1979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描述了这一转变历程。

从李鸿章在上海兴办洋务运动始,繁衍至张爱玲,整整四代人的家族历史,是一部上海开埠的历史,是中国第一次近代文明的历史。与帕慕克一样,张爱玲用小说表现了一个中国封建传统官宦大家族进入都市文明的无情律法渐进的历程。

在一个酒吧里认识的教师买买提。那天,他从皮包里拿出海明威的小说《非洲青山》。于是我们谈论海明威的双筒猎枪,还有他的非洲他的古巴。海明威的小说都生发于他所在的特定地域。

临别,买买提把《非洲青山》送给了我。这是他在伦敦念书的时候买的,平装本,Granada出版社出版,95个便士,版画风格的插图,有繁华鬓影的英伦暗香飘过。

洗土耳其浴时,书落在水里,失去了前34页。可惜的不行。去伦敦,想照式照样再买—本,没有遂愿,于是买了狄更斯的《双城记》。是新月派才子喜欢的咖啡皮封面烫金的那种。

总是这样,在陌生的城里,寻找熟悉的作家。

2000年,巴黎。寻找乔伊斯的踪迹。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用了九年时间写了小说《尤利西斯》。离经叛道,无人出版。1920年,他来到巴黎碰运气。也是穷,住在一间寒酸的旅店里。苦度到了1922年,据说那天是他的四十岁生日。但他没有钱到街角去为自己买一杯咖啡。信差来了送了一个邮包。邮包上是一个女人的字迹。那是他的初版《尤利西斯》。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出版。

乔伊斯通过小说里的推销商布鲁姆的一天,描述了都柏林人的生活和精神气质。他说:“我要为都柏林画一幅如此完整的画卷,万一哪一天都柏林从地球上突然消失了,人们可以根据我的书重新建造一个都柏林来。”

黄昏里,一路小跑,赶到雨果故居,坐在雨果卧室的地毯上,良久良久。

雨果的文字,巴尔扎克的文字,与巴黎构成了不可撼动的关系。

走在普鲁斯特笔下的小广场上,忽然觉悟出了文学与城市的关系。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决定写—本书,有关张爱玲与城市的书,有关文学史悬念的书,有关一桩情感悬念的书一一《张爱玲城市地图》。一种原本已经酝酿太久的激动横扫体内,我终于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出路。

我开始重新申请。

申请进入张爱玲的人生,张爱玲的内心历程,张爱玲所在的城。

语言永远是真正的重点。

事情就这样开始了。

继续寻找,梳理,阅读,采访,收集原版书籍,敲击电脑……有探宝的感觉,侦探的感觉……

期间,我不断地说服一些人,把张爱玲的遗物买下来,在上海,在她降临的房子里,做一个纪念馆。不过,很少有人理会我。

画家陈丹青在回忆上海石库门时说,即使在文革中,青年人仍会在窄小的弄堂里,厨房的后门口,细声细语地用上海话争辩法国人与苏联人的艺术优劣……民国一代的留欧前辈在客厅里偷偷地教子女或者邻居家的孩子读英语,读法语,偷偷地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钢琴已经被拖走了,拉上窗帘,听贝多芬,或者肖邦,那种神情,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这就是上海,它成全了很多人,包括张爱玲。

张爱玲知恩图报,用她的文字让这个城市不朽。

张爱玲的好,在于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同时熟悉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从而扩大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根基和表现力。张爱玲是第一个使用西方小说技巧、中国文学传统,自觉地写出了都市人性的变异的女性作家,黑暗的或者幽微的,不可抗拒或者无可奈何的。

1955年以后,张爱玲独居在美国,四十多年域外生活,书写的依然是上海。

《色·戒》,《半生缘》,《对照记》,《同学少年都不贱》,把很多人都吓了一跳的《小团圆》……尤其是《小团圆》,是张爱玲自身的一部历史,她用极端的黑色笔触写出了自己在这个城里的呼吸、思想、感情、婚姻、创伤、冷漠、自私、变故、荒凉、长年的无声的挣扎,包括良心的、道德的、生存的挣扎,有一种近似残酷的苍凉的凌厉的不可一世的暴力美。

晚年的张爱玲,有维多利亚时代女人对待空间的矛盾态度:—方面将自己放逐到不受约束的辽阔空间,另—方面又不断地关闭自己的空间,退缩到一间屋子里,一个罐子里。客人到了她的门口,她也不见,广场综合症与幽闭恐惧症缠绕攀爬在她的神经洞穴里。然而她说,上海人还是可以见见的。

外地朋友来,问:“哪里可以玩玩?”

我总是说:“想不想去看看她住过的地方?”

因为我确信,她的灵魂还驻守在里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爱玲城市地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淳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0892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