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青年2009年佳作(人物卷)
内容
编辑推荐

  很多时候,智慧和善良徒然让我们增加痛苦……在作品中寻找到知心朋友,是我在创作中最大的收获,也是吸引我写作的最大魅力,人生在世就本质而言是孤独而寂寞的……

其实,我们都有别人不理解的快乐,别人不知道的聪明,别人没有的化繁为简的能力以及坚定的没有道理的乐观。

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被感动的时候。

人生应该有另一种可能,但是,在机会来临前,自己需要蛰伏,需要等待……

人对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都不能追求百分之百完美。

本书收录了55篇《中国青年》杂志2009年佳作,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青年2009年佳作》人放卷,收录了汪永晨的《事关江河的爱与愁》、徐冰的《有问题才能有艺术》、赵海清的《如果你永远不知道我的名字》、鲍鹏山的《寂寞风流逍遥游》、刘少创的《铁马冰河大江源》、史铁生的《疑难中的幸福》等2009年散文佳作。

目录

汪永晨:事关江河的爱与愁

十个关于“杰出”的答案

 向南林:我的愿望是做一个好兵

 杰出,只因向死而生

 杰出,就是一年365天的平常心

 只要活着,都是幸福的

 尽你所能,即是杰出

 做新闻是一辈子的事

 挽起新闻的臂膀,永远在路上

 80后,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我最珍视真善美

“两栖”路金波

徐冰:有问题才能有艺术

是什么成就了“马云神话”?

龙波:快乐养猪,养快乐猪

胡果:70℃水温中守望沸腾

宁财神:金牌编剧的“宅男”人生

仇和:于争议鼎沸处疾行

林夕: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赵海清:如果你永远不知道我的名字

安意如:断翅蝴蝶,也要飞过沧海

崔健:一无所有的力量

阿城:我是一个杂食动物

中国有我永远的根

鲍鹏山:寂寞风流逍遥游

张泉灵:我的幸福与你不同

小村官也能干出大事业

刘少创:铁马冰河大江源

史铁生:疑难中的幸福

“战机神医”窦树军:小士官有大胸怀

戴玉强:坚持寻找一分钱

关皓月:游“戏”人间

郝明义:“大块”有大智慧

童话自身就是力量

刘震云:我本是个糊涂人

刘鸿冰师古法今得心源

少年茁壮

王锐祥:传递“中国音

保安状元的人生公式

徐文兵: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贵人

中国女孩的好莱坞之梦

张琳:赢在罗马

梁文道:人生就本质而言是孤独的

徐帆:我欣赏原创生活

“海派清口”周立波

焦裕禄:公仆之光

孙君:我比农民更像农民

王珞丹:青春可以百无禁忌

于卓:官场中也有人性的光

将军之路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京剧老旦名家袁慧琴专访

中国女孩的美国新闻梦

水到渠成刘子歌

马家辉:恋爱无声,江湖有事

试读章节

汪永晨,直爽也喜欢打抱不平、死磕的女记者,狂热但不极端的环保发烧友。“我们的怒江,我都走过七次了!”汪永晨放下挎包笑着说,挺骄傲,神色瞬间仿佛掠回少女时光。

采访结束,汪永晨打开挎包,给我看她带来的资料。“买本书吧,这是为怒江小学建阅览室的义卖。”她拿出了义卖登记册,“这上面都是十一之后我忽悠买书的人,把名字、钱数签上。”

讲座、出国,汪永晨都不忘背书,能背多少背多少,坐飞机经常超重,先生知道腰疾缠身的她这样,气得不得了。义卖是绿家园志愿者的长期项目,募捐所得已为怒江捐献了37个阅览室,还在这些小学开设了电影课。

以往都是采访者送资料供参考,第一次,情愿花钱买回了被采访者的书。带回来一本《世界两极密码》,讲汪永晨从长江源到北极的故事。

媒体与环保

“我先做一个小调查,在座的各位,小的时候家乡的河和现在一样的请举手(两个,有一个还显得不很坚定);小时候的河和现在不一样的、脏了的,请举手(很多,树林一般的手举起)。从去年到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每一次调查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况,这就是我今天讲江河的原因。”

2008年9月21日,汪永晨在国家图书馆作讲座,题目是《中国的江河》,以上是开场白。

这是几乎每次都可以猜到的场景,为什么要调查?“引起大家的关注,让大家觉得环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汪永晨说。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汪永晨的环保初恋,始于1993年的那趟青藏高原采访。

那次,在格尔木的野牛沟,蓝天、白云、绿草,身披黑色长毛的野牦牛在奔跑,汪永晨陶醉了。“我体会着什么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那次,我看到了挖金之后高原上裸露的山坡;珍稀野生动物的遗骨,它们的血一滴滴地印在了小溪边的砾石上。”

汪永晨流泪了,那一刻,她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有责任替无助的大自然传话。“她很疼,她被我们人类伤害了,我要把大自然的信息告诉更多的公众,告诉决策者。”

1994年,汪永晨采访苏北一位被称“鸟痴”的小学校长,走进那个有鸽子楼、小鸟医院、标本室的校园,她被深深感动了。

一次,有个村民在路上捡到一只受伤的大天鹅。他找到“鸟痴”朱以勋校长说:你不是爱鸟吗,给我50块钱,我就把天鹅给你。朱校长二话没说,回家拎起面口袋到街上把面卖了。

这以后朱校长带着学生天天看护着大天鹅。养得好一点了就试着放飞,放了七次都没成功。一天夜里,天鹅哀鸣一声死去。解剖后发现,天鹅身体里有六颗子弹。

朱校长把天鹅做成标本,带着全校的孩子,从田间地头一直走到县长办公室。一路走一路向人们说:大天鹅是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汪永晨把学校的30个孩子和10名老师请到北京,把他们爱鸟的故事讲给北京的孩子们听。随后,她制作了广播特写《这也是一项希望工程》,获得了中国环境新闻一等奖。

从此,汪永晨手中的录音机指向环境问题,热情也全部投入到了环保活动中。

1997年,汪永晨和中央几家媒体的记者一起乘船在长江上航行时,见到一位乘客随手要把一个白色塑料饭盒扔进江里。她发现,这艘很不错的江轮上竟然没有一个垃圾桶,船上的垃圾全部扔到江里。

经过采访,她制作了广播节目《“白”了长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交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不久,有关“禁止在长江航行的船只上使用塑料饭盒的规定”出台。

“‘环境监督’这个词,过去我只是知道,而通过这次采访我懂得了它的意义以及媒介发挥的作用之重。”汪永晨说。

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汪永晨随中国女子长江源科学探险漂流队进入长江源区。在那次采访中,录到了长江是如何由冰川融化的水滴就而成,了解到因遭遇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近年的变化及面临的生态考验。

那次的江源行,汪永晨制作的广播节目《走向正在消失的冰川》获得了1999年第36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广播节目大奖。专家的评语是:记者与自然相处后达到了一种境界。

节目中,汪永晨告诉人们,同一季节同一地方,曾经高大的冰川缩小了,静静的冰湖不见了,从1994年到1998年,冰川退缩了100多米,照这个速度,12.5公里的冰川,还能存在多久?

在制作这些广播节目的过程中,她越来越认识到媒体、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意义。绿家园志愿者也在这一过程中孕育。

绿家园志愿者

在听众“我们也想做些对环境有利的事,怎么做”的询问中,1996年,汪永晨和中国环境科学院的金嘉满走到了一起,他们决定共同发起“绿家园志愿者”社团。

“绿家园”这个名字,是汪永晨在骑车上班的路上想出来的。“绿家园,可大可小。大,可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小,就是我们家的院子。”这是一个民间环保群体,“没有口号,没有说教,没有功利,有的只是对自然的一片赤诚”。

环保社团“绿家园”,在一无经费、二无固定挂靠单位和活动地点的情况下,坚持一次次的环保公益活动。自费去内蒙古赤峰、锡林浩特、鄂尔多斯种草;到北京八达岭、亮马河边捡垃圾;去山东荣成、河北秦皇岛观鸟;去山西壶口、河北衡水种树;去湖北武汉捐助白鳍豚。

迄今为止,“绿家园”义务植树、领养树的活动已遍及内蒙古等五省,“绿家园”志愿者已增至5万人,成为国内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

如果说“绿家园”早期的行动还停留在植树、唱歌、捡垃圾的话,“环境记者沙龙”则开创了媒体记者参与环保的新模式,在环保行动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一月一次的沙龙上,无论是动物学家讲的动物福利,还是生态学家讲的绿色地球;不管是生物学博士提出的外来物种警告,还是国际专家极力推荐的清洁能源问题,都为记者们建立了获取知识、信息交流、观点碰撞的平台。

一次,有位记者偶然得知,北戴河一块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湿地上正在筹建一个国际会议中心,这将对东北亚鸟类的生存产生威胁。他把问题带到沙龙上,经过讨论,大家分头行动,采访、写稿、呼吁,最终惊动了河北省有关领导,湿地被保留了下来。

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块湿地被开发商们觊觎,记者们动起来,以自己的使命感和便利条件呼吁,最终使得这片本已定为高尔夫球场的芦苇荡,成了未来北京的第一个湿地公园。

一位记者到云南昭通采访得知,那里的黑颈鹤在逐年增多,当地的老百姓在自己还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保护到那里越冬的黑颈鹤。这些信息传到记者沙龙,马上有了回应——扶助当地贫困学生上学、申请参加云南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在报刊、电台、电视上声援黑颈鹤保护行动。

环境记者沙龙是一个无报酬讲座,几年来,凡是被请到的人无一例外地接受了邀请。

在诸多的环保活动中,汪永晨的两次“反坝”行动,使草根“绿家园”为人们所熟悉。

2003年6月下旬的一天,在木格措采访的汪永晨接到一位都江堰遗产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电话:“我们快守不住了,你快过来看看吧。”打电话的人想让汪永晨通过采访,阻止在都江堰的鱼嘴修建杨柳湖水库水利工程。汪永晨站在岷江边上,远远地望着都江堰的鱼嘴,心里下着决心:要让更多的人来保护这份世界遗产。

回到北京后,汪永晨在记者沙龙上公布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很快,从7月初到8月底,180家媒体的集中报道让有关部门作出反应。2003年8月29日,四川省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上,杨柳湖电站建设项目被一致否决。

保卫都江堰还算顺利,“怒江保卫战”却艰巨得多。

怒江于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却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于是,汪永晨和其他环保人士展开了反对建坝的“怒江保卫战”。

为了了解怒江,2004年2月汪永晨和其他媒体的记者、环保志愿者一道开始了为期九天的第一次怒江之行,收集了大量图片、文字和声音资料。他们自己筹资,在北京举办了“情系怒江摄影展”。“即使怒江上最终还是建了十三级水电站,我们还是要告诉公众,告诉子孙,曾经的怒江是一个什么样子!”汪永晨说,这条江不仅仅属于中国,还属于全人类。

汪永晨认为,发电的方式可以选择,但怒江一旦被破坏,将没有任何回转的余地。后来,汪永晨在《深情的依恋——怒江》一文中记录了她怒江之行的所见所思。“开发水电,扶贫,就要移民,把有着那么丰富民族文化传统的人家搬走了,没有了根的民族,能富裕吗?一个民族特色的形成,一种文化内涵的孕育,一个习俗的养成,又要多少代人的沿袭。而毁掉,却可能是一瞬之间。”

2004年2月18日,温家宝总理作出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

随着队伍在怒江山谷疲惫行走的汪永晨,从手机里得知大坝缓建的消息,痛哭失声。

怒江建坝工程被搁置后,有媒体评论说,保护怒江的行动,是一个标志性的、甚至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民间组织的声音极大地影响了中央政府的决策,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环保NGO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实这两年来,我们不是仅仅反对建一个水坝,而是呼吁环境评价的执行,呼吁监督机制和政策的透明,信息的对称,呼吁在工程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怒江干流上的水电站到现在还没有正式动工,不能不说是中国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谏言的结果。”汪永晨说。

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青年2009年佳作(人物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守文//王跃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1462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5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