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简史/在场主义散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傅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第三届特聘作家。写诗多年,散文作品常见于《人民文学》、《散文》、《天涯》等刊。本书是其近年来的散文优秀作品结集。他对身边的人和事情都有十分独特的感受,并把感受到的一切用诗意的笔法委婉细腻曲折地描写下来。

内容推荐

在场主义散文丛书是中国当代品牌散文专著出版机构百花文艺出版社为在场主义散文流派推出的第一套实验丛书文本。它集中推出了周闻道的《七城书》、第广龙的《摇晃》、傅菲的《生活简史》、张生全的《变形词》、沈荣均的《斑色如陶》、黄海的《黄石手稿》共六部散文作品。本书即是其中之一本。

目录

总序 周闻道

不要说,生活……

一个疾病的夏天

烈焰的遗迹

你的身体是时间的容器

亲爱的城市

星空肖像

有一种生活让我悲伤

米语

尖叫的水流

后山:颜色与记忆的试验场

青涩之城——献给海岬上的女妖

耳畔萦绕的雨声

在别处偃卧

泥:另一种形式的生活史

废墟上的远方

碗啊碗

无人看见的城市生活

像白焰一样舞蹈

幻剑录

让我们在拥抱中回忆

重伤的影迹

棉花,棉花

危险的日常生活

胎记和釉色

37度

务虚者的饶北河

塔顶上的湖泊

落在低音区里的尘埃

弧形的郊外

火车,与远方有关的爬行动物

后记:散文是一种交谈方式

试读章节

不要说,生活……

年前,红尘对我说,来转转吧,坐二十分钟的中巴就到了。而之前,他的无数次邀请,我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辞。其实我想看看永平铜矿的愿望,埋伏多年,它冰冷地瘫在我心里。是的,我必须去了。从上饶到永平,只有二十多公里。我坐在车上,散漫地看着向后消失的丘陵,蚯蚓一样爬动的河流,恍惚的人烟。我迷惑于自己,为什么在十年前,犹如一匹奔驰的马,在这条线上呼啸。那时,我们走旧公路,曲线在青溪、鹅湖蜿蜒,没入山峦。

我没看出铜矿有什么变化,与我记忆中的没什么差别。冬天的风有点像封冻的河水,,凝滞,默然,但蕴含着磅礴的力量。主干道灰白,素净,两边的楼房缩在山腰上,表情僵硬,粉黄的外墙涂料有的剥落,有的露出水渍后的黑斑,远远看过去,像一群老人。山冈上茅草枯萎的色彩,与矿区裸露的泥土融为一体,哀黄连连。是的,冬天是一把剪刀,会对某些事物修枝剪接。我们的内心景象也因此被涂改——有的在腐朽,有的已经死去,有的永远不再发芽,迎风的一枝被雪覆盖。然而我并不伤感,我知道,所谓成长,就是一边开花一边凋谢。

永平是闽赣线上的咽喉之地,与鹅湖书院相邻,假如把鹅湖山比喻成樟树,那么它们就是两根反向延伸的根须。永平,一个温暖的地名,祝福着每一个默念它的人。车站像一艘破败的驳船,停靠在铅河边。“丫”字形的岔口,把旅人分到不同的路上。左边去武夷山,右边去铜矿。岔口四处乱停着潜田,小货车,平板车,摩托车,昌河面包车。一个从车站出来的人,会被一群备色衣着的人包围,有的问:“包车去葛仙山吗?那里的菩萨很灵的。”有的问:“要吃铅山汤粉吗,用骨头汤熬的。”而不远处的地上,一伙人趴着身围了一堆。“我押十块。”“我押两块。”“过路的,过来看看啊,我手中有三块牌,两块红的,一块黑的,押中黑的赔两倍啊。”一个妇女坐在石块上哭:“你们走路撞死,吃饭噎死,连老娘喝喜酒的钱也骗。这是什么世道啊!”一个竹篮滚到车胎下,破烂得无辜。

红尘住在距永平五华里的主干道,具体的门牌我忘了。1998年夏,赣州的三子、龙天、圻子来探望红尘,我陪同前往,去了他家。这所被他称作“磨山房”的蜗居,在一楼,有些阴暗,潮湿。他的书房堆满了报纸杂志,纸张发黄,墙上挂着他练习的书画。那天中午,我负责烧菜,他们挤在一一张小桌上喝得脸红耳赤,啤酒瓶在地上跳来跳去,聊当时诗坛最红的诗人,聊江西诗歌的出路,他们一副随时为诗歌壮烈牺牲的样子。我站在桌边插话,菜烧煳了还不知道。

我记得进红尘家的小院边上,有四棵枇杷树,围着竹片的篱笆,牵牛花匍匐在篱笆上,暗紫的花从翠绿的叶丛吐出幽灵一样的舌苔。丫间挂着黄黄的枇把,狗在树底下乱吠。

我和红尘通电话,他的声音要停顿几秒才传进我的耳朵,低沉,缓慢,粗粝,给我极其遥远的感觉。声音穿过了山峦,隧道,咆哮的铅河,无法触摸的记忆残片,它带有地气的潮湿,一个思想者深夜的黑。

然而,主干道单身楼2栋3楼2室,在1991年至1994年期间,是我每个月都要去朝圣的。有时一个月去四次。我不是说我对某个人有所崇拜,而是诗歌让我成为忠实的奴仆——一个在现实中卑微的人,很容易对圣洁的精神产生神圣感。这是红尘婚前居住的“空中楼阁”,他在这里缔造了他的精神帝国。

把一个人具体到一个房间,无疑是残忍的——有某种肢解或者囚禁的意味。302室也不例外。窗户被红漆涂得发紫,有淤血的暗喻,玻璃上贴着旧报纸。窗台上摆着旧皮鞋和系带的运动鞋。从窗户的缝隙里,可以看见两张架子床,左边的堆满了书籍和杂志,右边的被子凌乱,后窗下有一张书桌,堆着几本辞典,尼龙绳上晾晒着矿服、短裤、洗脸巾、内衣,有的还在滴水,有的还鲜亮着风干的泥浆。推开门,一不小心,会踢翻塑料桶,地上的搪瓷碗牙缸肥皂盒板刷,挤在一起,像一伙落难的兄弟。

有几次去,我叫上了亿华。亿华在铜矿里做石匠。他是写诗的,个头高大,练武出身,仪表堂堂。他是我见过的记忆力最好的诗人,他随口能背出他熟知的诗人作品。他说他没有条件订阅书刊,只有尽可能地背了。“总有一天,我要背着石刀去找舒婷。”他的语气很决绝,“没有诗歌我们都不要活。”他还会做木匠活、补车胎、缝篷布。1991年冬,比往年显得更寒冷,雨水一直没停过。有一次,我到矿里,已经是掌灯时分。亿华和一个工友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托着铝盒,正在吃饭。小锅搭在砖头上,灶里在烧水,木屑燃烧的烟在棚里翻滚。15瓦的灯泡被风吹得摇来晃去。我说,去红尘那里吃饭吧。亿华从地铺的枕下,拿出一沓诗稿,说,今晚就以诗下酒。

那晚,红尘喝醉了。我是第一次见他醉酒。酒是四块钱一瓶的高粱酒,菜是食堂买的油豆腐、花生米、辣椒炒肉。亿华一走,红尘开始哗哗哗地吐。吐完了,他沙哑地哭。这是我唯一次见他哭。没有眼泪,哭声泥浆一样浑浊、有力,有强烈的淹没感。后来他靠在床架上,吞吞吐吐地叙说他的生活,声音陧慢暗下去,喉结在蠕动,头一歪,睡着了。而我靠着床,对窗发呆。灯光照着窗外的雪花,扑朔迷离。到了半夜,红尘穿条裤衩,披件军用大衣,坐在桌前写诗。

不像现在,喝几杯,红尘眼白就出来。在圈内,红尘算个酒的囚徒。那时他酒量也大。只要他和萧穷、紫薇在一起,至少有一个要喝倒。1993年,一次在萧穷那儿喝酒,酒席还没结束,红尘说:“我出去一会儿。”等了半个多小时,他还没影儿。萧穷说:“我去看看,不要走丢了。”我和萧穷的女朋友又等了半个多小时,他们还没回来。第二天,问他们干什么去了。他们说,打吊针了。他喝酒的时候,手会微微地打抖,举着杯,说一会儿话。敬酒的人急死了,问:“怎么还不下去?!”红尘说,不就是一杯酒吗。他头往后一仰,再满的酒也吞了。他再用力地摇摇头,说,好东西,好东西。酒洒在桌上,他也扑下脸去舔。他不是一个嗜酒的人,恍恍惚惚的。他习惯于沉默寡言。他微笑着看别人说话,不时地点头。别人说错了,他也点头,点得那么赞许。其实他什么也没听,他在想另一个问题。

经常和我们一起在302室喝酒的,还有一个女孩。她的脸有些圆,白皙,眼睛有淡淡的雾气,做梦的样子,长长的披肩发使她多了摇曳。她在学校教书。后来我听说她和一个有妇之夫私奔了,在一家公司上班。我找过她。她坐在一个宽大但灰暗的办公室里,头发有些蓬乱,但胖了许多。她向我介绍一个胡子拉碴,但头发光洁的人,说:这是老板,也是男朋友。我一直在后悔,我不应该去看她。2002年4月,她打过一个电话给我,说她在长江三角洲,已经八年啦,还没成家。我不知她生活怎样,她早已成为人海中漂泊的一叶白帆。

P1-4

序言

这次回家发现,小侄子珠珠能够说一些简单而清晰的话了;喊妈妈时,那眸子里更有一种穿透力极强的童真。

珠珠一岁多了,与我们在场主义几乎同岁。散文是从说话开始的,于是我想到成长中的珠珠;或者说,从珠珠逐渐清晰的话语,想到了在场主义。对智慧的人,一岁也许就是一个坎。过了一岁,不仅开始产生自己独立的话语,而且那话语逐渐清晰而明亮。我相信,从童真开始,逐渐走向清晰、丰富、成熟和睿智,是一种生命的规律。

在场主义是2008年的3月8日诞生的。一群对汉语散文先锋实验葆有热情的人,公开站在民间的立场,以亮剑的姿势和自己独具的姿态,站出来替散文说话。如果还要往前追溯,追溯到“十月怀胎”,就不得不提到2005年5月的“中国新散文批判”。全国二十多位活跃的新锐散文作家、评论家汇集眉山,以善意的建设性姿态,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兴起的新散文热,提出质疑与批判。那次批判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清晰地触摸到,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白话散文兴起以来,散文意识的再一次觉醒,并由此带来了散文的空前繁荣与躁动不安。我们的幸运在于,及时捕捉到了时代的气息,强烈地感到,该是为散文做点什么的时候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艰难跋涉。

走到现在,我们至少已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十月怀胎”不说,那种艰难,也许女士们更有体会。在《镜像的妖娆》中,我们提出的“在场,思想,诗意,发现”,更像是一种胎音,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即将发育成型。《散文:在场主义宣言》是一个标志,诞生的标志,成型的标志,“命名即是创世,说出就是照亮”,在这里体现得最充分。宣言的最大贡献,在于对散文性的发现和初步探讨,让我们能够走出三千年的迷惘,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观照散文,认识散文,让散文围绕自己说话。虽然“四个非”不一定完善,甚至不一定正确,但我们坚信找到了一条认识真理的正确道路;如果离开散文性去谈散文,不是一件滑稽的事吗?

《从天空打开缺口》和《从灵魂的方向看》,既是一种起步,又是一种昭示。从理论与创作方面,昭示在场主义已出发,沿着自己的路,证明并丰富着自己的存在。在理论上,我们以同样的热忱,同样的真诚,面对各种赞扬或者反对,证明着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对赞赏的,我们报以微笑,道一声同道快乐;对反对的,我们说一声谢谢。因为这种反对,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面对种种质疑的挑战;可能和不可能,都必须一一求证。答读者问和在《美文》杂志的对话,都是一种形式,表明一种平等的交流姿态。平等地探讨,平等地交流,平等地证明在追求本真面前人人平等。事实上,这种思想的撞击,闪耀出的火花,比我们预想的更美丽。精湛的评论,同样是一种建设,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参考,表明世界本真的存在、遮蔽和去蔽,以及对在场主义作品的解读,都具有多重性。如果说,去蔽,敞亮和本真,提出了在场主义的写作哲学及方法论基础,“四个非”揭示了散文性的文体特征;那么,“内外珠联,根性真实,介入当下,表现本真”,则反映出在场写作在散文性上一种更深层次的内在接近。

我们非常明白,任何创作主张,最终都是靠作品说话的,在场主义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的建设,一开始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理论的探求和创作的体验,缺一不可。《镜像的妖娆》中,六十多位作者的亮相,更像是一种热身,他们以贴近本真的追求,表明真正的出发即将开始;在《从天空打开缺口》和《从灵魂的方向看》中,我们以在场写作的眼光,以散文性为核心,选入了三十多位作者的作品,进一步从创作体验上,呈现了在场主义的美学主张,散文主张。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在场主义散文丛书》,在我们探索与前进的道路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表明,在场主义的文本实验,开始由广泛的面上行动,走向代表作家的个体深入。

在这里,我用了“开始”这个词。事实上,我们的每一个脚印,都既是一个结果,又是一个开始。开放的在场主义建设,欢迎来自各个方向的质疑和探讨。在场写作“永在路上”,在场主义对散文性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这篇文字里,我们在之前的有关散文-性的系统论述基础上,再着重谈谈关于在场写作的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以及发现性与自由性等艺术特质问题。

精神性。精神是人类独有的存在,在场写作作为最贴近自然、社会和灵魂的活动,不可能背离精神。外在、实用和功利,不是散文价值的尺度,散文更需要精神——内在的、本体的、貌似无用的、不断超越自身和功利的价值。“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语)。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或日悖逆、摆脱和超越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受灵魂在精神之宇自由飞翔的愉悦,产生一种冲击虚假的意识形态的力量……精神是散文的骨架,是散文的内核,同时也为散文提供强大的灵魂支撑。散文在本质上是一种日常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内涵,是艺术生命赖以支撑的精神。追求精神性的在场写作,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以标榜日常写作而津津乐道于琐碎的“个人经验”,“个人趣味”;二是企图追求所谓“宏大叙事”,而图解某种政治需求。在场写作的精神,以作家“个人的立场”,关注“共同的命运”为存在方式,是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对真实人性的剥露,对生命终极价值的关怀,对人类“终极家园”的精神诉求,对生存与存在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是作家个人生命的阅读史,而结构、语言和叙述方式等,都只是精神存在的外壳。

当下性。当下有几重含义。一是时间概念,二是空间概念,三是范围概念,四是主体概念,五是结构概念。这里无需赘述。概念是苍白的,生命之树常青。在场主义散文写作的生命,就是主体始终“在场”或游离于“场的范围”,伴随时间和空间,慢慢走下去,直到世界老去。世界却总是一相情愿地背离我们而去。现代化日趋激烈地摧毁着我们的意愿。恐惧感源于我们一直“生活在别处”。后农业文明与前工业时代的差异,新旧体制的交替和碰撞,财富和权利的再分配失衡,所有这些因素的重组,必然产生边缘钝化和“场”断裂,让我们有意或无意地缺席。新的变化超越了我们“现代性”经验视界。写作的良知,敦促我们需随时保持对“物质欲”和“幸福感”的警惕,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正在发生,的一切,散文要做的事情,就是对这些零散化图景,在精神层面予以描画和投影。在场主义关注的,是今天发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过去尘埃落定的问题;关注的是身边最感疼痛的问题,而不是流行的、华丽的、自己并不熟悉的那些元素;关注的是我们的,人类的,地球的问题,而不是悬空的,高蹈的,虚饰的问题;是躬身触摸生命的生长状态,而不是挖掘古墓,在枯尸口里拔出金牙。散文的当下性要求我们要沉潜下来,保持叙述的定力决不动摇;要安静下来,有独立判断;迎击上去,有斗志和韧劲;坚守下来,有独立的品格和良知。

介入性。在场主义的在场,是“介入——然后在场”;认为散文写作“在场”的唯一路径是“介入”,是“去蔽”、“揭示”和“展现”。“介入”的始作俑者萨特,将“介入性”赋予了散文。在萨特看来,散文首先是一种需要积极“介入”的公众化的艺术活动,散文的“介入”能让形式的感受与生存经验紧密联系。他甚至在“介入”时发现了“距离”的美——“距离”带给人特殊的“晕眩”和“惊恐”的经验,这可看作他对纯形式的领悟,或者对个人现实生存经验的唤醒。鲁迅和王小波是中国现当代介入散文的代表和先锋,在他们的滋养下,当下汉语散文重新彰显了“介入”的优秀品格。“介入”不是为了重建某种秩序和规范,现实原本就是“无秩序的秩序”或“天然乱”。“介入”提供考察公共审美领域与公共交往领域中“无秩序的秩序”或“天然乱”的一种视角可能。显然,“个人性经验”介入公共话语领域,会遇到很多障碍。但是,介入的使命,就是承受,就是担当,就是关怀,就是切入并打破话语体制的封闭性。它强调的是作家的使命和责任,反对把散文写成风花雪月的补白,权力意志的注解,歌功颂德的谄笑,痈疮疥癣的痒挠。它强调的是散文的身份和地位,反对把散文边缘化,让散文成为“诗余”、“小说余”、“杂文”、“玩字”;反对把散文软化、轻化、边缘化,提倡散文要锋利,要有硬度,要扎入最深处的痛,要体贴底层,揭示真相,承担苦难。在场主义的叙述手段,不是纠偏和规范,更不是抹杀和提纯。叙述的力量就是尊重“场”或者“场的档案”,因为它——不可“毁灭”。强调曰常写作的“在场”,抒写亲历和经验,为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提供方便——将外物投射于内心,获得视觉的奇异感,揭示出“场的档案”的本真面貌和内在能量。

发现性。任何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作,都是一次发现,是对现有的否定和对新极限的挑战,是一种叙事流的探险。发现具有初始性、唯一性和价值性的特点。别人已经看见的、写过的,你去看去写不是发现;大家都看见的、表达了的,你再去看去表达,也不叫发现;发现与表达的东西,应当是有积极的审美价值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拉杂。米兰·昆德拉认为,文学人物都是一个“实验性的自我”,代表人类不同的生存处境。文学有义务担负起敞亮“被遮蔽的存在”的使命,在“不灭的光照下守护‘生活世界”’,考察、发现人类具体生存的可能境遇。他把考察人类生存处境的作品视为“发现的序列”,“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此前作品的回答,每一部作品都包含了所有先前的小说经验。”只有前赴后继,不断发现新的可能性,才能汇入整体的“发现序列”。显然,他把发现定性为叙事作品最重要的标准。

在场写作的去蔽、敞亮、本真,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灵魂,对生命本质的独特的发现。在场主义认为,有没有发现,是散文及散文作家高下的分野,甚至是散文及散文作家存在与消亡的根本原则。发现既是一种态度,又是散文写作的起点,过程以及最终归属;发现是一种方法,用发现的眼光观照事物,用发现的刻刀解剖事物,用发现的心灵体察事物,我们才能传达出事物不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一部分隐秘;发现是一种结果,是在场主义写作永恒的追求。生活存在于生活,生活是先验的,我们只是参与者和“发现者”。与生活相比,任何经验的写作,都不可能严格地实现“在场”。经验总是滞后。反过来,任何预设的写作也于“事”(生活)无补。在场主义散文,只是就散文写作提出了更为严肃的要求,强调写作过程的身体力行,以及对于散文所坚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自由性。自由是人性的最高尺度,也是写作的最高尺度。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散文是门槛最低的,同时其尺度也是最高的。在场写作的自由,是在对写作策略全面洞悉基础上的无策略,是遵守写作基本规则基础上的大自由,是对写作无限可能性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散文边界的突破和维护。在场写作,凭借怀疑、否定、批判、矮小、暗面、冷质、凌乱、粗砺、驳杂、反向、非判断、无秩序和拒绝集中之手段“去蔽”。“否定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现象,有着更深的哲学内涵。否定意识是人的理性思维为追求客体的内在必然性,对现实存在进行否定性思维的价值判断,其本质表现为对现实存在的反映。与其他社会意识现象不同,否定意识对现实存在的反映突出表现为理性通过情感判断而与价值判断相联系。”(王达敏《论新时期小说的否定意识》)在场主义散文从民间立场,以貌似“清醒的”“冷峻的”的写作情感,提倡个性化的小叙事,在叙述时代和人性的复杂上,表现了很大的自由向度。反过来讲,正向的思维方式则容易陷入“公共话语体制”的泥潭——散文写作的镣铐和束缚,这是在场主义散文写作所不屑的和需要避免的。解构是自由的,构建也是自由的。自由的结果,是表现本真。在场主义散文意欲最大可能地应用本真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根性的真实。

汉语是自由的,汉语散文也是自由的。在场写作坚持着自己的方向,自由发展,默默成长,一直在“最大限度地接近散文本质”。散文写作的姿势是渐渐向下的,向下的过程,即是汉语散文重返的过程——向民间转移。可以这样说,很多优秀的作家在民间,很多优秀的文字也在民间。他们游离于体制,与体制形成强大的对抗。《在场主义散文丛书》,集中推出周闻道的《七城书》、第广龙的《摇晃》、傅菲的《生活简史》、张生全的《变形词》、沈荣均的《斑色如陶》、黄海的《黄石手稿》共六部散文作品,可看作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的又一次整体亮相。丛书的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在场主义作家们近年来自觉思考散文的结果,体现了当下汉语散文最前瞻的追求。

无疑,在场主义散文在现代性精神和后现代叙事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冲击波;而《在场主义散文丛书》则是21世纪初,汉语散文吹响的又一集结号。连同此前的三本书,在场主义廓清了三千年来汉语散文的认识,建立了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以追求本真的在场写作姿态,不断地接近散文性,其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将接受未来汉语散文写作实践的检验。

后记

散文是一种交谈方式

当前的散文作品,在数量上,可以用“泛滥成灾”来形容。这种繁荣,并没有给散文界带来喜悦,反而呈现出悲观的色调——一年阅读下来,能给人记忆深刻的作品有几篇呢?亮色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我觉得,这是一种叙述伦理的败坏和堕落。打开当前的散文论坛或期刊,无疑给人一种进入复制时期的感觉——题材大同小异,叙述语调相互模仿,没有境界——作家的个性在消失或被时代的语境遮蔽。我是持悲观论调的人,因为我确实没有看到奇异、奇绝的作品。

1997年,《大家》杂志推出“新散文”栏目,刊载了大量的有别于新时期作品的散文,给散文界春风拂面,涌现了周晓枫、祝勇、庞培、熊育群、王小妮、于坚、黑陶、张锐锋等优秀散文家,联同张承志、张炜、贾平凹、车前子,形成强大的“散文泥石流”,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表明了方向。新散文,作为一种发展的、动态的散文体,已经广为认同,并被一群更年轻的书写者所继承。我得益于它。我以为,新散文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散文体,把散文从工具论中解脱出来,更是一种散文运动,让散文回归到“五四”时期,回归到唐宋,回归到源头《史记》,告别口号,告别公共语言,告别外部赋予的意义。新散文的叙述伦理与古典是一脉相承的,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相吻合的。

近几年,散文似乎停滞不前,既没有新的优秀散文家出现,也没有优秀的散文作品出现。更可怕的是,网络的迅捷性和娱乐性,使散文处于一种流体状态,到处覆盖,所淹之处,面目全非——已没有伦理可言。

“在场主义”试图把散文从流体状态中拯救出来,让散文回到散文,回到生活本身,回到我,回到当下;让叙述回到个人,回到经脉,回到趣味。这种拯救是一种群体的冒险行动,无论失败与否,它都给我们某种暗示:需要把自己从人群中区分出来,从我中辨认出另一个我。

散文集《生活简史》收录了我近年写的部分叙事散文。在这些散文里,我尝试建立自己的叙述伦理系统。题材决定叙述的行为方式,同样,语境决定叙述的速度、力量、质感。就像河谷和水量决定河水的流速。是的,我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你的叙述要么有趣味性,要么有推动力,要么有关联性,要么有谦卑性,否则,毫无意义。这是我在某些文本中,显得絮絮叨叨,或斩钉截铁的原因。个人的叙述伦理完全是建立在自己脾性、气味、境界等基础之上的。我努力把散文写成是我们的一种交谈方式,用写遗嘱般的真诚,用祈祷般的卑微,用老人般的安详。

2009年1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简史/在场主义散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3050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9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