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并扭转战局的决定性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意大利、日本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
本书首次展示来自前苏联数家档案馆的从未公开过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本书是英国皇家军事学院俄国军事史首席专家沃尔什的权威著作。
图书 | 转折(1942-1943斯大林格勒会战)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并扭转战局的决定性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意大利、日本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 本书首次展示来自前苏联数家档案馆的从未公开过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本书是英国皇家军事学院俄国军事史首席专家沃尔什的权威著作。 内容推荐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争的一方为苏联红军,另一方是以纳粹德国为首,由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战争中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目录 第1章 “巴巴罗萨” 德国入侵苏联 第2章 步步进逼 1942年6月28日—9月10日 第3章 首次交锋 1942年9月14—26日 第4章 再度突击 1942年9月27日—10月7日 第5章 第三轮进攻 1942年10月14—29日 第6章 “天王星” 行动1942年11月9—23日 第7章 激战高加索 1942年7月25—11月12日 第8章 在劫难逃 1942年12月2—28日 第9章 最终覆没 1943年1月1日—2月2日 第10章 伟大转折 附录1 苏德双方战斗序列 附录2 斯大林格勒战役大事记 附录3 苏德双方司令官生平 试读章节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在伏尔加河畔进行的这场大规模战役中,纳粹德军被苏军击败。而仅仅几个月前,苏军还处于被德军歼灭的边缘。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2年9月13日开始打响,一直持续到1943年2月2日,以德军的最终投降而告终。与1945年4月柏林战役的形势完全不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与苏军对垒的绝非一支兵员严重匮乏并充斥着年老者与青少年的部队,而是一支兵员多达30万人的精锐部队——德军第6集团军。指挥官是希特勒的爱将弗里德里克·保卢斯上将。斯大林格勒是苏军逐渐恢复元气的强大堡垒,同时也是德军日益走向衰败的精神坟墓。虽然还需要3年时间才能够完全击败纳粹德国,但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战争的天平开始朝着不利于东线德军的一侧倾斜。 当然,在斯大林格勒的灾难性失败,并没有使德军立即全线溃败,但在1943年2月之后,德军军官中已经很少有人再对胜利抱有太多幻想。另一方面,对于希特勒而言,即使私下里可能非常担心东线的胜利将从自己的手中逐渐溜走。但他仍然相信,士兵们坚定的斗志以及对于纳粹党的狂热忠诚,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德国人而言,自从1806年普鲁士军队在耶拿一奥尔斯塔特会战中被拿破仑消灭以来,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是他们所遭受的唯一一次惨重失败。现在,德军面临的是从残酷的战争中逐渐恢复过来的决意进行复仇的敌人,而自己正在进行的则是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对于苏联人,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标志着他们已经从1941年6月以来遭受德国入侵的噩梦中成功存活下来。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15分,德军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进攻——“巴巴罗萨行动”,参战部队的数量、作战行动的规模以及战争的残酷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巴巴罗萨行动”是希特勒为了在东方获取“生存空间”而发动的种族战争,一旦取得胜利,德国即使在遭到同盟国封锁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战争所需的农业与经济资源,为德国实现“千年帝国”的远大目标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这次大规模战争。将彻底摧毁希特勒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敌人——社会主义苏联。希特勒认为,苏联已经被国际犹太人所渗透,而且终将落入犹太人的控制之下。另外,在希特勒的眼中,消灭苏联之后,狂热好战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将被迫承认德国控制欧洲的既成事实,进而与自己进行媾和。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成功运用了自身娴熟的技战术,但并没有如希特勒所愿,通过一场决定性战役彻底击败苏联。为何在1939年9月至1941年11月取得了巨大胜利的德国,到1941年底却没有取得对苏战争的全面胜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德国在东线战场失败的诸多原因,均在斯大林格勒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军的作战方式,即众所周知的“闪电战”战术。德国陆军对于战略的理解源于19世纪“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的概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德军认为在一场具体的战役中,通过发挥自身的战术优势消灭敌方军队,就能够取得战略性的军事胜利,进而实现战争的政治目标。20世纪20—30年代的德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但拒绝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德国在1914年开始实施的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之所以失败,并非由于战场指挥官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战术缺陷,而是因为计划自身脱离实际,除非英国与法国采取自杀性的战略与战术,否则根本无法取得成功。 乍一看来,德国在1940年5月10日至6月22日期间在法国取得的重大胜利,似乎验证了“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大规模的步兵、装甲部队与空中力量的协同,德国实现了自己在1914—1918年始终无法实现的目标。正因如此,1940年6月之后,德国军方很自然地得出了这样一种结论:在现代工业化时代,通过战术优势也可以实现“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的战略。然而,德军之所以在法国大获全胜,原因在于英国与法国军队毫无战斗力,根本无力与德军强大的机动作战力量相抗衡,而且,在德军借助大规模战斗对“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的概念进行验证的过程中,英法军队几乎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对德军构成威胁。因此,对于德军来说,其战斗概念并没有得到充分检验。正是由于德军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有意或无意),帮助我们解释了德军之所以在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和1942年“蓝色行动”中失败的原因。 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要作战模式,便是举世闻名的“闪电战”战术,该种战术被广泛认为是作战艺术的革命性发展。然而,在1941年11月,当德军向莫斯科推进时,希特勒还曾振振有词地说: “我从来不会使用‘闪电战’这个字眼,因为它听起来非常愚蠢。”就本质而言,对于广大德军军官。这个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新字眼所代表的不过是一种古老的战法。自从19世纪以来,德军指挥官一直寻求在“大规模歼灭战”中,通过对敌实施战术包围和物理摧毁,将敌人全部歼灭,这就是“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战略观点的实际表述。实施“大规模歼灭战”的方式(即装甲、空中力量以及摩托化力量协同作战)已经成为全新的作战方式,但其作战目标仍然非常传统。就实际效果而言,这是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在实战条件下,要想通过一次战役来赢得速决战的胜利,所需成功实施的包围战和歼灭战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敌人的兵力规模和技战术水平。P2-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转折(1942-1943斯大林格勒会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斯蒂芬·沃尔什 |
译者 | 白平华//刘亚华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市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20642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5 |
出版时间 | 2010-07-01 |
首版时间 | 2010-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E512.9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0-2164 |
版权提供者 | Amber Books Ltd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