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丛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理论及博士论文这四部分,每篇文章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充分反映了我国学者对英美文学中的有关人物的某些深层次的问题的思考。阅读本书,不仅有助于广开言路,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而且也为我国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的学者“共同追求真实评价”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学术平台。
本辑为第12辑(第12辑2010年春)。
图书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12辑2010年春)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论丛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理论及博士论文这四部分,每篇文章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充分反映了我国学者对英美文学中的有关人物的某些深层次的问题的思考。阅读本书,不仅有助于广开言路,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而且也为我国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的学者“共同追求真实评价”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学术平台。 本辑为第12辑(第12辑2010年春)。 目录 学者访谈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化和创新 ——杨仁敬教授访谈录 学者笔谈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 华裔美国文学的价值与译介 家国想象 ——离散与华裔美国文学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与问题 美国东方主义语境下的华人形象 形式与内容的交叉与互涉:亚裔美国文学的哥特批评 谈全球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 英国文学 伍尔夫的创新精神与小说艺术的变革 文学、历史、社会:当代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的政治诗学 《金河王》的生态批评解读 《等待戈多》:信仰和理性真空状态下的等待行为 走出二元对立的樊笼 ——论毛翔青的小说《酸甜》 阴阳失衡两顾无依 ——《酸甜》的文化身份解读 《黑暗昭昭》的《圣经》戏仿 《牛虻》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塑造现代人格的意义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 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戏仿与游戏 德莱塞与老舍小说中的城市化之路 理性的无奈主体的虚构 ——再谈《路的尽头》中的主题 罗马的隐喻:原罪与狂欢 ——谈《牧神雕像》与霍桑的国家意识形态批评 “上帝之网”中的诗意生存 理查德·威尔伯诗歌中的隐喻之美 文学理论 全球化与后东方主义 ——兼论萨缪尔·贝克特小说的中国文化根源 文学理论的功能 西方绘画诗学: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 西方文学诠释学研究述评 博士论坛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 狄金森与中国 ——跨文化传播、想象与理解 重构黑人文化身份 ——赫斯顿小说的民俗文化视野 解构与建构 ——吉尔曼女权主义乌托邦 开阔的学术视野,谦逊的师者风范 ——纪念埃默瑞·埃利奥特教授 征稿启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12辑2010年春)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维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61693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106-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2.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04 |
宽 | 14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