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常与工巧、技艺相结合。《考工记》中说: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说文》中记载:“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为之工。”
我国古代手工技艺发达,各朝各代都有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而且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手工艺门类。过去宫廷中设有专管百工技艺的部门。《汉书·百官》中对工艺生产进行细致的分工,由各署分管;唐代中央设有少府监,监管百工技艺之作;宋代有文思院,掌管金银、彩绘、珠玉、雕刻、刺绣等,内侍省掌管宫廷婚娶用具的制作;清朝宫廷设有造力、处,负责制造各种工艺用品。
1.失蜡法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失蜡法。据说最早采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是楚共王熊审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公元前5世纪的青铜尊、盘等失蜡铸件。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春秋时制作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失蜡法的制作方法是用容易熔化的蜡和牛油配制成器物的蜡模,在蜡模表面浇淋细泥浆,形成一层泥壳,然后在泥壳表面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成为铸型,用火烘烤型模,蜡油便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通过槽道向型腔内浇铸熔化的青铜或铁水,凝固冷却后即铸得光洁精密的器物。
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对于批量大的铸件,为了提高工效,一般先把蜡片在样板上压印出花纹,再拼接成型模。失蜡法在中国沿用了几千年,佛山、苏州等地现仍用传统的石蜡技法制作艺术铸件。
2.虹管灯
汉代手工技艺中一项聪明而实用的发明是虹管灯的制作。汉代灯具材质多样,形式各异,有筒灯、行灯、吊灯、盘灯和虹管灯等,其中虹管灯的制作颇为精巧。
虹管灯的灯体是中空的容器,里面盛清水,灯罩顶部有导烟管与灯体相通,导烟管将灯罩里的烟火导入灯体融入水中,可净化空气。这种灯还可以改变照明方向和调节照明亮度。灯体上有圆形灯盘座,带手柄的圆形灯盘放置在灯盘座上,通过转动灯盘来改变照明方向;两片弧形灯罩屏板嵌插在灯盘凹槽上,可以随意开合来调节照明亮度。虹管灯体现了当时手工制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银熏炉和银炉台 唐代的银熏炉和银炉台是我国历史上手工艺品中的精美之作。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和银炉台是佛教中焚香的器具,出土于法门寺地宫。
银熏炉和银炉台形制高大。熏炉高29.5厘米,口径26厘米,重6 408克;银炉台高20.8厘米,口径43.5厘米,重8 970克。其工艺采用了錾刻、钣金、鎏金、铆接等方法,制造工艺精湛,装饰图案精美。
之所以称为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和银炉台,是因为银熏炉炉盖盖面隆起,底洞装饰着一圈莲瓣纹,上面有五朵莲花,花蔓相互缠绕,每朵莲花上有一只龟,口衔瑞草,下层的莲瓣镂空,便于香气溢出,腹壁以流云纹装饰,并且铆接五只独角天龙兽足;银炉台台面为双凤衔瑞草纹,下有五足朵带。唐代银熏炉和银炉台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金银器制作工艺。
P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