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滇剧泰斗(栗成之)/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痴迷滇腔出逃学戏

栗成之,原名栗崇信,1880年生于昆明。有人说他是南坝人,有人说他是红庙村人。一南一西各执其词,无论哪边,都属于昆明近郊,即旧时昆明近郊人是也。栗成之幼年丧母,父亲从事制作皮兜肚的手工劳动,同时经营棉絮生意。家里有四兄弟,他排行第四,家里人叫他“小四”,后人通称他为“栗四爷”。谁也想不到,这个完全和戏曲不搭界的家庭,竟然诞生了一个在云南的滇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艺术家。

栗成之的少年时代,恰逢世纪之交,清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英、法侵略势力正在伸向云南。昆明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夜,社会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除旧布新的气息,改良维新是整个社会的新风气。栗家的棉絮铺设在昆明正义路三牌坊,主要由大哥、二哥经营,三哥是个厨师。有三位哥哥支撑养家,日子还算过得去。栗崇信年纪尚小,就由三个哥哥供他在昆明读私塾。棉絮铺生意兴隆时,栗崇信要去帮大哥、二哥;三哥主厨那边忙不过来时,他也会去餐馆里打打下手。除此之外,栗崇信的时问,基本都用在了一件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上,那就是:到民生街口的茶室听唱滇剧。厌弃旧学、追逐新风,其实就是他从听滇戏里得到的启蒙。所以“栗小四”开始逃学私塾,跑去听戏。

昆明的滇戏班子早在乾隆年间就出现了,但真正到滇戏班子盛行,是在清光绪年间。那时,表演水平较高的职业戏班有泰洪班、福升班、福寿班、庆寿班四大戏班。他们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流动演出为主。主要受雇于唱庙会戏、酬神还愿戏,生老病死等生命礼仪的演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是业余爱好者组成的“乡班子”。以昆明周边牛街庄、官渡、马村、呈贡等地的乡班子最活跃。

辛亥革命前昆明市区里开始有了“拉门戏”。就是会馆或戏园唱起戏来,锣鼓一响,有两人守门,吸引观众前来,交三至五个铜圆方能拉开门进去看戏。后来逐渐形成了“茶园戏楼”模式。市民成为消费主体,市场和观众被培养起来。但对栗崇信这样的孩子,逃学偷偷去听戏,不可能有钱去得了茶园戏楼。他的滇戏启蒙则是那些开在街口、巷子里的清唱茶室,因为清唱茶室门槛比较低,多以“打围鼓”“板凳戏”的形式。就是有人拉琴、打锣鼓,表演者不装扮,只是清唱。这是最普及的一种滇戏演出活动,听唱者一般也都是戏迷、票友。买上一壶茶,一小碟瓜子或花生米,晒着太阳,眯着眼睛,摇头晃脑,手打节拍,跟着哼唱。既是打发时间、又是自娱自乐,是百年前老昆明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栗崇信一开始就是被他家附近的民生街茶室传出的滇腔吸引的。胡琴、锣鼓一响起,他就抑制不住去看热闹了。刚开始他也分不清什么丝弦、襄阳、胡琴(滇剧三大声腔),只是天然地对滇剧的声腔有一种敏感,觉得好听,很喜欢。听着听着,他开始了解到每一个唱段背后都有故事,或是公正廉洁的清官;或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或是英勇善战的英雄豪杰;或是命运多舛的悲惨女性……清唱引领着他走进了丰富的戏曲世界。栗崇信开始只是学着哼上几句,渐渐会唱一些成段的戏词。茶室里大家经常看到这个小孩,觉得他有趣,有时为了逗他,就让他上去唱。栗崇信倒也不怯场,上去就开腔表演。因为还不懂跟琴师的配合,唱的也分不清板眼,引得大家哄笑。这样茶室里都熟悉了他,他成了茶室里不买茶的常客,也成了年纪最小的票友。

P2-4

目录

◆前言

◆离经叛道入梨园

痴迷滇腔 出逃学戏

初涉世事 弃官下海

挂牌成角 唱响滇南

梨园翘楚 重回昆明

◆海纳百川炼滇韵

知己之短 见人之长

兼收并蓄 提炼滇韵

钟情滇剧 不忘根本

入川献艺 一炮打响

总结德艺 诲人塑人

◆唱响滇剧黄金时代

龙云钦点 滇萃名片

文人捧角 联大“粉丝”

疯狂戏迷 压垮戏楼

灌洋唱片 包机往返

泰斗技艺  炉火纯青

◆艺德高尚树威望

破除陈规——维护艺人尊严

成人之美——为贵州演员撑台子

救人之急——客串京班窦尔敦

包容宽厚——树艺德典范

北斗南来——会晤京剧大师马连良

◆从滇剧改革家到教育家

一生夙愿:滇剧的改良、改进、改革

编著《滇戏指南》 留下珍贵文献

重视传承:创办滇剧天字号第一科班

◆新中国滇剧新篇章

荣任省滇剧院第一任院长

滇剧泰斗 永垂千古

◆参考书目

序言

丛书编委会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自滥觞至汇聚千流,涵纳万水,奔腾迭起,云蒸霞蔚,延五千年之长史,至今生机勃然,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且衍传有序、光耀于人类的伟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云南,是祖国西南神奇、美丽、富饶的宝地,是中华文明中极具特质和创造潜力的丰美之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长期以来,云南大地上,各民族和睦与共,相濡相生,共同创造了色彩瑰丽、形态多元、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人,是历史的镜子,是历史最生动的环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主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产生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就是这样一丛历史的记录,一百位历史名人,虽未必尽能概全,各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追梦人”,是振兴民族伟大理想的传薪人、探索者和实践家。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拓土开疆的将帅勇者,还是蹈海酬志的大国使节;无论是志于传播文明的鸿儒巨擘、先哲贤士,还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高歌猛进、慷慨捐躯的群雄英杰,都贯注了这一重要精神。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并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章,熔铸了坚韧不拔、奋为人先、包容博大、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才使云南在中华文明的长史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尤在近代中国,在辛亥护国风云中,在反对外辱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尊严、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云南站在历史前台,以中华群雄的不屈身影演出了一幕幕豪迈悲壮的历史大戏,也更涌现了一批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杰出人物。这一切,给予中国历史进程深远的影响。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接续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为此,我们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这对加强我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  一百位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其历史作用也有差异,甚至就个人的全面历史评断方面也难以等量趋同。但我们以为这些留存史迹的人物,所以传扬至今,为后世崇奉,均有他们共同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学习这些历史人物,至少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守大德、重大义、集大成、有大度、达大观。”

守大德,即恪守道德规范。“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大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标准。古语“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不仅是资政经验,也是个人修习完善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德行浅薄,是不能兴物成事,更不能造就伟大功业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大多以德立身,大节不移,并对此恪守坚定,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正确信念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尊崇的。

重大义,即以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为个人行为取舍的标准。有大义,才有大爱。这些先贤无不爱云南爱乡土,以兴业乡梓、造福一方为己任。尤在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大义擎天,逢难不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一个心存天下大公的人总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决定大义的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更何况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有很多异常艰危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克难攻坚。所以,举凡大义、为民为国、全身而进的精神是我们应当效法崇尚的。

集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予人深刻启迪。他们无论是出将人相,还是布衣一袭,均勤学不辍,求索不止,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刻苦务实,义无反顾,永无终期,故能成大器,胜大任,不辱使命。今天,世界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软硬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赢得发展机遇,乃至自立于强国之列的地位。其紧迫性不亚于先辈梦想中国富强的百年期许。但今天所谓“集大成”,是更高更大更具有生存挑战性和发展战略性的,是集世界之“大成”,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一切领域“总成”,玉成中国梦的空前伟大的事业。所以,先人刻苦自律、博学精进的学习精神我们应当秉持继承。

有大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一个共通品质,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身处僻远,总能破除狭隘与陋见,以宏大度量,兼容并包,接纳先进,吸收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资源,总成一股创造历史的宏大动力,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哪怕是割股舍己,也在所不惜。今天,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尤其重要。所以,先辈“天下云南”的大度我们应当弘扬光大。

达大观,即要眼观天下,达察全局,与时俱进,审时知变,敢为人先。推动云南社会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无不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对世界潮流、时代嬗变,都能审视洞悉,并欣然顺应规律,故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成就改天换地的一番伟业。古语有“小智自私”“达人大观”,是将为个人谋私的小智谋与担当天下兴亡的大智慧尖锐对比而言的。否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为民为国而应用心智的人,必然有达观天下的心怀,也由此激发潜能、超迈寻常,而使人生境界也更加美好而宏丽。遍观世界文明史,许多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创新,正是以此为动力和起点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大,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也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着更加富实的前景。所以,先辈们达观天下的精神我们应当引为楷模。

我们对志向高远、仰观天下、俯察民情、甘为路石、慨当以慷、求真务实的历史名人,心存景仰,并愿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道学习弘扬。

组织编撰“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编撰出版人员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众手修书,书稿层次不一,成书体例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对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在修订再版时一并吸纳修改完善。

内容推荐

栗成之,是近代云南最著名的滇剧须生。被称为“滇剧泰斗”“云南叫天”。他没有出生梨园世家,也没有拜名师为徒,只算半路出家,以一人人为我师一的开放心态,吸收百家之长。富于创造性的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声腔流派。他还借鉴京剧、川剧等其他剧种,钻研滇剧声腔和表演技巧,对滇剧艺术迈向成熟功不可没。他不仅技高艺精,还很谦虚、平和、宽厚,能震慑艺人间的不良习气。他深得龙云等政要的赏识和西南联大刘文典、钱穆、陶光等知名教授的追捧,成为“滇萃”文化的代表。他还引入现代教育理念,编著出版十二辑《滇戏指南》。

这本由李荫厚、杨军著的《滇剧泰斗(栗成之)/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栗成之的传记作品。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的这二十多年,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滇剧走向了成熟。戏班众多、名伶辈出、观众踊跃、演出兴盛。其中就产生了一位最重要的滇剧艺术家:栗成之。他被称作“滇剧泰斗”“云南叫天”,是滇剧和云南这一方水土成就了栗成之,同时也是他钻研滇剧艺术,毕生为其推广传承,成为了“滇萃”的代表。当时代翻开“新中国”的篇章时,他又承前启后的伴随着滇剧走向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就让我们从这本由李荫厚、杨军著的《滇剧泰斗(栗成之)/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走进这位一生充满精彩传奇的滇剧泰斗栗成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滇剧泰斗(栗成之)/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荫厚//杨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156388
开本 32开
页数 1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88
CIP核字 2017045574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4.87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4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