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了凡四训(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改过之法

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就能够推测出他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这些都记载在《左传》《国语》诸书里。吉凶的预兆,一般是先萌动于内心,而后在言语行动里体现出来。一个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会有福气;一个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会有祸害。普通人受各种成见的干扰,看不到真相,就以为不能确定和预测。其实至诚到合乎自然,福气就来了,只要观察所做的善行就可以预知;而祸害来临之前,观察所做的恶行也可以预知。如今想获得福气而远离祸害,我们可以先不谈行善,而是从改正过失开始。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先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

改正过失的方法,第一,要有羞耻心。想想古时候的圣贤,和我一样同为七尺男儿,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圣贤流芳百世,而我却一事无成?沉溺于情欲,以为别人不知道而私下做一些不义的事,还没有愧疚之心,一天天沦为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羞耻的事莫过于此。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非常重要。因为有羞耻心就可能成为圣贤,没有羞耻心或许就会沦为禽兽。这是改过的关键。

第二,要有敬畏心。天地在上,我们很难欺骗鬼神。即使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做坏事,头顶的神明,也看得清清楚楚,一一记录;重则让你遭遇各种祸害,轻则让你折损现世的福报,我们怎么可以不存敬畏之心呢?

不只如此。我们在私室独居的时候,神明也无处不在。即使百般遮盖,巧加掩饰,丑恶的心思也会暴露,可以欺骗自己但骗不了神明。而一旦被人识破,为人也就一钱不值了。我们怎么能不敬畏神明呢?

不只如此。一个人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即便犯了弥天大罪,都还有悔改的希望。古时候有的人一生作恶多端,临死时幡然悔悟,内心升起善念,也可以得到善终。强烈的悔改和善念,足以洗涤百年的罪恶。打个比方,幽闭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灯光照进来,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所以,不论犯了什么过错,还是多久以前的事,只要下决心改正错误,就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我们一定要明白,人世无常,生命非常脆弱,就像佛陀说的,命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口气接不上,想改过也来不及了。所以,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而一旦觉悟,就一定一刻都不能懈怠,一念都不能放纵。如果生前不能改过,那么死后,之前所造的恶业,千百年都会成为一种恶名让你担负,就算你的子孙多么孝顺慈爱,也不能帮你洗涤恶名。往深里看,若背负着恶业,必定遭受沉沦地狱的报应,就算是圣贤佛菩萨,也救不了。所以,能够没有敬畏心吗?

第三,是要有勇猛心。一般人不能认识到自  己的过错,不能进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大多是因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畏难退缩。因此必须发奋振作,不要犹犹豫豫,不要消极等待,要立即行动。小的过错,就像芒刺钻进了肉里,应当迅速剔除;大的过错,就如毒蛇咬了手指,应当赶紧砍掉手指。有一点的迟疑,都可能丢掉性命。《易经》说得好,风雷相助,象征增益,君子因此看见善行就一心向往,有了过失就马上改正。

有了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必然一有过错就改,如同春天的冰遇到太阳,即可融化,哪用担心不会消失?当然,人的过错,有的从事情本身去改,有的从道理上去改,有的从心性上去改,用的是不同的功夫,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以前杀生,现在不杀了;以前经常发脾气,现在不发了,这是从事情本身上去改正。从外部强制自己去改,改起来很困难,就算表面上改了,但病根还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却又引起那个问题,并不是究竟的解决之道。

……

P18-20

书评(媒体评论)

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过上好的生活。

——费勇

目录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序言

我有一个朋友,名牌大学毕业,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经商。经过原始积累,到90年代,富了,但,好像变得比以前更不安了。每年要花十几万请风水师啊命理师啊,帮他摆布家具,还要放生、拜神,诸如此类,说是可以趋吉避凶。我忍不住批评了他的做法,并用事例说明很多的风水师、命理师不过是深谙人性弱点的骗子。朋友笑笑,说他其实也不完全信,不过是买一个心安。

我这位朋友,不过是无数普通中国人中的一员。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关心的人生问题,是这样两个切身的功利问题:一个是如何保平安,一个是如何获得功名利禄。但耐人寻味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既不会深入到生死、真理这样的终极层面,也不会深入到制度、道德等社会层面,而是把它们看作个人问题,是需要自己找到解决方法的问题。

而大多数人找到的方法就是归在神、佛、仙、命理、风水等名下最简单的形式主义的方式。而且非常功利,画个符,就要马上驱邪;念个咒,股票就要立刻上涨。抄了一遍心经,恨不得癌细胞即刻消失。如果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就是不灵。中国人经常说的,是这个庙或这个命理师,灵不灵。灵还是不灵,是很多中国人选择信仰的一个标准。不幸,这个灵还是不灵,又非常主观。所以,所谓的灵,往往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自欺欺人。

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583年到达中国肇庆,一直到1610年在北京去世。他在《中国札记》这本书里谈到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说最令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人信风水,“一本黄历上写着每个日子适合做什么”,“非常荒唐,而这群骗子居然能够骗到皇帝和平民”。在他看来,这些看风水算卦的骗子是中国的大害虫。

利玛窦犀利地指出了中国人信仰体系里最低的一个层面:总是想着要通过命理风水、求神拜佛之类达成趋吉避凶的目的,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极其功利的近乎巫术崇拜的迷信,仍然是一个广泛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官员、平民、富豪、穷人当中。但是,如果观照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简单地说中国人只有迷信,也并不公允。

《了凡四训》显示了中国人信仰体系里的另一个层面:透过自我修行创建良好的生活。这本书的作者袁了凡生于1533年,逝于1606年,和利玛窦生活在大明王朝的同一个时期,但彼此大约并不知晓,利玛窦一定没有读过《了凡四训》。如果读到了,也许对于中国人的信仰会有更全面的认知。在中国,固然有人迷信,但也有不少通达的人对于人生有独到的思考。《了凡四训》的价值,正在于把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与命理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

《了凡四训》回答的,正是中国人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如何保平安?如何获取功名利禄?或者更简单地合并成一个问题: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袁了凡在《了凡四训》里首先试图矫正中国人两个普遍的习惯:一是习惯于“命中注定” “听天由命”;二是当对命运有所不满的时候,习惯于向外求,向命理求,向风水求,向神灵求。

袁了凡说他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位孔先生,把他的命运算得清清楚楚,而且在多年里逐一应验。袁了凡因此心如止水,觉得命运既然已经天注定,那何必再努力什么呢。直到有一天,偶然遇到云谷禅师,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云谷禅师向袁了凡讲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的层面上找寻,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如此。我们既可以向内求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云谷禅师说:“要种植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性,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做好事,积累阴德。这些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云谷禅师又拿出一本功过簿给袁了凡,让他每天有所反省,把自己做的好事坏事都记录下来。最后,他教袁了凡念“准提咒”,说如果念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就会有强大的感应。

于是,袁了凡按照云谷禅师的说法,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没过多久,他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这本《了凡四训》,是他写给自己儿子的。在这本书里,袁了凡通过自身经历,讲述了命运可以透过修行改变,透过什么修行改变呢?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来改变。

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的创意,我们在佛教、儒家、基督教的典籍里,很容易找到类似说法。但是放在中国社会,袁了凡彰显了特别的价值,价值在于他把这个说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在世俗生活层面,袁了凡是了不起的,因为他矫正了中国人日常生活里普遍存在的对命理风水的迷信,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自己命运自己掌握的人生态度。

当人们普遍地向神佛、风水寻求帮助的时候,袁了凡极力向人们证明,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我们想要财富,想要名望,那就修炼成与财富名望相匹配的心态、思想、品德和能力。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保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的所想所为。平安,源于内心。

袁了凡根据云谷禅师的开示,过上了修行的人生。首先是改过,就是矫正自己的行为,有所不为。其次是行善,就是不断地做好事。他分辨何为善何为恶,又细细列了十种善事。最后,讲了保持谦虚的重要性。

《了凡四训》是一部家训,一位父亲写给儿子以及子孙后代的人生教科书。写给子孙后代,无非是希望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心得、经验告诉他们,帮助他们少走弯路,顺顺利利地把家族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最能从家训里看出。

有名的家训比如南北朝时候的《颜氏家训》,近代的有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中的道理不像《庄子》《论语》之类偏于形而上的思辨,而是实实在在的处世之道,是一些实际的人生道理。又因是写给自己的子孙,希望他们有所获益,所以迷信层面的、怪力乱神的也很少,而是一些对普通人有帮助的方法论。

也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过上好的生活。《了凡四训》在中国家训中的价值显得很突出,是因为他提倡的活法,在当时显得很励志。同时,他并不讳言追求富贵,而追求富贵的方法,不是厚黑学,不是权谋或神神鬼鬼,而是清净自己的心性以及在行动上持续不断地行善。这些,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正面的意义。

从佛学或老子、庄子的角度看,《了凡四训》显然不够究竟,也包含着有所求和无所求的深刻悖论。另外,就像中国所有的家训一样,把对安全感的追求,完全寄望于个人的心态、行为,却没有终极与制度层面的思考,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的缺憾。但不论怎样,作为一本生活方式的手册,这本书仍然值得一读,值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书。

袁了凡践行对善的信仰,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生。他原本号学海,为什么后来改叫了凡,《了凡四训》里有提到,读完你就明白了。袁先生不是什么大文豪,也不是什么大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只不过相较普通公务员,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广泛涉猎哲学、天文、农学、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写了二十多部书。这些在古代中国,都算不上什么有利仕途的领域,所以,他的官不会当得太大,他的名望也不会很大。他做过宝坻县的县令,还做过军事官员出征朝鲜,当时的朝鲜正在遭受日本的侵略。

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就是在自己家乡嘉善,读书、写书、教育子女,其著作中最有名的就是这本《了凡四训》,竟成传世之作。

回到我前面提过的那个朋友。2012年开始,突然不再请风水师了,而是每年拿出二十万捐给慈善机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些年来,以他自己的观察,单纯地相信某一个行为比如念佛、念咒语就能保佑自己是非常片面的。这样做的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保佑,该进监狱的不会因为念了佛就不进监狱。

上天是公正的,不是看你拜不拜,而是看你实际做了什么。最后,每个人都要为他自己的行为买单。钱是买不来神灵的保佑的,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心念和行为里找到安心的路。所以,要修心。这是他几十年人生的最大体会。他说,他的改变还因为一本书,就是这本《了凡四训》。他又加了一句:这本书里讲只要做好事就能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他并不是很认同。如果做好事还要执着于求子求富贵,那么做好事会很累。

最好是,只做好事,莫问前程,心安就好。

费勇

2017年2月14日

于广州

内容推荐

《了凡四训(精)》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给子孙的家训,以毕生学识、经历与感悟为根基,谆谆讲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行善事、得善果——以入世心劝人向善、谋求磊落的生活,堪为一部历久弥新的生活方式手册。

曾国藩读后,感念书中“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之言,为自己改号“涤生”,并且要求曾氏子侄必读此书;胡适奉此书为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重要代表作;“民国四大高僧”中的印光、弘一师徒提倡诵读;日本阳明学家安冈正笃认为本书是“人生所能动的伟大学问”,建议天皇及首相视之为“治国宝典”;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自称从本书中得到人生顿悟。

编辑推荐

这本《了凡四训》,是作者写给自己儿子的。在这本书里,袁了凡通过自身经历,讲述了命运可以透过修行改变,透过什么修行改变呢?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来改变。  本书的价值,正在于把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与命理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了凡四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袁了凡
译者 费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815116
开本 32开
页数 10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8
CIP核字 2017143864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190
13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