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越活越累?
因为金钱、名望、地位、权力、情感、得失,等等,让我们苦心钻营,终日奔波。
开始的时候,我们将个人的快乐交给它们,
后来,我们将自己的父母、子女交给它们,
最终,我们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它们,包括我们的自由,我们画地为牢。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我们曾经将心丢掉了,
如果还能捡回来,请好好照顾它,就像安顿好老去的母亲,
因为心安,即自由。
本书为《心安即自由》,由贤宗著。
图书 | 心安即自由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我们为什么越活越累? 因为金钱、名望、地位、权力、情感、得失,等等,让我们苦心钻营,终日奔波。 开始的时候,我们将个人的快乐交给它们, 后来,我们将自己的父母、子女交给它们, 最终,我们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它们,包括我们的自由,我们画地为牢。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我们曾经将心丢掉了, 如果还能捡回来,请好好照顾它,就像安顿好老去的母亲, 因为心安,即自由。 本书为《心安即自由》,由贤宗著。 内容推荐 《心安即自由》是香海禅寺住持贤宗的随笔集,作者从当代社会的实情出发,用禅宗的智慧探索与思考了身在其中的个体的生活价值与意义。本书文字简练、贴近生活,通俗好读,对每一个寻求身心自由与富足的人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梦回支提山 第二章 七心 第三章 一心柔软,一念清净 第四章 观心 第五章 活法 第六章 活在当下 第七章 心安即自由 第八章 心无挂碍 第九章 让心归零 第十章 冥想 第十一章 仁者心动 第十二章 一切有为法 试读章节 在我为师父准备悼念活动的几天中,往日的岁月更是如同潮水一般涌向我的脑海,每一次想到他、想到曾经相处的伙伴们,都是先感觉到温馨与甜蜜而后却又为物是人非、为往之不谏而感到一丝冥漠的悲哀。 我接受佛陀多年的教育,早知道这世间是一片苦海,早知道一切色法都不究竟、流动不居,就好像我早知道师父在他的晚年缠绵病榻,一定非常凄苦。然而陡然面对生死,我的情感终究还是决堤,无法自持。正如王羲之千年之前在《兰亭序》中所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若没有师父的引领,我何以能够亲近佛陀,闻听佛法之奥妙?而今,这个带领我登堂入室的人离我远去,无疑是在宣告今后的我在佛学的领域中,将成为一个孤儿。 一个老人摸着一个孩子的头,慈爱地看着他,在月光下给他讲经,给他炖汤、送药……每每想起这些历历在目却又不可复制、一去无返的画面,我都忍不住泪湿巾衫。那些如梦如幻的少年时光,纯美如斯、洁净如斯,却再也找不回年少时依赖的长者、智者。明月当头,凭窗而望,我多么希望遥远的星空能将时光唤回,能让师父重生。 我记得自己十三岁的时候,在悟隆法师(师父的老同参)和老陈(师父的皈依弟子、得力帮手陈石文老居士)的带领下从福州市鼓山涌泉寺来到了宁德市支提寺。那一天我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已经记不清了,以我对自己的认识,多半是因为腼腆怕生而沉默不语吧。但是当知道从此妙果法师就是我的师父,我还有了好多比我年龄稍大、善良活泼的师兄以后,我感到非常开心。我觉得自己有了家,有了归宿,那种感觉让我的内心十分安宁。就这样,我、师父以及支提寺的小伙伴们一起度过了在体力上非常辛苦但是在心理上却非常满足、快乐的一段时光。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福建省只有三个寺院可以接收出家入:鼓山涌泉寺、雪峰寺、支提寺。当时的支提寺住了一百多位出家师父,僧众多了故事也就多了,如今回想起来还是觉得非常热闹有趣。 寺里的小伙伴们有兴弟、杨柏(贤严)、进祥(贤淳)、昙关(明海)、贤觉、贤融、慧照等。除了贤融比我大五六岁外,余者长我都不超过三岁,我最小。 当时那些伙伴们有的已经受戒出了家,有的并没有,他们穿各式各样的衣服,着俗服的有,穿僧服的也有,但是这些在师父眼中却没有分别。师父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并不会因为不同的信仰加以区别,更不会因为衣服的差别而对某个人另眼相看。在这一点上师父对我的影响很大,如今总会有人问我,香海禅寺是否欢迎无宗教信仰者或者宗教信仰不同的人?每每被问及这个问题,师父无差别地爱我们这些小孩的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便坚定地回答:是!师父以自己的行为开示我,从人性的角度告诉我人与人并没有差别。法门无量无边,所有愿意来香海禅寺学习甚至是提出异议的人,我们都欢迎。 P4-7 序言 幸福在此岸,彼岸亦没有悲伤 小和尚问自己的师父:“死亡是什么?人死了以后去哪里呢?” 师父没有回答他,只是敲了敲装有尸体的棺木。小和尚并没有理解。 几十年以后,老和尚圆寂了,当年提问题的小和尚也变成了老和尚。当他被自己的徒弟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终于明白师父当年敲击棺木的真正含义。 死亡是彼岸,它是我们这些在此岸的人永远也无法回答的问题,而真正有权利对这一问题说些什么的人,却永远地沉默了。 这个尘世间没有永恒,一切事物都要经历从诞生到灭亡的过程。比如,今天的年轻就是明天的老态龙钟,今天的健康也不等于万寿无疆,万物都是无常,都在变化中。生命的进程原本有规律可循,但是我们的心却总是像小和尚一样,想要摆脱外界的束缚,不满足于现状。 人的一生中最应该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心灵,心有持重是探寻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基础,把握住自己的心,才能掌控自身的命运。 修行即修心。心为法王,心乃万法之本、万象之源,心可造境,亦可转物。只有解开那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才能真正放空心灵,回归最本真的状态。心灵的平和与否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心柔软了,眼中的世界也会随之变得美好。 人真正的天性是自然之性,也就是人的自性,是清静无染的。因此,能安住就能接受,能接受就能超越,金钱、名望、地位、权力、情感、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等等,超越这些才能驾驭它们,否则就会被它们捆绑、奴役。 明白无常的规律,就能正确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就没有了迷惑,就能站在生死的高度对待人生,就能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就能以出世的智慧入世:幸福在此岸,彼岸亦没有悲伤。 贤宗 2016年7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心安即自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贤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76153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1 |
出版时间 | 2017-07-01 |
首版时间 | 2017-07-01 |
印刷时间 | 2017-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8 |
CIP核字 | 2017060122 |
中图分类号 | B82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84 |
宽 | 126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