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拟以“描写翻译理论”为理论参照,对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演进从小说翻译功能观、文本选择观、翻译方法论、叙事模式、译本文体观五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学理审视和现代性阐释,期盼能把握其演进的脉络和主干,捕捉其演进的规律性,进而获得对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全新认知。
图书 | 近代翻译思想的演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拟以“描写翻译理论”为理论参照,对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演进从小说翻译功能观、文本选择观、翻译方法论、叙事模式、译本文体观五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学理审视和现代性阐释,期盼能把握其演进的脉络和主干,捕捉其演进的规律性,进而获得对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全新认知。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前人研究综述及本研究之理论参照、意义及内容 第一节 近代翻译思想已有研究述略 第二节 本研究之理论参照 第三节 意义及内容简介 第二章 近代翻译思想的小说翻译功能观之演进 第一节 从“广中土之见闻”到“小说为国民之魂” 第二节 从“顾以中西文异,虽欲私淑,亦莫得所从"到“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 第三节 小结——在强大而又衰落的文化系统中“自我定位” 第三章 近代翻译思想的文本选择观之演进 第一节 从“莫如新闻纸之善矣”到“择当译之本” 第二节 从“哈葛得之流”到“只译名家著作” 第三节 从“短篇便等于无物”到“芥子里面藏着大干世界” 第四节 从“用力甚鲜,而获益甚巨”到“译者未必能无失其意也” 第五节 小结——历史大变革中不断修正的“预备规范” 第四章 近代翻译思想的翻译方法论之演进 第一节 从“译事三难:信、达、雅”到“译意不译词” 第二节 从“不若纯用元书之为尤美”到“任情删易,即为不诚” 第三节 小结——对待“文化他者”彷徨态度的表露 第五章 近代翻译思想的叙事模式之演进 第一节 从“使人堕五里雾中,茫不知其来由”到“若此节 则原书所有,万不能易” 第二节 从“法国前驻俄公使某君所著”到“书系入作者口气,今仍其体例” 第三节 从“纯以中国说部体段代之”到“写景至美,而感情强烈,至足动人” 第四节 小结——特殊文化语境下的文化改写 第六章 近代翻译思想的译本文体观之演进 第一节 从“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到“全非抄袭旧小说的白话,乃是一种特创的白话” 第二节 从“好在小说重关目,不重名词也”到“翻译名义之当从音译,抑从义译,此必视制语时之情况为衡” 第三节 小结——译本文体——近代文学话语建设中的“第三语码” 结语 附录一 中国近代翻译思想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中国近代主要翻译思想家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近代翻译思想的演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意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96850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059-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7.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