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菌儿自传(精华版)/世界科普经典珍藏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之一;一部极具权威科学性与较高文学品位的经典名作;一部传播医学科学与公共卫生的知识、思想和精神的科普著作。

本书作者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菌儿自传》是其代表作品。全文十五篇,既可以独立成篇,又可连接成全文。在作者笔下,菌儿是个有七情六欲的人物,时而在呼吸道里探险,时而在肺港战斗,时而在肠腔里开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把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和预防表现得淋漓尽致。

内容推荐

《菌儿自传》是高士其的代表作,书中的主人公菌儿是千千万万细菌中的一员,全书以菌儿自述的方式写成,在作者笔下,菌儿时而在呼吸道里探险,时而在肠腔里开会,把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和预防表现得淋漓尽致,全书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比喻来向人们传播医学科学与公共卫生的知识、思想和精神,无疑是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目录

一、我的名称

二、我的籍贯

三、我的家庭生活

四、无情的火

五、水国纪游

六、生计问题

七、呼吸道的探险

八、肺港之役

九、吃血的经验

十、乳峰的回顾

十一、食道的占领

十二、肠腔里的会议

十三、清除腐物

十四、土壤革命

十五、经济关系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蚯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他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薰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当心呀!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一千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一百倍哩。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明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

“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伸,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辩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的称呼。

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太笼统了。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做病毒吗?太没有生气了。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内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是了,是了,微菌是了,细菌是了。那固然是我的正名,却有点科学绅士气,不合于大众的口头语,而且还有点西洋气,把姓名都颠倒了。

菌是我的姓。我是菌中的一族,菌是植物中的一类。

“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内有禾,十足地表现出植物中的植物。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

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儿子,所以自愿称做菌儿。以后你们如果有机缘和我见面,请不必大惊小怪,从容地和我打一个招呼,叫声菌儿好吧。

P1-6

序言

假如儿童文学作者是儿童精神食粮的烹调者的话,那么,高士其就是一位超级厨师!

高士其是文藻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同学,他比文藻小两班。听说他原来的名字叫高仕镆,是家里给他起的;他嫌“仕”字是做官的意思,“镆”又带“金”字边,也很俗气,他自己就把“人”字、“金”字边旁都去掉了,于是他的名字就叫高士其。

1928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因做“脑炎病毒”研究,试管爆裂,使他感染了病毒,得了脑炎后遗症,造成了他肉体上的残废,而作为儿童科学文艺的作者,他却坚强地走在许多健康人的前面!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高士其就是全心全力地把科学知识用比喻、拟人等等方法,写出深入浅出、充满了趣味的故事,就像色、香、味俱佳的食品一样,得到了他所热爱的儿童们的热烈欢迎。

高士其的儿童文学著作,不论是文是诗,都是科学、文艺和政论的结晶,他说过:“科学文艺……失去了文艺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它的吸引力,正是帮助他们从乐趣中获得知识。”

他的作品,如《菌儿自传》、《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的大菜馆》、《抗战与防疫》等,都是儿童科学文艺中的杰作。

我在《(1956~1961年儿童文学选)序》中曾说过:“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们,就必须精心烹调,做到端出来的饭菜,在色、香、味上无一不佳,使他们一看见就会引起食欲,欣然举箸,点滴不遗。因此,为要儿童爱吃他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讲究我们的烹调艺术,也就是必须讲求我们的创作艺术。”我写这段文字时,心里想的就是高士其的儿童科学文艺的创作。

高士其著作的出版,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希望我国的青少年,多读高士其的书,学习高士其精神,健康成长起来。

后记

高士其的道路、作品与人民性

1995年第一届全国科普大会召开时,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高士其的遗产》。该记者走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一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红红火火的科普创作,与现今科普创作、科普书籍寥落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而一个先进发达的国家,它的科学刊物、科普刊物与文学刊物的比例应该是五比一或六比一。这是全民科学化进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科技专业户或科技工作者。

2002年全国人大、政协会上一位女委员提出了绿色科普的概念。何为“绿色科普”?她认为,社会也普遍认为,“两院院士写科普,实质上是科而不普,因而应由科学家出命题、内容、框架,由文学家进行创作和加工”。实际上,这个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高士其先生的科普创作中就已经解决。高老把科学、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艺术上高度和谐的统一。高士其在科普作品中不仅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农妇与孩子都能明白。所以,他创作的一系列优美流畅、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至今,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走向科学的道路。

时间再回溯到1999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这样写道:高士其的传人在哪里?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时代产生不了高士其这样的科普大家?这个问题迄今未有答案,因而在高士其105周年诞辰之际,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高士其的成长道路。

一、文化、科学与哲学三位一体

那么高士其是怎样成长的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的高士其、科学的高士其和哲学的高士其。

因为任何一个领域大家的成长必须是文、理、哲三者并重,如果以一棵大树来比喻的话,那么文化就是大树的树根,哲学则是大树的树杆,而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医学、艺术都是这棵大树上所结的果实。由此可见,文化基础的重要性。

高士其在3岁时,就读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幼学须知“云淡风轻正午天……”千字文“宇宙洪荒、天地玄黄……”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此外,还读了《增广贤文》等书,而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尽在这些简单的经典之中了。4岁时,又读了孔子的《大学》、《中庸》,一篇八百字的《大学》他整整背诵了八百遍,倒背如流。每逢家里来客人时,祖父就把小高士其叫出来,当众背诵。高士其则摇头晃脑地、吐字清晰地背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幼小的高士其虽然不懂这些古文的明确意涵,但却充满了莫名的喜悦和兴奋。他隐约地感到在这些语言文字后面,是一个精神世界的大门。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幼时所背诵的经典字义,都一一消化、理解和吸收了。文化的原理、传承的精神、历史的使命感也随之而建立了,当然,这与那个时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和凌辱密切相关。

高士其在小学时期,几乎阅读了所有的中国古典小说,如《封神榜》、《包公案》、《济公案》、《儒林外史》、《今古传奇》、《徐霞客游记》、《子不语》、《薜仁贵》、《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西厢记》、《施公案》、《说岳》、《七侠五义》等,也包括一些翻译过来的西方文学,如《小说月报》、《福尔摩斯探案集》、《黑奴吁天录》等。同时,高士其白天在福州明伦小学上学,晚上在家祖父继续教他“四书”、“五经”。这些都奠定了高士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文学造诣。

高士其6岁时,开始接触自然科学,他的一位叔叔给他讲了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的知识,使他在脑海中浮起了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在此后的明伦小学和清华留美预科学校中,高士其正式接受了自然科学的教育。在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他全面发展而又重点突出,他热爱化学,每次做化学实验时都十分准确。因此,他怀抱化学救国的远大理想,同时,他也喜欢数学,他为数学的奇妙变化而感到入迷。他还对微小的生物世界充满了兴趣。由于兴趣广泛,爱好众多,他获得了“博物学奖章”。赴美留学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又得到进一步的深造,这些都自不待言。

……

建国以后,高士其生活在人民之中。他对一切人都是友爱的、平等的。他甚至到了老年都不厌倦人,每天接待四面八方的来访者和少年儿童。

1958年,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建国门古观象台旁,为高士其建立一座符合他身体状况和生活需要的特殊住宅,并圈以很大的院落。但高士其认为与机关的同志们离得太远了,隔绝了与群众的联系,他更愿意在机关大楼旁安家。于是就在全国科协所在地建立了一幢普通的两层小楼,这就是今天被人们所称为的“高士其小楼”。

小楼落成以后,每逢星期六、星期日、节假日都宾客盈门、络绎不绝。在三年严重灾害时期,机关的同事和青年朋友们经常在这里可以享受到高士其为他们提供的香烟、奶糖、饼干等稀有物品。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每天下班后,高士其喜欢在机关大门口等候下班的人们,与之亲切地交谈。

而当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来临时,人们都纷纷躲避他,远他而去,他为此深感痛苦和不解。

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转了数千封人民来信,大都是冤假错案、学非所用、分居两地、工资工龄不合理等。

他不仅仅是将所学的知识回报给人民,他也以实际行动反哺着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民。上海有一家人曾经全家被打成反革命,经过他长达七、八年坚持不懈地转信和督办,反革命家庭变成了光荣之家。

的确,在父亲身边的几十年间,我从不记得他恨过什么人,耿耿于怀过什么人。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难以释怀的,因为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他是属于人民的人,他把自己和人民融为一体。并为了他所爱的人民和青少年,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从他的创作中,他仿佛看到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和人类的整体升华。正如高士其在他晚年的一段格言警句中说道:“不能设想,人类社会如果没有知识能够发展到今天,或许,人类早已消亡,或许,人类还在黑暗的深渊中踽踽行走。的确,没有知识,人类就不可能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度理性思维的崇高形象。”这不仅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也正是高士其的人民性之所在。

历史发展到今天,新的时代,新的世纪,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高士其,走近高士其,理解高士其,与高士其的精神融为一体。

70多年前,高士其把带“人”字旁、“金”字旁的名字改掉了,他毅然宣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这黄钟大吕般的振聋发聩的声音,标志着高士其从小我、个我、私我走向了大我、忘我乃至无我的境界。

这一境界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五千年乃至八千年传统文化的圣贤精神,高士其恰恰就是圣贤精神的一个继承人,一个代表。看到人民的苦难、民族的危厄,高士其毅然宣布放弃自己的一切私利而无所畏惧地去追求真理和大光明境界,这就是高士其改名的意义。宛如邓小平的幼年,他的名字叫“邓先圣”,11岁时,又改名为“邓希贤”。17岁赴法国勤工俭学时,才改名为“邓小平”,这意味着他与人民更加接近与平等。可以说,这两者的意义是如出一辙而无分别的。

同时,高士其是人类现代精神的立交桥,融汇了科学、文化、政治、教育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左翼联盟乃至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为此,他是立体的,他汇聚了多方面的意义和象征。

今天我们读高士其的书,走高士其的路,成为高士其一样的人;成为高士其那样的科学家,高士其那样的作家,高士其那样的教育家;成为具有高士其精神的在各种工作岗位与领域的人才和栋梁,依然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呼唤和人民的呼唤。

由此我们可以说,永恒的高士其,永恒的经典,人类的高士其,人类的经典。因为高士其和他的作品都是在集大成的基础上而诞生的,集大成的东西是优秀的,而优秀的东西也都是集大成的。

书评(媒体评论)

高士其的作品是中国在关于微生物、细菌、病毒、流行性疾病预防及公共卫生学方面的权威性医学科普著作。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吴阶平

高士其对细菌的描写是那样的生动、形象,使得我和很多青少年在读了他的作品后,便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后来从事生物学的研究,应该说离不开高士其老先生的启蒙、引导。

——著名生物科学家 陈章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高士其就是全心全力地把科学知识用比喻、拟人等等方法,写出深入浅出、充满了趣昧的故事,就像色、香、昧俱佳的食品一样,得到了他所热爱的儿童们的热烈欢迎。

——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 冰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菌儿自传(精华版)/世界科普经典珍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士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762177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39.1-49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9
16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