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
他画画。
他死了。
除了凡高,世间还有谁能够如此简洁淬炼自己的一生?一部催人泪下的天才真音,被全球读者视为“艺术圣经”,穿越大师生命的孤独与悲凉,一窥天才内心的激情与彷徨,鲜活如初的文字中,驻守着一个真实的天才。比人想象中还要真实和精彩百倍。
图书 | 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他出生。 他画画。 他死了。 除了凡高,世间还有谁能够如此简洁淬炼自己的一生?一部催人泪下的天才真音,被全球读者视为“艺术圣经”,穿越大师生命的孤独与悲凉,一窥天才内心的激情与彷徨,鲜活如初的文字中,驻守着一个真实的天才。比人想象中还要真实和精彩百倍。 内容推荐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凡高娓娓述说着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自己在艺术探索中的孤独寂寥,字里行间更渗透着浓浓的兄弟间的手足之情…… 目录 第一部 1873年6月至1881年12月 第二部 1881年12月至1883年9月 第三部 1883年9月至1886年3月 第四部 1886年3月至1890年7月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好兄弟,要是你能到这里来看一看我的新住所,我会很高兴的。我现在已经有一个盼望已久的房间,它不再有倾斜的天花板,也没有带绿色边的蓝纸。我与一个十分有趣的家庭住在一起;他们办了一所给小男孩念书的小学校。 我非常满意;我常常出去走走,我的住所附近一带很安静,空气清新,使人心情愉快;我能够找到这个地方,实在是我的好运气。我在这里不像在海牙那样忙碌,我平时从早上九点工作到下午六点,星期六下午四点就停止工作。有一个星期六,我与两个英国人在泰晤士河上划船。河上的风景十分美丽。 这所房子不像海牙的那所房子那样有趣,但我住在这里或许会很好的;特别在以后,当卖画变得更加重要的时候,对我或许会有一些用处。近来我积累了许多油画与素描,我卖掉不少;但是仍然还不够,必须要有更大的耐心与坚强的意志。我相信在英国还是大有可为的。当然,第一件必需的事,就是要有好画,可这是十分困难的。 我生活得很舒适。研究伦敦,研究英国人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是其乐无穷的;然后我才有精力搞艺术与诗。要是说这样还不满足的话,那么怎样才算满足呢? 英国艺术对我来说不是十分有吸引力的;人们必须对它习惯起来。但是这里有杰出的画家,米莱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画过一幅《加尔维尼教徒》,他的作品很美;然后是布顿。在老画家中间有康斯太勒,他是一个风景画家,大约三十年前他还在世,他是很出色的,他的作品使我想起狄亚兹与杜比尼;还有雷诺兹与康斯波罗(他专门画十分漂亮的妇女肖像);然后还有透纳。 我知道你对艺术十分热爱;这是一件好事,好兄弟。我为你喜欢米莱、雅克、席叶尔、弗朗士·哈尔斯而感到高兴,因为正像毛威①所说的,“这些都是最优秀的画家。”米莱的画《晚钟》是一件好作品,是美,是诗。你要尽力地赞美它;大多数人都对它不够重视。 我读过一本凡·弗洛登写的谈艺术的书,我完全不赞成他的意见,这是一本十分深奥的书。勃吉尔是更加平易近人的,他不论说什么都是正确的。上个星期天,我与奥巴赫先生一起到乡下去,我的主要目的地是黄杨山。这是一座高山,离伦敦有五个小时的路程。山的一边是白垩质的,山上长满黄杨,山的另一边是长得很高的槲树林。你随处可以看到长着树木与灌木的漂亮的公园。但是我仍然没有忘掉荷兰,尤其是海牙与勃拉邦。我们在海牙度过了多么愉快的日子啊!我时常想起那一次我们在雷斯维克路上的散步,下过雨之后,我们一起在磨房里喝牛奶。我想送给你一幅魏森勃鲁赫描绘那座磨坊的画;他的别号叫愉快的魏斯。雷斯维克那条路给我留下的,可能是我所有的回忆中最美的印象。 我知道你很喜欢赛撒·德·科克,这使我很高兴,他是能够从内心来理解我们亲爱的勃拉邦的为数不多的画家中的一个。去年,我在巴黎曾经碰见过他。 你一定要想尽办法去取得对绘画的丰富知识。你要尽可能地经常去参观博物馆;这也是熟悉古代画家的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有机会的话,读读有关艺术的书,特别是《艺术杂志》。 P3-4 后记 文森特·凡高(1853—1 890)是十九世纪末、二卜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他是荷兰人,早年做过店员、教师与传教十,对穷人十分同情。二十七岁开始作画,其人物画也多描绘劳动人民。他一生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最后发疯自杀,死时才三十七岁。凡高在十年的岂术生涯中,作了大量油画、素描和版画,这些画正如他的性格一样,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以强烈而鲜亮的色彩、刚劲而跃动的笔触,来表现他的追求、他的希望和对牛活的无比热爱。可以这样说,凡高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同情穷人的一个画家,是在岂术上最不墨守成规而勇于探索的一个画家。然而,他的遗产并不止丁绘画。他的几千封书信,尤其是他写给弟弟文森特·提奥的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凡高、研究凡高艺术的极为宝贵的资料。 凡高生前,他的画不为社会听重视,也卖不出去,他一生靠弟弟提奥供给生活费用。他写给提奥的信,不仅真实地记述了他贫困孤独的生活,突出地反映了他艺术上艰苦卓绝的探索,以及他独到的艺术见解,还充分反映出他和提奥之间深厚真挚的手足之情。读来深切感人,甚至催人泪下。 凡高自杀后,提奥也于半年后去世。凡高写给提奥的数百封书信,由提奥的妻子约翰娜整理并交付出版。但由于卷帙浩繁,一般读者不便阅读。一九三。年,美国美术史论家欧文·斯东夫妇按照传记体例,将这些书信缩编成一本“流畅的、连贯的、分量适中的书”,即这本《亲爱的提奥》。该书于次年出版,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欧洲美术史上得到后世承认的大画家中,有两个农民画家,即十六世纪尼德兰的勃吕盖尔与十九世纪法国的米勒,他们都出身在农村。凡高也出身在农村,他学习米勒,立志要做一个农民画家。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为代表的一些画,就是描绘农民的贫困生活的;后来他离开农村到煤矿去工作,所以便画起工人来了;往后他到了巴黎,接触了印象派,便又画起风景画与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不论画农民、工人或城市贫民,凡高同勃吕盖尔与米勒一样,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的。他的父亲与几个叔父都是传教士,他自己也笃信宗教,只是后来在矿山担任工人代表被革职后,才对上帝的存在产生怀疑。凡高从耶稣的泛爱出发同情穷人,但他也只能以自己可怜的一点食物去接济穷人,与他们共享一片黑面包;此外,便是用画来描绘穷人的贫困生活和艰苦劳动。他画这些画,与其说是搞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如说是为了表达他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已;因为他自己还没有搞革命宣传的愿望,而且他的画,一生只卖掉一幅,能见到他画的人,在当时为数寥寥。 上面讲的,是凡高其人与他的早期作品的性质。凡高对于西方美术所做的伟大贡献,却是他作为后期印象派大师的时候。 西方绘画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掌握了明暗法、透视学与解剖学,使传真写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照相技术的发明,以印象派画家为首的西方画家,开始对东方绘画发生兴趣,最后发展到抛弃传统的写真画法,而向东方绘画的平涂、写意画法学习,借绘画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这种东、西方绘画的合流,彻底改变了油画主流发展的方向。凡高正是在学习了东方绘画特别是日本“浮世绘”之后改变他的画风的。他用浓重的色彩、跳动的笔触,表达他内心的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用他的心来画画的。因此他的画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笔下的树像在挣扎,土地像在翻腾,给人以生气勃勃的印象,而那些像燃烧着的向日葵,则高唱着对生命的赞歌。 书评(媒体评论) 他已去世百年,但他的文字依旧鲜活如初。所谓意外,则是信札里那个异质混成的血肉之躯。字里行间始终驻守着一个真实的天才,比人想象中还要真实和精彩百倍。 ——《纽约时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荷)文森特·凡高 |
译者 | 平野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24597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81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91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01-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5.635.72 |
丛书名 | |
印张 | 30.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海南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