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济公传/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济公故事源于南宋时期的西子湖畔的济颠。济颠本名道济,天台临海人,先在灵隐寺出家,后到净慈寺,死在此处,年七十三。他的性格疏狂耿介,加之喝酒吃肉,被人看作疯颠,故称济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济颠和尚一生落魄贫穷,性格乖僻,这与传说中的惩恶扬善、所向披靡的济公大不相同。

此次整理郭小亭的《济公传》,我们采用了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绣像评演济公传》二百四十回为底本,校本是上海广益书局本《足本全图济公传》。续书概不收录,因为只有《评演济公传》前后传,才体现了济公小说的最高成就。

内容推荐

对于济公这个人物,人们是非常熟悉的。他身穿破僧衣,头顶破僧帽,脚上拖着破僧鞋,手里拿着一把破蒲扇,疯疯癫癫,邋里邋遢,嬉皮笑脸,摇头晃脑,招摇过市。他能知过去未来,身负无限神功;他慈悲为怀,所到之处,治病救人,扶危济困,兴利除弊,造福四方;他疾恶如仇,惩恶扬善,路有不平,总是出手相助;他维护佛法,勇斗妖魔,镇压邪道,铲除恶势。他又是一个凡人。他不守清规,喝酒吃肉,破衣过市,浑身脏臭;他疯癫无常,行事滑稽,出言诙谐,却暗含机锋。这是一个具有人性的神僧,数百年来得到了无数平民百姓的喜爱,在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济公的神奇故事,而郭小亭的《济公传》就是讲述济公故事的集大成的小说。

此次整理《济公传》,我们采用了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绣像评演济公传》二百四十回为底本,校本是上海广益书局本《足本全图济公传》。续书概不收录,因为只有《评演济公传》前后传,才体现了济公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了与本套丛书体例相统一,我们只用了正文,未收底本所附绣像。

目录

新刊绣像评演济公传

绣像评演接续后部济公传

试读章节

诗曰:

柴门虽设未尝关,闲看幽禽自往还。

白璧易埋千古恨,黄金难买一身闲。

云消晓嶂闻寒瀑,栗落秋林见远山。

古柏烟销清昼永,是非不到白云间。

话说济公在酒饭馆吃完饭没钱,正合铺中人口角相争,只见从外面进来两个人,来至济公跟前行礼。众人一看,头前走进那人赫扬扬身高八尺以外,头戴翠蓝缎扎巾,擂金抹额,二龙斗宝,迎面茨菇叶乱晃;身穿蓝箭袖袍,腰系丝绦,足下青缎快靴,外披蓝缎绣团花英雄氅;面皮微黄,长眉阔目,二目神光足满,准头端正,四字方海口,海下一部黑胡须,飘洒胸前。后跟那人是二十以外年岁,头上粉绫缎色软包巾,绣团花,分五彩;身穿粉绫缎色箭袖袍,上绣三蓝花朵,足下快靴,闪披英雄氅;面如白纸,白中透青,并无一点血色。头一位乃是美髯公陈孝,后跟病服神杨猛,新保镖从外回来,要上灵隐寺哨哨济公,正走至这里,听见饭馆中一阵喧哗,二人掀帘进来,见济公正与伙计争吵,连忙过来给济公行礼,说:“师父,你老人家因何来到这争吵?那个欺辱你老人家,告诉弟子,我将他的脑袋给他掰下来!”陈孝过来说:“兄弟不可莽撞,问问到是因为甚么。”

饭铺伙友见这二位形象,唬得战战兢兢,说:“二位达官老爷别生气,原来这位大师父吃完饭没钱,反出口不逊,因此争吵起来。”和尚说:“好的,你们两个徒弟来的好!这饭铺把我欺辱苦了!”陈孝说:“师父,他们因为甚么欺辱你?”和尚说:“我吃完饭,他们不叫走,要钱。”陈孝一听这话,不由一笑,说:“这应当给钱。”回头说:“掌柜的,你们不认得这位和尚,勿论吃多少钱,不要跟和尚要,三节我还钱。这就是灵隐寺活佛济公长老。”掌柜的说:“我们实在失敬!”和尚说:“你们二人吃了饭没有?”陈孝说:“我们吃了。”和尚说:“你们两人给我抗着韦驮,跟我化缘去罢。”陈孝说:“师父,你老人家的弟子都是缙绅富户,用多了我不敢说,十两八两现成,何必你老人家化缘?”和尚一摇头,说:“化缘那是我和尚的本事。杨猛你给我抗着韦驮。”杨猛答应抗起来。  三个人出了酒饭馆往东走,街市上来往的人有认得杨猛、陈孝的,低声说:“二位保镖的达官,怎么跟和尚化小缘哪?”陈孝臊的脸一红,蹲在一旁,跟熟人谈话。杨猛浑人,不懂的害臊,跟着和尚往前走,见眼前路北新开张的大茶叶铺,济公叫杨猛把韦驮放下。和尚心中一转:“我必须得如此这般这样。”想罢,一上茶叶店台阶,说:“辛苦,辛苦。”茶叶铺伙计一听和尚道辛苦,赶紧过来说:“和尚买茶叶呀?”和尚说:“不买茶叶。你这铺子是新开张,我来道喜。”伙计说:“原来是和尚你来道喜,请里面吃茶罢。”济公说:“一来道喜,二来我要化个小缘。”伙计说:“你化小缘化多少钱?”和尚说:“你给二百银子我就走,并不多要。”伙计一听,说:“化小缘就是二百两!和尚你别处去化罢,我们这铺子施舍不起!”和尚闻听哈哈一笑,说:“这时候化你二百两,你给就算完;要等太阳一正午,就是四百两;太阳一西斜,就是六百两;太阳一落,就是八百两。你要叫我化一天一夜,把你的铺子给我,还算不清账!”掌柜的一听说这话,知道是个疯和尚来这搅闹。旁边有买茶叶的人爱管闲事,过来说:“和尚,人家大新开张的,你别这里搅。你要化两股香钱,我给你;你要化三吊两吊的换换衣裳,改天来,在我身上。”和尚说:“在你身上,你驼的动我吗?”那人一听和尚不说正经话,说:“和尚,别玩笑。我不管你,你可准化出银子来,化不出来不算好和尚。”济公说:“你不管,你哨着我必有个转身。”济公说:“杨猛,回头你哨由南胡同出来一个老道,你揪住,把他打死这铺子门口,叫茶叶铺打一场人命官司。”

杨猛本是浑人,听见济公说,他点头答应,瞪着眼哨着胡同内,静等老道。果然工夫不大,由胡同出来一个老道,身高八尺,细腰扎背,头上青缎子九梁道巾,身穿蓝缎子道袍,腰系丝绦,白袜云鞋;背上背着一口宝剑,绿沙鱼皮鞘,黄绒穗头,黄绒挽手,真金什件;面如三秋古月,慈眉善目,五官到也清秀,三绺长髯,飘洒在胸前,根根见肉。一面走,老道口中作歌说道:

玄中妙,妙中玄,三清教下有真传。也非圣,也非仙,长在洞中苦修炼。口服金丹原神现,方显三清真有传。

杨猛一看,勃然大怒,说:“好妖道!我在此等候多时,那里走!”赶过去抡拳就打。

书中交代,这个老道从那里来?济公长老因为甚么叫杨猛打他?只因为这临安城内太平街住有一家财主,姓周名景字望廉,外号人称为“周半城”。家中趁百万之富,跟前就有一个儿子,名叫周志魁,二十一岁,尚未有室。周志魁长得相貌甚美,每逢提亲是高不成,低不就:官宦人家又不给,小户人家又不要,因此总未定亲。周员外七十余岁,就是这一子。这天周志魁忽然染病,在花园书房调养,请了许多高明医家,吃药永不见功效。老员外心中烦闷,这天晚上,自己点上灯笼要亲身到后花园书房看看儿子病体如何,刚来到书斋门首就听屋中有男女欢笑之声。老员外心中一动:“这必是婆子、丫环勾引我儿做那苟且之事,这还了得!败坏家风,我到要看看是甚么人?”来至窗棂外将纸窗湿破,望里一看,这屋中是顺前檐炕,炕上搭着小桌,摆着几样菜,一盏蜡灯;东边是他儿坐定,西边坐着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生得芙蓉白面,珠翠满头。老员外细细一看,认得是东隔壁街居王成王员外之女,名叫月娥。老员外大吃一惊,心说:“我与王员外是孩童携手,垂髫之交,这两个孩子做出这不要脸之事!”自己也没敢进去,怕二人羞愧难当死了。自己转身回归前面上房,一见安人,把灯笼熄灭,老员外叹了一口气,说:“安人,你我儿那里是病!他与东隔壁王成之女王月娥,在那里吃酒取乐。你看这便如何是好?”安人说:“员外不必着急,明天你亲到那院见见王贤弟,跟他谈谈,问问他女儿有婆家没有,如没有婆家,赶紧托媒人过去说;一来保住两家名节,二则以了他二人之心愿,到是两全其美。”员外一听此话,深为有理。夫妇安歇,一夜晚景无话。

次日早晨起来,吃了早饭,带着家人,老员外换上衣服,出去要拜王员外。刚来到门首,就见由正西尘沙荡漾,土雨翻飞,一骑马二乘小轿,来者正是王员外。临近,王员外翻身下马,过来给周半城行礼。王成说:“兄长久违,一向可好?”周员外说:“贤弟,你上那里去了?轿里是甚么人?”王成说:“轿里是你侄女王月娥,他在他娘舅家住了两个多月,只因我给他说停当婆家,明天放定礼,故此今天一早,我亲身前去接他回来。”周员外一听,心中一动:“此言差矣!昨天我看见王月娥在后面同我儿吃酒,他怎么会在舅舅家住两个多月?莫非我眼花了,认错了人?决以不能!”想罢,说:“贤弟,你把轿子搭进大门,我哨哨我这个侄女。”王成叫把轿子搭进来,婆子下轿,把小姐轿帘打开,搀王月娥下轿,过来给周员外深深万福。周员外一看,果然跟昨天看见在书房的女子长的一般不差,心中一想:“了不得了!那个王月娥是非妖而即怪,非鬼而即狐!”自己一着急,几乎卧倒,幸有人扶住。王员外说:“兄长,见你侄女为何这样?”周员外说:“贤弟,我看见侄女,想起你那侄儿来了,现在病体沉重。”王员外说:“我实在不知道,过一天必要来看望。”说罢,员外告辞。P15-17

序言

对于济公这个人物,人们是非常熟悉的。他身穿破僧衣,头顶破僧帽,脚上拖着破僧鞋,手里拿着一把破蒲扇,疯疯癫癫,邋里邋遢,嬉皮笑脸,摇头晃脑,招摇过市。他能知过去未来,身负无限神功;他慈悲为怀,所到之处,治病救人,扶危济困,兴利除弊,造福四方;他疾恶如仇,惩恶扬善,路有不平,总是出手相助;他维护佛法,勇斗妖魔,镇压邪道,铲除恶势。他又是一个凡人。他不守清规,喝酒吃肉,破衣过市,浑身脏臭;他疯癫无常,行事滑稽,出言诙谐,却暗含机锋。这是一个具有人性的神僧,数百年来得到了无数平民百姓的喜爱,在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济公的神奇故事,而《济公传》就是讲述济公故事的集大成的小说。

济公故事源于南宋时期的西子湖畔的济颠。根据南宋人释居简所作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和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的记录,济颠本名道济(1136—1209),天台临海人,先在灵隐寺出家,后到净慈寺,死在此处,年七十三。他的性格疏狂耿介,加之喝酒吃肉,被人看作疯颠,故称济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济颠和尚一生落魄贫穷,性格乖僻,这与传说中的惩恶扬善、所向披靡的济公大不相同。

济颠故事之所以能在明清两代风靡城乡,说书讲唱活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像红莲、柳翠、雷峰塔等这类与济公有关的故事,自宋到明,主要是通过说书流传的。到明代中后期,济颠小说也开始流行。最早的一部是刻于隆庆年间的《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全书虽然只有一卷,但却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济颠的出生、出家、发狂到最后圆寂的全过程,其中主要的神迹有醉酒宿娼、化钞造殿等。此书文辞简单,与小说的旨趣相去甚远,但影响却很大。它是以后所有济公小说的基础。到清代康乾之际,各种新的济公小说纷纷问世,其中水平较高、重印次数最多的是《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全书二十回,题“天花藏主人编次”。它在《济颠语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的神迹故事,文笔流畅,更富于文学色彩。

在清代的说书业中,济公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节目之一。尤其在北京天桥,艺人们一代又一代地演出济公故事,在听众们的喝彩声、哄笑声中,济公的形象日益饱满、更显复杂,其情节也日益增加、愈见精彩。光绪年间,天桥出现了专说《济公传》的评书艺人,像双厚坪、张泰然等。尤其是张泰然,“他与说唱鼓书的石玉昆齐名,自编《济公传》前后套,材料极为生动细致。说书时,常带滑稽,动止言默,无不令人发笑”(张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桥》第五章《天桥人物考》)。这一切,都为郭小亭《评演济公传》的出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评演济公传》是一部典型的评话小说。在书中还保留着大量的评话说书的节目名称,如“醉人秦相府”、“巧断垂金扇”等。同时,书中大量使用了评书的特定语言词汇,像“既待如是”、“名日叫”、“立时刻”等等;而且许多字词的发音明显是以北京方言的口语发音为准的。这正说明了《评演济公传》是依据说书记录改编而成的。

《评演济公传》一百二十回的出版,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据《评演济公传》序,我们得知,作者名叫郭小亭,杭州名士张文海出资,煮字山房老板魏岱坡于1898年刊印发行。这几位人物的生平事迹我们都不了解。有人怀疑郭小亭就是郭广瑞,因为他字筱亭,但也没有找到更直接的证据。

小说一经面世,立即不胫而走。一两年间,风靡京津地区,而且传人上海,畅销一时。1900年,魏岱坡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评演接续后部济公传》一百二十回,又一次大获成功,而且掀起一次济公小说的出版热潮。上海的出版商连续不断地推出续书,数年里足足出够了四十续,方才罢手。

此次整理,我们采用了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绣像评演济公传》二百四十回为底本,校本是上海广益书局本《足本全图济公传》。续书概不收录,因为只有《评演济公传》前后传,才体现了济公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了与本套丛书体例相统一,我们只用了正文,未收底本所附绣像。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3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济公传/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郭小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97573
开本 32开
页数 8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66
CIP核字 2013248371
中图分类号 I242.4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