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梦寻南梁(附光盘沉石经典散文阅读赏析)
内容
试读章节

南梁思絮

南梁,是一座山岗,是群山相连的一道道山峨。

南梁,在陕甘宁边区的三省交界处,地貌险要,那里有刘志丹,充满了神奇的故事和传说,仿佛是梦笼罩那里,吸引着人们去探寻……

我想探秘南梁,缘于去西安拜访刘力贞老人的一次谈话。那天,我走进刘力贞的家里,迎接我的是83岁的老人,只见她满头银发,头梳得很整洁,两眼闪着锐意的光泽,鼻梁高高的,有一种文人特有的气质。那一刻,我试图从刘力贞的脸上寻找她父亲熟悉的形象,朦胧中,我睁大了眼睛,在她的背影后面,有一幅刘志丹的相框挂在墙上,犹疑时空在转换,还是影与心的交融,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刘志丹的化身。

我上前紧紧地拥抱着刘力贞,从心底涌出一句话:“您太像刘志丹了!”

我转身走近刘志丹画像前,敬重地躹着躬,刘力贞有些激动,拉着我坐在她身边,讲了她记忆中父亲的一个个往事。刘力贞深情地对我说:“我的童年,大多是在南梁度过的,那里有我父亲指挥打仗的窑洞,也有我和母亲生活的记忆,你应该去南梁看看!”

南梁,又一次刻在我的脑海里,而这一次是刘力贞盛情的邀请和倾心的回忆,我答应老人家,去南梁,一定去南梁。

深秋,仿佛金灿灿的一抹油彩,把陕甘宁边区的南梁涂成了一个红艳艳的画廊。汽车翻越山谷野坡,呈现在眼前的是层次各异的山林色彩,浅红之间能看到桔黄的点缀,走近了,才知道是满枝头的柿子;攀爬的紫藤丛里,隐隐约约闪烁着血红色的果子,那是黄土高原的山里果,还有带刺的粒粒酸枣,把一个隐蔽在山沟的南梁,装饰得风情多姿,情趣逸致。

行走在山与山之中,我的心境在变化,每一座山麓翻动在眼前,宛如翻阅着一遍遍历史,在原始的山谷里,似乎有一种灵魂在萦绕着什么,那一刻,我真的屏住呼吸,在静静寻找着刘志丹的足迹……

南梁的山岭很有特色,岭与岭虽说相连,但每一道梁独立成篇,在纵深中又埋伏着另一道景致。当我走进梁岗深处,在背面才发现是一座窑洞,长长的峡谷中,有窑洞相连的战壕,在树丛交织处可以翻山穿行。

我小心翼翼地沿着一条弯曲的山路,踩着黄土岩沙融合的阶梯,走到窑洞口前,一座雕像迎面而来,是刘志丹,是刘志丹战火中的形象。那高高的鼻梁,一双锐气十足的眼睛,透露出军人的坚毅和智慧。他那深邃的目光,正好与晚霞折射的一道光芒相映,仿佛在与天宇对话,留下许许多多带着陕北口音的语言……

我轻轻抚摸窑洞,似乎让自己的心灵靠得再近些,想听听埋藏在黄土高坡的故事,又似乎怕惊动了历史尘封的那个时空。烽火的岁月,刘志丹从这里站住脚跟,逐步在陕甘宁边区发展根据地,扩大了红军的队伍。

在窑洞的长狭的山沟对面,还有另一座相对应的窑洞,那是习仲勋的指挥所,一旦有了险情,相互之间有个防备,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转移,组织反击。

而今,虽说八十多年过去了,然而,镶嵌在山丘的窑洞,却依然透射着一种历史的豪迈。陈旧的桌椅,还有那一盏盏熏黑的小油灯,仿佛向后人述说着南梁和刘志丹的传奇故事。

往事如烟,传奇刻在南梁百姓的心里。当年跟随刘志丹当过骑兵的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沿着南梁的山野八道梁岗,边走边从心底吟唱起来,那一声声带着黄土高坡的韵味,那一字字饱含着陕甘宁边区百姓的思念。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一杆杆红旗硷畔上插,

我把红军哥哥接回家。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哥哥跟随的是刘志丹。

老刘站在山上喊一声,

咱们千家万户来响应……

我听着每个字每个音,思絮在交融,刘志丹的形象在浮现。老大爷唱得真切,尾音中带着一丝感伤,蓦地,歌声戛然而止,只见老大爷站在五道梁的土坡上,流着泪,把歌声咽在了嗓子里,触景生情,感慨万分。

歌声在山中回荡,那断断续续的音符,宛如深重而纯朴的一首山歌,让我紧紧地扶着老大爷,半晌间,他指着远处的那一道道山梁,低沉地说:“刘军长骑着一匹白马,握着双枪,飞起来像一道白光。到了夜里,哪个村子遭了殃,老百姓就能看到天边有一道白光闪过。”

我知道,在民间有这种传说,哪里的农民受压迫,他们都仰望夜空,企盼有一道白马闪过,他们从心里敬仰刘志丹出现。老大爷带着我到山梁下的前村,讲述了一件往事:七个村民被敌人抓捕,敌人抢了村里的牛羊,挖坑正要活埋那些村民,只见山野五道梁之间,刘志丹骑着白马,率领红军冲杀过来,消灭了敌人,挽救了村民,还为村民盖房搭铺。可刘志丹连口水都没喝,像一道划过夜空的白光,消失在茫茫的山梁丛林……

眼前的山梁弯弯曲曲,在山顶的拐弯处,可以放眼南梁的八道梁交汇点,远看犹如一道道旋转的唱盘,贮存着多少民间的传说和关于刘志丹的故事,能听到和感叹到,是一颗纯粹的心。静静的,我收回在历史中的那一片片岁月,用心在寻找充满传奇的刘志丹,萦绕心中的是那不尽的思絮。

我轻步穿越在南梁的小径中,被身边的独特环境所感染,在寻觅中,我有一颗燃烧的灵魂,艰难地迈着步子,真实地把心遗落在南梁,试图拉回从前的时光。此时,我看见了南梁山沟里的一座窑洞小学,洞里不算大,摆放着几张破旧的课桌。窑洞小学是习仲勋建立起来的,由毛主席题写的“列宁小学”几个字,雕刻在窑洞前,显得分外醒目,在岁月的残痕里,我似乎听到南梁孩子的读书声,看到了那一个个童稚的山里娃子的影子。那群娃子里,哪一个是刘力贞,她坐在小课桌的哪一边?我触摸着窑洞小学,思絮如飞,真的分不清哪是历史,哪是现实。

渐渐地,从窑洞校址的左前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在我的梦幻之中越来越清晰明了,抬头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鲜艳的红旗,走到正面时,我立即兴奋起来,“列宁小学”几个大字挂在新校楼上,明亮的教室,宽敞的校园。伴随着下课铃声,跑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红领巾映着他们喜悦的脸庞。那一瞬间,我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在寻觅着什么,在追寻着什么,心灵此刻是最灵通的。思絮的交汇中,脑海呈现的是红军穿梭在峻山丛林的一幕幕,还有刘志丹与乡亲们挖窑洞的背影。走近南梁清音楼,我又看到陕甘边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楼台的广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刘志丹在训练部队,检阅部队。我仿佛看到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两面军旗飘扬。红军战士欢乐拥抱,喜泪连连。那场面,把整个南梁的群山都感染了,鲜红鲜红的山丹丹,在陕北老大爷的心里盛开,化着漫天的彩云音符,在吟唱流传……

老大爷为我唱着当年的山丹丹,非让我蹬上一堵断壁残墙。楼阁巧落在南梁的两山之中,显得威震雄伟。这是北宋防御西夏的统帅范仲淹修筑的城寨,宋仁宗皇帝亲笔赐名大顺城。我顺势而望,这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个好战场。南梁此地,我由衷感叹刘志丹军事指挥的妙处。

此时此刻,一阵秋风迎面而来,我站在那段残墙上,注目远眺,满眼秋色,层林尽染,一行鸟儿横空飞过,我下意识地吟诵起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夕阳下,我被南梁的山深深打动,我与山岚对话,我与历史相依,我思絮自语。我再次想起刘力贞的话,到了南梁,一定要去黄河走走,那里有故事,更有传奇。

是啊,黄河,沿着陕北穿流而下,更像一部流淌的历史。我去黄河,去黄河边的三交镇寻找……

P1-5

书评(媒体评论)

沉石的散文优美,充满了诗意,将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涵体现在美的意境中,在当今作家的作品中是很难得的。《夜听九寨》《翻阅塔克拉玛干》《寻找桃花源》等被选为全国高考模拟试卷阅读赏析试题和北京市中学生试题。现在,我们把沉石部分经典散文编辑成集,并在每篇文章中配上一些著名中学的学生的读后感和赏析,供学生参考和研习。

——原中国教育报主编 高华程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提高阅读赏析和写作能力,当代中国出版社将选取最优秀的赏析内容和读后感,待修订、再版之时,编人书中。欢迎读者将您精彩的赏析内容和读后感投稿至:huangshandream@163.com。

——当代中国出版社责任编辑 黄珊

后记

这是一本沉石先生创作三十余载的散文精选。每一篇散文都有真实的故事和深厚的感情。

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来,沉石先生不断地探寻革命之根,写下了《南梁思絮》《追寻那片映山红》《寻找太行神韵》等文章。《南梁思絮》中的刘志丹、《追寻那片映山红》中的胡氏三姊妹、《寻找太行神韵》中的王忠等革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踏寻他们曾经革命过的地方,虽然硝烟战火已经远去,但是作者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发现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依然在继续滋养着那片土地。

沉石先生还是一名军人,他曾经所在的部队是海军部队,因此他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沉石先生的笔下,在沿海工作和生活的军人、军嫂、科研人员,都是大海之魂。无论是《遗落在海边的贝壳》中为执行救援任务而牺牲的士兵,还是《带“海味”的蜜月》中的副艇长,还是《芭蕉林中》不断进行科学实验的科研人员,都是那样纯粹,那样善良,那样勇敢,默默地守候在大海的身边。

作者还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动人。他用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角度,写出了塔克拉玛干的无穷魅力,写出了九寨沟夜晚的美妙声响,写出了黄梅故角山“世外桃源”的别有洞天……在文中,作者能把大自然的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对历史的探寻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读者发现大自然如此神秘、美妙的一面。

沉石先生是季羡林的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笔触从七十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再到八千多年前的敖汉,再到敦煌莫高窟……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悠久神韵。

沉石先生的散文深受读者的喜爱,有不少读者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沉石先生,或和他交流读后感,或向他请教写作的方法,百忙之中的沉石先生放下手中的工作,都一一悉心回复。为了答谢读者,沉石先生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名校的学生对原文进行赏析,既能展现原文之美,又能分析出写作技巧。此外,为了让读者体验沉石先生文学语言的魅力,也为了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普通话,薛飞、郭志坚、梁艳、王顺元、唐剑等各位先生、女士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他们原声朗诵了本书的精选文字,让读者在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中,跟随沉石先生一起感受革命之根、大海之魂、自然之美、文化之韵。

沉石先生非常欢迎广大读者能够对他的散文进行赏析,因此,在本书的版式设计中,特意留出空白,方便读者进行标注、点评。欢迎读者将您精彩的赏析内容和读后感投稿至:huangshandream@163。com。我们将选取优秀的赏析内容和读后感,待修订、再版之时,编入书中。

目录

序言 沉石美文的意境

南梁思絮

梦魂腾冲

红军心中的圣灵

追寻那片映山红

遗梦大别山

父亲

寻找太行神韵

翻阅塔克拉玛干

夜听九寨

寻找桃花源

海盗窟历险记

经历腾飞的巨响

遗落在海滩的贝壳

又见那片深蓝色的海

海鸥声声

芭蕉林中

潜航纪实

带“海味”的蜜月

南沙有群蓝色的兵

内心和谐之悟

寻觅敦煌的文化之魂

最后的访谈

龙骨山畅想

遥想敖汉

作者后记

编后记

序言

沉石美文的意境

我和沉石相识,是在北京日报组织的首都作家赴云南笔会上,他是部队作家,又是解放军报的资深记者,他的写作颇有些传奇色彩,曾只身一人去过马六甲海峡,行走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穿越过金沙江大峡谷,探访过神秘的罗布泊,等等。他的作品《黑色马六甲》《死亡之窟》《谍·爆》《谍杀》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对生命的深邃思考。

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他很真实,很直爽,遇到看不惯的事,一针见血,从不拐弯,我们之间无话不谈,成了心心相印的朋友,私下也交换各自新出版的书籍。

沉石的散文很有感染力,《南梁思絮》发表后,各大网站迅速转载,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一篇写刘志丹在陕甘宁南梁地区战斗和生活的散文。特别在构思上,以第一人称采访刘力贞开始,由刘力贞引出了南梁根据地,作者深入探寻刘志丹。面对着南梁的遗址,把刘志丹在南梁的战斗故事借景托出,沉石选取了精彩片断,从细节上写到了山梁之间的两个窑洞,写到了华池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和军委主席刘志丹的战略部署,写到了两个窑洞为了战胜敌人,相互掩护所起到的作用,形象而逼真。沉石选用“思絮”二字,行文始终围绕历史与现实,表达了一种内心追求,那就是南梁精神。沉石在探寻南梁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了对刘志丹的敬仰,对南梁的思考,整篇文章在时空交汇处,突出了南梁情怀和思絮的美感。

习仲勋为重修《华池县志》题词:“发扬南梁精神,再展华池宏图。”南梁精神作为一种革命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2009年,习近平在视察南梁革命纪念馆时说:“列宁学校是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根据地建立的第一所军校,是一所具有75年历史的红色学校。这所学校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下成长起来的。同学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不仅要好好学习,而且要时刻牢记并珍惜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创造的优越条件,还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奋斗精神,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南梁精神的弘扬与继承,应从学生开始,懂得那段历史,学习那段历史。作家沉石沿着南梁寻找,在历史与现实的前沿,用一颗热血之心,完成了《南梁思絮》,文章充满了对南梁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当今的学生读到这本书时,心中会由衷感受到百年中国梦的深远和意义……

2012年10月,沉石随作家采风团去了新疆。不久,他发短信告诉我,新写的一篇散文《翻阅塔克拉玛干》发表在《解放军报》上,让我多提意见。我打开电脑,第一时间读到了这篇散文,实实在在被他的文字所感染。我知道,他是写长篇小说的,已出版了十几部作品,没料到他的散文也如此优美,如此富有想象力。我当即给他回了短信:“大作《翻阅塔克拉玛干》已拜读,像一首交响乐、一首长诗。美文呀!祝贺。”

我说的是实话,如此悲凉的风沙之地、死亡之海,却触发了他的浪漫情怀,从宇宙观出发,把塔克拉玛干当成一本书来翻阅。在塔克拉玛干的主题变奏中,给人以无比的精神享受,可见文章的意境之美。

我还读过沉石其他的散文,《夜听九寨》《寻找桃花源》等,首先他是在走,不停地走。美景和感受是他心底的发现。《夜听九寨》在写作角度上,极为讲究,一般人也许会去写九寨沟的色彩和沟沟相连的场景,他却选择在夜里去九寨沟,用“听”来表现九寨沟的神奇。恰恰是这个“听”字,神韵的美出现了,读来是那么纯净和自然。

同样,《寻找桃花源》读来颇有寻觅之感,沉石把山水延伸到陶渊明那篇著名的《桃花源记》,开始了散文的巧妙构思。陶渊明是九江人,沉石就从九江出发去寻找,在黄梅的故角山发现了秘密。文中这样写道:“故角山是否陶渊明诗画中的圣地,乃是我迫切想见的。远远望去,蜿蜒的山脉仿佛一条卧龙,只有靠近时才恍然发现山下竟环绕清澈见底的流水,这水的流动似乎从山的腹地而出,又像一条带子紧紧地系在山林之间。”

这是寻找现实也是在寻找陶渊明的精神,沉石的行文之处,把时空聚焦在了那个带有唐朝遗风的故角山上。许多文学刊物和网站把《寻找桃花源》作为佳作欣赏,自然有其道理。今天,黄梅的故角山在每一处与散文相关的地方,都刻下了这篇美文的段落。

美文,是自然、内心和文学交融的美的意境。经典的美文,更适合学生去阅读和赏析,然而,当今作家能写出适合学生读的散文并不多。沉石的散文题材多样化,从选集中可看出,有来自卫星发射现场的,有来自水下潜艇和海岛的,有来自大沙漠以及山川的,文章中充满了阳光之气。我认为,这些文字除了适合学生阅读之外,也适合更多的向往美的人阅读。

美的文字,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内容推荐

《梦寻南梁(沉石经典散文阅读赏析)》是著名作家沉石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来的散文精选。沉石的散文优美,充满了诗意,将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涵体现在美的意境中,在当今作家的作品中是很难得的。《夜听九寨》、《翻阅塔克拉玛干》、《寻找桃花源》等被选为全国高考模拟试卷阅读赏析试题和北京市中学生试题。全书散文用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中国的革命之根、大海之魂、自然之美、文化之韵。

编辑推荐

美文,是自然、内心和文学交融的美的意境。经典的美文,更适合学生去阅读和赏析,然而,当今作家能写出适合学生读的散文并不多。沉石的散文题材多样化,从《梦寻南梁(沉石经典散文阅读赏析)》中可看出,有来自卫星发射现场的,有来自水下潜艇和海岛的,有来自大沙漠以及山川的,文章中充满了阳光之气。这些文字除了适合学生阅读之外,也适合更多的向往美的人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梦寻南梁(附光盘沉石经典散文阅读赏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沉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4479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9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4079642
中图分类号 I207.67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