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亮编著的《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博弈与文化建构》以小说日常话语——粗口、谈话与闲聊和方言为研究中心,考察日常话语、文学雅言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博弈,通过既探究晚近三十年小说叙述话语的重塑过程,又揭示文学生产通过谋求“声口”的变化,重新激活文学介入社会的能力,展示转型期中国文学别样而复杂的文学生产机制,诠释了转型期复杂而又不失和谐的文化政治图景,也预示着文学由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演进诉求。
图书 | 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博弈与文化建构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孙国亮编著的《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博弈与文化建构》以小说日常话语——粗口、谈话与闲聊和方言为研究中心,考察日常话语、文学雅言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博弈,通过既探究晚近三十年小说叙述话语的重塑过程,又揭示文学生产通过谋求“声口”的变化,重新激活文学介入社会的能力,展示转型期中国文学别样而复杂的文学生产机制,诠释了转型期复杂而又不失和谐的文化政治图景,也预示着文学由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演进诉求。 内容推荐 孙国亮编著的《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博弈与文化建构》以小说日常话语——“粗口”、“实录”与“闲聊”和方言为研究中心,通过分析“粗口”叙事与小说的“政治寂静主义”,“实录”、“闲聊”与“操作主义语言”的病灶,方言写作与“飞地”抵抗的文化政治愿景等,考察日常话语,文学雅音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博弈,既探究了小说叙述话语的重塑过程,又揭示了文学生产通过谋求“声口”发生的变化,重新激活了文学介入社会的能力,剖析了转型期中国文学别样而复杂的文学生产机制和文化政治图景,诠释了文学由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演进诉求。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框架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第三节 八、九十年代话语权的斗争及研究对象的介入 第二章 “粗口”的叙事“革命”与“政治寂静主义”滥觞 第一节 “粗口”的叙述表征及其“柔软的暴力” 第二节 “粗口”的时代特征及其文化政治表征 第三节 “粗口”的“占位策略”和意义 第四节 “粗口”叙事对“财富道德话语”的建构 第五节 “侃(砍)”平:在“粗口”的狂欢中继续“革命” 第六节 侃痞:新阶层及其“政治寂静”的修辞表达 第三章 “实录”“闲聊”的有限意义与“操作主义语言”病灶 第一节 “口述实录”:日常话语对“雅言”的反动及其局限 第二节 “妇女闲聊”:日常话语的敞开与主体转向 第三节 “口述”与“闲聊”:日常话语沦为“操作主义语言”的技术性分析 第四节 “实录”和“闲聊”:作为操作主义语言的过滤功能 第五节 “群似化”:小说创作的危局与症候 第四章 方言写作的“飞地”抵抗与文化政治愿景 第一节 方言写作与“飞地”营造 第二节 “飞地”抵抗与文化政治愿景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博弈与文化建构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国亮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711327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5 |
出版时间 | 2014-09-01 |
首版时间 | 2014-09-01 |
印刷时间 | 2014-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6 |
CIP核字 | 2014126779 |
中图分类号 | I207.42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1 |
宽 | 149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