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王亦山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但是这个人有肚量,估计他回去以后就想了这个问题,想了以后他就来找我,说:“就算你说的对,我说的不对,那么好,你来给我们讲讲课。”
后来就请我去给他们党委常委讲课。
柯润兰:可能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把教外国人汉语看作是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您就是要给他们讲明教外国人汉语不等同于针对本国人的语文教学。
钟棂:对,我们说对外汉语教学,那就是说是中国人教外国人。
60年代初,郭路特、鄂山荫来中国以后,都和我握手,知道我研究过他们的东西。郭路特这个人据说是能教会板凳说中文的,来中国的时候他送给我一本书。
我就和党委常委说,世界上不光是我们在搞,搞这个的人多了,苏联用俄语搞,赵元任用英语搞,我们在这儿搞,直接用汉语讲,我们欠缺的还很多。我给他们讲了两礼拜的课。
柯润兰:上完课以后您觉得学校里有什么变化吗?
钟棂:就提出来了“上路下水”,我们要“上路下水”,他们也要“上路下水”。
柯润兰:“上路下水”怎么讲?
钟棂:当时王亦山提出了要“上路下水”,就是“上对外汉语的路”,“下对外汉语的水”。
我在这儿要说的就是,对外汉语教学既不是有些人说的“小儿科”,但也不要把它说得玄乎其玄。它(对外汉语教学)其实就是文科里面的,教外国人的。
当年周培源把我调出来他想的是什么,是我适合做外事工作。周培源说得多宽啊,说我适合做外事工作,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外事工作,在周培源脑子里是非常清楚的。说老实话,我们很多人不清楚。所以,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我在《海鲜、电脑、乒乓球》里把它分为:“对外——汉语——教学”三段来说。但是实际上应该扩而大之,就是外事工作。
我们看到老先生回忆起和王亦山的争论时,有一种孩子般的纯真。先生一辈子不惮权威,“爱真理”的追求到了耄耋之年都不曾放弃,他说人活着的价值就在于对真理的追求。
“人手足刀尺”可以说是对外汉语事业一开始就面临的争论,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仍持同样看法。说到这种现象,老先生开玩笑说恨不得振臂高呼:这是一种外语教学,不同于母语的语文教学,外语教学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2.郭路特、鄂山荫和伊三克
柯润兰:我第一次听说这三个人,很少有资料提到过他们。
钟棂:他们都是苏联的汉语教学专家,编过汉语教材、词典,鄂山荫有《华俄词典》,伊三克有《华语课本》,而郭路特据说教汉语特别有一套,笑传能教会板凳说汉语。(笑)
柯润兰:国内曾经用过《华语课本》吗?
钟棂:没有。但是国内编教材的时候把它作为研究的材料,甚至把它翻译了过来。当时我组织了四个人翻译。
柯润兰:翻译过来之后,后来的教材有它的影子么?或者说哪些教材受到它的影响特别大?
钟棂:这个不太清楚,主要是我们翻译了,但因为某个人的原因没出版。伊三克主要是从俄文的角度(来编写教材),而邓懿主要是从英文的角度(来编写教材),赵元任也是从英文的角度。
对伊三克我是最了解的,我组织了四个人把《华语课本》都翻译了过来。但当时有一个党支部书记在会上公开说别鼓励钟棂,他们想出名。 当时我们是准备拿出去发表的,因为吕叔湘说钟棂他们翻译得好,要用。吕叔湘当时是《中国语文》的主要负责人。结果我就挺高兴地跟他们说,吕叔湘觉得我们翻译得不错,他准备要用。
可当时这个头儿……都有领导发话了,我还能够干什么啊?中国有很多的学术问题就这样被卡住了。
所以我觉得搞对外汉语教学得有吕叔湘这样的人的指导,有了这样的指导,这个路子就定了,而且很宽,我这辈子根本搞不完。为什么我在“对外汉语教学52周年座谈会”上要说《海鲜、电脑、乒乓球》?在《海鲜、电脑、乒乓球》里我说“对外汉语教学”要分成对外、教学、汉语这三段,“对外”这个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搞的,不搞外文根本不可能。教学就是要讲究科学,讲究规律和对象,我们要知道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人,对外国人来说,那汉语就是一门外语。P20-23
一 开创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始
(二)事业开创期对汉语教师的要求
(三)师资培训及师资来源
(四)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教师
(五)教学情况
(六)第一次语言实习
二 对外汉语教学总论
(一)对学科的认识
(二)对教学法的认识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四)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
三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一)语音教学
(二)语法教学
(三)汉字教学
四 教材编写与词典编纂
(一)教材的评价与选择
(二)《汉语教科书》的编写
(三)《外国人学普通话》的编写
(四)《汉字读音字典》和《每日汉语》
(五)广州词典会议
五 对外汉语教师如何做科研
(一)与邓懿同进修
(二)我的科研方法
(三)对我影响最深的几个人
(四)我的科研实践
六 教书匠自述
(一)童年往事
(二)文革经历
(三)我的诗
哕唆几句——代跋
从亲历者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后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附录:钟梫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
海鲜、电脑、乒乓球
十五年(1950—1965)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总结
汉语的词类问题(王还执笔)
汉语词典标注词性问题
从本质上讲
从Synabic consonant谈起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走过了58年的历程。对于任何一项事业来说,58年都不能算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需要回顾、总结的地方很多。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尽管成为学科的历史不是很长,但同样需要认真地梳理、省思和总结。呈现给大家的这套丛书就是我们所做的各种梳理、省思和总结工作的一部分。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50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最早的对外汉语教学组织机构,班主任由当时的清华大学教务长周培源教授担任。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然而国家领导人能够把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及中国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战略前瞻性是令人钦佩的。今天国家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视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延续。饮水思源,在思考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大计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拓荒者曾经作出的艰苦探索和巨大贡献。没有他们的筚路蓝缕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就不可能有今天事业和学术的繁荣。因此,我们怀着真诚的感恩之心去面对历史,面对每一位健在的和故去的前辈。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教什么”这个本体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好以外,“怎么教”这个方法论上的问题也是至为关键的。从形而上的角度去看,“怎么教”涉及的领域很广,有教育学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甚至还有哲学的;可以思考的问题很多,过去几十年间很多学者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各种“法”层出不穷。这些研究多是从“道”的角度去认识的,而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要使汉语学习者具备恰当运用汉语进行有效交际的实际能力,因此还需要从“术”的角度去认识“怎么教”的问题。换言之,需要探究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具体方法是管用的、有效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致用”性的探究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大发展的形势下更加急需。我不认为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法,但是所有的教学法都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课堂实践的结果、理论思考的指归和沙里淘出的真金,它们都是有价值的。
经常有人问:“你们北语的教学很有一套,教学效果很好,究竟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法?如何从理论上去认识?”我们往往无法很好地回答。这有些像中医,能有效地诊治,却难以用现代医学的话语体系把诊治之理说清楚,或者演示给人家看。有些东西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一种结果,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法的传承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北语创校以来,对外汉语教学单位多年来保持着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的传统,在教学法的传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保证了教学质量。但这种“师徒相授”的指导模式也带有明显的缺陷,重要的方法和经验没能很好地、有条理地加以总结、提炼,并落实到文字上固定下来,成为可以使更多人受益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财富,更不用说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我们进行学理的探究,不利于与其他学科对话,也不利于教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这也表明我们在教学理论的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一辈学人艰苦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教师,而且成为国内外众多对外汉语教学单位和教师的教法之源。尽管世界上各种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花样百出,各领风骚几十年,但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却一直默默地耕耘,不愿意标新立异,也不愿意奢谈理论。这固然是一种谦虚谨慎的美德,但是幽兰生于空谷,芬芳不为外人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首要的任务是对老一辈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体会等进行挖掘、梳理,这一任务十分紧迫。北京大学的邓懿先生、我校的程美珍先生都已辞世,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没能把她们的宝贵经验留下来,损失已难以弥补。其他前辈也都年事已高,必须用新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因此,我们采用了口述历史的办法,事先拟定采访提纲,用跟老教师进行访谈的方式获得素材,然后再加工整理。这一工作得到了老教师们的认可和支持,工作进展顺利。现在丛书各卷即将陆续面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套丛书不仅仅会作为历史资料存留下来,而且会因为其中蕴涵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而成为广大对外汉语教师的良师益友。
老一辈学人开创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薪火相传,正展现出勃勃生机。我们需要继承,更需要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虽然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有了58年的历史,但她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有太多的问题、太多的领域需要研究。前辈们作出了他们的努力,展现了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的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他们开创的事业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我们已经接过火炬,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人,踏着前辈的足迹,作出他们自己的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2008年9月10日于北京语言大学
本书是“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录”中的一本,是北语老教师钟梫教授的访谈实录。全书以访谈的形式记录钟梫教授四十年的教学经历,同时也就教学法、教学实践、教材编写、对外汉语教师的科研等课题展开论述,阐发了钟梫教授的教学理念与学术思想。
本书既是一部钟梫教授个人回忆录性质的传记,同时也是评述四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综述钟梫教授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思想的学术著作。书后还附有钟梫教授的论文精选及作者的采访感言。全书文笔清新,叙述流畅,有别于一般的学术专著,但也可给读者以深刻的学术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