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致命武器
内容
编辑推荐

《致命武器》是德米勒写得最好、也是构思最巧妙的作品,这是一部好莱坞大片似的惊险小说,读者很快就会被小说每一页中那活生生的内容打动。高居《纽约时报》榜首的最火畅销书作家尼尔森·德米勒的经典作品,《华盛顿邮报》盛赞:“故事扣人心弦,让人百读不厌,魅力无人可挡!”

内容推荐

四十年来西方情报组织已经掌握了一个可怕的秘密苏联在CIA内部有一个以摩尔电码命名的塔尔博特。起初塔尔博特被怀疑正在暗杀欧洲的探员,后来一个有市井智慧的离职警察在纽约街头掀起了一场间谍和谋杀的风暴,而长岛的一场反对苏联使团的公众集会掩盖了这场绝望的勇气与智慧的较量。在塔尔博特的策划下,一个充满猜忌和欺骗的阴暗世界正在走向街头,演变为一场拥有新式苏联武器和先下手为强的打击行动。战争计划正威胁着美国政府的根基。对美国而言,时间正在溜走。对塔尔博特来说,时间就是现在。

试读章节

奥布莱恩好像专注于外面伸向港湾的景色,他掏了掏口袋,接着问:“你有2角5分的硬币吗?”

阿布拉姆斯递给他一枚。

奥布莱恩走近架在支柱上的一个电子观测器,投下硬币,机器“嗡嗡”作响。奥布莱恩察看了观测器上的一张卡片。“97号”,他旋转观测器,指针指向97,“就是这里,”他看了足足有一分钟。“港口的那个女人仍然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直起腰问道:“你是爱国主义者吗?”

阿布拉姆斯把这当做一个针对个人的问题,话里有话,回答道:“是与不是,有待验证。”

对于这个回答,奥布莱恩的表情既不流露肯定,也不表示否定:“给,想看看吗?”

观测器“咯吱”一下停止了“嗡嗡”声。阿布拉姆斯说:“恐怕是时间到了。”

奥布莱恩愤怒地看着机器:“还没到三分钟,你给《时代》杂志写封信反映情况。”

“好的,先生。”

奥布莱恩把手插进口袋:“这里冷了。”

“也许我们该进去了。”

对此,奥布莱恩不予理会,接着问:“阿布拉姆斯,你会说俄语吗?”

阿布拉姆斯斜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年纪大些的人,除非事先已经知道答案,人们一般不会问这样的问题。

“是的,我父母——”

“对了。”奥布莱恩点点头:“我想有人告诉过我说你会讲俄语。我们有些讲俄语的当事人,住在布鲁克林的犹太移民区,我想就靠近你居住的街区。”

阿布拉姆斯点点头:“都荒废了,不过我相信跟他们交流还是可以的。”

“好,如果要你把俄语讲得地道些,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可以找给你保存在国务院的俄语语音磁带。”

阿布拉姆斯瞥了他一眼:“好吧!”

奥布莱恩朝西边凝视了几秒钟,他说:“你做侦探的时候,有时候负责保卫苏联派往联合国的使节团?他们住在东大街67号?”

阿布拉姆斯看了他一眼,说:“作为离开部队的条件,我签署了一份誓约,不对外提及我过去的工作。”

“是吗?哦!是的,你过去为警察部门做情报工作,不是吗?红色纵队。”

“如今他们不叫它这个了,它听起来太——”

“太直白了,天啊,我们生活在一个隐讳的年代,不是吗?头头不在场的时候,你们把它叫做什么?”

“红色纵队。”他微笑道。

奥布莱恩也微笑着说:“事实上,你根本不是保卫苏联使节团,而是监视他们……你相当了解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中的主要人物。”

“也许吧。”

“维克托怎么样?”

“他怎么了?”

“算了。你去过格伦科夫吗?”

阿布拉姆斯转过头,凝视着新泽西的落日,最后他回答说:“奥布莱恩先生,我只是个城里警察,不是詹姆斯·邦德,我只能管到城边,格伦科夫属于拿骚县。”  “可是你确实到过那里。”

“也许吧!”

“你私下里记录过那里的人吗?”

阿布拉姆斯带有些许不耐烦地回答:“我的工作并不是像联邦调查局那样监视他们,我的责任仅限于监视他们跟哪些组织、哪些人有接触,那些组织和个人也许会对纽约和纽约的人们构成危害。”

“他们可能是些什么人呢?”

“就是通常的那些人,波多黎各解放组织、黑豹组织、地下气象组织,这些是我所感兴趣的。如果苏联想从市中心的实验室里偷取化学公式,或是偷取拉特纳做奶酪薄饼的配方,我一点都不关心,我能说的就这些。”

“可是作为一名市民,你会关心的,你会报告联邦调查局的,而你也确实这么干过几次。”

光线暗淡,阿布拉姆斯看着他,没做回应。奥布莱恩知道的实在太多了,或者很可能他只是猜测推断。作为一位出色的辩护律师,这就是他的做事风格。

“你准备参加七月份的律师考试了吗?”

“你准备了吗?”

奥布莱恩微笑着:“很早以前的事了,我记得是在一个小木屋里考试的。”

阿布拉姆斯早就听说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有个转换话题的习惯,令人紧张不安,看起来漫不经心,就像纸牌作弊老手洗牌,趁机发给自己一副同花顺。阿布拉姆斯说:“你打算对华尔街爆炸案说点什么吗?”P002-003

书评(媒体评论)

德米勒是位不可思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难得一见,值得一读。

——《纽约每日新闻报》

这个故事太迷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遇到了“教父”。

——《终极否定》的作者,大卫·莫里尔

阅读德米勒的小说能让人上瘾,《致命武器》就最有说服力,读了它,你就可以了解德米勒的风格。

——《坦帕论坛报》

一个构思极佳的故事…德米勒确实是位大师,他的故事能让读者流连忘返、忍不住想要知道它的最终结局。

——美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

尼尔森·德米勒以往的作品展现出他表现持续张力的能力,在这本书中,作者在更正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犀利的社会观察力和他那经久不衰的幽默感。

——《纽约杂志》

德米勒的叙述能力丝毫不减当年,故事中充斥着大量让人惊艳且经细心构思的高潮,几乎每一页都能让你爱不释手。

——《波士顿环球报》

本书在描写犯罪方面像《教父》一样有趣,但它更幽默,更具自己的风格。德米勒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作家,他尽量避免重复。他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叙述节奏、语言风格和独特的人物性格。他还坚信,故事中那些逼真的谈话和对白更能让读者信服,阅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是在偷听别人的谈话。

——《奥兰多前哨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致命武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尼尔森·德米勒
译者 孙成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3145
开本 16开
页数 4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62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1209726
版权提供者 The Nicholas Ellison Agency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