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马尔库塞是海德格尔的学生,而且有关技术深入改变我们的经验这一主题,对于二者而言都显得十分突出。但是,两位哲学家所关注的这一普遍问题并没有得到过更加认真、翔实和更具哲学含义的思考。
芬博格的这部著作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并通过彼此间的比较和对比对每位哲学家进行了阐述,而且最终对该问题给出了博识和原初的视阈。这是迄今为止在哲学上最具魄力且最为深思熟虑地评价马尔库塞的出版物,而且是凭借其自身的魅力对批判理论和我们的技术命运进行了复杂而有说服力的冥想。
图书 | 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历史的灾难与救赎)/大学人文社科读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马尔库塞是海德格尔的学生,而且有关技术深入改变我们的经验这一主题,对于二者而言都显得十分突出。但是,两位哲学家所关注的这一普遍问题并没有得到过更加认真、翔实和更具哲学含义的思考。 芬博格的这部著作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并通过彼此间的比较和对比对每位哲学家进行了阐述,而且最终对该问题给出了博识和原初的视阈。这是迄今为止在哲学上最具魄力且最为深思熟虑地评价马尔库塞的出版物,而且是凭借其自身的魅力对批判理论和我们的技术命运进行了复杂而有说服力的冥想。 内容推荐 马尔库塞是海德格尔最著名的学生。1933年,他宣称已摒弃存在主义,并在海德格尔被宣布当选弗赖堡大学首任纳粹校长之际,开始流亡。两位思想家之间这种有争议的关系反映了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在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的分裂。然而,安德鲁·芬博格对海德格尔的早期讲稿以及马尔库塞未发表的著述所做的细致研究表明,较之马尔库塞情愿承认的情况而言,这位著名的学生其实在思想上更接近其甚至更为著名的老师。《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首次探究了马尔库塞早期和晚期著述中所进行的非凡的尝试,这种尝试试图通过一种激进的批判理论在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鸿沟上构架起一座桥梁。 目录 致谢 中文版前言 前言 1 技艺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说起 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 技艺与善 理性的专制 去蔽的模式 2 追问技艺 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 问题 十个关键概念 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两难窘境 3 生命的辩证法 马尔库塞的黑格尔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 关键概念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 4 卢卡奇插曲 总体性与革命 总体性概念 古希腊的理想 绝对性的历史化 技术与自然 5 美学的救赎 马尔库塞的理论:概要 对具体的追求 技术与理性 技术与价值 6 追问自然 两种自然 关联性 马尔库塞的解构 7 结论 通向本真性之路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历史的灾难与救赎)/大学人文社科读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加拿大)安德鲁·芬博格 |
译者 | 文成伟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45659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N0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07-926号 |
版权提供者 | Taylor & Francis Books,Inc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