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每天学点博弈论全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所谓世事如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如同棋手,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在于这每一步走得是不是正确、精彩。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在事业、爱情等这些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中,人们都会遇到许多不同的冲突和竞争,要想有所作为,策略性的思考能够帮助人们以理性的分析和筹划,预测对方的反应并选择应该采取的合理行动,以取得优势,创造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三篇,主要介绍了博弈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博弈在生活、营销、投资、管理、谈判、处世、人际、职场、爱情、生存等方面给予人们的指导,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向人们展示经验教训,从而使人们能够感悟到生存的智慧和方略。

目录

上篇 博弈论的真实面目

 第一章 什么是博弈?从“囚徒困境”说起

“囚徒困境”的故事

三个和尚没水吃

“旅行者困境”:从100到0

公共品供给的“囚徒困境”

娃哈哈如何走出“分销中的囚徒困境”

破解囚徒困境的“一报还一报”

 第二章 纳什均衡:最理想的博弈

《美丽心灵》的故事

价格大战的最终结局

“独木桥”上谁退谁让

帕累托优势

“二桃杀三士”中的博弈“勇士”

“纳什均衡”下的企业薪酬策略

 第三章 智猪博弈:“不劳而获”的免费午餐

小猪躺着,大猪跑着

枪打出头鸟

奖励劳动者

学会后发制人的本领

TCL的诱敌战:让小猪去按按钮

 第四章 信息博弈: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信息决定博弈的胜败

孙膑的“减灶诱敌”之计

猴子的黑色幽默

“黔驴技穷”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华容道的完全信息博弈

可乐之战一信息之战

 第五章 公共知识和打破均衡

博弈论中的“公共知识”

庄子与惠施的争论

“皇帝的新装”新解

猜猜老师的生日是哪天

别人也可以成为你的镜子

 第六章 鱼和熊掌该如何选择

“霍布森选择”和“布里丹的驴子”

棉花、金子与“手表”

两难的“约会游戏”

海盗们是怎样分金的

理性与非理性也是一种选择

抽奖者的难题

成本估算决定决策的选择

中篇 博弈的运用

 第七章 营销博弈:买的没有卖的精

“降价策略”不是杀撒手锏

包装是产品“无声的促销员”

让顾客自己产生好奇心

做市场进入者别做市场侵入者

从竞争到竞合——合作营销

 第八章 投资博弈:让财富不断增值的把戏

谁是股市里的最大笨蛋

你中五百万的概率有多大

证券市场的随机游走理论

传销圈套是怎么套到你头上的

风险投资和利益最大化

 第九章 管理博弈:多用“阳谋”,少用“阴谋”

员工绩效考评困境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博弈

苛希纳定律

“弼马温”效应

杀一究竟能不能做百

 第十章 谈判中的博弈:让对方觉得自己赢了

谁的蛋糕大谁的蛋糕小

是先报价还是后报价

谈判中的“懦夫博弈”

谈判中的信息博弈

双赢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方感觉赢了

下篇 身边的博弈

 第十一章 处世博弈:方与圆、进与退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做事切莫患得患失

以退为进,以舍为得

诚信的立身之本

与自己的自私博弈

 第十二章 人际交往博弈:互惠互利的合作

心胸宽广,有容人雅量

互不相让一两败俱伤

人际间“零和博弈”,胜者不算赢

猜忌是人际交往的大敌

自己活,也让他人活

 第十三章 职场博弈:把自己卖个高价

你知道老板的期望吗

你是职场“大猪”还是“小猪”

苦干不如巧干

跳槽还是“卧槽”

学会和老板谈加薪

 第十四章 情爱博弈:爱情人还是爱自己

恋爱中的“囚徒”

选择另一半的“次优”策略

别以爱的名义相互伤害“

夫妻相处的重复博弈之道

 第十五章 生存博弈:隐藏自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生存博弈论

皇帝与权臣:权力天平上的游戏

棒子、老虎、鸡:冤冤相报何时了

看客心理,到底害了谁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蜜蜂与农夫在博弈中共赢共存

试读章节

三个和尚没水吃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很多儿童都熟知的古代故事。那为什么和尚越多,反而越没有水吃了呢?原因就在于三个和尚陷入了囚徒困境,都是从自己最大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是“非合作性博弈”的典型模式。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门瑟·奥尔森教授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无疑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奥尔森的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他的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就是这方面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以前,社会科学家往往想当然地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的照明,同一社区的人们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作斗争,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持本国货币的坚挺,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等等。

但是,奥尔森通过研究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产生。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

因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而这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采取的就是搭便车的行为。例如,“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宫廷乐队。虽然他实际上没有参加乐队合奏这样一个“集体行动”,但表演时毫不费力的装模作样仍然使他得以分享“国王奖赏”这个集体行动的成果。

也就是说,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然而,随着集体人数的增大,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因为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搭便车的行为也越难被发现。

寺庙是佛教徒的公产,是生活在其中的和尚们的共有财产。当只有一个和尚时,自然不存在产权不清、交易成本等问题,而且从自身的需要出发,自己挑水吃是必然的举动。另外,他的全部劳动成果——“水”的享用者或占有者也只有他自己。他可随心所欲地支配和消费水,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其生产性行为和消费性活动具有完全的排他性。

当有两个和尚的时候,假定他们都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付出越少越好,而收获则多多益善,那么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愿看到别人“搭”自己努力的“便车”,坐享其成,同时又都在想方设法搭别人的便车。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解决吃水问题,他们就必然会在轮流挑水、水的消费量,以及在协议执行和违约制裁等问题上讨价还价,并最终达成协议。显而易见,在达成协议、监督其执行和对违约者进行制裁的过程中,是要花费一定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经济学家的所谓交易成本的一种。而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和尚的生产性行为和消费性活动的排他性受到了限制。同时,交易成本可能相对巨大,在工具的限制下(这一点十分重要),他们两人就很可能去寻求其他更为简便和经济的合作方案——两人用扁担抬水。

当有三个和尚时,问题就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于工具的特点——扁担和木桶——所决定的,或一个人挑水或两人抬水,在每一次“生产活动”中必然会出现搭便车者。而考虑到他们三人又都是趋利避害的人,其最终不欢而散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三个和尚陷入“囚徒困境”的必然结局。

当处于困境时,各方都不知道别人的选择,因而只能猜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作出选择;他们与困境之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关系,即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左右局势,只能在困境的局势下想办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损失最小,获益最大。

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独善其身,即使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也很难达成合作。

那么,三个和尚就真的只能坐等渴死吗?当然不是,只要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就能够确保每个人都有水喝。

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方案一:三人各自在三天内轮流值日挑水,或轮流每两人每天值班抬水。这样,至少在理论上三个和尚是不吃亏的。但事实上,依然不能杜绝搭便车的现象。比如,某些随机事件(如天气变化和疾病染身等)和客观事实(如每人的身体条件上的差异及消费品的不同,以及道路状况等)都可能导致他们之间的合作破裂。

要使这个方案行之有效,还须确立一系列处理随机事件的附加条款,如某人生病时他人的替代及在雨天或雪天挑水的补偿,等等。同时,还要有惩罚机制,比如有人偷懒时,就要加以惩罚。另外,为了防止规则或协议被破坏,必要的监督也是不可少的。

方案二:三个和尚通过协商招聘一名方丈。由于这名方丈是三个人都认可的,那么就可以让方丈来指派谁,以及用什么方式运水。因为方丈和和尚之间的上下级地位差异可确保安排可以迅速达到效果,尽管这种安排不一定完全公平。

P7-9

序言

一提到博弈,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围棋、象棋,乃至各种各样的彩票游戏,在你来我往的对弈和较量中,总有胜者也总有败者。然而,博弈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谁胜谁败,更重要的是如何取胜,以及导致落败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博弈的一点皮毛:博弈是一个过程以及由这个过程直接导致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的结果。

“田忌赛马”是我们都熟知的故事:每次只能用一匹马比赛,而齐王上、中、下三个等次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输一次就要付黄金千两,如果按照常规方法,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那这个比赛就不用比了,田忌直接拿三千两黄金出来就结束了。田忌当然不愿意白白输掉三千两黄金,甚至他还想有所收获,使用常规办法显然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打破常规,想个办法出来——用策略帮助自己在比赛的劣势中取胜。于是,田忌的谋士孙膑想了个好办法: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因而田忌不仅没有输掉三千两黄金,相反还赢了一千两黄金。

从这个古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竞赛或斗争中,策略是很重要的。采用的策略适当,就有可能在看似一定会失败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结果。孙膑助田忌赢得比赛的这个策略对田忌来说是最佳策略,而他们较量的整个过程就是博弈的一种体现。

为此,我们得出形成一个博弈需要有4个要素:

1.博弈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比如齐王和田忌。在博弈中存在一个必需的因素——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真空里做出决策。比如一个单身汉,就不可能存在夫妻吵架的博弈。

2.博弈要有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比如赢一次会得到黄金千两。资源指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如矿山、石油、土地、水资源等,还包括了各种社会资源,如人脉、信誉、学历、职位等。

3.参与者有自己能够选择的策略。所谓策略,就是直接使用的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通俗地说,策略就是计策,是博弈参与者所能够选择的手段方法。比如田忌最后赢得比赛的策略。

4.参与者拥有一定量的信息。比如齐王三个等次的马都比田忌三个等次的马强。当然,有些时候,信息并不是完全的,比如今天是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气象台预报明天是“阴转小雨”,明天出门上班到底要不要带伞呢?这种情况下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人们决策的信息条件是不确定。当然从情理上说,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是要带伞以防下雨的。

博弈论看似深不可测,但其思想极易理解。简单说来博弈论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的可能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那么,博弈与人们的生活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又是通过什么来指导人们做出最优的决策的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在交款的时候,有不同的队列,那么,选择排在哪个队列中最能节省时间,就是一种博弈。

从概率上来说,队伍的数量越多,你能够作出正确选择的几率就越小。面对这种排队的博弈,你会如何选择呢?或者说,要进行排队节省时间的博弈,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呢?是看现在哪个队伍后面的人最少就去排哪个,还是看不同队伍里面的人所提的东西的多少,或是看收银小姐的动作的快慢?而这些就涉及博弈论了。

《论语·阳货篇》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由此可见,博弈就是用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困境或是困惑时的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搏斗,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并非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的实力与策略,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实力和策略。

所谓世事如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如同棋手,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颗棋子,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在于这每一步走得是不是正确、精彩。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在事业、爱情等这些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中,人们都会遇到许多不同的冲突和竞争,要想有所作为,策略性的思考能够帮助人们以理性的分析和筹划,预测对方的反应并选择应该采取的合理行动,以取得优势,创造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本书共分三篇,主要介绍了博弈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在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博弈在营销、投资、管理、谈判、处世、人际、职场、情爱、生存等方面给予人们的指导,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向人们展示经验教训,从而使人们能够感悟到生存的智慧和方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每天学点博弈论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76440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数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O225-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