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法律行者--刘仁文法学随笔之三
内容
编辑推荐

收录本书的是过去三年间作者在从事学术研究之余所写的法学时评、随笔、散文和部分记者访谈。主要包括《“宽容量刑”乃“法内开恩”》、《再谈“公判大会”当禁》、《法制建设中的普世价值》、《社区矫正亟须立法》、《劳动教养制度向何处去》、《死刑执行权应从法院剥离出来》、《刑法的人道化历程》、《社会发展与刑法的转向》、《今夜不看电视》、《在德国参观监狱》、《看德国人如何搞校庆》、《标语与法治》、《刑法在社会中的角色》等文章,供学者朋友们参考。

目录

一、法治时评

“宽容量刑”乃“法内开恩”

以“宽”济“严”是宽严相济的时代内容

贪官也应有隐私权

“赔钱减刑”的价值冲突与协调

警惕关系盛行对法治的消极解构

潜规则盛行与社会的“法格分裂”

记者招待会也要“尊重规则”

解决“口袋罪”需要立法与执法并进

从“专政”到“严打”:一个知识学视角的考察

如何给警察权“减负”

通过预防增强反腐败主动性

如何改变中国的重刑形象

中国人为何信访而不信法

辛普森为何获罪后才转羁押

让服刑亲人相互见面更容易些

司法常态化与刑法完善

中国应学会应对“洋贿赂”

人民司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处置新疆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几个法律问题

怎么又见公判大会?

“公开宣判”不等于“公判大会”

再谈“公判大会”当禁

量刑改革:让自由裁量更阳光

二、学术短论

达尔富尔案件的由来、进展及意义

法制建设中的普世价值

审前羁押的问题与改进

冤案为何发生?——《清白的罪犯》读后

从“广场化”到“剧场化”的刑事司法——一个立足经济学的分析

全面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和抚慰制度

构建一个更加科学的刑法结构

恢复性司法不应只是“听起来很美”

推广应用电子脚镣前景广阔

建立刑事诉讼费用的思考

论我国刑事诉讼简易审的完善

制定《反腐败法》的两点思考

社区矫正亟须立法

国际公约中文文本的纠错与重译

推进司法职业化的重要举措

“终身监禁”并不等于在监狱中度余生

“五个严禁”有利于塑造法官良好的人格

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的力作

羞辱感与刑事惩罚

法学著作的署名与法学者的境界

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我为什么提倡“立体刑法学”

劳动教养制度向何处去

三、司法细节

尸体为何三年未能火化

谁来弥补犯罪受害者的损失

认真对待被告人的道歉

公诉词:要不要进行法制宣传

法庭会见应从“破例”走向常态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美国最高法院

从一则案例管窥美国政治对法律的影响

司法宽容需要这样伟大的母亲

宽容无悖于正义

司法信息受阻的困境与出路

由卢武铉之死看如何降低刑事司法的副作用

四、再谈死刑

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死刑的成本

死刑执行权应从法院剥离出来

确保死刑复核和二审开庭的落实

注射取代枪决:实现死刑执行方法的统一

一个死刑案件的跟踪

废止枪决统一注射死刑的条件已经成熟——与死刑研究专家刘仁文对话

阅读数字,感受进步

注射死刑:人道还是残忍

一种现实的考衡——就死刑犯能否捐赠器官答记者问

死刑的悖论

刑法的人道化历程

68个死刑罪名可废除67个半——关于死刑的对话

五、刑法改革

刑法修改:亮点与期盼

认真对待刑法修正

修法能否管住“特定关系人”

社会发展与刑法的转向

再谈社会发展与刑法的转向

我国刑法转向的再补充

六、特赦

韩国的赦免制度及其改革

2008,能否成为中国的特赦年

展望刑事法治

七、汶川地震

今夜不看电视

全力维护灾区社会治安

特殊时期,更要贯彻宽严相济

卷宗丢失,灾区该如何审案?

八、台湾语丝

台湾“9·21”地震纪念馆印象

旁听审理吴淑珍

旁听审理陈水扁

感受台湾的学术会议

将军·文学·美人汤(上)

将军·文学·美人汤(下)

我的台湾学生

“中研院”参访记

一个大陆学者眼中的两岸法学交流

九、德意志见闻

有感于德国前议员当清洁工

德国:扔掉禁烟的“发展中国家”称号

看德国人如何搞校庆

在德国听庭审

在德国参观监狱

难忘弗赖堡

访学马普(上)

访学马普(下)

让人惊喜的德国失物招领处

十、我思故我在

海参崴纪行

食物与文化

活在农历公历间

邮局寄书为什么不能夹寄信件

符号与法治

标语与法治

重提使用公筷

如何过年

不要战争

2008岁末感言

寄语《方圆》

我推荐的十本书

十一、记者访谈

调整刑法结构,改革劳教制度——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

专家呼吁:我国应尽快建立财产申报法律制度——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

酒后驾车追撞交警能否定罪要考虑四个因素

鼓励一切适当的民意监督——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

“律师伪证罪”为何频频出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仁文点评“李庄案”

十二、演讲

同一个屋檐下的犯罪学与刑法学

中国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方面的立法与实践

冤案是如何酿成的

中国刑事法律成长的路径

刑法在社会中的角色

关于将治安拘留和劳动教养等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纳入刑法的思考

十三、法律圆桌

被害人推翻报案时陈述是否构成伪证罪

民事违法分析: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新指标

网络言论自由要承载社会责任

十四、许霆案

畸形重判是如何形成的

轻判是如伺实现的

许霆案与“特殊减刑权”

我会对许霆案作无罪判决——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

许霆案引出的其他思考

十五、交通肇事

“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恶性交通肇事行为该当何罪

十六、情与痛

梦里才能再见母亲

纪念两位新逝的湘籍法学家

一生求法治,师德育英才——记法学家曹子丹

我眼中的何先生

悼念一位日本友人

十七、序与跋

《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前言

《犯罪学导论》译后记

《刑法的结构与视野》跋

十八、人与书

刘仁文:仁者文者学者

叩问刑事政策之门

经济分析之于刑事法的意义

一部富有时代理念的力作——解读《环境资源保护与环境资源犯罪》

文化是限制犯罪的媒介

权利的阐释及其实现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法律行者--刘仁文法学随笔之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仁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99547
开本 16开
页数 5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35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0-53
丛书名
印张 3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