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兵著的《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国学研究与西学、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等等,系统地阐述了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既具有历史趣味,又可以增长历史见识。
图书 |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中华学人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桑兵著的《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国学研究与西学、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等等,系统地阐述了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既具有历史趣味,又可以增长历史见识。 内容推荐 近代国学研究,从1902年梁肩超谋创《国学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终止,历经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两文化的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而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之旅程。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作者桑兵不以时代群趋为是,由沉潜而期冀千虑一得,由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的源流与轨辙。 目录 第一章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一、西人东来 二、科学与学科 三、国际汉学的影子 第二章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一、粤人与南学 二、太炎门生 三、新文化派 四、学分南北 第三章 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 一、史家之总法 二、议论与讲学 三、南北异同 四、综合与考据 第四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际反响 一、日本:有信有疑 二、韩国:声应气求 三、欧美:汉学专利 四、内外有别 第五章 东方考古学协会 一、新兴学科 二、意在结盟 三、分歧与影响 第六章 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 一、入院因缘 二、师生名分 三、讲学与研究 第七章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不古不今 二、成同之世 三、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 第八章 陈垣与国际汉学界 一、独吾陈君 二、海内公意 三、汉学正统 四、天下英雄谁敌手 第九章 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 一、旧嫌新隙 二、文理争风 三、学派与政争 第十章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 一、作案动机 二、案中有案 三、意在争胜 四、治学方法 第十一章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 一、新史学与史学革命 二、新旧难辨 三、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 四、专精与博通 人名索引 征引书目 一、著述文献 二、报刊 再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中华学人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桑兵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17419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9 |
出版时间 | 2014-10-01 |
首版时间 | 2014-10-01 |
印刷时间 | 2014-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4 |
CIP核字 | 2014003545 |
中图分类号 | Z126.27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